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家的形象再現

第三節 家常菜色與素人廚師

本節從菜色結構設計,討論 4F 料理投射的「家」意含。異國家常菜移植到台 灣,必定得面臨在地口味的協商。而外籍素人廚師的「非專業」身份,反而強化

「家常」的溫馨感。

(一)菜色結構:居家可達成的完備餐點,有故事的菜

4F 課程的內容是一個完整的套餐,包括前菜、兩種主菜,再搭配一道點心,

基本上就是一個完整的套餐。以我的兩次田野經驗為例,泰式家常料理的菜色為:

涼拌海鮮佐泰式酸辣醬、打拋牛肉、紅咖哩豬肉、南薑椰汁雞湯;大韓經典料理 的菜色為:什錦海鮮煎餅、醃漬泡菜、石鍋拌飯、黃太魚湯,都是一道開胃小菜 搭配兩道主菜,最後以湯品結尾。一般家庭團聚吃飯時,也像這樣多道菜色結合 成一個完整的餐,這樣豐盛的膳食往往被視為「正餐」(proper meal)。當今外食

54

普遍,又強調個人化多元選擇,餐廳的個人套餐多半也提供類似這種結構的菜色。

尤其在快速的都市生活步調下,花點時間坐下來享用一頓完整的餐食,經常發生 在某些特殊時刻,像是與家人朋友聚餐、過節或慶祝,因而這樣完整、豐富的餐 食,連結了某種特殊情境或團聚的感受。

課程主題的設定,多半圍繞著異國經典或家常料理,然而,有別於一般社區 大學或補習班,4F 的課程標題不會出現「中餐丙級」、「西點蛋糕麵包丙級」、

「創業小吃」這類證照輔導型的標題,也不是「中式麵食」、「包子、饅頭、小 籠包」、「美味家常菜」、「健康歐日西點」這類直白的餐點名稱,而是以文學 作品、電影或某種文化印象精巧地包裝起那些料理,像是用「挪威森林―文學料 理」帶出日式料理、深夜都會巷弄裡的小食堂為主題的溫馨漫畫「深夜食堂」帶 出宵夜小品、電影《我的藍莓夜》帶出藍苺塔、《追憶似水年華》的普魯斯特帶 出馬德蓮蛋糕等都會甜點、日本常民家庭的喫飯滋味帶出日式丼飯與味增湯、儒 家文化代表地區安東的安東雞等韓式菜色,或者比利時布魯賽爾小菜館、法國普 羅旺斯等地的家常料理。這些料理都被一種故事給包裝起來,像是媽媽教的甜點、

老祖母的檸檬塔等,充滿了鄉愁和文化的記憶。但有趣的是,這些異國菜色其實 並非大部分台灣人的飲食文化根基,但是卻不斷地以「家」的感覺塑造料理吸引 力,象徵了對異國最經典、純粹的文化的一種嚮往。4F 料理裡援引「家」這個形 象,不是要讓你在嚐到食物滋味時,憶起你曾經有過的家的記憶,而是要藉由你 對異國文化、生活的好奇嚮往,打造一種新奇的、遙遠的、充滿異國風情的「想 像的家」。

台菜其實還是台灣最普遍的飲食種類,大街小巷裡各種小吃、熱炒,滿足了 大部分外食族日常飲食的需要。民國六、七〇年代傅培梅帶動婆婆媽媽學習家常 菜,解決三餐需求,儼然形成中菜旋風,但中菜、家常菜在今日的烹飪課堂裡卻 不再是賣座保證:

55

訪談者:如果 4F 開中式的課你會有興趣嗎?

珍娜:不會…就覺得可以自己學,不用花錢學。而且學西式的就順 便可以吃。

現今資訊流通發達,烹飪學習管道眾多,人們可以輕易從食譜、電視烹飪節 目、部落客的網路分享、網路影片教學等各種管道獲得資訊,因此中菜這類較為 熟悉、普遍的菜色,舞台光芒也隨之減少。辣媽、甜甜圈小姐和珍娜都不覺得有 花錢學中式普通家常菜的必要,但是像年菜這種太複雜、鮮少派得上用場的菜色 又缺乏吸引力。從小就幫家人做飯的茉莉寧可學西班牙、葡萄牙等異國料理,因 為這些料理是她平常不會去做的,就當作花錢買一個新鮮的體驗;但是幾乎從不 下廚的 Sunny 反而希望 4F 可以開台式料理課,因為有機會應用在生活當中。4F 的菜色主題設定為異國料理,擺脫了台式家常菜的平庸形象,但「家常」、「經 典」還是不可或缺的元素,畢竟來上烹飪課的人還是希望學以致用,否則乾脆上 館子吃一頓就好。「家常」、「經典」這樣的字眼,代表普羅(大家愛吃這道菜)、

代表可行性(大家都會做,應該不難),也代表實用性(平常就可以煮,不像宴 客菜久久才出現一次),有趣的是,這兩個字眼加諸在異國料理上,效果大不同 於家常台菜、中菜給人的平庸感受,反而令人更感興趣。

因為定位在「家常菜」,4F 的菜色必須兼顧美味和可行性,讓學員回到家之 後可以自己操作,「之前上〇〇老師的課的時候,他有做他媽媽教他的沙漠玫瑰…

他做的東西就是很家常,但不會讓你回家後很不好做,是你回去之後還是可以操 作的。」(甜甜圈小姐)雖然 4F 課堂裡是從生食材開始製作,例如義大利麵課就 從揉麵糰開始,自己做麵條;韓國料理從生白菜、辣椒粉開始製作泡菜。但是為 了便於學員回去自己操作,也會給予「速成」的建議,像是鼓勵學員去買現成的 食材就好,考量現代都市生活節奏引導之下的飲食需求,如何才能有效率地被滿 足。

56

57

58

自己創造的口味,她就很堅定地說都是 traditional,教妳們的都是 traditional。」(PiPi)

強調所教的都是家庭口味的傳承:老祖母的檸檬塔、媽媽教的沙漠玫瑰、泰國廚 師媽媽教的泰式家常菜…,料理背後有著和媽媽、祖母互動的溫馨故事,很容易 讓人產生認同感,並且覺得那樣的料理是有深度、有生命的,「這就是為什麼我 要去問〇〇老師她的家庭記憶的關係,因為她特別強調她是 home-made,不是去 科班學的,隱隱約約包括好的食材怎麼去爭取,我覺得其實是相關的。」(PiPi)

PiPi 想要知道老師的故事,好了解這道菜的文化背景、和個人的生命經驗又有什麼 關係,一道菜承襲自家庭的口味,令人感覺這道料理是「道地」的,無論食材或 調味,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相對地科班的菜好像比較標準化,統一、生硬,照 本宣科,而家的傳承才是最經典、正統的文化承襲。「會這樣問是因為,基本上 我覺得飲食跟做飯,人是要為自己的所愛,就是那中間一定有情感,為所愛的人 做飯,那不管是什麼食神還是飲食相關的漫畫和連續劇都是這樣說的,食物背後 是一種情感,飲食是分享。」(PiPi)這樣把菜餚與個人連結起來的方式,在都市 裡異化的飲食生活所織構的背景下,更加強化了「家」與情感面的連結。

有趣的是,「道地」的異國傳統料理移植到他地後,也必須面臨「在地」的 考驗:

因為它畢竟是日本鄉土嘛…我印象中還是有一些同學會問其他的問 題…是跟他們一些風俗有關,因為我們那天做的糯米糰子,也有說 我們的紅白小湯圓可以代替,也有提到糯米其實也有烤的麻糬什麼 的,他也會告訴你一些取代或變通的東西。(茉莉)

我最喜歡的是一個文化趣味點,…我有問這到底是義大利哪個區域 的食物,她說好像是北邊,她說只有在羅馬才吃得到一種醃肉,這 好像是羅馬人的驕傲,只有羅馬才有。但是她到台灣來之後,她在 台灣最能夠找到的就是臘肉,大家就驚訝『啊!什麼!臘肉…』,她 就說嗯對就是這樣,就把臘肉拿來,在我們前面切切切…(PiPi)

59

因為沒有辦法獲取原本的食材,因此用在地類似的食材代替,調整原本的菜 色口味,某種程度讓原本的菜失真,但卻讓在地的人更可以接受、運用,在「道 地」與「在地」之間進行協商、取得平衡。像 PiPi 之前不知道怎麼吃臘肉,因為 這堂課學會了一種臘肉的吃法,跟台灣臘肉的傳統吃法不一樣。她對那道料理感 到驚喜,因為食材並不難取得,都是現成可以找到的,只是不知道可以這樣互相 搭配,藉由一道外來的料理反而認識了本國的食材可以怎麼吃、怎麼用。「道地」

的料理在離開原本的脈絡後反倒需要「在地」來中介,好讓人體驗那道料理的滋 味,也憑藉著「在地」才更有機會在一般人的日常飲食中被運用。

所謂「道地」、「正統」的異國料理,雖然引人好奇、形象上有吸引力,但 卻未必是票房保證。開餐廳的 Sofia 就反映了異國與在地口味之間的矛盾:

Sofia:道地是我想要了解的,可是實際運用上不是我想要用的,因 為客人不會接受。像老師剛調豬肉餅,我剛才吃第一口就全是蕃茄 味,因為我不喜歡吃番茄,我就問他說當地真的全部都是番茄味嗎,

他就說早上的同學因為這道菜原本裡面很多孜然粉,異國風太濃了,

他們都不習慣,所以他就把香料做了調整,再減少。這是習慣的問 題。…雖然很道地,但接下來的菜都沒辦法吃了。

訪談者:所以你想知道更詳細那道菜在當地實際的做法和用料的差 異?但在真正實作時你還是會自己調整?

Sofia:對,我會調整到…可能十個裡面有七個能夠接受,佔七成就 可以了。

因為開設餐廳,特別得顧及大眾口味,Sofia 發現太「道地」的食物客人反而 不喜歡,味道不符合中菜養成的舌頭。什麼樣的食材適合相互搭配、該調成怎樣 的口味,所折射的是不同氣候地理社會背景下醞釀出的飲食文化。在 4F 的課程情 境裡,「道地」是一組被消費的符碼,巧妙地接合 4F 居家般的空間,共構出「家」

的意象。在這個空間裡,「道地」是非常具說服力的字眼,而且越道地越好,如 此才能襯托這個口味的正統性,有種家傳秘方的獨特感。不過烹飪班既為接軌真

60

實日常飲食烹調之場域,還是必須得折衷,嫁接符合本地習慣的食材和做法,實 為一意義競逐的場域。

實日常飲食烹調之場域,還是必須得折衷,嫁接符合本地習慣的食材和做法,實 為一意義競逐的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