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Drucker(1993)提及未來企業最重要的投資已不再是機器、廠房、土地、設 備,而是知識工作者之知識的投資。Senge(1990)在其 The Fifth Discipline 一書 中亦指出,未來競爭優勢的唯一來源,是組織所擁有的知識,以及組織能夠較其 競爭對手擁有更快速學習的能力。知識是個人乃至整個經濟的最關鍵與最核心的 資源,專業知識本身並不能創造財富,只有將知識與工作結合才具有生產力(周 文祥、慕心編譯,1998)。Grant(1996)更進一步闡述:組織之核心能力,是進 行知識的整合。在二十一世紀,全球進入的以「知識」為基礎的競爭時代,「知 識」主宰著每個產業的運作邏輯,使其成為決定組織間競爭實力的關鍵因素,且 知識是人們思考的基本要素, 知識的可靠性直接決定了一個人的思考品質,故知 識也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越彰顯其重要性。

知識是知識管理的關鍵核心,欲實施知識管理,第一步便是對知識有清楚的 瞭解。因此,先釐清知識的涵義,方有助於進一步探討知識管理的真義。以下將 探討知識的意義、特性與分類,最後歸納出知識管理的定義。

一、知識的意義

早在希臘時期,知識即受到重視,「什麼是知識?」也成為知識論所探討的 核心課題。希臘哲學家Socrates(469-399B.C.)主張「知即是德」,其學生Plato

(347B.C.)於Meno, Phaedo, and Theaetetus一書中提出知識即理解,並且說明知 識為合理的真信念(Knowledge is justified, true beliefs.),以合理的(justified)、

真實的(true)、以及信念(belief)三樣東西來詮釋何謂知識(林玉体,1985)。

到了近代,後現代的社會學者Foucault(1988)則提出知識創造力量,沒有知識 就沒有力量,這說明了知識的影響力之大。然而,長久以來,學者對此議題雖多

所探討,但仍是言人人殊,無一定論。

就「知識」的字義而言,韋氏字典(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認為知 識是一種知道(knowing)的狀態或事實,其是能被人類理解,發現或學習成果 的加總,而且其乃是從經驗得來的瞭解。從教育心理學的層面來看,認知心理學 家Piaget認為知識乃存在於認知結構中,知識透過不斷與環境之互動,再經由個 體內部「同化」(assimilation)、「調適」(accommodation)與「組織」(organization)

過程,最後達成認知的平衡與對環境的適應,而人類的知識也在不斷的失衡與平 衡中產生(引自張春興,1997)。此外,俄國情境認知學者Vygotsky也提出社會 文化對知識形成的影響,所以知識並不如自然科學家所謂絕對客觀的存在世上,

而是適時適地都會有不同詮釋(引自張春興,1997)。

若以企業管理的角度論之,Drucker(1993)強調知識社會的興起,知識工作 者越來越多,故將知識解釋為能夠改變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資訊(information)。

D.B. Harris 認為知識是資訊、文化脈絡以及經驗的組合(引自陳志強,2003)。

Nonaka(1994)則主張當訊息(message)被賦予意義後,就成為資訊,而資訊 再經過整理後,才轉化為知識。

尤克強(2000)、 Beckman(1999)、Brooking(1999)以及Davenport和Prusak

(1998)則認為「知識」包含了資料(data)、資訊(information)、知識等三 個概念,這三者互有區別,但是密切相關。資料意義化與關連化之後,便成為資 訊;資訊是知識的原料,藉由思索資訊的意義,應用資訊,便形成知識。然而,

亦有學者主張知識具有四層的結構,從產出的順序來看,「知識」除了上述三項 概念外,還多了「智慧」(wisdom)的概念(王如哲,2000;江照男,2003;吳 行健,2000;吳清山、黃旭鈞,2000;廖春文,2001;Spiegler, 2000),其關係 圖如圖2-1-1所示。

資料來源: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14頁),江照男,2003,臺北市: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由圖2-1-1可知,資料的整理而為資訊,資訊歸納而為知識,知識的反省統合 而為智慧,上述四個概念之意涵,茲分述如下:

(一)資料:即原始資料,它包含了統計數字與定量的數字資料,係對事件或 事物審慎、客觀的記錄,可顯示出特定時期的狀況。

(二)資訊:係指透過文字化、分類、計算、更正及精簡等系統化的方法整理 數據,使其意義化,藉以發現或傳達某種訊息,可用語言或圖表顯示。

(三)知識:係資訊歷經比較、結果、關連性、溝通等價值創造的歷程之後,

轉變而成的。個人對於資訊的思考,是複雜的、動態的,僅存於人類的智慧系統 中的,也是開創價值所需的直接材料。

(四)智慧:係指個人或組織透過行動力,並對知識不斷的加以應用、驗證與 統整,而後所獲得的一種解決問題的對策與能力。

綜合以上學者對知識的解釋,知識係指資料經過處理、分析後,可以變成有 用的資訊;資訊經過審核、分類後,可以變成具有開創性和共享性價值的知識;

而知識經過行動、驗證後,因為知識不斷的累積、衍生、更新,增益其內容,所 以知識可以協助組織或個人解決問題及作決定,使組織變成智慧型組織。

簡言之,學校的知識係指全校師生心智活動的結晶,是師生相互理解與學習

比較、結果

關連性、溝通

應用、驗證

統整  文字化、分類

計算、更正、濃縮 

資料 data 

智慧 wisdom 資訊

information

知識 knowledge 

2-1-1 資料、資訊、知識、智慧之關係圖

的結果。知識是一種珍貴的資財,其價值受到教育界的重視,故「知識」在學校 教育領域的重要性亦隨之提昇。

二、知識的特性與分類

知識具備「有充分根據的真實信仰」的本質,它的構成要素包括經驗、事實、

判斷、經驗法則及直覺,是一種流動性質的綜合體;其中包括結構化的經驗、價 值、以及經過文字化的資訊。在組織中,知識不僅存在文件與儲存系統中,也蘊 涵在日常例行工作、過程、執行與規範當中(Davenport & Prusak, 1998)。為更 瞭解知識的意義,以下將從知識的特性及知識的分類兩個面向說明之。

(一) 知識的特性

綜合國內外學者(吳毓琳,2001;Drucker, 1993;Polanyi, 1967;Davenport &

Prusak, 1998;Stewart, 1997)的觀點,歸納出「知識」具有隱性、可以移轉、無 窮累積、不可逆轉、複雜性等特性,茲分述如下:

1.知識具有隱性的特徵

知識對個人而言,是直覺、認知、經驗、習性、價值觀、不成文的規定;對 組織而言,是一組工作人力的知識總和。知識是無形無相的,無法簡單的以文字 表達出來,故這類型知識被稱為「默不作聲的知識」。

2.知識具有可以移轉的特性

知識具有流動性,可以藉由不同管道移轉到不同的情境與個人之中。顯性知 識可以透過文件、電子郵件等傳達到其他人;而隱性知識也可以藉由肢體語言、

對話等管道,來加以傳送。藉由知識移轉的特性,知識可以在人與人之間進行分 享與擴散。

3.知識具有無窮累積的特性

知識具有「共享性」的特質,可以經由不斷的累積,不斷的成長。知識不像 商業產品土地、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一經使用過後便會耗損,它可以透過吸 收、擷取、反覆的運作、複製,不斷的擴增,可以無止盡的傳授給世上其他任何 人,而不會有絲毫的損耗。

4.知識具有不可逆轉性

知識是透過活動的過程,融合個人、環境的經驗與特質,經由人本身的思考 加以創造出來的。創新新知識的產生,使得知識的價值更為提升。

5.知識具有複雜性

知識並非是單一性質的僵硬結構,因具有複雜性,使能以複雜的形式來處理 複雜的事務。且知識還具有複雜的感應系統,故能夠記錄與規範複雜的事務,並 有助於人們在這瞬息萬變的環境中,採取適當的行動來處理所遭遇的難題。

綜合上述,知識具有隱性、可移轉、無窮累積、不可逆及複雜等五種特性,

若能掌握以上知識所具有的特性並善用之,將有助於創造知識的最高價值。

(二)知識的分類

對於知識的分類,學者各有其不同的看法與強調的重點,故各有其不同的分 類方式。最初Polanyi(1967)將知識分類為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和外顯 知識(explicit knowledge);Nonaka和Takeuchi(1995)承繼Polanyi的觀點,在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一書中提出,資訊是構成知識的材料,足以誘發和創 造知識;而知識進一步涉及個人信仰與承諾,與某一種特定的立場、看法或意圖 有關,知識通常含有某種目的,與行動息息相關,而且在特殊情境與人際間產生 意義,進而影響個人行為。為了更瞭解內隱知識及外顯知識的內涵,進一步說明 如下:

1.內隱知識

內隱知識乃是難以用語言或文字完全表達的知識,是極為個人化且難以形式 化的主觀知識,必須經由人的互動才能產生共識的組織知識,個人所擁有但難以 言傳的技術、技巧、及心智模式均屬之,為組織中較為隱而不顯者,如價值與信 念等,其內涵包括認知和技能兩種元素。認知係指實質的知識,無法用文字或句 子表達的主觀知識,如內在的信仰、主觀的洞察力、直覺預感等。而技能也難以 用文字或語言表達,因此透過見習與經驗傳授是學習技巧的最好方法。

2.外顯知識

外顯知識乃是客觀的形式化知識,可以透過語言、文字和數字等外在形式表 達的知識;或由內隱知識轉化而來,可以形式化、制度化或語言傳遞的知識,其 關於過去的事件或涉及非此時此地的對象,與特殊的現實情境較無關聯。此外,

外顯知識是有規則、系統可為依循,可藉由具體資料、科學公式、標準化程序或 普遍的原則進行溝通與分享。

知識包羅萬象,也難以清楚地分門別類,然為探究學校知識的內涵,本研究 援用Polanyi、Nonaka與Takeuchi的觀點,將學校組織知識大略分為內隱知識與外 顯知識。在學校的應用上,學校章程、組織運作方式、相關法令、各種教具、教 學媒體等教學設備、教學策略與行政業務相關設備等可見於外的知識屬於外顯的

知識包羅萬象,也難以清楚地分門別類,然為探究學校知識的內涵,本研究 援用Polanyi、Nonaka與Takeuchi的觀點,將學校組織知識大略分為內隱知識與外 顯知識。在學校的應用上,學校章程、組織運作方式、相關法令、各種教具、教 學媒體等教學設備、教學策略與行政業務相關設備等可見於外的知識屬於外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