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語用學理論回顧

四、 對禮貌理論的批判

Brown & Levinson(1978, 1987)的禮貌理論提出以後,學者們陸陸續續 以此為理論框架,討論不同文化中的禮貌現象,檢驗禮貌理論中所謂的「普 遍性」,其中,以漢語、日語為研究對象的學者有Gu(顧曰國, 1990)、

Matsumoto(1988)等。由於本論文涉及漢、日兩個文化,因此有必要針對 Brown & Levinson 的禮貌理論及其批判聲音進行討論。

Gu 和 Matsumoto 主要從漢日文化中「禮貌」和「面子」的概念,批 判Brown & Levinson 所主張的普遍性。Gu 認為,漢語中的「禮貌」是用 來約束個人言行舉止的標準,並非如Brown & Levinson 所謂的用來縮小面 子威脅行為,滿足個體的面子想望。Matsumoto 則指出,日語中的「禮貌」

是用來識別個人在團體中的位置,並非為了「面子」,因為在日本社會中,

「面子」是團體給的,而非Brown & Levinson 的「面子」是個人價值。

對於與漢日兩個語言及文化相關的本論文而言,有必要先解決這個問 題,以利接下來的討論,而因為漢日學者的批判聲音相近,因此底下不特 別區分漢語和日語。

& Levinson 則是從面子保全觀點來看禮貌。因此,「為什麼要禮貌?」這 個問題,根據Gu 和 Matsumoto 的論點,禮貌是為了約束個人的言行舉止,

要求個人的表現需要符合個人在團體中的位置,而Brown & Levinson 則是 認為禮貌是一種策略,用來縮小面子威脅行為。由於出發觀點不同,因此 Gu 的「禮貌」包含了禮儀、行為、社會規範等,然而 Brown & Levinson 的「禮貌」則無。

那麼究竟是Brown & Levinson 的「禮貌」不具普遍性?還是 Gu 等人 的「禮貌」指的是另外一種概念?本論文認為是後者,而原因起於對「polite」

的理解不同。在漢語中一般將「polite」一詞翻譯成「禮貌」,而討論「polite」

的時候,便從漢語文化中孔子的「禮」談起,說明在漢語文化中這種「內 建式」、「不可選擇式」的「禮」的特殊性。然而在階級社會中產生的、「為 了重建社會秩序」的「禮」和在平等社會中產生的「polite」並不相同。在 Brown & Levinson 的觀念中,「polite」是一種「策略」(strategy),是為了 讓交際更順利,同時維持人際間和諧關係的方法,例如更不傷害對方地拒 絕、更容易讓對方接受己方的要求等,其實行與否是「可選擇的」,亦即 Zamborlin(2007)所謂的「策略性」(strategic)和「自主性」(volitional nature)。

雖然Gu 認為新中國建立以後,階級不再如封建制度時代般嚴明,類 似「主子、拜讀」這類詞語也漸漸過時,然而在漢語文化、以及受漢語文 化影響的日語文化中,人們在進退應對之際,其言行舉止仍然受到禮教制 度的影響。同樣一個過於直接的表達「指責」的語句,權勢高的人對權勢 低的人說的時候,人們可能認為這樣的說法「太直接」、「不客氣」,但不 會有人說他「不禮貌」,相反的,若是權勢低的人對權勢高的人說,那麼 絕對會被認為是「不禮貌」,而非「不客氣」--因為前者並無違反「禮」的 制度而後者違反了。同樣在日語中,對地位高者使用敬語是「常規」,不 應用而用時則透過會話隱含會被認為帶有諷刺的言外之意,因此敬語的使 用與否在日語中也是「不可選擇的」。

因此,日語中特殊的「敬語系統」並非一種「策略」,敬語系統的使 用是義務性的,是不可選擇的,即使不實行面子威脅行為,仍需使用敬語,

日語中用敬語表現交際雙方的差異,同時維持區別,但與面子無關;然而 Brown & Levinson 利用策略來表示區別,是一種「給面子」的手段。雖然

根據Fukushima(2000)的看法,前者屬於社會語言學範疇,而後者屬於語用 學的研究內容,兩者範圍不同,但在漢日文化圈,是否具備此維持社會秩 序的「禮貌」也是影響交際成敗的關鍵之一,因此在本論文分析中亦須考 量此一東方文化特性。

本論文的討論焦點為Brown & Levinson 這種「工具型禮貌」的使用情 形。日語敬語系統儘管範疇不同,但由於其本身帶有說話者對交際雙方間 關係的判讀結果,當日籍學習者使用外語時,是否影響策略使用數量?本 論文將藉由實驗收集日籍漢語學習者的語料,以了解兩者間的影響關係。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