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從報導內容討論身心障礙者方方面面

第二節 消失的身心障礙者

身心障礙新聞會如何對閱聽人建構身心障礙者的概念?我們可以新聞中出現 了那些身心障礙者、消失了那些身心障礙者,來一窺究竟。從 44 則非常重要新聞 中節錄一些範例提供參考:

一、可辨識類:

「中年身障主婦拚國考 夜盲視障黃詩婷 煮飯洗衣帶孩子 憶艱苦淚灑考場 小兒麻痺吳惠珠 念書就像練鋼琴『重複練就會熟練』」(2012-07-17/聯合報 /AA4/考公職/No.467)

「日本身障粉絲重生 周董秘密燃動力 最大心願來台聽演唱會 杰威爾助圓 夢 47 歲的日籍身障人士中尾彰博(NAKAO AKIHIRO),3 年前因手術導致半 身不遂,一度灰心喪志、足不出戶,直到『與周杰倫相遇』,他從『周董』周 杰倫的音樂中找到人生動力,如今最大夢想是來台參加偶像的演唱會,親自 向他道謝」(2010-06-02/自由時報/D1/影視藝文/No.862)

二、不可辨識類:

「資優聽障生會拉琴 中重度聽障的台北縣碧華國中學生陳奕嘉,突破聽力缺 損障礙努力學音樂...她父親陳顯龍說,陳奕嘉聽不見,需靠老師一個鍵、一 個鍵按出正確音階來學習視譜,而學小提琴對聽障的孩子幾乎是不可能的…

但她已經學會喇小提琴及吹奏雙簧管…」(2009-06-05/聯合報/A3/焦點) 三、心智功能類:

「形影相隨 42 載 弟猝死 兄上吊 照顧精障老二 62 歲吳福松三度拒婚 每天 幫他擦澡、清理大小便 選擇黃泉路相伴 老四送餐才發現」(2012-05-16/聯 合報/A5/話題/No.463)

「考照漏洞智障青年 騎機車撞死 江蘇祥以『正常人』身分考上駕照 第四天 就出車禍 家屬捐出五器官 遺愛人間」(2007-02-05/聯合報/A5/話題/No.288) 四、未說明:

「三明治工激創意 教養院生拚文創 3 名志工到樂山服務 發現身心障礙朋 友才藝 公益設計創商機 越來越多企業邀合作 小公司好創意 『三名志工』

諧音取名成立『三明治工』,由學藝術的謝若琳、李萬鏗和曾韻潔組成,他們 因為選修『藝術參與社會』課程,到樂山療養院服務,發現身心障礙人士的 創作也能有產值,試圖靠公益設計服務創造新商機。」(2015-05-18/聯合報 /AA3/創益‧樂退/No.720)

五、混和類:

「爭資訊與文化平權 上千身障者上街 砸書抗議 …肢障者在南陽街疾呼:

『補習班有樓梯,我們上不去!』途經文化部,視障者高喊:『龍部長,我們 要看《野火集》!…聽障、視障代表紛紛說,聽不到、看不到官員在電視發 布的食安訊息,要求重大新聞要有手語翻譯、逐字字幕。…」(2013-12-01/

自由時報/A12/生活新聞/No.1001)

「身心障礙生甄試 2 成大專不收 自閉生家長泣訴 想在北部念歷史 沒有一 校開名額 教部:大學自主難勉強 收一名補 6 萬 今年的身心障礙生大學甄試

下個月舉行。…今年共有 2133 位視障、聽障、腦麻、自閉等學生報名身心障 礙生考試,各校系開出可選填的招生名額共 3763 名。但以自閉症為例,大學 第一類組只開出 53 個名額,第二類組 31 名,第三類組只有 9 名,『我孩子明 明是一類組,總不能叫他填電機、土木吧?』」(2012-03-13/聯合報/AA4/教育 /No.447)

從上述例子可知,聽障、聲語障、重要器官失去功能者及頑性癲癇、或 其他稱為「隱性」的身心障礙者容易消失在身心障礙類的新聞中。若參考表 4-3 的統計數據,可清楚知道不可辨識類的身心障礙新聞僅佔全體的 2.4%。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刻板印象的形成牽涉到兩種認知歷程:第一是社 會分類(social categorization),依據共同特質將人分為同團體,第二種認知歷 程 是 人 們 自 覺 自 身 所 屬 的 內 團 體 (in-group) 不 同 於 自 身 不 相 屬 的 外 團 體 (outgroup)。同時,社會分類會受到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而媒體如何描述團 體,就是其中一個社會文化因素(Sharon S. Brehm,2006)。

由此可知,當媒體極少將不可辨識類的身心障礙者與身心障礙連結時,

隱性的身心障礙者就不容易將自己歸屬於身心障礙這個社群中。另一方面,

社會大眾在進行社會分類時,也會忽略隱性的身心障礙者是身心障礙者的訊 息,進而可能忽視、忽略隱性的身心障礙者傳遞的資訊。由表 4-28 可知不可 辨識類的不同形象的新聞則數僅佔全體的 2.4%,其中正面形象 1.1%、倡議 形象 0.7%、負向形象 0.6%,在這樣極低的比例中,不可辨識類的身心障礙 者幾乎很難在社會大眾留下印象,更別說讓媒體為他們傳遞訊息或訴求,不 可辨識類的身心障礙者在媒體建構的世界中銷聲匿跡了,這呼應紐文英(2013)

的研究,人們經常忽略隱性的身心障礙者。

因此,對照政府定義的身心障礙者與媒體建構的身心障礙者之間總是有 落差,也就是說真實世界與媒體所呈現的身心障礙者世界不一致,媒體再現 的身心障礙者是不完全的概念,不同類型的身心障礙者出現在新聞形象的比

例差異懸殊,造成媒體建構的身心障礙者概念並非符合真實,社會在理解不 同類型的身心障礙者時也會有所差異,有刻板化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