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安眠藥物長期使用的型態與過去理論之比較與討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狀相當輕微,頂多只是讓使用者回復到失眠的原始狀態時,則藥物的使用型態仍是較為 過渡的性質,然而,若戒斷症狀顯著影響精神與情緒狀態,則使用者傾向對於使用藥物 做出「心理依賴」的解釋,開始對於頻繁地使用藥物產生矛盾感受;若戒斷症狀是嚴重 的身體症狀,甚至近似恐慌發作的情況時,則使用者傾向對於使用藥物做出「身體需要」

的解釋,藥物是維持身心平衡的重要關鍵。在訪談過程中,幾位受訪者描述了過往減藥 經驗中出現過相當嚴重的戒斷症狀,一旦服下安眠藥則症狀迅速消失。經驗到戒斷症狀 讓受訪者否定心理依賴的可能性,深信是因為生理功能的缺損導致身體需要安眠藥物。

安眠藥物長期使用的型態會由於上述因素間的動態性變化而改變使用型態。在臨床 上,許多安眠藥物使用者穩定的使用相同藥物,但是在使用的心態上則有所變化,一些 使用者穩定的停留在特定狀態,而一些使用者則在不同使用型態間轉化。本研究的訪談 對象來自醫院與社區,由於醫院的受訪者多是由受訪者的主治醫師所轉介,在當前狀態 上較社區個案呈現較高的穩定性與較少的疑慮,多表達可接受目前狀態,若想要改變用 藥方式時會先找醫師討論。而社區個案較容易呈現出多處求診的情況,一旦對於藥物使 用有疑慮時,結果常是尋求不同醫師的建議與協助,但由於較缺乏長期穩定的治療關係,

對於醫師的建議又多持懷疑態度,進一步導致對於自己的用藥是否合適於當前狀態的不 確定感受,此種感受易影響到對於藥物作用與相關副作用的知覺,使得用藥態度較為矛 盾。而本研究指出對於藥物的矛盾感受不僅會反應在對失眠失功能信念的程度上,另一 個重要的影響是相關症狀嚴重度較高。臨床上,安眠藥物的長期使用者多在一般身心科 門診或一般內科門診穩定取藥,目前的醫療照護上也較少會關注長期用藥者的心理狀態。

本研究結果指出即便是長期使用,使用型態有個別差異,且一些因素會影響使用型態的 轉化。

第三節、安眠藥物長期使用的型態與過去理論之比較與討論

過去未有理論探討安眠藥物長期使用的現象,根據本研究的結果,發現安眠藥物長 期使用的現象,與慢性失眠與成癮理論在概念上有部分重疊之處。在慢性失眠的理論中,

Espie 的失眠 AIE 模式,當中關於注意力偏誤而抑制睡眠自然恢復性的概念,可用以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伸對安眠藥物長期使用的理解。Espie 提出在壓力事件下,個人會出現生理或心理的壓 力相關反應,此時注意力容易投注在壓力相關刺激上,形成過度激發反應並促發失眠症 狀,一般而言,睡眠會自動恢復,除非是去激發反應受到抑制,進一步影響睡眠自然恢 復的功能,於是失眠就會持續(Espie et al., 2006)。這部分是 Espie 假設適應性失眠轉變 為生理心理性失眠的過程,在Espie 的理論中,並未提到安眠藥物使用的問題,延續他 的看法,個人在經歷壓力事件後,會出現失眠症狀,由於失眠者的注意力受到誘因性刺 激(睡眠)及威脅性刺激(失眠)的選擇性注意調節,導致失眠者將注意力導向與睡眠 及失眠有關的刺激上,造成過度激發的狀態,進一步形成對睡眠的意圖與目標(睡眠)

導向的行動,於是自然睡眠的過程被抑制,形成慢性失眠的問題。而在安眠藥物的長期 使用歷程中,可以看到安眠藥物使用者除了對睡眠相關刺激的選擇性注意外,同時,也 衍生出對安眠藥的注意力偏誤,對「矛盾控制」者而言,越是不想服藥,卻越是會注意 到藥物、注意到睡前未服藥的焦慮感受,形成對安眠藥、對睡眠、對身體感受的過度激 發狀態,這種對安眠藥的渴想狀態阻礙了睡眠的自然歷程,也讓停藥夜晚的失眠症狀更 為嚴重,使用者經驗到一旦不服藥,失眠症狀就會變得更為嚴重,最後演變為長期使用 的現象。對「慣性平衡」者,由於慣性地使用藥物,一旦出現未服用藥物的情形下,在 生理上會出現戒斷反應,在認知上會認為自己無法掌控睡眠,因此更加注意失眠相關威 脅性訊息與生理戒斷感受。對於「過度情態」者而言,安眠藥物只是暫時性地協助使用 者降低睡眠相關的激發狀態,一旦激發程度降低,睡眠仍有自然恢復的功能,便可不需 藥物而回到好眠狀態,直到下一次的壓力出現。

在成癮理論中,Baker 等人的「負增強情感處理模式」,當中的核心概念亦可延伸 對安眠藥物長期使用的了解。Baker 等人提出在戒斷反應與負向情緒之下,個體對於訊 息的處理模式會由較可理性判斷的冷系統轉移到較容易產生注意力偏誤的熱系統,此時 個體會專注於處理外在威脅,行為目的為逃避或去除負向威脅,同時難以將注意力移轉 到其他與威脅刺激無關的內/外在線索,進一步影響決策行為,增加再次使用藥物/物質 的可能性(Baker et al., 2004)。以安眠藥物長期使用的現象來分析,由於壓力及失眠引起 的負向情緒是讓失眠患者想要使用藥物的重要原因之一,對「過渡情態」者而言,由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壓力知覺與負向情緒較低,且較未出現藥物戒斷症狀,因此較不會出現對藥物相關刺激 的注意力偏誤,使用者仍可較為理性的評估可用之內外在資源,並視需要使用藥物。對

「矛盾控制」者而言,使用藥物的矛盾態度引起更強烈的負向情緒,因此會啟動熱系統,

將注意力導向與失眠有關的威脅刺激,增加藥物使用的可能性。對「慣性平衡」者而言,

不使用藥物的相關的戒斷症狀會引起強烈的負向情緒,同時訊息處理模式導向熱系統,

行為目的以降低戒斷症狀為主,因此穩定地服用藥物。

安眠藥物的屬性特殊,與許多成癮物質在性質上有差異,物質使用者會因為喜歡

(liking)而想要(wanting)使用物質,安眠藥物使用者大多不喜歡安眠藥物卻會想要 使用藥物,想要的原因在一開始是為了緩解失眠症狀,但隨著藥物長期與頻繁地使用,

藥物不再只侷限於緩解失眠,長期使用下對藥物的態度與使用方式,也會影響對壓力的 知覺、對自身可用資源的評估。因此,本研究延伸Espie 慢性失眠的 AIE 模式,提出「安 眠藥物長期使用型態之循環模式」,模式假設安眠藥物長期使用者具備壓力下睡眠脆弱 特質,因此在壓力事件下會出現生理與心理的過度激發反應,進一步導致失眠症狀,而 使用者傾向以使用藥物來緩解失眠症狀,隨著失眠嚴重度的差異,使用藥物的頻率亦會 有所差異。在藥物使用的狀態下,使用者逐漸衍生出對藥物的態度與渴想,對「過渡情 態」者,知覺到的壓力相對較低,因此失眠症狀也較輕微,藥物使用是針對失眠且為暫 時性的,內外在資源仍足以因應壓力,使得壓力與失眠症狀解除,恢復平衡的狀態。對

「矛盾控制」者,由於壓力引起之相關失眠症狀嚴重度較高,因此使用藥物的頻率也較 高,同時,由於對藥物呈現強烈的想要與擔憂,越是不想服藥,卻越是會注意到藥物、

注意到睡前未服藥的焦慮感受,形成對安眠藥、對睡眠、對身體感受的過度激發狀態,

這種對安眠藥的渴想狀態阻礙了睡眠的自然歷程,也讓停藥夜晚的失眠症狀更為嚴重,

即使原有壓力事件解除,但對於用藥的矛盾態度所引起之續發性壓力進一步使得失眠症 狀持續,也就是使用藥物本身的態度導致「矛盾控制」者更是需要持續性的服藥,無法 順利減藥或停藥。對「慣性平衡」者而言,由壓力引起之相關失眠症狀嚴重度較高,因 此使用藥物的頻率也較高,在長期使用的過程中,逐漸將藥物視為重要的壓力因應資源,

若停止服藥,在生理上會出現嚴重的戒斷反應,在認知上會認為自己無法掌控睡眠,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此更加注意失眠相關威脅性訊息與生理戒斷感受,安眠藥物干擾了睡眠自然恢復的歷程,

對「慣性平衡」者來說,藥物成為了睡眠的必需品。對於「過度情態」者而言,安眠藥 物只是暫時性地協助使用者降低睡眠相關的激發狀態,一旦激發程度降低,睡眠仍有自 然恢復的功能,便可不需藥物而回到好眠狀態,直到下一次的壓力出現因此,慣性使用 藥物成為一種維持身心平衡的必要。上述「壓力-失眠-藥物使用型態」形成安眠藥物長 期使用的循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