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二節 大眾傳播與新聞媒體

傳播(communication)是一種人與人的往來間的行為過程。為了建立共同性,

會透過各種方式,例如:寫作、說話、表情、動作等,與他人進行觀念、知識、

思想及訊息的交換、分享與傳遞。借用美國政治學家 Hardold D. Lasswell 在 1948 年說的話:傳播就是誰(傳播者)、說什麼(訊息內容)、經由何種途徑(媒介)、對 誰說(受眾)、產生什麼效果(效果)。而大眾傳播之定義是指專業的傳播組織,例 如電視台新聞團隊,運用現代的科技,例如印刷媒體使用電腦與印刷技術,將內 容傳遞給廣大、不特定、分散無且彼此不認識的個體,產生社會影響的過程(葉 元之,2010;蔡念中,2007)。

由傳播學的觀點,很難給新聞一個定義,有些人說最新的事是新聞,有些人 說最新奇的事是新聞,因此最後形成一種廣泛的定義,只要是透過新聞媒體所報 導的(廣告除外)就是新聞(葉元之,2010)。而新聞媒體的類型也很多,主要可分 為報紙、電視、網路、其他,四大類型,每個類型各自又可再細分其他子項目,

以下以表格的方式,呈現新聞媒體的類型與特性。

表 2- 1 新聞媒體類型與特性

類型 子項目 例子 特性

報紙 綜合報 聯合報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蘋果日報

 可以有較周密準備

 活動類較易被犧牲

 偏好以 e-mail 索取新 聞稿

專業報 經濟日報

實體報紙網路版 聯合新聞網 Joseph Pulitzer 認為新聞的新聞價值在於:原創性、有特色、獨一無二、戲劇性、

浪漫、驚悚、震驚、令人好奇、古怪有趣、奇特、幽默、亦成為話題。另外,國 內學者鄭貞銘教授也提出新聞的七要素,一不尋常的事,二新的發現,三驚人的 事,四有趣的事,五重要的事,六是讀者所要知道的事,七所有適於發表的是新 聞(董素蘭,2007)。

而新聞能否成為焦點,需要靠守門人(gatekeeper)決定,所謂的守門人就是和 整個新聞蒐集系統或訊息流通有關的人,例如:記者、編輯、讀者和訊息提供者,

此理論是社會心理學家 Lewin 在 1947 年提出。後來進一步在 1969 年被 Boss 加以 解釋,認為新聞製作的過程分為兩個階段,新聞蒐集(news gathering)和新聞處理 (news processing),在新聞蒐集的階段,記者(或:撰稿者)將未加工的新聞,如:

事件、記者會、公關稿,變成新聞稿,第二階段再由新聞處理者(編輯、校對、譯 者)將第一階段的新聞稿修正合併變成完成的產品(completed product)(葉元之,

2010)。

有此可知,新聞媒體本身就有自己的價值取向,認為什麼是值得報導的事件,

而在製作新聞的過程,又受到守門人的價值判斷,決定哪些新聞應該報導、該如 何報導等,以 Foucault 建構再現觀點來說,這就是一種權力的展現,用知識權力 建構對他者的論述,但這個部分將留到第五節再作細部討論。

傳播學理論很多種,其中之一的涵化理論(Cultivation Theory)說明電視對觀眾 的影響,其涵化的意思是指長期暴露在電視訊息的閱聽人,會無意間接受電視所 傳遞的世界觀、價值觀和角色認同(葉元之,2010)。這對於下一節媒體如何塑造 刻板印象有很大的相關性。

其次是議題設定理論(Agenda Setting),該理論是指出新聞媒體的功用是在於 告訴社會大眾那些事是重要的,哪些事不重要,也就是說新聞媒體無法影響社會 大眾想什麼(what to think),但可以影響大眾該想些什麼(what to think about)。因此 新聞媒體認為重要的事,社會大眾就會認為重要,反之亦然(Griffin,2006;黃 瀅潔,2010;葉元之,2010)。而社會大眾如何得知新聞媒體的優先順序呢?以報

紙為例,放在頭版的一定比放在地方版重要,篇幅越長、字數越多的,一定比篇 幅短、字數少的重要。因此版位、字數、篇幅就是民眾的判斷依據。

1996 年以後,傳播學者認為議題設定除了可以解釋媒體如何影響社會大眾的 優先順序排列,更進一步可以影響社會大眾對於公眾人物的形象設定。該理論指 出媒體如果長期報導某一公眾人物的屬性,當人們想到該公眾人物就會聯想到其 特質。而且媒體對於該公眾人物正面、負面或中性的態度,也會影響到社會大眾 對其態度(葉元之,2010)。這在政治人物的操作尤其明顯(Aronson,2011)。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媒體的種類、特性,也認識到媒體是有自己的價值取向,

並可以影響大眾對事件優先順序的排列,進而影響形象與態度。將媒體報導應用 身心障礙者身上,則假設媒體對身心障礙者的形象、態度如果有一定的議題設定,

那麼社會大眾會在無意間被媒體影響對其的印象與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