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文獻回顧

因為工作及生活型態的改變,家人圍在一個圓桌團聚吃飯的景象越來越少見,

從前扮演家庭勞務裡重要一環的食物準備工作也面臨轉變,不僅表現在服務對象、

頻率上,飲食內容、要求、甚至品質也不盡相同。從前烹飪班、烹飪資訊的主要 目的是為了回饋到家庭飲食生產之中,因此烹飪班的人數減少可以作為辨識家庭 飲食勞動式微的指標。但是為什麼人們花在自家廚房裡的時間越來越少,各式各 樣的食譜書、烹飪節目、烹飪教學卻越來越多?為什麼人們不完全仰賴外食,由 專業的食物烹調者提供日常飲食所需?這些烹飪資訊與教學,服務的對象是誰?

它們的興盛和家庭烹飪的關係到底是什麼?由於各種不同類型烹飪班的開設,常 民實踐烹飪的場域由家庭往外出走至烹飪教室,實踐的方式也不受限於自家沿襲 的習慣或傳統限制,由私領域轉向公領域的廚房實作邏輯和網絡互動,不同的場 域之間怎麼相互扣連?我將以 4F Cooking Home 烹飪班作為案例,來探討以上的 疑問。

第三節 文獻回顧

飲食這個主題,在學術系譜中的位置逐漸自邊陲往中心緩步挪移,在談討日 常生活或消費文化時,已然浮現為一條重要的軸線。在消費社會的框架下討論日 常飲食,取徑上很容易看見二元性:「用餐地點」是學術論述裡最普遍的區分軸線,

尤其以「家/非家」為空間劃分之關鍵,由此延伸出「在家用餐」(eating in)和

「外食」(eating out)的對比,飲食定位也以家庭餐食(family meal)和非家庭餐 食來區別,兩者之間互為表裡、相互定義(Warde、Martens, 2000,頁 102)。在嘗 試定位烹飪班這類烹調/飲食單元之前,我企圖先從「在家用餐」和「外食」這 兩大主軸來理解日常飲食的不同面貌。

8

(一)在家用餐(Eating in)和外食(Eating out)的空間區隔

1960 年以來的第二波女性主義將以政治經濟主導的公領域(public sphere)與 非制度性場域如家庭的私領域(private sphere)的運作邏輯與差異訴說得更加明顯,

由家庭空間(domestic space)延伸出許多關於家務勞動與性別角色的討論(Mennell, 1996; DeVault, 1991; Giard, 1998),最具代表性的勞動項目就是食物的準備。關於 家庭中飲食生產與消費的研究,個別家戶(individual household)總是毫無疑問地 被視為關注的單位,由此基礎出發,外食可被理解為「不在家庭用餐的消費行為,

亦即在家庭以外場所進行餐食的消費」(陳宗玄,2010)。人們對外食與否的定 義,普遍還是以其與家庭場景的社會空間區隔(social-spatial separation)為首要考 量(Warde、Martens, 2000)。

然而,Alan Warde 和 Lydia Martens(2000)發現,「在個人家戶之外從事的 各種飲食消費」這樣的定義,不盡然與人們對外食的想像相符,諸如「在鄰居家 喝下午茶」、「在辦公室吃三明治」或「買外帶食物回家吃」等情況,是否可以 歸類為外食卻頗有爭議(頁 43)。以台灣來說,每年總有許多人向餐廳預定年菜 在家享用,或者在店家購買半成品後回家再依家人口味後製烹調,像這樣的情況,

究竟應該將之歸於外食(因為食物基本上購自於商業販售場所),還是算在家用 餐(用餐地點在家中,而且有經過自己的烹調過程),事實上相當難明確劃分。

由此可見,飲食活動有其複雜的內涵,僅以地理位置來定義,無法凸顯人在參與 食物生產、消費過程中的經驗,以及圍繞著這些經驗產生的飲食想像。Warde 和 Martens 進一步描摹人們對外食的共同理解:(1)與家庭場景的社會-空間區隔;

(2)不牽涉勞務在其中,由他人來準備食物與服務;(3)有付款行為;(4)發 生在商業販售處;(5)要夠特別,包括食物內容、用餐頻率、地點;(6)是「完 整的一餐」,有特色的一個整體。用餐本身就是目的。受訪者還另外強調必須圍 繞著餐桌坐下來,持續進餐一段時間,並且符合適當的餐桌禮儀。外食最被強調

9

的就是其「特殊性」,而這特殊性是透過與家庭的差異來凸顯的,包括地點、製 作及用餐過程、餐點內容等。

由此可見,除了飲食活動發生的地點之外,勞務的有無、飲食活動本身的特 殊性(如飲食內容和頻率等)、物質環境、參與在飲食活動中的人等等條件,都 會影響人們的感受及理解飲食經驗的方式。僅以用餐地點來區分、理解飲食經驗 與其意義,明顯有所不足,地理空間僅僅提供了最粗淺的劃分。探討飲食經驗的 相關文獻,其空間場景若非家庭(Giard, 1998; Short, 2006; DeVault, 1991 等) ,就是 餐廳這類由他人提供烹調服務的飲食販售點(Frankenstein, 1989; Warde, Martens 2000),烹飪班並不曾被放在日常飲食生產的光譜中被定位。以台灣的相關研究 為例,以空間面向切入烹飪班的討論並不多,集中在餐飲科系的中、西餐烹飪專 業教室的規格標準及設備安排(洪維澤,2008;陳寬定,2008)。然而從近幾年 的發展來看,烹飪班的功能似乎已經從純粹的「烹調知識、技術的學習場所」慢 慢轉化,像是 city’super 裡完成的料理成品甚至就直接成為學員或親友的午餐或晚 餐。可見烹飪班已經部份地介入了日常飲食生產的過程裡頭,參與烹飪班不盡然 是填塞在餐間空檔的餘興活動,而是「名正言順」地作為日常餐食的準備環節。

但是以在家用餐(eating in)的框架來理解它,似乎不儘適合,畢竟食物生產的過 程發生在家庭場景之外,但也無法將其全然歸類於外食(eating out),因為食物 是由課程的學員自行製作,吃喝的消費也可能是在家裡進行。要理解日常飲食的 生產與消費,必須擺脫地理空間所延伸的家/非家範型的包袱,更細緻地以牽涉 其中的身體勞動及社會網絡,來認識飲食勞動與實踐如何具有多元的可能。

(二)勞動的身體,享受的身體:在家用餐與外食的飲食意義建構

Warde 和 Martens( 2000)的研究顯示人們非常強調「外食」有別於家庭飲 食的特殊性,這反映出「在家用餐」普遍被視為不夠特殊、平庸日常的經驗:頻

10

率上相當規律,甚至每天都在發生,食物內容、用餐地點、甚至食物準備者都是 日復一日重複的,Giard(1998)稱之為「看不見的每一天」(invisible everyday)

(p. 171)。「烹飪實踐座落於生活中最基本、最必須,卻也最不被注意的層次。

媒體不斷提高飲食之於子女養育及家庭健康的重要性,家庭主婦身為家戶採買者 及供應者的二重身份一再被強調,但另一方面,人們認為這類工作重複又單調,

缺乏智慧及想像,將之屏除於知識之外。(頁 156)」準備食物,只不過是實用但 不具理論價值的消遣活動;勞力而不勞心的工作;只是一項技能而非技藝(Bahr Bugge,2003,頁 1)

然而,即便家庭飲食的形象平凡單調,生產家庭飲食的過程卻牽涉到諸多複 雜的身體技藝(body techniques),Giard(1998)描述自己從童年時期觀看母親烹 調,無形中捕捉了許多烹飪的姿態(gestures),在感官中烙下對於味道、氣味、

顏色、聲音的記憶(頁 153)。食物的準備過程事實上需要動用到很多的記憶力:

一方面是對過去前輩傳承下來的烹調經驗、見過的手勢的記憶,另一方面則是需 要應付當下的務實記憶力:分析什麼食譜可以用、什麼才是家人喜愛的餐點、晚 上誰要來吃晚餐等等(Floyd、Forster, 2003, 頁 7)。Short(2006)認為烹飪技巧

(cooking skills)並非一堆機械化的單項技術像是煎煮炒炸,而是許多感知及概念 綜合起來的策略(tactics),而且這些策略往往難以清楚辨識或言說,也因此難以 口語文字傳承。「烹飪這件事建立在許多環境與客觀條件交互接合的蒙太奇之上,

這之中需求(necessities)與自由(liberties)並陳,是個紛雜又變動不拘的混合體。

各種戰術(tactics)不斷從中被創造、路徑被開拓出來,操作之道也非常個人化。

每個廚子都有她的戲碼(repertoire),即使使用同樣的食譜,兩個經驗豐富的廚子 煮出的菜也不會完全相同。(Giard, 1998, 頁 200)」。吳鄭重(2010)視煮食家 務為日常生活中的戰鬥,並將策略的層次擴大到煮食行為本身之外的其他面向,

討論台灣婦女如何透過空間、科技、身體、飲食等生活戰術的協商安排,織構出

11

台灣當代女性的廚房生活處境,像是如何在狹小的公寓廚房空間配置廚事動線、

運用什麼樣的科技物、怎麼安排日常生活的行程、如何配合生活型態選擇烹調方 式和菜式組合等等。

煮食勞動是家務勞動裡頭最重要的項目之一,看似單純實則非常繁瑣,牽涉 諸多環節,並非只是將食材烹煮加熱而已,而是牽涉到規劃、預算、採買、儲存、

清洗、醃製、備料、烹調、上菜、清理、保存、廚餘處理等等面向(吳鄭重,2010,

p.352),更進一步則關係到對食物的知識、辨識力、掌控時間的能力、廚事操控 的穩定度、運用工具的能力、編列預算的能力、搭配菜色及飲品的能力等等(Short,

2006)。Giard(1998)羅列了一連串家庭廚事勞動者重複經驗的項目:廚房內的 活動包括準備、從廚房至飯廳上菜、進食、不斷起身跑進廚房,確認東西烤得怎 樣,順便拿個剛才忘記拿的東西,從飯廳到廚房收拾碗碟;在廚房洗碗、清理。

廚房外則包括從家到市場、雜貨店、麵包店、肉店、酒舖,兩手滿是購物袋回家。

再次回到廚房內,清空袋子、放好雜貨、包起要放進冰箱的東西;記錄價錢,檢 查零錢跟發票。「最後,終於可以坐下。今天,明天,後天,一再重複,面對同 樣的問題:今天晚上有什麼菜可以煮?有多少人要吃飯?明天午餐怎麼辦?(頁 199-200)」 家庭烹飪勞務的挑戰性,除了來自任務本身的瑣碎,需要動員許多心 智與身體的技藝之外,更艱難的部分恐怕是必須重複地經驗這個過程,而這個勞 動的重覆性質讓人很容易忽略他們到底做了多少事(DeVault, 1991)。

再次回到廚房內,清空袋子、放好雜貨、包起要放進冰箱的東西;記錄價錢,檢 查零錢跟發票。「最後,終於可以坐下。今天,明天,後天,一再重複,面對同 樣的問題:今天晚上有什麼菜可以煮?有多少人要吃飯?明天午餐怎麼辦?(頁 199-200)」 家庭烹飪勞務的挑戰性,除了來自任務本身的瑣碎,需要動員許多心 智與身體的技藝之外,更艱難的部分恐怕是必須重複地經驗這個過程,而這個勞 動的重覆性質讓人很容易忽略他們到底做了多少事(DeVault,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