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台灣烹飪班的歷史考察

第一節 1950 年代:黨國權力之延伸

1949 年,甫掌握台灣政權的國民政府為了鞏固統治勢力及維持社會秩序,在 台實施「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與戒嚴令,進行高壓統治,整個社會都被納入 嚴密的監控。為了整合民心、穩定自身政體,國民政府以「反共抗俄」為政治宣 傳,號召全台軍民加入抗戰。在這股報國不分男女的風潮之下,當時的第一夫人

24

宋美齡於 1950 年創辦了「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簡稱「婦聯會」)3,幹部 多為將領夫人,目的在於團結全國婦女以照顧軍眷,在台各地推動慰勞工作,一 方面鼓舞士氣,另一方面間接地藉由對軍人的服務協助政權鞏固(洪國智,2003)。

1950 年總統蔣介石在婦聯會成立大會的致詞裡,清楚地揭示黨國體制企圖藉由婦 女家庭角色的影響力,整編全民進入戰時體制的角色認同及生活規範:

第一,支援自己的親人參加『反共』鬥爭…我們一定要大家聯合起 來,領導全體台灣的婦女同胞,在家庭,在社會,勸導自己的丈夫、

兄弟,使每個人都能動員起來,參加反共抗俄的工作…第二,防止 中共滲透,婦女同胞特別注意的是,現在匪諜的潛伏活動與陰謀…

今天婦女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嚴密防止共匪的破壞工作,從而拯救我 們的國家和自己…第三,節約支前,希望全國婦女同胞貢獻力量救 國,而最要緊的就是節約,生活要特別節儉,以節餘的人力、物力 來推進反共抗俄的工作。(洪國智,2003。引自陳紅民等,2010)

戰後初期的台灣正面臨經濟蕭條及惡性通膨的問題、民生物資短缺,再加上 超過百萬的軍政人員和難民隨國民政府移入,使得原本供給短絀的窘境更相形見 絀。當時一般家庭生活仍十分清苦,食品支出就佔家庭消費支出比例的半數以上,

整體基本生活需要支出如衣食、燈光、燃料等支出比例超過 83%,幾乎沒有餘裕 從事其他消費或儲蓄(林鐘雄,1988:37-52)。在「克難運動」的背景之下,婦 聯會推行的工作重點,首為思想教育,引導婦女走入「救國愛國正途」,次則為 訓練婦女技能,因此先後舉辦了救護、裁縫、烹飪、國語等訓練班,理念上進行 反共宣傳,實際上也在民生面掌握資源的生產分配。

1952 年適逢婦聯會成立兩週年,當時的民間大報聯合報刊出婦聯分會主委蔣 方良(時任國防部長蔣經國之妻)慷慨激昂的陳詞4,號召婦女會員「把家庭的問

3 1996 年時改為今名「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資料來源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8%8F%AF%E6%B0%91%E5%9C%8B%E5%A9%A6%

E5%A5%B3%E8%81%AF%E5%90%88%E6%9C%83

4 蔣方良(1952.05.26)二年來的政治總部婦聯分會。聯合報,02 版。

25

題與國家的間題併在一起,為國家就是為自己服務」,透過動員婦女從事各種慰 勞工作,進行家國一體的思想教育,「用工作時的力量,對每個會員施以無形的 訓練,使每個會員自然而然的感到沒有戰士們來捍衛國家,就沒有我溫馨的家庭。

5」根據蔣方良所描述婦聯會的工作項目裡,縫紉班與烹飪班乃是對內的經常性工 作,使會員聚首團結,為將士縫製征衣,也透過烹飪訓練班的設置,響應總統生 產節約的號召6

婦聯會烹飪班,參與課程的學員除了當時幾個婦女組織的幹部及軍政要員的 夫人,多數學員都是家庭主婦。五○年代大部分的勞動人口都從事農業,而十二 歲以上女性以從事家管者為多,可能在自家幫忙家務,或者婚後走入家庭成為主 婦,從民國 47-50 年來十二歲以上女性每年職業為家管者恆佔女性總人口的 38%強。

當時主要的婦女組織如婦聯會、婦工會7等婦女工作團體,在國民黨推動「幸福家 庭運動」以反制大陸「人民公社」的氛圍之下,都呼籲女性投入家庭,鼓勵婦女 無私無我,犧牲奉獻成為「賢妻良母」以報國(游千慧,2000:11-12)。當時所 舉行的烹飪班也成為意識宣導的工具,除了響應生產節約,還不斷灌輸「家為國 本」的觀念,鼓勵女性學習家事技巧,相夫教子建立幸福家庭,以「移孝作忠」,

使丈夫能全心報效國家。

除了婦聯會固定、公開地舉辦婦女集結及技能訓練活動,1958 年聯合報也曾 刊出台北基督教女青年會 YWCA 辦理婦女技能訓練課程的訊息,英語、國畫、插 花、手藝、烹飪,還有以宣教為主的查經班、歌詠隊等,其中烹飪還分中菜、西 點三班,參加者為中外人士8。戒嚴時期政府對民間任何集會結社採取嚴格的限制,

宗教團體要設立、發展更是困難,若干宗教團體更是明顯受到壓迫。至於為什麼

5 蔣方良(1952.05.26)二年來的政治總部婦聯分會。聯合報,02 版。

6 蔣方良(1952.05.26)二年來的政治總部婦聯分會。聯合報,02 版。

婦聯烹飪班昨開始上課(1952.07.08)聯合報,02 版。

7 全名為「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婦女工作會」

8 女青年會加強活動(1958.03.17)聯合報。02 版,大眾生活。

26

基督教女青年能在這股政治壓力下仍保持活躍,甚至從五○年代以降持續開辦許 多公開課程招收成員,推測是與政府高度配合的結果,例如與台灣省社會服務處 共同推辦婚姻介紹業務9、開辦演講推廣母職責任10、利用教會禮拜宣傳共匪惡行11、 為孤兒難民縫製衣服等12,這些「政治正確」的行動完全扣合當時政府意識形態,

加上當時肅穆之社會氛圍下,教會流露的溫馨、親民之效果反成為政府柔性的宣 傳工具。另外,雖然沒有直接證據顯示基督教女青年會與政府相關,但跟隨國民 政府流亡來台的許多國民黨要員,以宋美齡為首,皆信仰基督教,因而在戰後初 期的威權時代佔有優勢(蔡源林,2011)。女青年會的烹飪課程開設動機「為大眾 服務,加強一般婦女技能訓練」,也呼應當時國民政府對婦女的要求。

此時期推動烹飪教育的另一單位還有農會。1953 年政府以「以農業培養工業,

以工業帶動農業」為經濟發展戰略,推行土地改革,加上美國經濟援助,利用農 業換取外匯支援工業,五○年代中期也開始推動農村家政之推廣。1956 年起台灣 省農會推廣組下成立家政課,台灣地區農村有組織的家政推廣教育工作正式起步,

因此有針對農家婦女的農會家政班出現,提供農業與家政等生活改善相關的講習、

活動、資訊與課程(周宜潔,2009)。

從整體政治、經濟、社會背景看來,由於反共及戒嚴的政治氛圍,加上戰後 資源短絀,必須更審慎運用有限資源以進行戰事之補充,五○年代台灣的烹飪班 並不是單純的技藝補習或聯誼團體,而是黨國機器的延伸。烹飪班具現了國家如 何公開地將權力的觸角深入日常民生議題,透過婦聯會、女青年會等組織成立的 烹飪活動,號召女性共同加入資源之生產分配,一方面直接作為戰事的後方團體,

為軍人/國家服務,另一方面進行家庭與國力的再生產。烹飪班所針對的對象是

9 省社會服務處計畫加強業務(1951.12.24)聯合報,03 版。

10 曾寶蓀今演講兒童教育問題(1952.03.03)聯合報,02 版。

11 教會團體紀念耶穌復活,昨日聯合祈禱順利。捐款加強反共護教工作 女青年會今晚舉行崇拜

(1953.04.06)聯合報,03 版。

12 好友縫紉組為孤兒縫衣(1959.06.03)聯合報,02 版,大眾生活。

27

家庭中的女性,將其塑造成「賢妻良母」、「女戰士」、「女國民」(游千慧,

2000),在「家為國本」的原則下,家國責任雙肩扛(洪國智,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