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媒體做為第四權對身心障礙者的助力

第五章 從報導內容討論身心障礙者方方面面

第四節 媒體做為第四權對身心障礙者的助力

新聞報導,作為社會的公器,擁有自身的價值取向,能影響社會大眾對生活 中發生的大小事件的優先順序、形象、態度等面向。實際作用在身心障礙社群身

上,也會影響社會大眾對身心障礙社群的重視度、形象、態度等。在本次研究中,

可以觀察到媒體報導對身心障礙社群的助力。

一、獨家報導迫使政府介入,輔導個案:

「違建要拆 賴伯伯找房受挫 急哭了 66 歲,聽障 網路找房越找越灰心

『這個社會不接受我』」(2015-04-18/聯合報/綜合/A12 /No.714)

「新聞眼 電話聯絡聽障者 公部門失職」(2015-04-19/聯合報/生活 /A6 /No.712)

「愛心租屋門檻 新北、台中比北市嚴」(2015-05-13/聯合報/生活/A6 /No.706)

《聯合報》長年大量的報導關於身心障礙者的新聞,經常會運用獨家報 導的方式主動的創造議題,引發政府相關單位的介入。以 No706、712、714 的報導為例,2014 年台北市長柯文哲上任初期很火紅的議題是拆除違建。4 月 18 日獨家揭露鍋居在拆建戶中的一位賴伯伯是聽障者,因為年長又是身心 障礙者,在找新屋的過程困難重重,亟需政府伸出援手。第二天則以一則新 聞、一則社論的方式報導北市社會局介入個案後可能提供的協助,包含陪同 找房、優先提供社會住宅入住、並評估是否可以提供租屋補助,並針砭社會 局在提供聽障者個案服務時,忽略其特殊需求,需要簡訊聯繫,卻僅以電話 聯繫。5 月 13 日繼續追蹤賴伯伯租屋事件,這次賴伯伯找到房子的即入住,

但《聯合報》發現賴伯伯的房東原本加入愛心租屋平台,想幫助弱勢者,但 賴伯伯居然不符合愛心房東的入住資格,在細究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與 高雄市的愛心房東平台的房客條件限制,才發現整體制度上設計的缺失。因 此,由一個獨家的系列報導,先幫助個案獲得相關的資源,也從政府服務的 過程中針砭是否適切、及時,最後,提出愛心房東租屋平台制度設計的問題。

二、專題新聞,引發社會關注:

《聯合報》曾在 2014 年 10 月 23 日製作探索新聞的專題報導,這個專題 版面從頭版的下方 1/2 版面與 A5 全版,全部共 4 則新聞、1 則評論、8 張照 片的方式深度討論身心障礙者街賣的議題,以下是標題的摘錄:

「本報直擊 街頭的愛心 最終到哪裡 你在街頭買過身障者的口香糖吧?

你知道他們是一家『公司』嗎?」(2014-10-23/聯合報/頭版/No.566)

「住進這裡 生活有伴 不怕沒錢吃飯 他四處求職碰壁多年 他總被嫌手 腳太慢 他沒了爸媽孤單一人…」(2014-10-23/聯合報/話題/A5/No.567)

「新北 這樣的公司約十家」(2014-10-23/聯合報/話題/A5//No.568)

「新北市勞工局:雙方是勞雇關係」(2014-10-23/聯合報/話題/A5/No.569)

「新聞眼 為何會有體制外的社福體系?」(2014-10-23/聯合報/話題 /A5/No.570)

《聯合報》記者由採訪一位身心障礙的街賣者,跟著他回「家」了解整 個「公司」組織如何運作,利潤如何分配,居住、生活環境的曝光,引發社 會大眾脫去對於街賣者是被「集團控制」的刻板印象。對身障者而言,這樣 的組織型態是他們的「家」,大家就像「大家庭」一樣,身心障礙者努力自 食其力的生活著。但《聯合報》記者並不認同身心障礙者提出的「大家庭」

概念,提出另出「仿公司」的概念,認為這些身心障礙的街賣者應該是受雇 於業主,雖然業主提供食宿,並營造整體氣氛是「類家庭式的」。同時,採 訪新北市勞工局,由官方解釋由業主提供貨源給身障者販售,並帶身障者去 各地販售,因具有從屬性,是勞雇關係。最後運用評論的方式,提出街賣這 樣另類的運作的組織,幫助身障者可以自食其力,雖然是灰色地帶,但政府 不應打壓、開罰,而是反省、輔導,思考制度是否仍不夠完善,是否有可以 協助這類型組織進入正軌的機會。

於是在隔天,記者就刊出政府的回應報導 1 則,相關後續報導 1 則,以 及民眾回響 2 則,標題摘錄如下:

「本報深入直擊 勞局看見了 街頭遇見愛 身障者叫賣 可以合法了 輔 導『共生家族』轉型『勞動合作社』」(2014-10-24/聯合報/頭版/No.572)

「本報『街頭的愛心 最終到哪裡』獲關注 叫賣 從零到客人熱情光顧」

(2014-10-24/聯合報/焦點/A2)

「『街頭的愛心』回響 誤會他們多年 我羞愧 走在街頭看到身障朋友 坐著輪椅兜售愛心商品,總是漠視而過。因為腦海中閃過:有人說他們 是有組織的團體。聽到組織、聽到團體,就心生畏懼,也就跟著不明就 裡起來,跟著忽視這群與天爭食的身障朋友們。

看到昨天聯合報報導,真是令人汗顏,只因為道聽塗說的口耳之語,就 把自己的愛心阻隔起來,就把那群自立更生的身障者貼上標籤。回頭想 想,相較於一般正常的平民百姓的欲望,他們僅求的只是三餐溫飽,是 何等的卑微!他們不偷、不搶、不騙、不奪,相較於那些製造社會問題 的亂源者,是何等的高尚!相對於自己的無知行為,老闆雖非法經營公 司,其初衷仍是可敬的。」(2014-10-24/聯合報/民意論壇/A23/謝淑敏╱

教【苗縣頭份】)

「『街頭的愛心』回響 還好不是『孤雛淚』…讀了聯合報「街頭的愛心 最後到哪裡」報導,真的很欣慰終於有人注意到此議題!

以前,在各大廟會或夜市,總會看到一些殘障人士孤苦無依的躺在地上,

更確切的說,應該是—癱在地上!隨著鑼鼓喧天,砲聲隆隆的陣頭或進 香隊伍來到,我除了很擔心他們會被人群踩踏、被鞭炮炸到,或被炙熱 的地面燙傷外,我還有疑慮—他們是如何到達這個場地的?而且現場通 常都不只一位殘障人士,感覺背後似乎有集團在操控。

若是像報紙報導的這樣,一群孤苦無依的人自力更生,相互依偎,當然 很好!但若是像電影孤雛淚中,孤兒奧利佛的背後有人操控,甚至故意

讓 這 些 殘 障 人 士 傷 殘 的 情 況 更 嚴 重 , 那 就 真 需 政 府 介 入 了 ! 」 (2014-10-24/聯合報/民意論壇/A23/張正正╱教【彰縣北斗】)

從這兩則民眾回應中,可以看見《聯合報》透過專題報導的方式,有協 助社會大眾重新思考對身心障礙者的刻板印象是否正確之功效,藉由《聯合 報》的揭露街賣身障者的生活樣態,民眾進一步省思自己過往所貼的標籤是 否正確?以這次的專題來說,《聯合報》對從事街賣的身心障礙者由刻板印 象被集團控制塑造成自食其力、自立自強的形象,是有正面的助益。另一方 面,政府部門的回應不是要處罰或解散街賣「公司」,而是要協助輔導成「勞 動合作社」,讓業主可以健全體制,保障身障勞動者可以加入勞健保,提供 更安全友善的環境,也達成當初評論之目的。此次專題算是三贏的局面,業 主、身障者、媒體都從此事件中,獲得不同的好處。

三、願景在地,主動創造議題:

2013 年 9 月 15 日起,《聯合報》設立「願景在地」的專題版面,12 個 地方版可以針對不同的主題不定期的進行專題報導,其中就曾經在 2015 年 4 月 7 日製作搭車無礙北市篇的專題,運用全版探討台北市無障礙公車的現況,

一共製作了 3 則新聞與 1 則側記。

又例如,《聯合報》在周日會有考公職的專版,定期的報導身障礙者參 加身障特考的事蹟,或提供公職考試情報消息、缺額資訊,讓身心障礙者能 了解資訊,並多一種就業的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