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中市國民小學應用知識管理於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中市國民小學應用知識管理於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

Copied!
26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 國 國立台中 中教育大 大學教育 育學系碩 碩士論文 文. 指 指導教授 授:陳慧 慧芬. 博 博士. 臺中 中市國 國民小 小學應 應用知 知識管 管理 於學 學校創 創新經 經營之研 研究. 研 研究生 :張雅甄 甄. 撰. 中 中華民國 國九十八 八年六月 月.    .

(2)  .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臺中市國民小學應用知識管理於學校創新經營之現況及其 困境,並進一步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知覺知識管理應用於學校創新經營之差 異情形。 本研究以臺中市公立國民小學之現職教師為正式問卷施測的母群體,進行抽 樣問卷調查,共發出問卷512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490份,問卷可用率為95.70%。 研究工具為自編之「知識管理在學校創新經營之應用問卷」 ,所得資料以平均數、 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 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獲致以下結論: 一、 知識管理在臺中市國民小學學校創新經營整體的應用程度為「中上程度」, 其中以「知識的儲存」層面應用程度最高。 二、 知識管理在臺中市國民小學學校創新經營分層面的應用程度,除「知識的轉 換」、「知識的創新與運用」層面應用於「學生活動創新」層面達「高程度」, 其餘均屬於「中上程度」。 三、 臺中市國民小學學校創新經營使用知識管理整體的程度為「中上程度」,其 中以「學生活動創新」層面使用程度最高。 四、 臺中市國民小學學校創新經營使用知識管理分層面的程度,除「學生活動創 新」使用「知識的轉換」及「知識的創新與運用」層面的程度達「高程度」 外,其餘均屬於「中上程度」。 五、 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對知識管理應用於學校創新經營現況之知覺,會因為教 學年資、職務、學校規模及校齡之不同而有差異。 六、 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教學年資「20 年以上」 、擔任「教師兼主任」或「教師 兼組長」者,對於知識管理應用於學校創新經營現況的知覺程度較高。 七、 臺中市國民小學學校規模「25~48 班」 、校齡「10 年以上~未滿 30 年」的 學校教師,對於知識管理應用於學校創新經營現況的知覺程度較高。 八、 臺中市國民小學應用知識管理於學校創新經營時,所遭遇之困境主要為「經 費不足」、「缺乏積極誘因」、「教師及行政人員平時工作繁重」等。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國民小學教師、家長與社區及 未來相關研究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詞:國民小學、知識管理、學校創新經營. I   .

(3)  . II   .

(4)  . The Study of Apply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to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chung City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fact and difficulties of apply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to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chung City, and to analyze how the status of apply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to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varied according to the variables of teachers’ backgrounds.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According to literature review, the "Apply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to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Questionnaire" was made, and 512 samples were surveyed with a ratio of 95.70% usable samples. The statistical techniques wer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and one-way ANOVA.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The current status of apply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to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s is above average. In addition, the degree of applying knowledge storage is the highest. 2. The current status of apply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on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aspects in elementary schools is above average, but the degrees of applying knowledge transforming and knowledge innovating on innovation of student activity are high. 3. The current status of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making us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s is above average. In addition, the degree of using on innovation of student activity is the highest. 4. The current status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making us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spects in elementary schools is above average, but the degrees of innovation of student activity making use of knowledge transforming and knowledge innovating are high. 5.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or apply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to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terms of the seniority, duty, school's size and school history.. III   .

(5)  . 6.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ith more than 20 seniorities and as the director of division or supervisor were more perceptive to apply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to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7.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ho were in size “25~48classes” schools and history “over 10~30years” schools were more perceptive to apply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to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8. The main difficulties of apply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to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s are “insufficient fund,” “positive rewards lacking,” and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ors have heavy work.”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of study,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esented to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s, elementary schools, teachers, parents, the community, and future researchers.. Keywords: elementary school, knowledge management,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IV   .

(6)  . 目 次 第一章 . 緒論 ...................................................................................................... 1 .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 第二節. 待答問題 ................................................................................................................ 7 .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8 . 第四節. 研究方法、範圍與限制 ...................................................................................... 12 . 第二章 . 文獻探討 ............................................................................................ 15 . 第一節  知識管理之意涵與實施 ...................................................................................... 15  第二節. 學校創新經營之意涵與實施 .............................................................................. 46 . 第三節. 知識管理與學校創新經營之相關研究 .............................................................. 80 . 第三章 . 研究設計與實施 .............................................................................. 105 .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105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樣本選取 ........................................................................................ 107 .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110 . 第四節. 實施程序 ............................................................................................................ 122 .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123 .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125  第一節. 臺中市國民小學應用知識管理於學校創新經營之現況分析 ........................ 125 . 第二節. 臺中市國民小學在學校創新經營上使用知識管理之現況分析 .................... 137 .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知覺知識管理應用於學校創新經營現況之差異情形 150 . 第四節. 知識管理應用於學校創新經營之困境分析 .................................................... 167.    . V   .

(7)  .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7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173 . 第二節. 建議 .................................................................................................................... 177 . 參考文獻 ........................................................................................................... 189  中文部份 ............................................................................................................................ 189  西文部份 ............................................................................................................................ 199 . 附錄 .................................................................................................................. 203  附錄一 專家意見調查 ...................................................................................................... 203  附錄二 調查問卷專家學者修正意見與修正情形彙整 .................................................. 221  附錄三 預試問卷 .............................................................................................................. 238  附錄四 正式問卷 .............................................................................................................. 245 . VI   .

(8)  . 表 次 表 2-2-1 學校創新經營層面分析 --------------------------------------------------------- 55 表 2-3-1 國民小學學校知識管理之相關研究 ------------------------------------------ 95 表 3-2-1 正式問卷施測學校數及樣本人數 --------------------------------------------- 107 表 3-2-2 研究樣本人數 --------------------------------------------------------------------- 108 表 3-2-3 正式問卷調查樣本分布及回收情形 ------------------------------------------ 109 表 3-2-4 正式問卷調查有效樣本之基本資料分析 ------------------------------------ 109 表 3-3-1 建立研究效度之專家學者與教育人員名單 --------------------------------- 112 表 3-3-2 知識管理應用於學校創新經營現況之專家內容效度分析 --------------- 113 表 3-3-3 知識管理應用於學校創新經營困境之專家內容效度分析 --------------- 115 表 3-3-4 知識管理應用於學校創新經營之現況與困境量表各層面題目分配 --- 115 表 3-3-5 預試學校數及樣本人數分配 --------------------------------------------------- 116 表 3-3-6 預試問卷抽樣學校及回收情形 ------------------------------------------------ 117 表 3-3-7 知識管理應用於學校創新經營之現況量表項目分析 --------------------- 118 表 3-3-8 知識管理應用於學校創新經營之困境量表項目分析 --------------------- 120 表 3-3-9 問卷信度分析 --------------------------------------------------------------------- 121 表 4-1-1 知識管理應用於學校創新經營整體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 ------------ 126 表 4-1-2 知識管理應用於行政管理創新層面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 ------------ 128 表 4-1-3 知識管理應用於課程與教學創新層面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 --------- 130 表 4-1-4 知識管理應用於學生活動創新層面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 ------------ 131 表 4-1-5 知識管理應用於校園環境創新層面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 ------------ 133 表 4-1-6 知識管理應用於公共關係創新層面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 ------------ 135 表 4-1-7 學校創新經營使用知識管理整體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 --------------- 138 表 4-1-8 學校創新經營使用知識的取得層面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 ------------ 141. VII   .

(9)  . 表 4-1-9 學校創新經營使用知識的轉換層面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 ------------ 142 表 4-1-10 學校創新經營使用知識的儲存層面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 144 表 4-1-11 學校創新經營使用知識的擴散層面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 ----------- 145 表 4-1-12 學校創新經營使用知識的創新與運用層面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 148 表 4-2-1 不同性別教師知覺知識管理應用於學校創新經營現況之差異分析 --- 151 表 4-2-2 不同最高學歷教師知覺知識管理應用於學校創新經營現況之差異分析 --------------------------------------------------------------------------------------------------- 152 表 4-2-3 不同教學年資教師知覺知識管理應用於學校創新經營現況之差異分析 --------------------------------------------------------------------------------------------------- 153 表 4-2-4 不同職務教師知覺知識管理應用於學校創新經營現況之差異分析 --- 157 表 4-2-5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知覺知識管理應用於學校創新經營現況之差異分析 --------------------------------------------------------------------------------------------------- 161 表 4-2-6 不同校齡教師知覺知識管理應用於學校創新經營現況之差異分析 --- 165 表 4-3-1 知識管理應用於學校創新經營之困境平均數、標準差與排序 --------- 168. VIII   .

(10)  . 圖 次 圖 2-1-1 資料、資訊、知識、智慧之關係圖 ---------------------------------------- 18 圖 2-1-2 知識管理重要元素架構 ------------------------------------------------------- 23 圖 2-1-3 APQC 的知識管理架構 -------------------------------------------------------- 25 圖 2-1-4 Gore 和 Gore 的知識管理架構 ------------------------------------------------ 28 圖 2-1-5 知識循環 ------------------------------------------------------------------------- 30 圖 2-1-6 組織知識蓄積模式 ------------------------------------------------------------- 33 圖 2-1-7 不同層次的知識轉化螺旋 ---------------------------------------------------- 37 圖 2-1-8 知識創造過程模式 ------------------------------------------------------------- 38 圖 2-1-9 知識管理導入的程序與步驟 ------------------------------------------------- 40 圖 2-2-1 學校創新經營的實施步驟 ---------------------------------------------------- 65 圖 2-2-2 學校創新經營模式 ------------------------------------------------------------- 66 圖 3-1-1 研究架構 ------------------------------------------------------------------------- 105. IX   .

(11)  . 第一 一章. 緒論 緒. 因 因應社會環 環境的變遷 遷及人口結構 構的轉變,世界各國 國無不掀起 起教育改革 革運動, 以培育 育能適應全 全球化、數位 位化及多元 元化的新國 國民。所以 以,創新學 學校經營與 與管理, 提升教 教育品質 ,已成為近 近年來學 校教育依 依循之圭臬 臬。此外 ,面對知識 識經濟 (know wledge ecoonomy)時 時代的來臨,學校應善 善用本有的 的知識,應 應用於學校 校創新經 營中,以符應學 學校追求優質 質、卓越及 及永續經營 營的願景。 。 本 本研究主要 要在探討臺 臺中市國民 民小學應用 用知識管理 理於學校創 創新經營之 之現況及 其所遭 遭遇之困境 境。本章共分 分為四節,第一節說 說明研究動 動機與目的 的;第二節 節根據研 究動機 機與目的提 提出待答問題 題;第三節 節詮釋本研 研究中重要 要之名詞;第四節敘 敘述研究 方法、範圍與限 限制。. 第 第一節. 研究動 動機與目 目的. 壹、研 研究動機 機 受 受到後現代 代主義思潮影 影響的二十 十一世紀是 是個快速變 變動、高度 度競爭的世 世代,人 類社會 會正面臨一 一個前所未見 見的變革與 與創新(in nnovation) )的演進歷 歷程,尤其 其新經濟 時代開 開啟,國際 際化的自由 由市場競爭,全球化的 的人力與資 資金流動,資訊網路 路e化, 均帶來 來觀念性的 的變革(張明 明輝,19999,2002) )。隨著科 科技日新月 月異、知識 識傳播快 速,無國 國界的世界 界地球村宣 宣告了創新 新時代的來 來臨。因應新 新世紀全球 球經濟型態 態改變, 在迎接 接知識經濟 濟時代來臨的 的同時,為 為提高國家 家整體的競 競爭力,臺 臺灣下一階 階段的經 濟成長 長須以創新 新與知識為核 核心,從以 以勞力資本 本為主的製 製造活動,轉向以知 知識為資 本的創 創新活動(吳思華,2002),創 創新更是成 成為許多組 組織為提升 升競爭力而 而在變動. 1   .

(12)  . 環境下獲得卓越競爭優勢的關鍵(Kuczmarski, 2000)。 另一方面,臺灣人口結構的改變導致學校教育生態環境也隨之變遷,國內的 教育環境受到「少子化趨勢」的衝擊與「新臺灣之子」人數遽增的影響,學校面 臨整併或調整經營方式的挑戰。由於近年來出生人口數的逐漸下降,導致學齡人 口數銳減,加上縣市政府教育經費不足的影響,迫使學校採取減班措施,許多學 校面臨減班、裁校的危機,使得國民教育規模急速縮減,國民教育的第一階段- 國民小學,將首當其衝。此外,新臺灣之子的產生和全球化的到來,其相關教育 與文化融合問題,也漸漸成為中小學教育的重點。當學校面對教育生態的改變以 及愈來愈競爭的社會,必須重視學校經營理念與方向,並因應社會脈絡和時代潮 流調整學校經營策略(吳清山,2004a)。 為因應全球化的教育發展趨勢及呼應新世紀新作為,在面對快速變化且複雜 的環境,全球激起教育改革的原動力,這股強勁的動力源,激起世界各國紛紛以 教育與學校創新,開展人類潛能,促進社會進步,進而提高國家競爭優勢(吳清 山,2004;張明輝,2005;謝文全,1997;Dalin, 1998;Fullan, 1991)。由於社 會大眾對學校教育改革的期盼殷切,加上我國的教育基本法賦予家長教育選擇權, 當家長選擇權高漲,家長們又普遍擁有高學歷時,對教育品質的期望也愈來愈高, 學校辦學績效的良窳及是否別具特色成為獲得家長認同、吸引學生就讀的競爭優 勢。學生教育的選擇權日受重視,使得學校招生不能再完全依賴學區的保障。學 校不再是過去墨守成規、閉門造車、封閉且保守的組織,尤其臺灣在加入世界貿 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後,教育走向開放,學校已不是獨占的 市場,必須進行經營改革,力求創新,發展學校特色,以符應時代潮流及國際教 育趨勢,取得競爭優勢,才能獲得家長的青睞,學校得以永續發展。吳清山(2003) 曾言學校必須適應整個社會的變遷、時代脈絡和教育潮流,不斷進行調整與變革, 適應和變革是維持學校競爭力的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這幾年來,學校的經營方. 2   .

(13)  . 向朝向改革與創新,創新經營也在各級學校中如火如荼的展開。故學校若欲建構 特色,創造精緻教育品質,達到永續經營,必須集合所有成員意見,不斷求新求 變,找出有效創新經營的策略,才能使學校創新經營的更順利、更有效能。此為 本研究動機之一。 知識經濟的社會是個重視資訊與速度的社會,關注的是知識的轉化與創新, 重視集體努力與共同目標的達成,所以生活在知識經濟時代的我們,做好知識管 理才能創造新的經濟價值。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乃為一種整合性的核心能 力(core competence),藉由創新機制可產生新的產品、流程,同時應變市場、 技術、競爭模式的變遷,因此「創新」也就成為獲得競爭優勢的重要關鍵(蔡宗 宏、張新沅、蘇東城,2004)。不僅企業需要創新,政府機關也需要創新,奠定 國家競爭基石的教育更需要創新因子的注入,管理學大師P. Drucker的名言「不創 新,即滅亡」(Innovate or Perish)(引自吳清山,2004b),更一針見血點出創 新的重要。在自由化、資訊化與全球化的衝擊下,對學校組織而言,此時此刻正 處於轉型的關鍵時刻,創新更成為強化提升競爭力之鑰。學校是生產知識的教育 場所,尤其在知識經濟時代,學校成員更需要不斷的進行知識更新,以提昇獲取 新資訊的能力,活用多元教材進行教學,才能培育出具競爭力的下一代。然而, 知識管理並非新的觀念,這些年來,知識管理已從企業組織導入了學校之中,並 逐漸於學校情境中推行發展。 近年來,教育上亦有研究指出實施知識管理利於提高學校效能。吳毓琳(2001) 研究發現知識管理適合應用於國民中學學校行政,即學校行政工作可藉由知識管 理的推動而有較佳的學校行政效能。鄭曜忠(2001)研究說明學校行政主管愈積 極落實知識管理相關工作,如知識移轉、儲存、分享與創新,並運用資訊科技進 行知識管理相關工作,則學校效能越高。此外,秦夢群(2002)及尤克強(2002) 提及將知識經濟的理念應用於學校經營上,不外是知識資本、速度、變遷、創新、. 3   .

(14)  . 改變,如從知識角色的觀點出發,學校行政在知識經濟上所扮演的角色有:知識 提供者的角色、知識管理者的角色、知識整合者的角色、知識創造者的角色、知 識啟發者的角色、知識分享者的角色。在知識經濟思潮興起的此刻,學校推動知 識管理正是創新突破、運用科技、掌握即時資訊、強化競爭優勢的必走之路,值 得教育行政人員與學校推動與運用。換言之,導入知識管理的做法促進了學校經 營的變革與創新,領導者如能有效運用與轉換,則有助於提升學校效能與效率。 知識管理是一套系統化的管理方法,將知識管理的五個要素:知識的取得、 儲存、轉換、擴散、創新與運用等應用於學校創新經營,藉此整合內部成員的知 識,使學校達到知識資源的有效整合及運用的目的,以及創造高價值的智慧資產 與擴展學校新的營運契機。學校經營系統透過知識管理的觀念及做法,有計劃、 有目的的管理、流通、創新、應用,累積努力歷程,加速學校革新,並指引出未 來學校教育經營的新方向。然在實際教育現場,就學校創新經營而言,這個符應 時代潮流的管理方法-知識管理,可否應用於學校創新經營,以培養具有創新及 再學習能力的國民為核心目標,使其能面對新時代的挑戰,並促進學校永續經營 與發展。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美國管理學大師P. Drucker(1993)在其Post Capitalist Society著作中,主張 在資本主義後的知識社會,資本不再是主導經濟發展的力量,知識的運用與製造 才是經濟成長的動力。組織欲掌握競爭優勢及創造永續經營,應設法將爆炸性成 長的知識和泛濫膨脹的資訊,予以批判性的繼承、選取、彙整、儲存,進而加以 創造性的轉化、分享,最後採用辯證性綜合的方式,進行應用、創新(廖春文, 2001)。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管理是組織因應變革的一種策略,故學校組織如 何透過知識管理的策略,有效管理知識的生產、媒介與應用,已成為一項共同關 注的課題。此外,學校不僅是知識傳播的場所,更是研究與創新知識的園地,故. 4   .

(15)  . 學校本身即具有推動知識管理的優厚條件。 近年來,臺中市在胡志強市長的帶領下,追求創新與國際化,其施政的目標 之一即倡導「教學創意、學習活現」的多元學習,發展「友善訓輔、溫馨校園」, 營造「優質環境、健康學校」,並透過「廣納網路、豐富資源」的整合,實現臺 中市深遠而務實的教育目標,此外,面對全球化的知識經濟時代之來臨,市長亦 主張學校應進行改革,朝向轉型為學習型組織的目標邁進(臺中市政府,2008)。 研究者目前任教於臺中市國民小學,亦感受臺中市各國民小學逐步在校內宣導知 識管理的觀念,推動知識管理的實踐。然而同在臺中都會區的學校,推廣知識管 理及學校創新經營的實際情形如何?在推行的過程中是否會遭遇困境呢?小型 或中型學校是否因學校班級數較少的關係,在傳遞、分享知識上較為便利,亦較 大型學校利於將知識管理應用於學校創新經營呢?創校年數較短的學校是否較 充滿活力而具有改革創新的觀念,而在創校年數較長的學校組織文化上,是否對 於應用新型管理方法來創新經營學校顯得較為保守?因此,教師知覺學校應用知 識管理於學校創新經營之情形是否會因其學校規模大小及學校校齡不同而有所 差異呢? 教師是擁有專業知識的人員,教師的專業是知識管理所強調的「智慧財產」, 如何有效管理、應用、學習、分享和創新知識,其實是教育組織必須持續重視的 課題。因此,知識管理對教育專業工作者而言,甚具價值和迫切性且符合時代所 需。葉倩亨(2001)研究發現,學校經營導入知識管理概念與實務,能促進教師 專業成長,使「學校本位」、「教師本位」的學校經營與教師專業成長具體落實, 促進學校進步。鍾欣男(2001)研究亦指出,學校知識管理情形愈佳,則學校教 師便能以系統性的方式,透過建構知識取得的管道方式,分享「內隱」知識,提 供教師不同的資訊來源,增進教學方式與內容,進而產生更多知識的交流互動,. 5   .

(16)  . 激發知識的創造,提升教師的專業。近來提倡教師專業自主權且鼓勵教師專業進 修,使得教師素質不斷提升,擁有高學歷、高知識的教師日漸增多,教師也多能 瞭解、接受知識管理和學校創新經營的概念,故教師是否會因其最高學歷不同, 而對於學校應用知識管理於學校創新經營的知覺產生差異?教學年資較久的教 師是否會因習慣傳統的管理方法,對於學校創新的概念也稍嫌不足,而與資淺教 師知覺學校應用知識管理於學校創新經營的情形不同呢?兼任行政職務的教師 在其工作內容中,可能較有機會應用到知識管理的策略,他們會因此和班級教師 或科任教師知覺學校應用知識管理於學校創新經營的情形有所差異嗎?學校知 識管理的相關研究(石遠誠,2003;李永聖,2004;林國賢,2003;林朝枝,2005; 陳淑華,2003)及學校創新經營的相關研究(林文勝,2006;張妙琳,2006;辜 浩明,2006)發現,男性教師對於知識管理及學校創新經營的知覺程度較女性教 師高,據此,男性和女性教師對於應用知識管理於學校創新經營的知覺程度是否 有所不同呢?綜上所述,不同性別、最高學歷、擔任職務及教學年資之教師知覺 知識管理應用於學校創新經營的情形為何? 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學校經營與管理不再單純是學校組織或學校行政單一領域的理念或實務,事 實上,學校經營與管理已經朝向跨領域科際整合的發展趨勢(張明輝,2002)。 以經營的理念來辦理學校,其目的在於強調學校是一個動態的組織,也是一個開 放的系統,其必需適應外在社會環境的變遷。學校經營是一種手段,提昇教育品 質才是目的(林新發,2003)。以往學校運作流於僵化,缺少彈性及活力,但是 在面臨知識經濟時代,學校應該要破除僵化,永續維持組織活力,以能因應時代 的挑戰,此時,知識管理的引進,或許能夠提供學校新的思考模式,解決學校現 有的障礙,幫助學校組織學習與快速革新,從而促進學校創新經營。然而學校應 用知識管理於學校創新經營是否會遭遇到困境呢?而不同學校的教師所知覺學 校應用知識管理於學校創新經營的困境是否有差異呢?此為本研究動機之四。. 6   .

(17)  . 貳、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 瞭解臺中市國民小學應用知識管理於學校創新經營之情形。 二、 瞭解臺中市國民小學在學校創新經營上使用知識管理之情形。 三、 比較臺中市不同背景變項之國民小學教師,知覺國民小學應用知識管理於 學校創新經營之現況的差異情形。 四、 瞭解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國民小學應用知識管理於學校創新經營之 困境。 五、 綜合文獻分析與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教師、家 長、社區人士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第二節 待答問題 依據上述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之待答問題如下: 一、 臺中市國民小學應用知識管理於學校創新經營之情形為何? 二、 臺中市國民小學在學校創新經營上使用知識管理之情形為何? 三、 臺中市不同背景變項之國民小學教師知覺國民小學應用知識管理於學校創 新經營之現況的差異情形為何? 四、 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國民小學應用知識管理於學校創新經營之困境為 何?. 7   .

(18)  .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利於研究探討時明確方向,茲將本研究所涉及的重要名詞,包括「學校知 識管理」、「學校創新經營」及「知識管理應用於學校創新經營」釋義如下:. 壹、學校知識管理 「學校知識管理」乃是學校組織運用資訊科技,透過知識的取得、轉換、儲 存、擴散、創新與運用等系統化的過程,整合、管理與應用學校中組織與個人所 有的有形及無形的知識資產,促使外部知識內部化、個體知識團體化,並將內隱 知識外顯化,使學校組織中原有之隱性知識亦得以外顯成為具體可用者,進而成 為學校特有之知識,建立學校的知識社群,以增加學校組織之智慧與資產。 學校知識管理的要素包括「知識的取得」、「知識的轉換」、「知識的儲存」、 「知識的擴散」、「知識的創新與運用」等五個層面,茲說明如下:. 一、知識的取得 知識的取得係指學校透過各項正式與非正式、有形與無形的措施與活動,使 學校成員易於取得學校內、外部知識,進而協助學校成員專業成長及學校發展的 作為。. 二、知識的轉換 知識的轉換係指學校組織取得所需知識後,經由「共同化」、「外化」、「結 合」與「內化」等知識螺旋的社會互動過程,促使內隱知識外顯化、外部知識內 部化的過程。. 8   .

(19)  . 三、知識的儲存 知識的儲存係指學校將知識應用或創造的結果,透過學校成員、各項硬體設 備、技術文件等方式,累積在學校內部,實施以有效的整理分類,並提供適切的 索引,使學校成員在使用知識時,可以有系統且快速的尋找到所需的知識。. 四、知識的擴散 知識的擴散係指學校將儲存在學校內部的知識,透過對學校成員的教育訓練、 研習進修、工作輪調、跨處室工作團隊合作及會議座談、專業對話等方式,將學 校知識擴散到每個成員身上,進而改變工作的方式,提升效率與效能。. 五、知識的創新與運用 知識創新與運用係指學校經由對學校內部現有之知識與外部取得之知識,善 用新科技來協助知識與資訊的管理,並透過學校業務實作、實驗、心得共享與討 論等一系列知識運用與檢證的歷程,使知識在學校組織落實,提昇教學品質,增 進學校效能。. 貳、學校創新經營 「學校創新經營」係指學校將創意的活力與概念融入經營理念,衡量教育的 價值與學校本身的資源,經審慎評估,以新的思維、技術與服務,有計畫、有系 統地將創意的點子轉化到學校的經營策略,以增進學校辦學、教師教學、學生求 學與家長助學的績效,進而提高學校競爭力,使學校得以永續發展。 學校創新經營的內涵包括「行政管理創新」、「課程與教學創新」、「學生 活動創新」、「校園環境創新」、「公共關係創新」等五個層面,茲說明如下:. 9   .

(20)  . 一、行政管理創新 行政管理創新係指學校運用行政革新的新思維與管理的新技術,發展學校創 新的活動方案與計畫,進而活化行政運作機制,提升校務推展的品質與效能。行 政管理創新可從行政管理理念、人力資源創新及策略創新三個層面探討。. 二、課程與教學創新 課程與教學創新係指學校評估學生學習的需求與學校未來發展的特色後,將 創意融入課程研發、課程編選、課程評鑑、教學方法及教學評量等方面,訂定 明確的教學目標、善用資訊科技,發展課程的評鑑制度,並且教師能以創意課 程與多元的教學平臺、活動,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與多元的評量,訓練學生 創造力的養成,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升學習成效。. 三、學生活動創新 學生活動創新係指學校能運用學校資源及結合地方特色,應用創新思維與 技術,以健康性、特殊性、多元性及開放性為原則,並以具創意與教育意涵為 標準,創新的規劃多元智慧取向的學生課內、外活動,提供學生表現創意的機 會與空間,鼓勵學生以創新的思考模式發展多元才能。 四、校園環境創新 校園環境創新係指學校應用創新思維與技術,因應教育發展新趨勢,以及積 極整合社區與環境資源,營造一個具人性化與安全性的教學環境。對於校園環 境、景觀與設備進行整體的創新規劃設計,依創意教學需求來規劃教室設備或 充實學校設施,建置多元利用的校園空間,目的在於使學校的資源能夠物盡其 用,發揮潛移默化的境教功能,並且提升學生學習動機,促進師生互動,激發 師生潛能,促進學校創新經營的發展。. 10   .

(21)  . 五、公共關係創新 公共關係創新係指學校能掌握外界環境的脈動,考量社區發展的需求,有效 整合與運用校外資源,進行一系列創新且具創意的活動,透過校際交流或聯盟, 結合家長與社區資源,來建立與社區公眾的夥伴關係,拓展學校資源,俾使學 校行政運作順暢,並且善用行銷策略,形塑學校特色與形象,協助學校創新經 營的推展。. 參、知識管理應用於學校創新經營 「知識管理應用於學校創新經營」 係指將知識管理的五個要素:知識的取得、 轉換、儲存、擴散、創新與運用等,應用在學校經營的五個層面。藉由知識管理 五要素的管理策略創新學校行政管理、創新課程與教學、創新學生活動、創新校 園環境與創新公共關係,以追求學校的經營創新。本研究所指「知識管理應用於 學校創新經營」包括兩個部分,一為現況,另一為困境,其內涵說明如下:. 一、知識管理應用於學校創新經營之現況 本研究所指的知識管理應用於學校創新經營的現況,係從兩個不同的面向說 明其情形,首先以「知識管理」的角度,分析知識管理各層面應用於學校創新經 營的情形,此情形係指教師在研究者自編的「知識管理在學校創新經營之應用問 卷」上第一部分的得分,此部分包括五個層面,「知識的取得」、「知識的轉換」、 「知識的儲存」、「知識的擴散」及「知識的創新與運用」,得分越高者,表示 教師知覺國民小學應用知識管理於學校創新經營的程度越高,反之則越低。 其次以「學校創新經營」的角度,分析學校創新經營各層面使用知識管理的 情形,此情形係指教師在研究者自編的「知識管理在學校創新經營之應用問卷」. 11   .

(22)  . 上第一部分的得分,此部分包括五個層面,「行政管理創新」、「課程與教學創 新」、「學生活動創新」、「校園環境創新」及「公共關係創新」,得分越高者, 表示教師知覺國民小學學校創新經營使用知識管理的程度越高,反之則越低。. 二、知識管理應用於學校創新經營之困境 本研究所指的知識管理應用於學校創新經營的困境,係指教師在研究者自編 的「知識管理在學校創新經營之應用問卷」上第二部分的得分,得分越高者,表 示學校在推行過程中遭遇困境之程度越高,反之則遭遇困境之程度越低。. 第四節 研究方法、範圍與限制 本節茲就本研究之研究方法、範圍與限制說明如下:.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中市國民小學應用知識管理於學校創新經營的現況及其 困境,根據研究目的及待答問題,本研究採用調查研究法進行研究。首先經由文 獻分析探討知識管理與學校創新經營之理論與相關實證研究,包含知識管理與學 校創新經營之意義、內涵、層面與相關研究。其次探討知識管理應用於學校創新 經營的情形,其中知識管理包括知識的取得、知識的轉換、知識的儲存、知識的 擴散、知識的創新與運用等五個層面,以及學校創新經營之行政管理創新、課程 與教學創新、學生活動創新、校園環境創新及公共關係創新等五個層面。 為蒐集實證資料,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自編之「知識管理在學校創新 經營之應用問卷」作為研究工具,以臺中市所屬公立國民小學教師作為問卷調查 對象,就個別變項的現況情形進行研究,藉由相關實徵資料的蒐集、分析結果與. 12   .

(23)  . 歸納研究發現,以作為結論與提出具體建議的依據。. 貳、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範圍,依地區、對象及內容界定如下:. 一、研究地區 本研究係以臺中市之公立國民小學為取樣範圍,不包括實驗小學、私立學 校。.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包括兼行政職務的主任、組長, 級任教師及科任教師,並不涵蓋代課教師及實習教師。. 三、研究內容 本研究旨在進行臺中市國民小學應用知識管理於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探究 知識管理應用於學校創新經營之現況及困境。知識管理包括知識的取得、知識的 轉換、知識的儲存、知識的擴散、知識的創新與運用等五個層面;而學校創新經 營包括行政管理創新、課程教學創新、學生活動創新、校園環境創新、公共關係 創新等五個層面。教師個人背景變項包括性別、最高學歷、教學年資及擔任職務 等四項;學校環境變項則包括學校規模及校齡等兩項。. 參、研究限制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在研究架構上雖力求周延完整及嚴謹,惟因過程中其 他條件影響,仍有未盡周延之處,茲將本研究可能之限制說明如下:. 13   .

(24)  . 一、研究方法的限制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獲得樣本的資料,無法控制填答時的情境、個人情緒 與填答態度,可能使研究結果產生誤差,此為本研究於研究方法上的限制。為了 儘量減低此誤差的產生,本研究將問卷填答時,有遺漏不全或全部填答同一個選 項的問卷,列為不適宜之問卷不予以處理。. 二、研究推論的限制 本研究對象僅以臺中市的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範圍,並未包括臺灣地區其他 縣市之教育人員。因此,在研究結果之解釋與推論時,僅限於臺中市。研究結果 之應用必須審慎,不宜做過度推論。. 14   .

(25)  . 第二章 章. 文獻 獻探討 討. 本 本研究目的 的在探究臺 臺中市國民 民小學應用 用知識管理 理於學校創 創新經營之 之現況及 其困境 境。在進行 行調查研究之 之前,先探 探討與分析 析相關之文 文獻,以為 為本研究之 之立論基 礎。本 本章共分三 三節:第一節 節,探討知 知識管理之 之意涵與實 實施;第二 二節,探討 討學校創 新經營 營之意涵與 與實施;第三 三節,分析 析知識管理 理與學校創 創新經營之 之相關研究 究。. 第一節 節. 知識 識管理之 之意涵與 與實施. 經 濟 合 作 暨 開 發 組 織 ( Organizatio O n for Ecconomic C Co-operatio on and Develoopment, OE ECD)在 1996 年曾 曾對於未來 來的經濟發 發展發表”K Knowledgee-Based Econom my”,明確 確界定「知 知識經濟」的意涵,其在於直接 接以知識(konwled dge)和 資訊為 為生產、分配 配和利用為 為本的經濟 濟(OECD, 1996) ;過 過去所重視 視的土地、勞力、 資本、設備等有 有形的生產型 型態逐漸轉 轉化為以「知識」為 為本的新經 經濟型態,並且強 調知識 識經濟應直 直接建立於 於知識與資訊 訊的激發、擴散與應 應用之上的 的經濟。「知識就 是財富 富」、「知識 識就是力量 量」,在知識 識經濟時代 代完全獲得 得印證。受 受到全球化 化與科技 快速發 發展的影響 響之下,知識 識在二十一 一世紀所扮 扮演的重要 要角色,似 似乎已無庸 庸置疑。 隨之而 而來的「知 知識管理」的 的觀念、方 方法與策略 略亦成為競 競爭之主軸 軸,對於現 現今教育 生態之 之影響甚鉅 鉅(林海清 清,2001)。學校中舉 。 舉凡教師的 的教學、學 學生的學習 習、行政 的運作 作及家長、社區的資源 源分享,無 無不與知識 識息息相關 關,故知識 識在學校中 中的重要 由此可 可見。但在 在知識爆炸的 的時代,專 專司教育重 重任之學校 校,應如何 何將知識管 管理導入 於學校 校之中,提 提升學校創新 新經營的效 效率與效能 能,實為當 當務之急。為深入瞭 瞭解知識 管理,本節擬先探 探討知識管 管理的意義 義與內涵,再進一步 步探究知識 識管理應用 用於學校 的意涵 涵及實施情 情形。. 15   .

(26)  . 壹、知識管理之意涵 Drucker(1993)提及未來企業最重要的投資已不再是機器、廠房、土地、設 備,而是知識工作者之知識的投資。Senge(1990)在其 The Fifth Discipline 一書 中亦指出,未來競爭優勢的唯一來源,是組織所擁有的知識,以及組織能夠較其 競爭對手擁有更快速學習的能力。知識是個人乃至整個經濟的最關鍵與最核心的 資源,專業知識本身並不能創造財富,只有將知識與工作結合才具有生產力(周 文祥、慕心編譯,1998)。Grant(1996)更進一步闡述:組織之核心能力,是進 行知識的整合。在二十一世紀,全球進入的以「知識」為基礎的競爭時代,「知 識」主宰著每個產業的運作邏輯,使其成為決定組織間競爭實力的關鍵因素,且 知識是人們思考的基本要素, 知識的可靠性直接決定了一個人的思考品質,故知 識也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越彰顯其重要性。 知識是知識管理的關鍵核心,欲實施知識管理,第一步便是對知識有清楚的 瞭解。因此,先釐清知識的涵義,方有助於進一步探討知識管理的真義。以下將 探討知識的意義、特性與分類,最後歸納出知識管理的定義。. 一、知識的意義 早在希臘時期,知識即受到重視,「什麼是知識?」也成為知識論所探討的 核心課題。希臘哲學家Socrates(469-399B.C.)主張「知即是德」,其學生Plato (347B.C.)於Meno, Phaedo, and Theaetetus一書中提出知識即理解,並且說明知 識為合理的真信念(Knowledge is justified, true beliefs.),以合理的(justified)、 真實的(true)、以及信念(belief)三樣東西來詮釋何謂知識(林玉体,1985) 。 到了近代,後現代的社會學者Foucault(1988)則提出知識創造力量,沒有知識 就沒有力量,這說明了知識的影響力之大。然而,長久以來,學者對此議題雖多. 16   .

(27)  . 所探討,但仍是言人人殊,無一定論。 就「知識」的字義而言,韋氏字典(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認為知 識是一種知道(knowing)的狀態或事實,其是能被人類理解,發現或學習成果 的加總,而且其乃是從經驗得來的瞭解。從教育心理學的層面來看,認知心理學 家Piaget認為知識乃存在於認知結構中,知識透過不斷與環境之互動,再經由個 體內部「同化」 (assimilation) 、 「調適」 (accommodation)與「組織」 (organization) 過程,最後達成認知的平衡與對環境的適應,而人類的知識也在不斷的失衡與平 衡中產生(引自張春興,1997)。此外,俄國情境認知學者Vygotsky也提出社會 文化對知識形成的影響,所以知識並不如自然科學家所謂絕對客觀的存在世上, 而是適時適地都會有不同詮釋(引自張春興,1997)。 若以企業管理的角度論之,Drucker(1993)強調知識社會的興起,知識工作 者越來越多,故將知識解釋為能夠改變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資訊(information)。 D.B. Harris 認為知識是資訊、文化脈絡以及經驗的組合(引自陳志強,2003)。 Nonaka(1994)則主張當訊息(message)被賦予意義後,就成為資訊,而資訊 再經過整理後,才轉化為知識。 尤克強(2000)、 Beckman(1999)、Brooking(1999)以及Davenport和Prusak (1998)則認為「知識」包含了資料(data)、資訊(information)、知識等三 個概念,這三者互有區別,但是密切相關。資料意義化與關連化之後,便成為資 訊;資訊是知識的原料,藉由思索資訊的意義,應用資訊,便形成知識。然而, 亦有學者主張知識具有四層的結構,從產出的順序來看,「知識」除了上述三項 概念外,還多了「智慧」(wisdom)的概念(王如哲,2000;江照男,2003;吳 行健,2000;吳清山、黃旭鈞,2000;廖春文,2001;Spiegler, 2000),其關係 圖如圖2-1-1所示。. 17   .

(28)  . 資料. 文字化、分類. 資訊. 比較、結果. 知識. data . 計算、更正、濃縮 . information. 關連性、溝通. knowledge . 應用、驗證 統整 . 智慧 wisdom. 圖 2-1-1 資料、資訊、知識、智慧之關係圖 資料來源: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14頁),江照男,2003,臺北市: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由圖2-1-1可知,資料的整理而為資訊,資訊歸納而為知識,知識的反省統合 而為智慧,上述四個概念之意涵,茲分述如下: (一)資料:即原始資料,它包含了統計數字與定量的數字資料,係對事件或 事物審慎、客觀的記錄,可顯示出特定時期的狀況。 (二)資訊:係指透過文字化、分類、計算、更正及精簡等系統化的方法整理 數據,使其意義化,藉以發現或傳達某種訊息,可用語言或圖表顯示。 (三)知識:係資訊歷經比較、結果、關連性、溝通等價值創造的歷程之後, 轉變而成的。個人對於資訊的思考,是複雜的、動態的,僅存於人類的智慧系統 中的,也是開創價值所需的直接材料。 (四)智慧:係指個人或組織透過行動力,並對知識不斷的加以應用、驗證與 統整,而後所獲得的一種解決問題的對策與能力。 綜合以上學者對知識的解釋,知識係指資料經過處理、分析後,可以變成有 用的資訊;資訊經過審核、分類後,可以變成具有開創性和共享性價值的知識; 而知識經過行動、驗證後,因為知識不斷的累積、衍生、更新,增益其內容,所 以知識可以協助組織或個人解決問題及作決定,使組織變成智慧型組織。 簡言之,學校的知識係指全校師生心智活動的結晶,是師生相互理解與學習. 18   .

(29)  . 的結果。知識是一種珍貴的資財,其價值受到教育界的重視,故「知識」在學校 教育領域的重要性亦隨之提昇。. 二、知識的特性與分類 知識具備「有充分根據的真實信仰」的本質,它的構成要素包括經驗、事實、 判斷、經驗法則及直覺,是一種流動性質的綜合體;其中包括結構化的經驗、價 值、以及經過文字化的資訊。在組織中,知識不僅存在文件與儲存系統中,也蘊 涵在日常例行工作、過程、執行與規範當中(Davenport & Prusak, 1998)。為更 瞭解知識的意義,以下將從知識的特性及知識的分類兩個面向說明之。 (一) 知識的特性 綜合國內外學者(吳毓琳,2001;Drucker, 1993;Polanyi, 1967;Davenport & Prusak, 1998;Stewart, 1997)的觀點,歸納出「知識」具有隱性、可以移轉、無 窮累積、不可逆轉、複雜性等特性,茲分述如下: 1.知識具有隱性的特徵 知識對個人而言,是直覺、認知、經驗、習性、價值觀、不成文的規定;對 組織而言,是一組工作人力的知識總和。知識是無形無相的,無法簡單的以文字 表達出來,故這類型知識被稱為「默不作聲的知識」。 2.知識具有可以移轉的特性 知識具有流動性,可以藉由不同管道移轉到不同的情境與個人之中。顯性知 識可以透過文件、電子郵件等傳達到其他人;而隱性知識也可以藉由肢體語言、 對話等管道,來加以傳送。藉由知識移轉的特性,知識可以在人與人之間進行分 享與擴散。. 19   .

(30)  . 3.知識具有無窮累積的特性 知識具有「共享性」的特質,可以經由不斷的累積,不斷的成長。知識不像 商業產品土地、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一經使用過後便會耗損,它可以透過吸 收、擷取、反覆的運作、複製,不斷的擴增,可以無止盡的傳授給世上其他任何 人,而不會有絲毫的損耗。 4.知識具有不可逆轉性 知識是透過活動的過程,融合個人、環境的經驗與特質,經由人本身的思考 加以創造出來的。創新新知識的產生,使得知識的價值更為提升。 5.知識具有複雜性 知識並非是單一性質的僵硬結構,因具有複雜性,使能以複雜的形式來處理 複雜的事務。且知識還具有複雜的感應系統,故能夠記錄與規範複雜的事務,並 有助於人們在這瞬息萬變的環境中,採取適當的行動來處理所遭遇的難題。 綜合上述,知識具有隱性、可移轉、無窮累積、不可逆及複雜等五種特性, 若能掌握以上知識所具有的特性並善用之,將有助於創造知識的最高價值。. (二)知識的分類 對於知識的分類,學者各有其不同的看法與強調的重點,故各有其不同的分 類方式。最初Polanyi(1967)將知識分類為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和外顯 知識(explicit knowledge) ;Nonaka和Takeuchi(1995)承繼Polanyi的觀點,在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一書中提出,資訊是構成知識的材料,足以誘發和創 造知識;而知識進一步涉及個人信仰與承諾,與某一種特定的立場、看法或意圖 有關,知識通常含有某種目的,與行動息息相關,而且在特殊情境與人際間產生 意義,進而影響個人行為。為了更瞭解內隱知識及外顯知識的內涵,進一步說明 如下:. 20   .

(31)  . 1.內隱知識 內隱知識乃是難以用語言或文字完全表達的知識,是極為個人化且難以形式 化的主觀知識,必須經由人的互動才能產生共識的組織知識,個人所擁有但難以 言傳的技術、技巧、及心智模式均屬之,為組織中較為隱而不顯者,如價值與信 念等,其內涵包括認知和技能兩種元素。認知係指實質的知識,無法用文字或句 子表達的主觀知識,如內在的信仰、主觀的洞察力、直覺預感等。而技能也難以 用文字或語言表達,因此透過見習與經驗傳授是學習技巧的最好方法。 2.外顯知識 外顯知識乃是客觀的形式化知識,可以透過語言、文字和數字等外在形式表 達的知識;或由內隱知識轉化而來,可以形式化、制度化或語言傳遞的知識,其 關於過去的事件或涉及非此時此地的對象,與特殊的現實情境較無關聯。此外, 外顯知識是有規則、系統可為依循,可藉由具體資料、科學公式、標準化程序或 普遍的原則進行溝通與分享。 知識包羅萬象,也難以清楚地分門別類,然為探究學校知識的內涵,本研究 援用Polanyi、Nonaka與Takeuchi的觀點,將學校組織知識大略分為內隱知識與外 顯知識。在學校的應用上,學校章程、組織運作方式、相關法令、各種教具、教 學媒體等教學設備、教學策略與行政業務相關設備等可見於外的知識屬於外顯的 客觀知識;而學校效能、教育願景、教師之教學態度、教育信念、組織承諾與人 際溝通、等無法顯現於外的知識則屬於內隱的主觀知識。 學校組織透過外顯知識與內隱知識的轉換,使組織成員得以相互溝通與分享 個人知識,豐富組織知識,進而活化與創新組織,讓學校知識管理更能發揮效能。. 21   .

(32)  . 三、知識管理的定義 沒有知識的管理是空的,沒有管理的知識是亂的,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湧 入大量的資訊和知識,知識必須有效的處理,否則無論個人或社會,可能為知識 所淹沒,無法從知識社會中享受到知識的益處。「知識管理」首次在1980年提出 時,只侷限於用來描述人工智慧和電腦應用之有關流程(王如哲、黃月純譯,2004), 由於資訊科技發達的催化及人們對知識重要性的重新認識,自1990年代開始,知 識管理的概念在學術界與企業界形成一股風潮。經過二十多年學者的研究,知識 管理已富含多面向的構成單元,而知識管理的定義也因此顯得多元分歧。 知識包含「資料」、「資訊」、「知識」及「智慧」四項概念,美國勤業管 理顧問公司(Arther Anderson Business Consulting)主張,知識管理乃是為了適應 複雜的社會,以價值為目的的一種策略性議題,是管理上述四項概念所形成「知 的資產」之管理模式。此外,勤業管理顧問公司還將知識管理定義為,為了能敏 銳因應外部環境的改變而實施的彈性管理措施,如資訊蒐集、決定和行動等,並 且提出知識管理重要元素架構圖,如圖2-1-2所示。KM(Knowledge Management) 係指知識管理;P(People)係指知識運載者;K(Knowledge)係指知識,包含 「資料」、「資訊」、「知識」及「智慧」四項概念;「+」係指Technology-資 訊科技;S(Share)係指分享擴散。知識管理(KM)需透過資訊科技(+)將 人(P)與知識(K)充分結合,並在分享(S)的組織文化下達到相乘的效果。 故此知識管理架構是透過組織內部知識運載者,以共享、活用與實踐方式並藉由 資訊科技協助知識管理的建構,而加速知識管理的流程,分享彼此的知識及智慧 (劉京偉譯,2000),其中S的次方愈大,則表示分享擴散的程度愈高,則KM就 愈大,亦即知識發散的效益就愈大。由上述可知,知識管理可視知識為創造財富 的資源,著重於資訊科技與人員智慧的結合,讓知識得以流通、擴散、應用、傳. 22   .

(33)  . 達,讓整個組織得以發展變革,此為知識管理最重要的意義。. 圖2-1-2 知識管理重要元素架構 資料來源: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39頁),劉京偉譯,2000,臺北市:商周。. 劉京偉 (2000) 指出知識管理是為了敏銳對應外部環境的改變所從事的資訊 蒐集、決定和行動,以協助企業不斷進行自我改造。吳清山和林天祐(2000)、 張明輝(2001)認為知識管理係指組織應用資訊科技方法,配合組織結構、組織 文化等之特性,將組織內的資訊和人員作有效的管理和整合,透過組織成員知識 的共享、轉化、擴散等方式,使原有的知識不斷的修正和持續產生新的知識,. 若能將這些新舊知識加以保存和累積,使其有效的轉化為有系統、制度化的知 識,知識將不斷的產生、累積和創新的循環,且幫助組織採取有效的決定和行 動策略,成為團體制度化的知識,促進知識的不斷創新,以增加組織的資產和創 造組織的智慧。 王如哲(2000)認為「知識管理」一詞雖已被廣泛使用,但仍欠缺一致性的 定義,因此,他以下列的觀點來進一步闡明知識管理的涵義:(一)知識管理等 於「資訊和通訊科技」加上「新的工作組織」;(二)知識管理強調「無形資產」 之管理;(三)知識管理是一種「有意的策略」;(四)知識管理對象是「智慧. 23   .

(34)  . 資產」;(五)知識管理是將「隱形知識外顯化」的過程;(六)強調「知識循 環」的知識管理;(七)主張知識管理是「整合的知識系統」;(八)知識管理 是透過「資訊管理」和「組織學習」來改進組織知識之使用。 綜合上述,本研究以為知識管理既是適應複雜環境的一種策略,亦是一種提 升組織績效、競爭力的過程,茲闡述知識管理定義如下: 「知識管理」乃是組織運用資訊科技與組織學習,並配合組織文化、組織結 構等特性,將組織及個人知識加以整合,使內隱知識有效的外顯化,並發展有效 的取得、儲存、轉換、擴散、創新與運用的策略,促進組織知識的不斷創新與再 生,以增加組織的資產,建立組織知識社群,創造組織智慧,並藉此提昇組織因 應外部環境的能力及不斷自我成長的動力,進而達到提升組織整體績效與競爭力 的終極目標,以求組織永續的發展。 本研究旨在探究知識管理在學校創新經營的應用,故將學校知識管理定義如 下: 「學校知識管理」乃是學校組織運用資訊科技,透過知識的取得、轉換、儲 存、擴散、創新與運用等系統化的流程,整合、管理與應用學校中組織與個人所 有的有形及無形的知識資產,促使外部知識內部化、個體知識團體化,將內隱知 識外顯化,使得學校中原有之隱性知識亦得以外顯成為具體可用者,進而成為學 校特有之知識,建立學校的學習型組織及知識社群,以增加學校之智慧與資產。. 貳、知識管理之內涵 知識管理是指認、獲得並利用知識,以協助組織競爭之程序和策略。它也是 可根據經驗來分析、反省、學習和變革的「學習型組織(learning organization)」 之有形證明(王如哲,2002)。美國生產力與品質中心(American Productivity & Quality Center, APQC)(2008)近年來積極致力於知識管理的理論研究與實務發. 24   .

(35)  . 展,曾明確指出知識管理是一種有意的策略,能在適當時機,蒐集正確的知識, 並將正確的知識傳達給正確的人,幫助人們分享知識及資訊,以利於展開行動, 改善組織效能,提升競爭力。 在1995年美國勤業管理顧問公司與美國生產力與品質中心聯合發展出知識 管理架構,認為知識管理的內涵應包括知識管理過程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cess) 與知識管理促動因素 (knowledge management enables) 兩個部分(O’Dell & Grayson , 2008),其關係圖如圖2-1-3所示。此一知識管理架構之核心為知識管 理過程本身,為了使知識管理發揮效果,組織必須重視知識管理的脈絡。而知識 管理過程通常涉及以下步驟:蒐集知識、組織知識、分享知識、調適知識、利用 知識、創造知識以及確認知識。此過程係一動態的循環過程,而非單純的由起始 到終點的直線過程,這個動力過程通常從創造、發現與蒐集組織內部知識及最佳 實務經驗開始;其次是組織並分享這些知識與經驗,以利人員善加利用;最後, 將這些知識與實務經驗導入與應用至新的情境中,使它們發揮最佳效能 (吳清山、 黃旭鈞,2000)。. 圖2-1-3 APQC 的知識管理架構 資料來源:“Identifying and transferring internal best practices,” by C. O’Dell & J. Grayson, 2008, 22 Oct. Retrieved from http://www.apqc.org/free/whitepapers/cmifwp/index.htm. 25   .

(36)  . 從APQC的知識管理架構來看,環繞在過程周邊的是促動要素(enablers), 其功能都是為了將知識管理的過程轉化至改善工作上,這些要素可能會幫助過程 運作,也可能會阻礙它,其內涵說明如下(王如哲,2000;吳清山、黃旭鈞,2000; O’Dell & Grayson, 2008): (一)領導與策略(leadership and strategy):指領導人的特質、領導採用的方 式、領導的風格與態度等;知識管理是否為組織的主要策略,組織是否認為知識 管理與組織發展有關聯,組織是否會根據成員在知識管理的貢獻度作為績效評估 的標準。 (二)組織文化(culture):指組織狀態是和諧或衝突、重視以事為中心或以 人為中心的運作氣氛;組織是否建立知識的分享機制;組織是否充滿彈性運作機 制及想要的創新文化,組織內部成員是否將自己的成長與學習視為要務。 (三)衡量指標(measurement):指組織的回饋系統實施之良窳;組織是否發 展出一些指標來管理知識的衡量指標,其衡量指標是否兼具軟、硬體的評估。 (四)資訊科技(technology):指資訊科技硬體軟體、程式設計、制度規範 的設計與執行。組織內部成員是否可以透過資訊科技與內部及外部人員聯繫。資 訊科技能力與素養是否使員工與其他人員心得分享或經驗傳承。 由APQC的知識管理架構可知,知識管理的內涵包含知識管理過程與知識管 理促動因素,組織透過資訊科技輔助知識與人員智慧結合,並能進一步分享知識, 創造新知識。推動知識管理需有一套明確可行的方案架構,係指組織本身需建立 明確的目標和願景,領導者善用領導策略與有效的管理機制,建立協同合作的工 作團隊,溝通與分享彼此知識與經驗,確立組織的文化特質與內涵,善用資訊科 技以取得並儲存組織的知識,進而轉化與創新增益知識。 以學校組織而言,舉凡學校章程、組織運作方式、相關法令、各種教具、教. 26   .

(37)  . 學媒體等教學設備、教學策略與行政業務相關設備等皆屬於外顯的客觀知識;而 學校效能、人際溝通、教育願景、教師之教學態度、教育信念與組織承諾等則屬 於內隱的主觀知識(廖春文,2001)。本研究從知識的意義、特性、分類、知識 管理定義的釐清、知識管理的內涵等相關文獻的探討,認為知識管理流程係指組 織對於知識管理的一套系統化過程,可分為知識的取得、轉換、儲存、擴散、創 新與運用等五個層面,其作用在提供學校組織管理知識的有效方法,以使得外部 知識內部化,而組織中原有之隱性知識亦得以外顯成為具體可用者。 根據上述「知識管理」定義可知,「知識管理」的內涵包括「知識的取得」、 「知識的轉換」、「知識的儲存」、「知識的擴散」和「知識的創新與運用」等 五層面,茲分述如下:. 一、知識的取得 知識取得的步驟從現存顯性知識使用、取得新的顯性知識到內隱知識的外顯 化。Marquardt(1996)以學習型組織觀點探討知識管理,認為知識取得即是從組 織的內部及外部,蒐集現有的資料與資訊的過程。知識管理須將組織內部原有的 知識納入,因為這些知識存在於日常管理與行動之中,有必要加以收集和整理, 這是知識管理的第一步。至於組織外部知識也很重要,包括服務對象資料、外在 環境的變化、競爭對手的資料(吳清山,2001;劉淑娟,2000)。故知識的取得 為從組織的內部及外部,蒐集現有的資料及資訊,可從生活、工作、學習過程中 選取,亦可由過去的經驗、他人的知識中選取。知識取得的方式會因知識的種類 不同有所區別。內隱知識主要透過觀察、模仿及練習來獲得;外顯知識則是利用 可見文件等來取得知識(Nonaka & Takeuchi, 1995)。 Gore與Gore(1999)認為知識的取得對組織推動知識管理是相當重要也是首 要關注的第一步,故提出一個實現知識管理的架構(如圖2-1-4),並指出應用知. 27   .

(38)  . 識管理的三個領域。他們主張知識管理的起點是組織現存的顯性知識,這是知識 管理的第一個領域,組織一方面可以檢視資訊系統之整體潛能,另一方面可以檢 視其內部的資訊流通,並獲取重要知識。第二個領域為取得新的顯性知識,當知 識變成可資利用時,可能是屬於新資訊科技系統的知識系統。第三個領域為隱性 知識的外顯化,即將個人的隱性知識轉化為組織的知識,這有賴於團體內產生互 動,重視實務社群,因此Gore和Gore認為領導者應規劃知識管理的願景和程序, 才能創新知識(引自劉信志,2000),使內隱知識具體化成為組織的知識,而且 持續的傳承下去。. 圖2-1-4 Gore和Gore的知識管理架構 資料來源:”Knowledge Management: The way forward” by Gore, C. & E. Gore, 1999,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10 (4-5), p.554-560. 28   .

(39)  . 知識的取得是知識管理的起點,不論是對內部組織或外在環境,透過不同方 式或流程,援取有用的知識及注入更新的知識,方有助於組織效能的提升。建構 有效的知識取得管道是學校發展的重要關鍵因素,以學校組織而言,可運用資訊 科技設備搜尋相關資訊、圖書館的資訊搜尋、各領域教學研究會、進修研習、會 議、專業對話、教學觀摩、校外參觀、同事交誼與人際互動等各種正式與非正式 的措施與活動,使學校成員易於取得所需資訊及知識,進而協助學校組織與成員 之專業成長。 因此,學校的知識取得可定義為:學校透過各項正式與非正式、有形與無形 的措施與活動,使學校成員易於取得學校內、外部知識,進而協助學校成員專業 成長及學校發展的作為。. 二、知識的轉換 知識無所不在,且以各種形式存在,知識的吸收、累積、轉換與創造植基於 知識形式的轉換,故知識必須應用才能生生不息(Nonaka & Takeuchi, 1995)。 知識轉化之目的在於知識有效的在組織內部流動,促進知識能夠迅速分享,以達 到改善組織行事的能力,進而提昇組織競爭力。而知識轉換發生的時機常為個人 或組織內缺乏某種知識,也就是在產生知識的落差時,便需要將知識轉化進來, 將組織知識轉化為組織成員的知識,或組織中某成員知識轉換為另一成員的知識 流程(王如哲,1999;Nonaka & Takeuchi, 1995)。在知識轉化過程中,最重要 的是要將個人的內隱知識化為外顯知識,使知識能夠形成一種易於保存的書面和 文件,便於知識的累積、利用與傳播,這種轉化過程中能夠使組織中現有的知識 能夠傳遍給組織成員,協助成員知識的互動和對組織的了解(吳清山,2001)。 隱性知識是多元的、個人的和主觀的,是不容易測量也不容易量化的,故隱性知 識本身不容易轉成系統性的資料記錄(王如哲、黃月純譯,2004),儘管如此, 它仍是組織非常珍貴的智慧資本來源。. 29   .

(40)  . Nonaka與Takeuchi(1995)在其知識創造理論中,主張知識轉換的過程係指 內隱知識與外顯知識互動的結果,即組織外知識轉換為組織內部知識,或組織內 個人知識相互轉換的過程,兩者皆可促成組織創造,而知識乃是經過四種知識轉 化模式-「共同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結合化」 (combination)及「內化」(internalization)不停循環的結果,其模式圖如圖2-1-5 所示,以下試闡述其內涵(石遠誠,2003;Nonaka & Takeuchi, 1995):. 圖2-1-5 知識循環 資 料 來 源 :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 How Japanese create the dynamic of innovation (p.72), by Nonaka & Takeuhi, 1995,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共同化 知識由內隱轉換為內隱的過程稱為共同化,藉由分享經驗而達到創造內隱知 識的過程,心智模式和技術性技巧的分享亦屬此類。個人可以不透過語言而自他 處獲得內隱知識。不經過語言進行學習獲得的內隱知識,屬於一種將個人經驗心 得分享以形成團體共識的過程,是經由觀察、模仿及練習等方式去學習他人的內. 30   .

(41)  . 隱知識或技能,進而轉換產生共鳴的知識。 2.外化 知識由內隱轉換成外顯的過程稱為外化,在這個知識創造過程中,內隱知識 透過隱喻、類比、觀念或假設以語言的方式表達出來,儘管表達本身不夠精確, 卻能促進組織成員間的對話或集體思考,將觀念逐步釐清,產生觀念性的知識。 3.結合 知識由外顯轉換外顯的過程稱為結合,結合是將觀念加以系統化而形成知識 體系的過程,個人透過不同管道,如電話、文件、會議、網際網路進行知識的交 換與結合。把顯性知識中各個不相干的片段,整合成一個新的整體知識,故此步 驟所產生是系統性知識。 4.內化 知識由外顯轉換為內隱的過程稱為內化。經過上述的步驟,整個組織都能分 享新的顯性知識,以語言、經驗傳遞或將製作成操作手冊等皆有助於將外顯知識 轉換成內隱知識,透過邊作邊學的方式,內部成員也開始內化這種知識,因此, 這轉換模式所產生的知識屬於操作性的知識。 知識的轉換是知識管理最重要的一環,進行學校知識轉換時,須先型塑良好 的學校組織文化,成員間建立良好的互動默契,願意分享與接納彼此的心得與經 驗。本研究之知識的轉換係指學校組織取得所需知識後,經由共同化、外化、結 合與內化等知識螺旋的社會互動過程,促使內隱知識外顯化、外部知識內部化的 過程。經由知識轉換的過程重新整合成員的新、舊經驗與知識,並透過各種不同 的管道,不斷的進行學習與研究,使學校知識有如活水般源源不絕、不斷增生學 校知識資產,進而達成學校知識的累積。. 31   .

(42)  . 三、知識的儲存 知識儲存係指組織自外部取得所需的知識之後,透過知識萃取、擴散、機構 化方式蓄積組織中的核心資源的方式,將知識整理並儲存成易懂的形式或符號, 提供給需要的人使用,以利組織知識的再使用,提高組織內部知識。如何將所選 取的知識,透過現代資訊科技與網際網路等工具,加以分類、彙整、編碼、儲存 及建檔,實乃知識管理的重要程序,其攸關知識是否能加速流傳與擴散之關鍵(廖 春文,2001)。 Bonora 和 Revang(1991)引用 K.R. Poper 對客觀知識及主觀知識的定義, 將知識儲存方式分為「有機式」及「機械式」兩種,所謂「機械式」是指命題的、 客觀的知識,是對個人開放的,但可以利用專利權的形式將其所有權歸於某一個 人;「有機式」是指個人的、主觀的知識,如隱藏的知識或技能,它是組織成功 或生存的關鍵。組織必須決定其儲存方式中有機式與機械式的比例,知識協調的 程度則分為整合及分散二種形式;將知識儲存於個人即為分散式,儲存於團體則 為整合式(陳淑華,2003;辜輝趁,2000)。上述知識儲存方式與知識協調程度 兩構面交叉起來,則形成四個象限的組織知識蓄積模式,如圖 2-1-6 所示。. 32   .

(43)  . 圖2-1-6 組織知識蓄積模式 資料來源:企業電子化知識管理策略研究(119頁),辜輝趁,2000,臺北市: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博士論文。. 研究者依據辜輝趁(2000)所提之組織知識蓄積模式,說明學校知識儲存的 方式,其內涵與作法如下: 1.第一象限:以學習團隊與專案小組積存知識 此一象限為有機的、整合的,鼓勵具有專業知識的學校成員組成學習團隊或 專案小組,藉由團隊及專案小組的運作,使團隊成員得以分享、流通彼此的知識, 並且成為團隊特有的知識,例如學校教務處依教師專長背景將校內教師分為若干 教學領域小組,各領域小組有其儲存經驗知識的方式。藉由學習團隊內成員相互 分享知識,可使學校組織對校內特定個人成員的知識依賴性降低。此外,此象限 中個人知識的可取得性較高,知識藉由團隊合作而擴散,並且整合成團隊特有的 知識,使成員能運用之以有效解決問題。. 33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時值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台灣已加入了 WTO (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 ),企業面臨劇變之環境及廣闊的物料採購市 場,若能善用「知識管理」( Knowledg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ho promote Gratitude Education by using Gratified Dream Savings Notebook

McCreedy ,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Within organization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Vol.6,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2012 (IAM 2012) is an annu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since 1999, organized and sponsored by the

In addition, the degree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has essential impact on the two dimensions of competitiveness includ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New Knowledge-Infrastructure: The Role of Technology-Based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in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Services and the Knowledge-Based

Abstract -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applying TRIZ theory to construct the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GSCM) strategies for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t hotel.. Based on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applying TRIZ theory to construct the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GSCM) strategies for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t hotel1. Based on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