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台灣烹飪班的歷史考察

第四節 2000 年以後:休閒化社交新據點

2000 年以後,隨著電腦普及、網際網路發展迅速,要在網路上搜尋烹飪資訊 更為容易。不少部落客在網路上發表食譜,因而竄紅成為素人食譜作家,像是小 小米桶36、「美女食神」Joanna37、Masa(山下勝)38、莊祖宜39等。這些部落格搭配 精美的圖文、詳細清晰的步驟解說,更重要的是格主的素人身分,受到一般大眾 的歡迎,覺得烹飪不是那麼遙不可及的事。943 的「窮留學生懶人食譜」40,設計 一系列電鍋、微波爐、烤箱的簡易食譜,運用創意,用最簡便低廉的方式創造美 味,更切合都會裡隻身在外獨自生活的單身族群、或者緊張忙碌的上班族們對於 飲食的需要:一切從簡,但是不可放棄基本的營養與美味。食譜書也出現了不少

「聖經」:《金牌總大將教你關鍵的那一味:愛上廚房的第一本聖經41》(2008)、

《法國藍帶巧克力聖經42》(2009)、《廚房必備料理聖經43》(2011)等。這種「聖 經」類書籍,蒐羅各種廚事上會遇到的問題,從鍋具選購、食材挑選、處理,以 及經典菜色等,完整羅列,很符合對實務烹飪知識陌生、需要有個入門起頭的大 部分都會人士。

人們認為營養、健康、美味必須兼顧,與都市步調緊湊,外食便利、飲食工 業化、個食化的整體背景有關。連最指標的烹飪泰斗傅培梅,都認為速食是個趨 勢,要「為中國菜找一條新出路」,把「麻婆豆腐」、「魚香肉絲」等傳統菜色,

變成加熱可食的冷凍速食品,讓怕麻煩的現代人可以快速享受,毋須費工自己慢

36 小小米桶的寫實廚房 http://www.wretch.cc/blog/mitong

37 Joanna’s Tasty Journey http://www.wretch.cc/blog/WeiTung

38 MASA の料理 ABC http://www.masa.tw/

39 廚房裡的人類學家 http://blog.yam.com/tzui

40 943 的窮留學生懶人食譜 http://blog.xuite.net/iq943/recipe

41 Chang.c.c 小泉師傅(2008)金牌總大將教你關鍵的那一味:愛上廚房的第一本聖經。趨勢文化 出版。

42 法國藍帶廚藝學院(2009)法國藍帶巧克力聖經。大境出版。

43 張正儀(2011)廚房必備料理聖經。人類智庫。

36

慢做44。在這樣追求速簡的氛圍下,自己動手做菜變成相對稀罕的事情,可能在必 要時刻才需要「露一手」。相對地,因為人人幾乎都可以輕易嘗到現成的美食,

能夠親見這些食物製作的過程,也成為餐廳或烹飪課的噱頭賣點,現做料理象徵 著新鮮、健康,又富含「解謎」之趣。

而談到破解料理祕訣,電視烹飪節目也貢獻良多。傅培梅的烹飪節目一直製 播至 2002 年才停止,其後出現《美食鳳味》(2000)、《型男大主廚》(2006)、

《冰冰好料理》(2006)等結合廚藝示範、綜藝、美食品嘗的料理節目,也捧紅了 陳美鳳、焦志方、張鳳書等美食節目主持人,以及阿基師、詹姆士等多位電視名 廚。「料理節目」逐漸衍生成「美食節目」,節目中除了拍攝料理過程,還特意 安排品嘗食物的橋段,由主持人試吃,描述口感,讚不絕口云云,使觀眾對其料 理充滿想像,對食物的口感、滋味等關注也越來越高。

這股「大廚教你做」、「破解美食密碼」和重視「饗宴」的風氣,相結合之 下,衍生了越來越多的「高檔」烹飪班,強調與過去婆婆媽媽式的烹飪教室有別,

用美輪美奐的廚房設備、陣容堅強的名廚師資、餐廳才吃得到的料理菜色,令人 眼睛一亮。2009 年開幕的 Cooking Studio 是第一個五星名廚料理教學的小型烹飪教 室,來的人不都是為了學菜,「有人為了取悅老公,有人為了讓居家生活更多彩 多姿,但更多人是為了分享大師成功的經驗,以及享受烹飪的樂趣。」、「才打 算要報名的蔡青恩說:『光看名廚表演就是一種滿足,上完課又有得嘗更是享受』,

她說並不期待自己學到很多,但只要知道很多異國美味怎麼做出來的其中幾個訣 竅,下回社交或品嘗時,又是餐桌上的好話題了。45」由學員的反應看來,這些料 理教室所教授的,更多的是一種對飲食的知能,讓參與者知道他們眼前的美食究

44 傅培梅螢幕熄火餘香繞。揮別 30 年電視教學,傅培梅將為中國菜找尋新出路,一身絕活兒要與 科技結合。只是媽媽們守著電視守著傅培梅的鏡頭,從此將成歷史。(1991.06.08)聯合晚報,15 版。

45 五星名廚,伺候貴婦:亞都前總經理打造烹飪班,老師個個有來頭(2005.07.08)聯合報,C3 版。

37

竟有何「撇步」,至於日常生活中是否能夠實際運用,倒是其次。另外,這股越 來越普遍的名廚崇拜,伴隨著素人廚師走紅,反映當代社會一種奇妙的心理:即 使初學者也希望能夠一蹴可幾,如法炮製出專業廚師所能完成的餐點,模糊「專 業」、「家常」之間的距離。

這類休閒化、逸樂化的烹飪班越發蓬勃,不禁令人回頭檢視當初在烹飪班裡 很關鍵的「家」元素,究竟還在不在。從上述報導的描述,「取悅老公」、「增 添居家生活情趣」等面向還存在,但單純為了「享受烹飪本身樂趣」的理由卻也 更加理直氣壯。1950 至 1970 年代之間,「家庭」這個集體乃是烹飪班核心的服務 對象,1980 年代以後,飲食工業逐漸茁壯,民間也更有享受食物的能力,烹飪班 的走向開始細緻化、分殊化,為想習得技藝、想進入餐飲業的個人提供教育指導,

「家」的角色雖未消失,但也逐漸從功能性的再生產性質,轉而強調家庭情趣、

生活美化等面向。1990、2000 年代,呼應消費能力提高、市場競爭激烈、異國美 食流行,各式飲食資訊、食譜、烹飪節目、烹飪班更是百家爭鳴,把做菜塑造成 充滿樂趣的過程,造就了多位名廚,也讓市井小民對於飲食勞動產生浪漫有趣的 想像,「在家做飯、吃飯」彷彿也成為休閒的符碼之一。4F Cooking Home 烹飪班 如何搭著這股想像順風車,引渡「家」的元素為其賣點,其所創造的體驗,又是 否符合一般人的真實居家飲食經驗,乃接下來的章節所要討論的。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