• 沒有找到結果。

中部地區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部地區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

Copied!
17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以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希望藉此了解國小高年級學 生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實際情形,進而發現問題並提出建議,期盼從國小即奠 定良好的情緒管理技巧與和諧的人際關係,為美好的人生做準備。本章共分為研 究動機與目的、待答問題、名詞釋義及研究範圍與限制等四節,茲分別敘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人類的行為時時刻刻都受到情緒影響,不會適當表達情緒的人,幾乎也無法 在社會中穩固的立足(江漢光,民 86),從報紙和電視新聞即可見一斑。每天映 入眼簾的充斥著夫妻因故爭吵而發生的家庭悲劇;學生因情感挫折或課業壓力而 自尋短路;情侶動不動就攜刀談判;其他諸如警員舉槍自裁或學生毆打老師者也 屢見不鮮。再從最近五年看自殺的死亡人數,民國八十七年 2177 人,民國八十 八年 2281 人,民國八十九年 2471 人,民國九十年 2781 人,民國九十一年 3053 人(行政院衛生署,民 92),年年攀升,五年內增加了 40%的死亡人數;而死因的 排名,也從民國八十二年的第十三名,躍居到民國九十一年的第九名(行政院衛 生署,民 92),這些資料呈現出自殺有逐年增加的趨勢。由上述來看,不論是自 殘或傷人,爭吵或鬥歐,實因不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也不知如何表達情緒, 只會盲目的發洩情緒,顯示我們的家庭、學校乃至於整個社會,情緒表達、自制 與管理的能力相當低落(吳坤銓,民 86) 。西方有句諺語說: 「憤怒只比危險少一. ∼1∼.

(2) 個字母(Anger is only one letter short of danger.)」 (引自顏銘志,民 91); 論語衛靈公篇也說: 「小不忍則亂大謀」 ,若使用了不當的情緒發洩方式,其所造 成的遺憾,並非一了百了就可彌補的,足見情緒管理不可忽視。 從以上層出不窮的社會事件,可見其行為嚴重偏離常軌,犯罪的成因,往往 出於人格的異常(“高瞻遠矚加強國民人格教育”,民 87),而影響個體人格發 展的正常與否,則攸關家庭和學校教育的是否適當(張春興,民 85) ,尤其是國 民教育的小學階段,更是人格的塑造期,在整個學校教育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 位。在這個階段,即使是活活潑潑的幼童,一旦生活上有重大變化,或是生活習 慣驟然改變,都有可能產生情緒控制失調,在外顯上呈現行為乖張,在內隱上出 現憂鬱症狀。 事實上,情緒是個體生活中的一部分,情緒的表達與其認知、學習和人格有 相當密切的關係,近年來的「腦相容(brain-compatible)」概念,即說明了情緒 與認知記憶的關係。「腦相容」概念認為,人腦是認知、記憶與情緒三位一體的 作業系統,在訊息處理與形成反應的過程中,彼此之間自然是密切交互作用。然 而,情緒作用則具特別意義,因為:(1)情緒中樞影響進入長期記憶系統之經驗 的選擇與分類。(2)情緒能凌駕理性思考及本能的反應模式。(3)帶有感性及情緒 性之記憶最容易存入長期記憶中。(4)情緒總是快於理性判斷,而且對記憶有「加 深」及「過濾」的作用(李珀,民 92;陳新轉,民 91) 。由上述可知,情緒可以 左右個體的生活經驗,但個體的情緒行為,則深深受到情緒管理能力的影響。情 緒管理能力高的個體,不但較能控制他本身的情緒,遇事也較沉著和鎮定,挫折 容忍度也較大;反之,則較容易隨便亂發脾氣,遇事常會驚恐和慌亂,遭遇挫折 也常會有反社會化的舉動。一般而言,情緒反省能力在兒童中期開始快速發展(王 春展,民 87a) ,國小高年級已處於此快速發展階段,個體若能在小學階段,開始 學習如何管理情緒,則往後的生活適應和身心健康,將有更正向的發展。由此可. ∼2∼.

(3) 見,從小做好情緒管理是何等的重要。因此,國小高年級學生的情緒管理情形, 值得吾人作深入的探究。 眾所周知,人是社會的動物,也是群居的動物,人很難離群索居或停止與他 人產生任何的關係,當人與人必須有所接觸的時候,人際之間就形成了一種無形 的連結,人際關係於焉產生。一個人從小就無時無刻不與其他人有所連結,首先 是與媽媽的互動關係,接著與爸爸的互動也在其中,再者可能是親兄弟姊妹或鄰 居小孩等。隨著兒童進入校園,更開始大量擴展他們的社會生活,教師和同儕對 兒童的重要性也與日俱增。回顧從出生到小學階段,包含了父母關係、兄弟姊妹 關係、同儕關係和師生關係,這麼多的人際關係充斥在生活中,人際關係的重要 性不言可喻。 楊國樞(民 79)指出,人際關係大約具有五種功能:(1)安定的功能:強調 人跟人之間人倫要和諧,甚至是為了「家和萬事興」而和諧;(2)規範的功能: 什麼樣的關係,應該做什麼樣的事,關係之中自有一套規範在其中,例如中國傳 統的「父子有親」 、 「君臣有義」 、 「夫婦有別」 、 「長幼有序」 、 「朋友有信」五倫即 屬於此;(3)差遇的功能:關係的不同,就存在有不同的待遇,所以平常就要「拉 關係」 ;(4)資源的功能:關係是一種無形的資源,可以培養,在必要時就可提供 物質或非物質的協助;(5)情緒的功能:關係的存在,可以安定人的情緒,具有 良好關係時,人們的情緒往往會比較好。Rubin 在加州的研究中也發現,兒童間 的友誼關係有三個主要的功能:(1)幫助兒童學習與人互動的技巧;(2)讓兒童經 由互動中和其他兒童做比較,以了解和評估自己;(3)讓兒童獲得團體歸屬感(引 自陳皎眉,民 86) 。人際關係的對象是人,當我們和別人相處得融洽, 「人」就是 我們快樂的泉源;當我們和他人形同水火時,那「人」可能就是我們痛苦的根源。 小學階段的兒童若未被同儕充分接納或被同儕拒絕者,都是處於高危機狀態,因 為這些兒童比那些較受歡迎者,更可能被退學或從事犯罪行為,且容易在青少年. ∼3∼.

(4) 以後產生情緒和心理方面的問題(Slavin,2000/民 91) 。因此,國小高年級學童 的人際關係情形,也值得吾人作進一步的了解。 情緒行為在兒童的生活經驗中隨處可見,不僅是兒童對於生活情境的直接反 應,更攸關於兒童的認知、學習、動機和人格(蘇建文,民 68) 。情緒是人有意 溝通的出發點,它決定人際關係的本質,當情緒管理有問題,人際關係亦有可能 產生問題。由於研究者的工作關係,得以有機會接觸到中部地區的國小高年級學 生,發現無法控制脾氣者,較無法受到同學的喜愛,其求學動機和學習成就,也 比一般同學低落;而情緒管理較佳、脾氣的收放掌握較得宜者,常會是同儕的最 佳玩伴,相對的,同儕的學習力量也較深厚。因此,了解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與 人際關係狀況,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兒童情緒管理能力的 發展,乃是浸淫在其生長的環境中,尤其是家庭背景,更是主要的影響因素。例 如,父母教育程度、社會經濟地位較高之兒童,較有機會發展正向與積極進取的 人生觀,對於情緒的發展,也具有正面的影響(王春展,民 87b) 。因此,不同家 庭背景的學生,其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的各項能力,也有可能產生不同的差異。 基於此,國小高年級學童的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相關,以及情緒管理與人際關 係在不同家庭背景之下的差異情形,都值得教育研究者一一探討。 綜合上述研究動機,致使研究者踏進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領域, 由於研究者目前正在研究所進修,進修學校正好隸屬於中部地區,更加深了研究 者想探討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情緒管理和人際關係的交互狀況,因此乃擇定 「中部地區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為題進行研究,以 供學校單位推行相關活動、班級教師規畫相關學習、父母家人營造相關氣氛,以 及學術領域發展相關研究之參考。. ∼4∼.

(5) 貳、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目的有以下六項: 一、探討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情緒管理之現況。 二、探討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人際關係之現況。 三、分析不同家庭背景之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在情緒管理的差異情形。 四、分析不同家庭背景之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在人際關係的差異情形。 五、探討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關係。 六、探討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情緒管理各層面對人際關係的預測力。 七、歸納研究結果,並參酌相關文獻,提出具體建議,作為學校單位推行相關 活動、班級教師規畫相關學習、父母家人營造相關氣氛,以及學術領域設 計相關研究之參考。. 第二節. 待答問題. 本研究依據前述研究動機,並為達成上述研究目的,所要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情緒管理之現況為何? 二、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人際關係之現況為何? 三、不同家庭背景之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情緒管理是否有差異? (一)不同性別之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情緒管理是否有差異? (二)不同出生序之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情緒管理是否有差異? (三)家長不同最高學歷之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情緒管理是否有差異? (四)父母不同婚姻狀況之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情緒管理是否有差異?. ∼5∼.

(6) (五)不同家庭結構之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情緒管理是否有差異? 四、不同家庭背景之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人際關係是否有差異? (一)不同性別之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人際關係是否有差異? (二)不同出生序之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人際關係是否有差異? (三)家長不同最高學歷之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人際關係是否有差異? (四)父母不同婚姻狀況之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情緒管理是否有差異? (五)不同家庭結構之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情緒管理是否有差異? 五、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是否有相關? 六、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情緒管理各層面對人際關係是否有預測作用?.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定為「中部地區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 相關主要名詞有「中部地區國民小學」 、 「高年級學生」 、 「情緒管理」及「人際關 係」四項,茲分別闡釋如下:. 壹、中部地區國民小學. 本研究之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是指台中市、台中縣、彰化縣和南投縣等四個 縣市之公立國民小學。. ∼6∼.

(7) 貳、高年級學生. 本研究所指之高年級學生,係指九十二學年度下學期,就讀於上述「中部地 區國民小學」之五年級和六年級的學生,但不包括特殊班級。. 參、情緒管理. 本研究認為,情緒管理乃是個體能隨時覺察自己的情緒和認知他人的情緒, 並進而能管理自己的情緒,以及處理他人的情緒。由以上情緒管理的定義,情緒 管理是指既有順序之別,而又彼此互相關聯的四種能力:(1)覺察自己情緒的能 力:個體對於自己的情緒,能夠隨時清楚且正確的覺察;(2)認知他人情緒的能 力:個體在面對他人時,對於其當時的情緒狀態,能夠以同理的方式認知;(3) 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個體對於覺察到的自我情緒,能夠即時妥善的管理;(4) 處理他人情緒的能力:個體在面對他人表達出來的情緒時,能夠適當的予以應 對。本研究所指的情緒管理,是以研究者自編的「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情緒管理 與人際關係量表」第二部分情緒管理的所得分數為代表,分為四個層面:(1)覺 察自己的情緒;(2)認知他人的情緒;(3)管理自己的情緒;(4)處理他人的情緒, 得分越高,表示其情緒管理越佳;得分越低,表示其情緒管理越差。. 肆、人際關係. 本研究認為,人際關係乃是兩個人或兩個人以上之主體,透過存在於其間的 想法、知覺、感受、期望和評價等客體之交互作用,所產生的動態心理性連結。. ∼7∼.

(8) 其內涵包含主體、客體,以及主體客體之間的連結。本研究所指的人際關係,是 以研究者自編的「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量表」第三部分人際 關係的所得分數為代表,分為四個層面:(1)與同儕關係;(2)與師長關係;(3) 與父母關係;(4) 與兄弟姊妹關係,其得分越高,表示人際關係越佳;得分越低, 表示人際關係越差。.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為「中部地區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研 究的範圍與限制如下:.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範圍分為研究時間與區域、研究對象、研究變項,以及研究內容等四 部分,分述如下: 一、研究時間與區域 本研究之時間自民國九十三年元月起至九十三年十二月止,以中部地區之台 中市、台中縣、彰化縣和南投縣的公立國民小學作為研究區域。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採用量表評定法,以目前正就讀於上述「中部地區國民小學」之五年 級與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為顧及研究倫理,研究者對於受試者均採匿名方式 處理。. ∼8∼.

(9) 三、研究變項 本研究採用量表評定法,以目前正就讀於上述「中部地區國民小學」之五年 級與六年級學生的家庭背景變項為自變項,其項目包括:性別、出生序、家長最 高學歷、父母婚姻狀況和家庭結構等,以該學生的情緒管理量表分數和人際關係 量表分數為依變項,分別探討各變項彼此之間的差異情形。 四、研究內容 此部分的說明係指文獻分析與實徵研究兩部分,闡述如下: (一)文獻分析 本研究的文獻分析,係蒐集國內外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與論述, 經由整理分析與歸納後呈現,以作為本研究之理論根據與參考依據。其中包含情 緒管理的理論與研究、人際關係的理論與研究,以及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相關 研究。 (二)實徵研究部分 本研究以量表為資料蒐集方式,研究者係針對中部地區國民小學高年級學 生,編製一份量表進行評定,包含第一部分個人基本資料;第二部分情緒管理量 表,第二部分人際關係量表。.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兼採文獻分析與實徵研究兩種方式,在研究設計上力求嚴謹;在資料 蒐集及統計分析上力求客觀及正確。但在時間、經費有限及囿於研究者本身能 力,仍無法免除以下的限制:. ∼9∼.

(10) 一、研究變項上的限制 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是個多面向的組合體,其影響變項尚有許多,諸如生理 因素、人格特質、自我概念、學業成就與成長經驗等。本研究基於讓研究結果清 晰明確,只以性別、出生序、家長最高學歷、父母婚姻狀況和家庭結構,作為影 響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的自變項,故在研究變項上仍有所限制。 二、研究工具上的限制 本研究的工具,乃研究者參酌國內外相關理論編製而成的「國民小學高年級 學生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量表」,但囿於研究者能力有限,量表所呈現出來的分 數,僅限於在上述量表上的表現。 三、資料蒐集上的限制 本研究之量表實施,以郵寄、親自送達或委由學校轉發等方式,交由樣本學 校的教師對學生進行施測,受試者再自行填答。研究者雖請施測教師協助填答情 境的控制與量表題目的說明,但受試者仍極有可能受外在物理環境或人為干擾的 影響,故研究者無法一一控制受試者填答時的情境,而使得研究者所得之資料可 能有填答不實或作答態度不佳等偏差存在。再者,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均屬個人 的主觀感受,不同時間,其情緒狀態可能不一,受試者也可能產生自我防衛機轉 或受社會期待心理的影響,致使作答有所保留或隱瞞,間接造成測量誤差,故資 料蒐集上仍有所限制。 四、研究推論上的限制 研究者基於時間與財力,本研究只以中部地區之台中市、台中縣、彰化縣與 南投縣為研究地區,並未完全包括整個台灣地區的其他縣、市及福建省連江縣和 金門縣,故研究推論勢必受到限制。. ∼10∼.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係蒐集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相關文獻資料,經整理歸納分析後呈現, 以作為本研究之理論與參考依據。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情緒管理的理論 與研究」,此部分在探討與情緒管理有關的理論與研究,分別就情緒的本質和情 緒管理的相關理論研究作說明;第二節為「人際關係的理論與研究」,此部分在 探討與人際關係有關的理論與研究,乃就人際關係的相關理論研究作說明;第三 節為「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相關」,此部分在探討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相關 研究,分別就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相關之論述,以及國小學生情緒管理與人際關 係之相關研究作說明。. 第一節. 情緒管理的理論與研究. 「情緒」是我們常聽到或常使用的一個詞,例如「今天正好是情緒低潮期」、 「他做出這樣的事一定是情緒失控了」等,這樣的字眼充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 中,當我們面臨某些事件時,情緒往往自然而然的產生,例如孩子與陌生人接觸 會不安、第一次上學會恐懼、考試考不好會擔心難過、出去校外教學的前一天會 很興奮等。在中國古書禮記禮運篇所言:「何為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 學而能。」喜、怒、哀、懼、愛、惡和欲這七者,就是古人認為人類與生俱來的 情緒。西方笛卡兒的觀點,也視情緒為人類生命不可或缺的,是人類行動的基本 決定因素,他把外顯的情緒行為,作為個人針對特定的環境條件,在本能上嘗試 作出適當反應所得的結果。笛卡兒認為有六種原始的情緒:驚奇、愛、恨、欲望、 愉悅和悲傷(Strongman,1998/民 91) 。換言之,不論從東西方來看,人的情緒不. ∼11∼.

(12) 僅影響個人生命開展的方向,也足以決定人群世界的不同狀態。今日,從心理學 的角度來看情緒,「情緒是什麼?」卻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本節茲從情緒 的本質意涵著手,看各學者對情緒的理論解釋;再從不同的情緒理論觀點,一窺 情緒管理的奧秘;最後蒐集國小學生情緒管理相關之研究,作為本研究之參考。. 壹、情緒的本質內涵與相關理論. 一、情緒的本質內涵 人們在生氣時,常會心跳加快,是因為認知評估這是一件令人生氣的事,想 到才心跳加快?或是受到刺激時,心跳自然的加快之後,才發覺自己正在生氣? 這是心理學界對情緒的兩種典型看法,到底是生理反應先於心理,還是心理反應 先於生理?張春興(民 82)認為, 「情緒」是一種複雜的心理歷程,係指個體受 到某種刺激所產生的一種身心激動狀態。情緒產生的整個歷程,包含生理反應、 心理反應、認知反應,以及行為反應等四個層面。生理反應指的是當我們經驗到 某種情緒時,身體自然的產生一些反應,如生氣時會心跳加快、害羞時會臉紅等。 心理反應指的是個體遭遇經驗時的主觀心理感受,如和愛人在月下漫步,心理覺 得很幸福等。認知反應指的是個體對引發情緒的刺激條件,所做的解釋和判斷, 如上台領獎時,覺得大家都在看自己,因而顯得緊張等。行為反應指的是個體因 情緒而表現出來的外顯行為,包括語言和非語言,如生氣時動作就變得較粗魯等 (蔡秀玲、楊智馨,民 88)。 若從情緒的發展上來看,情緒的本質內涵則呈現出不同的面貌。以下簡單介 紹影響較大且彼此有關的三個情緒發展理論(張春興,民 79):. ∼12∼.

(13) (一)Bridges 的連續分化理論 Bridges 對六十二個嬰兒,持續從初生數小時至兩週歲觀察四個月,建立了 情緒的連續分化理論。首先,初生嬰兒在情緒上只呈現激動狀態(excitement); 接著,負向情緒先分化而出:三週後出現苦惱(distress)的表情,四個月後再由 苦惱分化為恐懼(fear)、厭惡(disgust)和生氣(anger)三種情緒,一歲後再分化 出 嫉 妒 (jealousy) 的 情 緒 ; 另 外 , 正 向 情 緒 較 晚 分 化 : 三 個 月 先 出 現 高 興 (delight),八至十二個月間出現得意(elation)和喜愛(affection),到了二十 個月之後,才再分化出喜悅(joy)的情緒,至此情緒狀態才由一般的激動而成為 各種特定型態的情緒。Bridges 認為,情緒的發展是連續漸進的,其原因乃是由 於個體成熟、學習,以及動作發展等因素的影響。 (二)Izard 的適應功能理論 Izard 從嬰兒的面部表情,來判斷嬰兒的情緒狀態,不同的表情,呈現出當 下的情緒感受,沒有出現的情緒,並非不存在,而是環境未刺激所至。因此,初 生 嬰 兒 就 有 興 趣 (interest) 、 厭 惡 (disgust) 、 苦 惱 (distress) , 以 及 驚 嚇 (startle)等四種情緒,此四種情緒的及早出現,乃是由於生活適應上的需要。 Izard 對情緒發展的解釋,不採取漸進分化的觀點,認為嬰兒與生俱來即具備各 種情緒,且各情緒是彼此分立的,而無漸進分化的關係,而各情緒出現的時機視 情況而定,當環境的刺激需要時,嬰兒自然會出現某種情緒適應之。 (三)Sroufe 的知覺認知理論 Sroufe 的知覺認知理論,可以歸納為四點:(1)初生嬰兒至少已具備恐懼、 生氣和高興三種基本情緒,惟此等基本情緒的適時表現,則視嬰兒知覺、動作和 認知等方面的發展程度而定。(2)嬰兒情緒發展到某種程度,能適時產生多種表 情,均屬情緒與認知兩個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3)情緒與認知的關係互為因果, 情緒顯現於外,認知隱藏於內,嬰兒在某時期所表現的情緒,即可視為嬰兒詃時. ∼13∼.

(14) 期的認知發展表徵。(4)情緒是知覺的表達,也是自我意識的表達,所以嬰兒真 正能夠表達有意義的情緒,則必須在六個月之後,原因是待其知覺的成熟。 上述三個情緒發展理論,有的從連續分化的原則,有的從先天結構的觀點, 有的從知覺和認知的交互作用來看情緒,可見情緒的內涵,本身即錯綜複雜,因 此,各界對「情緒」的定義有著不同的看法。茲舉以下學者說明: Denzin(1984)從現象學的角度對情緒作了分析,認為情緒是源於人們針對 自己,或別人針對於他們的舉動之自我感受(self-feeling)。 Rolls(1990)從神經生理學切入,認為情緒具有許多特別的功能,尤其是有 明顯的生存價值。最重要的神經部位是杏仁核、前額葉皮質和下視丘。他指出情 緒有三種可能性:(1)影響記憶能否被儲存;(2)作為記憶的部分而被儲存;(3) 影響記憶的回想或其認知訊息處理。 Staats 和 Eifert(1990)從行為反應來界定情緒,認為情緒乃集中於大腦特 定 部 位 的 中 樞 神 經 系 統 的 反 應 , 這 種 反 應 有 別 於 周 圍 喚 起 (peripheral arousal),中樞的情緒反應可以調節外顯行為。 Izard(1991)則對情緒和認知作出清楚的區分,認為情緒和認知都是屬於人 格交互關聯的六個次系統之一,他界定情緒為具有神經、神經肌肉與表情,以及 經驗層面的一種複雜歷程。 Lazarus(1991a) 稱情緒為一種「反應徵候群(response syndrome)」,評價 為其核心概念,因此不只從生物的觀點,還由文化層面來看情緒。他認為文化能 以四種方式影響情緒:(1)知覺情緒刺激的風格;(2)直接改變情緒的表情;(3) 決定社會關係和判斷;(4)透過高度儀式化的行為。 王耘、葉忠根與林崇德(民 82)認為,情緒是一種多成分、多維度、多種類 和多水準的複合過程,每一次的情緒發生,都伴隨著生理和心理、本能和學習, 以及自然和社會等因素的交叉重疊。. ∼14∼.

(15) 王淑俐(民 84)認為,情緒乃是一系列心理變化的綜合,包括認知評價、心 理感受、行為衝動,以及外顯行為等,這些都是為了處理情緒的刺激事件。 林建福(民 88)認為,情緒包含身體變化的知覺或感受、行為反應的模式或 傾向,以及社會文化的建構,最重要的特質是其內含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y)。 王煥琛(民 90)認為,情緒概念包含了生理上的連繫、主觀的過程體驗、行 為上的動機,以及社會文化層面,情緒影響著人心理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且貫穿 整個人生。 吳英璋(民 90)認為,情緒具有四種意涵:(1)情緒是一種能力,如同 Gardner 多元智力中的人際智力;(2)情緒是一種人際溝通的方式,藉由情緒表達來完成; (3)情緒是一種清楚了解自己的方式,以自我覺察為中介;(4)情緒是一種具體了 解他人的方式,以了解他人的情緒為首要。 由以上各學者對情緒的定義,可以發現諸多定義大致包括兩大內涵: 1.情緒覺察 情緒是一種對自己或對他人,評價之後的自我覺察(王淑俐,民 84;吳英璋, 民 90;Denzin,1984;Lazarus,1991a) ;情緒是一種透過大腦中樞神經系統之喚 起 所 產 生 的 覺 察 ( 林 建 福 , 民 88 ; Izard,1991 ; Rolls,1990 ; Staats & Eifert,1990) ;情緒是一種凝聚生理、心理和社會文化層面,所產生的複雜性覺 察(王耘等人,民 82;王煥琛,民 90;林建福,民 88;Lazarus,1991a)。 2.情緒表達 情緒乃透過外顯的行為反應來表達(王淑俐,民 84;林建福,民 88; Lazarus,1991a;Staats & Eifert,1990);情緒可以藉由表達來完成(吳英璋, 民 90)。 綜上所述,情緒的發生始於個體對情緒的覺察,情緒的結束完成於個體對情 緒的表達,整個情緒歷程,涵蓋了內隱的情緒覺察和外顯的情緒表達。因此,本. ∼15∼.

(16) 研究認為,情緒乃是情緒覺察能力和情緒表達能力的交叉重疊之複雜情緒經驗歷 程。情緒覺察的發生可能來自生理反應、心理反應或兩者同時;情緒表達則是包 含生物基礎、社會文化基礎和認知評估三者合而為一之內含意向性的外顯行為。 整個情緒經驗歷程,因人、因時、因地而異,是一個主觀可變的體驗。 二、情緒的相關理論 情緒的內涵複雜多樣,形成不同觀點的情緒理論,依據 Strongman(1998/ 民 91)的歸納,一百多年來對情緒的研究,有的從生理學切入,如 James 與 Lange、Wenger、Young、Lindsley、Gellhorn、Bindra、Fehr 與 Stern、Maclean、 Plutchik、Rolls、Panksepp、Scherer、Cacioppo,以及 McGuire 等;有的從行 為反應著手,如 Watson、Harlow 與 Stagner、Amsel、Millenson、Weiskrantz、 Hammond、Gray,以及 Staats 與 Eifert 等。近年來,認知心理學大行其道,情 緒的理論也多從認知開始,如 Arnold、Schachter、Siminov、Leventhal、Bower、 Oatley 與 Johnson-Laird、Lazarus、Ellsworth,以及 Frijda 等,並進而包含 神經生理,成為較龐大嚴謹的理論。 由於情緒的理論包羅萬象,多得不勝枚舉,本研究不打算將以上學者全部臚 列於下,只擇其中與本研究較為相關者,作一個完整的分析、歸納,並依據理論 的著重點予以分類,以利我們了解情緒的相關概念及其發展沿革。茲分為(1)生 理先於心理說;(2)生理心理同步說;(3)自律神經喚起說;(4)人際互動歷程說; (5)情緒認知作用說,說明如下: (一)生理先於心理說 1.James-Lange 二氏情緒理論 此理論是所有情緒理論中最悠久又著名的,它激勵了近代許多理論和研究, 也是情緒理論中「生理先於心理」觀點的先河。由美國心理學家 William James 在 1884 年,和丹麥生理學家 Carl Lange 在 1885 年先後提出,以 James 為主要. ∼16∼.

(17) 倡導者,後世合稱「詹郎二氏情緒理論(James-Lange theory of emotion)」 (蔡 秀玲、楊智馨,民 88)。 一般人都認為,我們是先經驗到了難過悲傷,然後才開始哭,但 James 認為 這樣的順序應該倒過來,我們是先哭,感受到了身體的變化才難過悲傷。他的理 論核心是建立在這樣的觀點:某些外界的刺激情境激起了內臟的活動或放電,隨 著我們的感受知道並體驗到這樣的活動,就導致了實際上的情緒。James 主張任 何感覺都具有複雜的生理徵候,不論這些徵候是明顯或輕微,都可以被感受到, 因此不同的臉部表情對於情緒的分別即相當重要(林仁和,民 91) 。 2.Schachter 的生理認知二因情緒理論 此理論再度呼應 James-Lange 二氏的看法,指出情緒狀態的特性是透過交感 神經系統的一般性喚起,接著我們察看引發這些情緒狀態的情境,以及根據典型 的知覺模式之後,解釋歸類情緒。Schachter 提出了三個命題:(1)如果我們無法 解釋到底什麼原因引起生理上的喚起,那我們將會以任何可能的認知方式來稱 呼,並且加以反應,至於以何種方式認知,取決於當事人本身和他所處的情境; (2)如果我們對生理上的喚起已有完整的解釋,那我們將不會再考慮其他的解 釋;(3)如果我們有著相同的認知,也必須處於相同的生理喚起,我們才會描述 這樣的感受為情緒。 綜合上述三個命題可知,首先是發生生理喚起,透過對喚起的認知,給予感 受情緒上的定義。從 Schachter 的觀點來看,情緒的控制是透過生理喚起與認知 評價之間非常密切的交互作用。因此,他的理論現在通常被稱為「情緒的二因論 (two-factor theory of emotion)」(Schachter & Singer,1962)。 (二)生理心理同步說 此理論由美國生理學家 Walter Cannon 和其弟子 Philip Bard 於 1932 年所 提出,從神經生理學的觀點駁斥 James-Lange 二氏的情緒理論,現今被稱為. ∼17∼.

(18) 「Cannon-Bard 二氏情緒理論」 。此理論認為,情緒表達的神經生理層面,位於大 腦皮質下的視丘,當接受器受到刺激時,會將神經衝動傳到視丘,再透過視丘放 電,其功能有二,一方面把訊息傳回大腦皮質而產生情緒經驗,另一方面活化肌 肉和內臟,使身體有關器官表現出情緒反應。因此,當視丘放電時,隨著身體變 化的同時,我們也感受到情緒經驗,故此理論視情緒體驗與生理反應係在同時發 生(張春興,民 65)。 (三)自律神經喚起說 1.Plutchik 的心理進化情緒理論 此理論從生物進化的觀點剖析情緒,認為情緒為推斷的、複雜的一系列反 應,包含從自律神經系統所喚起的行為衝動,以及認知評估和個人主觀變化。 Plutchik 的情緒理論建立在接納-憎恨、驚愕-警覺、恐懼-憤怒,以及苦惱- 狂喜的四對八組之多重維度上,這多重維度可從垂直面的強度、水平面的相似性 和兩極性來看。在強度上,在同一垂直面的呈現出強度上的差別,如驚愕為最強 烈,其次是訝異、散漫;苦惱為最強烈,其次為哀傷、擔心等。在相似性上,同 一水平面的情緒遠較不同水平面的相似,如擔心與不安,就比擔心和害怕相似。 在兩極性上,每一個情緒都有其對立的情緒,如驚愕與警覺、接納與憎恨等。 從進化的觀點,Plutchik 提出「適應」的概念,個體透過保衛、破壞、繁殖、 剝奪、合作、排斥、探索,以及定向,產生上述四對不同的情緒,而這些情緒更 具有進化意味的兩個功能:(1)情緒可以傳達個體意向或行為傾向的重要訊息; (2)透過情緒可以提高面對緊急狀況時的存活機會(Plutchik,1980)。從這裡可 知,既然情緒是進化的,必然受環境影響,可見情緒是可以學習的。 2.Ekman 的臉部表情情緒理論 此理論的著重點特別不同於以往的理論,強調情緒的臉部表情。最早 Ekman 和 Friesen 是從身體來看溝通的重要性,提出著名的「非語言洩密(non-verbal. ∼18∼.

(19) leakage)」概念,認為非語言行為會洩露我們在故意做的欺瞞,當我們試圖欺騙 他人我們的感受時,我們也正在欺騙自己,但這些欺瞞會被我們自己的非語言行 為洩露出來(Strongman,1998/民 91) 。 其後,Ekman 轉向臉部表情的研究,認為有三種分殊但互相關聯的情緒系統, 即認知、臉部表情和自律神經系統的活動。他的臉部表情情緒理論建立在三個假 設:(1)情緒是逐漸進化的,而且負責生活的基本任務;(2)為了生活適應,每種 情緒必然具有不同的型態;(3)對於每一種情緒,表情、生理狀態和認知評價是 互相結合的,具有一般的連貫性。這個理論強調我們的情緒並不是語言可以清楚 解釋的,透過臉部表情可以影響生理的型態變化,因此,只要改變一個人的表情, 就可以改變他的感受。不過,人們可能為了欺瞞,而使得臉部表情與情緒不一定 相配(Ekman,1982)。 3.Mandler 的建構主義情緒理論 此理論認為,情緒決定於認知解釋、自律神經系統的喚起,以及對前述二者 的意識之上。自律神經系統的喚起,給予情緒發生時的內臟特性和強度;認知解 釋則對該喚起所造成的體驗作分類,包括對事件的先天反應結構,以及對自我知 覺的評估解釋。Mandler(1984)解釋喚起有兩種產生方式:(1)由自律神經系統預 先擬定好的釋放;(2)認知解釋使得心理刺激導致自律神經釋放。這個複雜歷程 涉及連續不斷的回饋更迭:環境刺激導致認知解釋,認知解釋造成對自律神經系 統喚起的知覺,這個知覺又導致情緒的體驗,體驗形成意識與評估,這個評估又 可能改變原來的認知解釋,如此不斷的循環下去,最後,不同的意識形成不同的 意義,因此, 「意義」乃是 Mandler 對情緒作分析的核心。整個情緒體驗過程, 從認知解釋到意識,Mandler 稱之為「建構主義」的觀點,在建構的觀點下,個 人對於喚起的認知解釋有不同的差異,因而形成不同強度的情緒,所以又稱為「不 一致的評估理論」。. ∼19∼.

(20) (四)人際互動歷程說 此理論不同於以往從生理或認知的觀點切入,而是從現象學的人際互動歷程 分析。Denzin 的「現象學情緒理論」認為,任何情緒體驗均具有雙重功能,一是 指稱自我,另一是考慮他人,自我與他人二者才是整個情緒體驗上的主體。雖然 情緒的發生可能源自外在的事物,如自我感受必然有部分來自於他人對自我所做 的評價,但最後終將回復到自我。 因此,Denzin(1984)提出了「情緒性的詮釋循環(hermeneutic circle of emotionality)」的十個階段:(1)個人正在持續的互動和解讀;(2)某個互動的 客體出現在現象場內(包含自己);(3)客體透過個人的自我感受而被界定;(4) 這些自我感受經由生理反應而被檢核;(5)個人想像他人對自己所做的評價;(6) 這個評價被進一步的詮釋;(7)根據這些詮釋而建立對他人的感受;(8)這個新的 感受和原本的自我感受合而為一;(9)產生道德的自我價值感受;(10)整個過程 被自我界定為某種情緒。一言以蔽之,為了理解情緒,我們可以透過對自我感受 的分析來了解自身和他人。 (五)情緒認知作用說 1.Izard 的差別情緒理論 此理論視情緒為一種動機系統,屬於情緒、恆定作用、驅力、知覺、認知和 動作行為等六個人格系統之一,賦予人類存在的意義,並進而決定人類的行為。 這個理論建立在五個假設上:(1)有十種基本情緒彼此分別而又交互作用,作為 我們的動機系統,分別是興趣、快樂、驚訝、哀傷、憤怒、厭惡、輕蔑、恐懼、 愧疚和害羞;(2)每個情緒在組織上、動機上和經驗上都是獨特的;(3)不同的情 緒導致不同的內在體驗,對於認知和行動具有不同的指導效果;(4)情緒的歷程 與恆定作用、驅力、知覺和認知會發生交互作用;(5)恆定作用、驅力、知覺和 認知也會對情緒產生影響。基於上述的假設,推衍出此差別情緒理論。根據. ∼20∼.

(21) Izard(1991)的觀點,這些基本情緒交互關聯起來,能形成類似特質的人格類型, 因此情緒的作用,實際上是一個人格的形成歷程。 以往的情緒理論,大多認為情緒的歷程包含了認知,但 Izard 不這麼認為, 因為情緒很明顯具有進化上和適應上的重要性,因此不可能只有一種產生方式。 他視情緒起因於三組歷程,即神經傳導介質和大腦機制、感覺-知覺的歷程,以 及認知歷程,所以情緒歷程可以獨立於任何認知歷程而運作,認知對於情緒非常 重要,但不是情緒必要的部分,這也就是 Izard 的差別情緒理論對我們最大的貢 獻:情緒與認知是儼然有別的。 2.Lazarus 的認知評價情緒理論 該理論可以算是至今為止,最完整最嚴謹且最豐富的情緒理論,他甚至提出 完整情緒理論應該討論到的十二個議題(Lazarus,1991b),因此,我們或許可以 稱他為當代最負盛名的情緒理論大師。 Lazarus 的理論主要核心在於「認知評價」 ,他認為每一個人都是評價者,我 們有尋求和應對特定刺激的先天傾向,這樣的傾向使得我們與環境產生互動,環 境刺激不斷的變動,我們的認知評價也不斷的予以應付,就不斷的產生情緒反 應,因此,情緒反應與認知評價兩者也是互為變動。 依據 Lazarus 的看法,認知評價主要有三個階段(蔡秀玲、楊智馨,民 88): (1)初級評價 初級評價乃是以環境刺激所會造成的傷害程度為評價指標,亦即個 人面對外在事件的初步情感反應。初級評價植基於三種判斷: A.毫無關聯的(irrelevant) 個人在生活中遭遇到的環境刺激與自己本身的幸福與否無關 時,則屬於毫無關聯的判斷。. ∼21∼.

(22) B.積極有益的(benign-positive) 如果環境刺激被判斷的結果能保存或強化個人的幸福,則屬於積 極有益的判斷。不過,並非所有此類判斷都不會產生內疚或焦慮,必 須依賴個人與情境來作判斷。 C.充滿壓力的(stressful) 如果環境刺激被判斷的結果有可能會波及到個人的幸福,則屬於 充滿壓力的判斷。此類判斷又分為三類: (A)傷害或失落(harm or loss) 判斷結果,發現對個人幸福已經造成傷害,如失去親人或自尊 受損等,則會引起憤怒、厭惡、絕望或難過的情緒。 (B)威脅(threat) 判斷結果,尚未造成傷害,不論可能避免或無法避免,但個人 預期有可能會遭到傷害,則會引起傷心、焦慮或害怕的情緒。不過, 這些情緒並不是只有在威脅狀態時才有,在傷害或失落的判斷時, 也有可能夾雜威脅在其中,差別只是在於威脅還不致於給人無法挽 法的局面。 (C)挑戰(challenge) 判斷結果,發現對個人可能有不錯的機會,或是預期會有令人 高興的結果,則會引起渴望、興奮、鼓舞或愉悅等。不過,威脅與 挑戰並不一定互相排斥,常見的情況是,當人們可能處於威脅的狀 態時,仍能將它判斷為一場挑戰,如此將會使得當事人更覺得有控 制感,更能超越逆境,而獲得正向的情緒。 (2)次級評價 當個人已對環境刺激初步反應時,不論是威脅或挑戰,都必須採取. ∼22∼.

(23) 適當的行動以面對外來的刺激,這個對於進一步能做什麼的評價,就是 所謂的次級評價。也就是說,次級評價是對於面對外來刺激反應所做的 行動,成功與否的判斷,包括有哪幾組策略可用、每一組的策略為何, 以及什麼策略可以達到什麼樣的效益等。因此,個人知覺的自我能力非 常重要。一般人在經過次級評價之後,有四種可能的因應方向:(1)直 接行動:以改變目前的狀況;(2)尋求資源:先蒐集相關資訊,以利採 取行動;(3)接受現狀:接受目前的狀況並適應之;(4)放棄行動:不得 以放棄想做的改變。所以,初級評價與次級評價交互作用的結果,決定 了情緒反應的強度和品質。 (3)再評價 再評價是經過次級評價以後,分析環境中所出現的新訊息的評價, 也就是初級評價的評價,亦即重新修正初級評價的評價。因此,再評價 明顯的是一個回饋處理,它包含兩種形式:(1)現實式的:新訊息的出 現,導致環境刺激的實質變化,進而影響個人利益的改變;(2)自我防 衛式的:個人發現事實無法改變,只好把原先判斷為傷害或威脅的,再 評價為無威脅或有利的,當作自我安慰,以減少負面情緒的產生。現實 式的再評價,對個人的情緒較有正面積極的幫助,而自我防衛式的再評 價,若過當則易淪為鴕鳥心態,反而更容易導致情緒低潮。 綜上所述,就「生理先於心理說」而言,James-Lange 和 Schachter 都認為, 情緒的產生是生理反應先於心理反應,但前者強調生理反應,後者認為二者同等 重要;就「生理心理同步說」而言,Cannon-Bard 認為生理反應與心理反應皆同 時產生,二者沒有先後之別;就「自律神經喚起說」而言,Plutchik、Ekman 和 Mandler 都認為情緒來自於自律神經系統的喚起,但 Plutchik 強調生物存活的進 化觀點,Ekman 著重在臉部表情與情緒的交互作用,Mandler 則關注認知解釋的. ∼23∼.

(24) 因人而異;就「人際互動歷程說」而言,Denzin 從人際互動觀點探討情緒的詮釋 循環;就「情緒認知作用說」而言,Izard 對情緒與認知作出了區別,認為認知 只是情緒產生的原因之一,而非全部;Lazarus 則綜合生理與心理的概念,強調 認知評價對情緒產生的影響。 縱觀情緒理論的發展,最早多從外顯的行為反應著手,其後轉而討論更精細 的自律神經系統,咸認為情緒的發生均與神經喚起有關,隨之而來的情緒體驗, 則是認知作用在不同歷程的不同解釋,所以「認知」才是情緒最主要的斷定者。 近來從 Denzin 開始,情緒理論開拓了新領域,從人際互動的社會情境脈絡著手, Lazarus 也跟著進而深究文化對情緒的影響,這些情緒理論或多或少,對以下接 著要探討的情緒管理有著提綱挈領的作用。. 貳、情緒管理的本質內涵與相關理論. 一、情緒管理的本質內涵 情緒人人都有,本身並無好壞之別,困難就在情緒常常來無影去無蹤,情緒 的表達更是容易一發不可收拾,我們從希臘哲人亞里斯多德的《The Nicomachean Ethics》中所說的話就可見一斑,他說:「每個人都會生氣,這沒什麼困難。但 是要能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地方,以適當的方式對待適當的對象,恰如其分的 生氣,則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丹尼爾.高曼,1995/民 85) 。中國四書裡的中 庸也說: 「喜怒哀樂……發而皆中節,謂之和。」這個「喜怒哀樂」就是情緒, 「發」 就是情緒表達,所謂「發而皆中節」 ,則與亞里斯多德所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近年來,丹尼爾.高曼博士出版《EQ》一書,「情緒智商」一詞變成時髦用語, EQ 的觀念更是日行千里,從亞里斯多德與中庸所言到 EQ,這些強調的都是情緒 管理,由此可見情緒管理的重要性。. ∼24∼.

(25) 情緒管理到底是什麼?具備了哪些內涵?我們可以從以下學者的定義探知: Salovey 與 Mayer(1990)認為,情緒智力包含下列三種能力:(1)監控自己 和他人的感覺和情緒;(2)分別各種不同的情緒狀態;(3)利用情緒傳達給自己的 訊息來引導自身的思考與行動。 Goleman(1995/民 85)歸納綜合 Salovey 對情緒智力和 Gardner 的人際智力, 認為情緒智力乃包括五種能力:(1)認識自身的情緒;(2)妥善管理情緒;(3)自 我激勵;(4)認知他人的情緒;(5)人際關係的管理。 蔡秀玲、楊智馨(民 88)認為,情緒管理首先要能清楚自己當下的感受,認 清引發情緒的原因,再找出適當的方法表達情緒或抒解情緒。可以歸納為情緒管 理三部曲:(1)WHAT:現在有什麼情緒?(2)WHY: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緒? (3)HOW:要如何有效處理情緒? 由以上各學者對情緒管理的定義,可以發現這些定義大致包括兩大內涵: 1.正確的情緒覺察 情緒管理的首要條件,乃是對情緒的正確覺察。覺察則必須先能分別各種不 同的情緒(Salovey & Mayer,1990)、認識自己和他人當下的情緒(蔡秀玲、楊 智馨,民 88;Goleman,1995/民 85) ,以及情緒產生的原因(蔡秀玲、楊智馨, 民 88) ,三管齊下才可使情緒覺察正確無誤。 2.適切的情緒表達 情緒管理的良好與否,取決於對情緒的適切表達。表達的對象涵蓋了自己和 他人(蔡秀玲、楊智馨,民 88;Goleman,1995/民 85;Salovey & Mayer,1990) , 個體面對自己和他人時,若能找到得宜的情緒抒發處,情緒表達才會恰如其分。 綜上所述,情緒管理的首要條件,是個體對自己或他人的情緒能正確的覺 察;情緒管理的成敗,則取決於個體對情緒能依人事時地物適切的表達。因此, 本研究認為,情緒管理乃是個體能隨時覺察自己的情緒和認知他人的情緒,並進. ∼25∼.

(26) 而能管理自己的情緒,以及處理他人的情緒。由以上情緒管理的定義可知,情緒 管理是指既有順序之別,而又彼此互相關聯的四種能力:(1)覺察自己情緒的能 力:個體對於自己的情緒,能夠隨時清楚且正確的覺察;(2)認知他人情緒的能 力:個體在面對他人時,對於其當時的情緒狀態,能夠以同理的方式認知;(3) 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個體對於覺察到的自我情緒,能夠即時妥善的管理;(4) 應對他人情緒的能力:個體在面對他人表達出來的情緒時,能夠適當的予以應 對。前兩者屬於正確的情緒覺察,包括對自己和他人;後兩者屬於適切的情緒表 達,也包括對自己和他人。整個情緒管理過程,則是這四種能力相互交融的產物。 二、情緒管理的相關理論 以下針對各學者提出的情緒管理理論,分析、歸納後作一個簡單扼要的說 明,並依據理論的著重點予以分為二大類,第一類為「情緒智力說」,包含情緒 智力三元論,以及情緒智力多元論;第二類為「情緒治療說」,期望透過這些理 論,了解如何才能「發而皆中節」 ,並作為本研究「情緒管理」變項的理論根據。 (一)情緒智力說 大部分的情緒管理理論,皆以情緒智力的架構來說明,因為探究情緒智力的 目的,即在於情緒管理(傅佩榮,民 86)。然因向度發展的不同,又可分為以下 幾類: 1.情緒智力三元論 (1)Salovey 和 Mayer 的情緒智力理論 Salovey 和 Mayer(1990)是最早對情緒智力做系統研究的學者,他 們認為,情緒智力是一種能力,該能力能覺察自己和他人的感覺與情 緒,並分辨情緒之間的不同,進而處理情緒,利用情緒傳達出來的訊息 引導自己思考與行動。他們提出情緒智力概念架構,其內涵有三大主 軸,每一主軸之下又有若干層面:A.情緒的評估與表達,包括對自己與. ∼26∼.

(27) 他人;B.情緒的調整,包括調整自己的情緒狀態和處理他人的情緒反 應;C.情緒的運用,包括彈性計畫、創造思考、轉移注意和激發動機。 茲分述如下: A.情緒的評估與表達 對自己的情緒能夠正確的評估與表達,才能真正了解自己;對他 人的情緒能夠清楚的覺察與洞悉,才能夠增進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 論對自己或他人,這是窺探情緒的基本條件。這個主軸之下分為兩個 層面: (A)評估與表達自己的情緒 當環境刺激介入,情感訊息即進入自我覺察系統,情緒智力的 評估就開始運作。因此,評估與表達自己的情緒,實為情緒管理的 第一步。能夠正確的評估自己的情緒,才可選擇適當的反應方式, 情緒的表達才有可能恰如其分。要評估與表達自己的情緒,可以透 過兩種媒介:一個為語言,另一為非語言。語言是情緒表達最主要 的媒介,也是個人在進行內省之自我評估時,最重要的工具。語言 以外的均稱為非語文,如臉部表情或肢體動作等,非語言有時比語 言還要有力,甚至還能表達出語言所無法表達的情緒,非語言的媒 介不可忽視。 (B)覺察與洞悉他人的情緒 當個體面對他人的互動時,覺察與洞悉變得相當重要,往往是 與人溝通的關鍵所在(江文慈,民 85)。能夠覺察與洞悉他人的情 緒,才能清楚了解他人當下的情緒,也才能對他人的情緒做出適當 的反應與處理。要覺察與洞悉他人的情緒,可以經由兩種方式:一 是非語言覺察,另一為同理心。非語言覺察是最常使用的方式,他. ∼27∼.

(28) 人沒有必要告訴我們他的情緒為何?所以我們必須透過他人的非 語言訊息來覺察他人的情緒。有時,我們不太知道他人為何突然表 現出這樣的情緒,如果光靠非語言覺察,也只能發覺現狀,但對現 狀的原因卻無法解釋,這時同理心即可派上用場。真誠的同理心不 但能使自己切身感受到他人的情緒,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更可 以成為人際關係的潤滑劑。 B.情緒的調整 能夠適時適當的調整情緒,可以提昇自己或他人的心情,更可以 激勵自己或他人前進,導向實現原本預期的目標。這個主軸之下分為 兩個層面: (A)調整自己的情緒狀態 情緒的調整是個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措施,當個體評估了自己的 情緒以後,可能會針對狀況適時的調整自己的情緒,可以稱作是「情 緒的後設經驗(meta-experience of mood)」的能力,這種能力能 管理、監督、評估和改變心情,有助於個體認知在何種情緒可以產 生何種情緒經驗,例如,如果感覺到打球的經驗是愉快的,個體在 不愉快時,就會想到以打球來緩和不悅的情緒。有時,自己的情緒 調整是自發產生的,不須個體經過情緒評估,因為個體的情緒後設 經驗能力,已經使情緒的調整變成自動化。 (B)處理他人的情緒反應 一個具有情緒智力的人,不僅能調整自己的情緒,在適當的時 候,也能處理他人的情緒反應,讓原本情緒平靜的人,變得情緒激 動,或是意志消沉的人,變得積極向上。例如,一個擁有群眾魅力 的演講者,能夠讓台下的聽眾如痴如醉;一個具有良好技巧的諮商. ∼28∼.

(29) 者,能夠讓病人的心起死回生。因此,能夠處理他人的情緒反應, 才能與他人的互動更積極正向。 C.情緒的運用 當個體能夠評估與表達自己的情緒、調整自己的情緒狀態、覺察 與洞悉他人的情緒,以及處理他人的情緒反應時,進一步的則是對情 緒的運用。情緒的運用是情緒智力中最高級的能力,它可以使個體運 用此能力解決生活週遭許多重要的人生問題。這個主軸之下分為四個 層面: (A)彈性計畫 情緒可以左右我們對事情的看法,當情緒智力經過前面兩個主 軸而來到這裡時,恰好可以讓個體駕馭情緒,可協助個體思索對未 來事件的各種可能性,採取各種彈性的計畫,產生多重的選擇。 (B)創造思考 情緒可以使我們導致對事情的不同看法,因而產生不同的解決 方式,有些事情需要擴散式的思考,有些則需聚斂式的思考,愉快 的心情往往容易讓人進行擴散而又歸納的思考工作,而悲傷的情緒 則有助於演繹推理的思考工作。但萬事起頭難,善加運用情緒,使 自己處於愉快的狀態,將可增加擴散式的創造思考機會。 (C)轉移注意 特別的情緒會將我們的焦點轉向特別的問題,這有助問題的解 決,因此,當對某些問題有利的情緒出現時,即可將注意力導向此 一問題。所以情緒可以協助判斷事情的輕重緩急,適當的轉移注 意,讓當下較重要的事情先處理,避免浪費不必要的時間。. ∼29∼.

(30) (D)激發動機 適當的情緒可以激發適當的動機,提昇工作表現,為成功增加 一些機會。例如,面對充滿挑戰的事件時,想像失敗的後果,可激 發鬥志;面對平淡的生活,作個新奇的聯想,可使生命更多采多姿。 從以上可知,一個具備良好情緒智力的人,對自己的情緒能時時評 估,並適當的調整情緒狀態;對他人的情緒能時時覺察,並適當的處理 反應,進而熟練的掌握自己的情緒,使問題解決的計畫充滿彈性、能運 用創造性的思考、針對焦點轉移注意,以及在情緒低潮期激發自己的動 機,成為一個優良的情緒管理者。 (2)de Beauport 和 Diaz 的情緒智力理論 de Beauport 和 Diaz(1996)認為,情緒智力是一種可使個體有適 當感覺和欲望的智力,他從人類的大腦皮質,在不同的情緒狀態下,會 有相應的反應位置,提出情緒智力的三部分內涵,茲分述如下: A.情感智力 情感智力是一種能被人物、地方、物品、事件、想法或情境所感 動的能力,當個體對外在事物或情境有所愛好時,這樣的能力便展現 出來,包含從開始到結果,以及強度和長度。一個具備情感智力的人, 能夠選擇要被什麼吸引,要被什麼感動,感動多久以及表達的方式為 何。這個智力可以使我們免於成為外在環境刺激的犧牲品,使我們不 再是個情感的奴隸,它可以指引我們將注意力或焦點轉向別種替代的 事物,而不會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B.心情智力 心情智力是一種可以使我們的情緒處於低潮或高潮的能力,重視 的是所有的情緒,不論是負向的或正向的,也注意所有的感受,包含. ∼30∼.

(31) 心理和生理。一個具備心情智力的人,當他遇到情緒低潮期時,雖然 內心充滿的是負向的情緒,但他不會忽視這些情緒,也不會想要壓抑 它,因為壓抑只會使心理產生疾病,他會想辦法深入這些負向的情緒 之中,真正了解產生負向情緒的原因,並使之轉為正向的情緒。另外, 若身體不適而造成情緒的低落,心情智力也會重視這些原因,藉由控 制,主導自己的情緒狀態,轉而保護自己的身體器官。所以,心情智 力接受正向的情緒,也注意負向的情緒;注意情緒發生的心理原因, 也不忽略生理原因,使我們完全處於身心系統的統一。 C.激勵智力 激勵智力是一種能讓自己知道需要什麼,以及什麼會驅使自己行 動的能力,能將現實生活的需要和欲望,轉化為引導自己邁向成功的 動力。激勵智力在引導時,必然會用到大腦的所有部分,大腦新皮質 的右半能處理視覺和夢想,左半則設定目標和注意特定細節以了解這 些夢想,經由全腦的運作,我們的目標才得以實現。一個具備激勵智 力的人,能將需要和欲望轉化為熱情和愛,賦予自己生存的力量,並 激發新類型的行為,透過新行為,驅使自己行動,並努力達成目標。 從以上可知,一個具備良好情緒智力的人,就長期而言,能夠善用 情感智力來獲取感動的焦點,使焦點正確而且持續有效;就短期而言, 能夠善用心情智力來了解自己所有的情緒感受和身心狀況,使每個情緒 都能轉為正向有益的,再經由情感智力和心情智力的交互作用,產生激 勵智力,引導自己的欲望轉向切實的行動,不達目標永不止息。 2.情緒智力多元論 (1)Goleman 的情緒智力理論 Goleman(1995/民 85)歸納 Gardner 的多元智力理論中的人際智力,. ∼31∼.

(32) 以及 Mayer 和 Salovey 的情緒智力理論,提出他的情緒智力理論,認 為情緒智力涵蓋自制力、熱忱、毅力和自我驅策力等,有些高智商的人 表現平庸,智力平常的人則表現突出,其原因就是在於情緒智力的高 低。Goleman 將情緒智力分為五大類,茲分述如下: A.認識自身的情緒 情緒智力的基石在於認識自身的情緒,這種隨時隨地監控自己情 緒的能力相當重要,有助於個體對自身的了解,不致於盲目的跟著感 覺走。能掌握自己的情緒,遇到重大事情時,才能得心應手有所選擇。 B.妥善管理情緒 管理情緒並不是壓抑情緒,壓抑只會造成惡性循環,真正的管理 情緒是面對情緒來時,既不壓抑也不衝動行事,能對情緒掌控自如的 人,將能快速的走出生命低潮,積極樂觀的重新出發。 C.自我激勵 做事要能成功,必須專注於一項目標,運用情緒將注意力集中在 目標,能令自己產生激勵狀態。這時要靠的是情感的自制力,即克制 衝動與延宕滿足,對目標保持高度的熱忱,則做任何事都將容易成功 且效率又高。 D.認知他人的情緒 能認知他人的情緒,簡單的說就是能用同理心了解他人的感受, 一個具有同理心的人能設身處地、將心比心,也較能從細微的非語言 訊息覺察他人的需求。善用同理心,將使得人際技巧更進一步。 E.人際關係的管理 人際關係的良好是人與人相處的第一步,一個自我情緒掌控自如 的人,且較能以同理心面對他人,其人際關係也較成功。一個人的人. ∼32∼.

(33) 緣、社交能力和領導能力,都與人際關係有關。充分具備人際關係能 力的人,常是社會上的出類拔萃者。 從以上可知,一個具備良好情緒智力的人,必能清楚認識自身的情 緒,能對自己的情緒做妥善的管理,並充分運用情感自制力自我激勵, 與他人應對時,能同理的認知他人的情緒,促進人際關係。 (2)Mayer 和 Salovey 修正後的情緒智力理論 Mayer 和 Salovey(1997)針對情緒智力的眾說紛紜,認為必須對情 緒智力重新界定,乃將情緒智力分為四個主軸:(1)察覺、評估與表達 情緒的能力;(2)激發情緒的產生,以促進思考的能力;(3)了解、分析 與運用情緒知識的能力;(4)反省地調整情緒,以提升情緒和智力成長 的能力。這四個主軸是從基本的心理能力依序排列到較高的心智整合能 力,每一個主軸又有四個分支能力,分別表示較早發展的能力與較晚發 展的能力。茲分述如下: A.察覺、評估與表達情緒的能力 這個主軸是指能正確的察覺、評估與表達情緒,兒童情緒智力的 初期,就是從察覺自己與他人的情緒開始,經過不斷的辨識和學習, 才能逐漸區分更複雜的情緒,這也是四個主軸中最基本的能力。在這 個主軸之下,可分為四個步驟: 第一步為覺察自己的身體狀態、感覺與思想,進而辨識情緒。兒 童先能察覺自己情緒發生下的身體狀態、感覺和思想,才能真正分辨 自己當下的情緒。 第二步為透過語言、聲音、外表和行為,辨認他人所傳達的情緒。 兒童從分辨自己的情緒開始,接著類化自己的情緒狀態到他人身上, 進而辨認他人的情緒。. ∼33∼.

(34) 第三步為正確表達情緒與情緒需求。當兒童能察覺自己的情緒, 也能了解他人的情緒為何,累積這些情緒經驗,將能正確的表達情緒 與知道情緒需求為何。 第四步為區分正確或不正確、真誠或欺騙等之情緒表達。兒童至 此除了能正確表達情緒以外,對於情緒表達的正確與否、真或假等, 也較能清楚的區辨。 B.激發情緒的產生,以促進思考的能力 這個主軸是指能激發情緒的產生,以促進思考。情緒的產生是個 體重要的警報系統,可藉由情緒的指引,了解外在訊息對自我的重要 性,進而選擇相對應的行為模式。因此,利用情緒對智力的影響,可 以促進認知的處理功能。在這個主軸之下,也包含四個步驟: 第一步為情緒能引導我們注意重要的訊息。情緒的產生反應著個 人或環境有重要改變的訊息,隨著成熟與學習,個體將可注意到更重 要的事,並左右思考。 第二步為豐富且適當的情緒,有利於情感的判斷和記憶。情緒除 了能使我們改變注意的重心以外,個體透過設身處地的同理心了解, 在擬真的情境中豐富自己的情緒狀態,更有助於情感的判斷和記憶。 第三步為利用多元角度思考,使個人樂觀或悲觀的看法因著情緒 而變動。當個體處於情緒低潮的時候,若能回憶好心情,可促使思考 轉為樂觀面,是以換個心情將會有無限多的可能。 第四步為了解不同的情緒有益於特定問題的思考。個體至此能了 解情緒對思考的幫助,諸如快樂可促進歸納、推理與創造力。 C.了解、分析與運用情緒知識的能力 這個主軸是指對情緒能加以命名與解釋,並且了解及辨識情緒之. ∼34∼.

(35) 間的差異。當個體能利用情緒來促進思考,其對於情緒的分辨能力也 相對加強,對於較複雜的多重情緒感受,也較能清晰的了解。在這個 主軸之下,亦囊括四個步驟: 第一步為將情緒命名,並描述情緒之間的關係。不同的情緒可以 促進不同思考的產生,對於相似情緒之間的差異,個體要能予以命名 並分類,如了解喜歡與愛的關係等。 第二步為解釋情緒所傳達的相關意義。情緒帶給人的感受並不是 平面的,單一情緒的產生,往往會伴隨著相似但並不完全相同的情 緒,其所傳達的意義也更為多面向,如悲傷通常伴隨著失落等。 第三步為了解複雜組合的情感。從單一的情緒,可以傳達各種不 同的意義,當這些意義與原本單一情緒質量接近相等時,即形成情緒 的多重複雜組合,如愛恨交織、敬畏中摻雜著害怕與驚訝等。 第四步為辨識情緒的轉換。透過對情緒命名並了解關係,解釋情 緒所傳達的意義,且體會複雜的情緒,個體至此將能辨識情緒的動態 過程,情緒如何從某一狀態,轉換到另一狀態,如從生氣到滿意,或 是從生氣到羞愧。 D.反省地調整情緒,以提升情緒和智力成長的能力 這個主軸是指對情緒能加以後設反省地調整,以提升情緒和智力 成長。當個體對於各種錯綜複雜的情緒狀態,能加以辨識與區別,這 將促進個體對情緒的後設認知,並據此能加以調整,使得自己的情緒 智力提升,間接幫助智力的成長。在這個主軸之下,涵攝四個步驟: 第一步為保持情緒的開放態度,去感受快樂與不快樂。情緒智力 的提升,是對自我情緒狀態的深度感受,要能達到深度感受,必須使 情緒呈開放態度,不刻意矯柔做作,真實感受當下的情緒。. ∼35∼.

(36) 第二步為依據對情緒訊息的判斷,進而反省控制該情緒是否繼 續。當個體感受到真正的情緒狀態時,可以藉由此感受進行認知判 斷,決定要讓此情緒繼續存在或是中斷,這種控制是一種反省的控 制,在此個體要分別情緒與情緒主體。 第三步為反省地監控自己與他人的情緒。能夠對自己的情緒做反 省地控制,決定情緒是否繼續存在,則已成功的對自己情緒做了監 控,進而也較能洞悉他人的情緒狀態,而給予適當的應對。 第四步為對負向的情緒施以調節,並增加正向的情緒,也不壓抑 或誇張情緒所傳達的訊息。從感受真正的情緒,到控制情緒的發生與 否,進而對自我與他人的情緒監控,個體至此能減少負向情緒,並適 時適當的增加正向情緒,對於情緒感受的傳達,不壓抑也不誇張,而 能恰如其分的表達。 從以上可知,一個具備良好情緒智力的人,能隨時察覺並評估自己 的情緒狀態,必要時候,適時的激發情緒的產生,以利於思考的完成, 再者,對於情緒知識,具有充分的了解,且能分析與運用之,最後,還 能時時反省監控自己的情緒,讓情緒與智力相得益彰。 (二)情緒治療說 Ellis(1996)的「理性情緒行為療法」對人性的基本假設是,人生而具有理 性的正確思考和非理性的扭曲思考,有保護自己、與別人溝通、思考,以及自我 實現的傾向;也有毀滅自己、自責、無耐性、逃避思考,以及拒絕成長的傾向, 當個體以理性思考產生理性信念時,結果就如前者;若以非理性思考產生非理性 信念時,結果就像後者。因此,若能以理性思考,帶來的就是快樂生活;若以非 理性思考,則導致生活秩序的破壞。他最著名的一句話就是「事件本身並不會支 配我們的生活,我們對事件的主觀看法和解釋,才會影響我們的情緒和行為。」. ∼36∼.

(37) 根據 Bernard 和 Joyce(1984)的看法,我們可以當作區分理性信念與非理性 信念的標準: 1.理性信念的標準 (1)通常是事實 這種信念的類別和程度通常和現實是一致的,有證據支持,合乎邏 輯,且可以做實證性研究。 (2)是相對的 這種信念通常是有條件的,而非絕對的。可能是期望、需要、希望 或喜愛,它不是一個必然如此的過程。 (3)中度的情緒反應 理性信念並不是沒有情緒反應,只是它的反應不會太強烈,呈現中 度狀態,而且即使是強烈的,也不會造成個體的混亂,適度的情緒反應 有時反而能解決情緒困擾。 (4)可以助人達到目的 理性信念與現實相符,使我們具有踏實感,較能避免內心的衝突產 生,能讓我們較無憂無慮的追求理想,達到人生的目的。 2.非理性信念的標準 (1)通常不是事實 這種信念沒有確定的事實,伴隨的多為誇大的描述,其產生的原因 常是一個沒有證據的前提,而導致不正確的結果。 (2)是絕對的 這種信念是一種絕對的命令,無關乎任何條件或情境,就是被賦予 應該或必須,絲毫都不能通融的狀態。. ∼37∼.

(38) (3)強烈的情緒困擾 這種信念帶來的是強烈的情緒反應,通常會困擾個體,使之感到焦 慮,或相反變成麻木不仁。不論焦慮或麻木不仁,對個體都算情緒困擾。 (4)無法助人達到目的 非理性信念容易讓人顛三倒四,不合邏輯,嚴重者甚至造成長期的 情緒困擾,這樣的信念只會防礙人的前進,更不用說會助人達到目的了。 Ellis 最早是以「ABC 理論」來說明理性情緒行為療法,後來經過多位學者 的綜合歸納,成為 ABCDEF 六個步驟,利用這六個步驟,說明人類被情緒困擾的 原因,並闡釋情緒及行為困擾的因應之道。以下簡略說明之(Corey,1991): A:Activating Event 指發生的事件 B:Belief 指人們對事件抱持的觀念或信念 C: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 指觀念或信念所引起的情緒及 行後果 D:Disputing Intervention 指對非理性想法的勸導干預 -Detecting 偵測 -Debating 辯論 -Discriminating 識別 E:Effect 指治療或諮商效果 F:New Feeling 指治療或諮商後的新感覺 Ellis 認為,事件 A 本身並不是情緒反應或行為後果 C 之直接原因,人們對 事件的非理性信念 B 才是 C 的真正原因所在,情緒困擾的許多原因,就是這些導 向自我挫敗的非理性信念 B。因此,要改善人們不好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就要對 非理性信念 B 予以勸導干預 D,等到勸導干預產生了效果 E,人們就會以理性信 念對待事件 A 的發生,情緒困擾也因而消除或減弱,人們也會有充實愉悅的新感. ∼38∼.

(39) 覺 F 產生,整個理性情緒行為療法才算完成。觀諸 ABCDEF 六個步驟,以 D 最為 重要,透過對非理性信念的偵測、辯論與識別,才是改變當事人認知的主要方法。 從以上可知,一個具備良好情緒管理的人,其信念必然是正確的理性信念, 較不會受非理性信念的左右,當產生非理性信念時,能透過偵測、辯論與識別, 而自我勸導干預,以正確的理性信念,踏實的面對事件,不會無端的情緒困擾, 擅於對情緒做妥善的管理,使美好的感覺也渲染在情緒之中。 綜上所述,就「情緒智力三元論」而言,Salovey 和 Mayer 以及 de Beauport 和 Diaz 都認為情緒智力包含三個向度,前者將情緒智力分為一般的情緒反應、 後設的情緒監控,以及積極的情緒運用,後者則視情緒智力為一般的情感狀態、 特定的心情感受,以及積極的激勵作用,二者實有異曲同工之處;就「情緒智力 多元論」而言,Goleman 劃分情緒智力為五個向度,Mayer 和 Salovey 修正後的 情緒智力則一改原先的三向度為四向度,前者的五向度包括面對自己情緒的三向 度,以及面對他人情緒的二向度,後者則修正了 1990 年版的三向度為功能向度、 知識向度,以及後設向度,加上吸收了 Goleman 的「自我激勵」向度,形成潛能 向度,一共四個向度加以深究;就「情緒治療說」而言,Ellis 的 ABCDEF 觀點, 對個體的情緒管理,提供了非常務實的處方性作法。 縱觀情緒管理理論的發展,基本上都是以 Salovey 和 Mayer 的理論架構為 基礎來延伸,因為他們二人是首先對情緒管理建構系統理論者,其後的理論或研 究,均是 Salovey 和 Mayer 二者理論的補充或修正。 本研究綜合上述各家情緒管理理論之各個內容向度,提出情緒管理理論的看 法,包含以下四個向度:(1)正確覺察自己情緒的能力;(2)同理認知他人情緒的 能力;(3)妥善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4)適切應對他人情緒的能力。據此,採用 這四個向度,編製「兒童情緒管理量表」,以作為本研究的研究工具。. ∼39∼.

(40) 以下即將上述各家情緒管理理論,以表 2-1 彙整如下:. 表 2-1 理論分類. 情緒管理理論之相關彙整 理論提出者和名稱. 情. Salovey 和 Mayer(1990). 1.情緒的評估與表達. 緒. 情緒智力理論. 2.情緒的調整. 智. 3.情緒的運用. 力. de Beauport 和 Diaz(1996). 三. 情緒智力理論. 智 力 說. 3.激勵智力. 論. 緒 情. Goleman(1995). 1.認識自身的情緒. 情緒智力理論. 2.妥善管理情緒 3.自我激勵. 緒. 4.認知他人的情緒. 智 力 多 元. 1.情感智力 2.心情智力. 元 情. 理論的內容向度. 5.人際關係的管理 Mayer 和 Salovey(1997). 1.察覺、評估與表達情緒的能力. 修正後的情緒智力理論. 2.激發情緒的產生,以促進思考的能力 3.了解、分析與運用情緒知識的能力. 論. 4.反省地調整情緒,以提升情緒和智力 成長的能力. 情 緒. Ellis(1996). A:發生的事件. 理性情緒行為療法. B:人們對事件抱持的觀念或信念 C:觀念或信念所引起的情緒及行為後果. 治. D:對非理性想法的勸導干預. 療. E:治療或諮商效果. 說. F:治療或諮商後的新感覺. ∼40∼.

(41) 參、國小學生情緒管理的相關研究. 國內外有關國小學生情緒管理的相關實徵研究頗多,為了顯示研究方向,此 段分別從性別、出生序、家長最高學歷、父母婚姻狀況,以及家庭結構等五個變 項來看有關成果。 一、就性別而言 情緒管理與性別的關係,多為歷來研究者所重視,然在一些實證研究中,結 果並不完全的一致,茲分為兩部分敍述如下: (一)情緒管理與性別沒有顯著相關存在 Carroll 與 Steward(1984)對兒童進行五種情感的測驗,其中對「多重情緒」 的理解,在性別上並無顯著差異。 Donaldson 與 Westerman(1986)利用故事情境,測試兒童對故事主角所感受 到的情緒為何,兒童對於同時存在之對立情緒的理解能力,在性別上無顯著差異。 柯華葳與李昭玲(民 77)研究兒童情緒智力,發現情緒智力在性別上並無顯 著差異。 周金春(民 80)探討兒童理解多重情緒能力的發展情況,發現男女兒童在理 解多重情緒能力上並無不同。 鍾永吉(民 86)研究單親兒童的情緒經驗,發現其情緒經驗並不因性別而有 所差異。 (二)情緒管理與性別有顯著相關存在 蘇建文(民 70)對我國兒童與青少年的基本情緒做縱貫研究,發現基本情緒 之情境因素,會因性別而有所差異。 王春展(民 87a)在兒童情緒智力發展的研究中,發現女童的情緒智力顯著 高於男童。. ∼4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本案件為乳癌標準化化學藥物治療與個人化化學治 療處方手術前化學治療療效比較之國內多中心研 究,於 2008 年 8 月 1 日由

6.輔導 人力運 用情形 暨輔導 工作整 合發展.. 藉由三級個案統計分析,建 立「特殊需求學生情緒及行

家長 聯絡網 親子活動 A教學管理 B學務管理 C輔導管理 D環境管理 E行政管理

內地交流、參觀、參與制服團隊/比賽),讓學 生從多角度認識《憲法》、《基本法》和國家

避免不一致 的行為處理方法, 包括…. 不同人/同一人在不同時間對同樣行為

內地交流、參觀、參與制服團隊/比賽),讓學 生從多角度認識《憲法》、《基本法》和國家

運用想像力、形式/技巧表現一個 的夢境 回憶 的一刻,以形式/技巧,表達 的情 景/情緒。. 從評賞

• 在「心房」進行課堂或體驗 式學習活動後,學生能以表 情符號表達自己的情緒,令 學生能以多元化的途徑表達 情緒,以便老師深入了解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