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範圍

以下將說明本論文主要採用的理論基礎,並從「抱怨」的分類界定本 論文的研究範圍,再進而提出研究問題。

一、 相關理論

什麼是「合宜的」/「不合宜的」的抱怨,與該語言文化中對「禮貌」

的看法有關,Brown & Levinson(1987)提出的禮貌理論(politeness theory)為 人類語言交際中的禮貌現象,提出了一套解釋方式,並認為禮貌是為了維 持人際關係和諧所採取的策略,具有普遍性;他們進一步提出文化模式,

說明文化特殊性如何與禮貌的普遍原則共存。本論文的目的除了要知道何 謂「合宜/不合宜」的抱怨,更要將此結果與教學結合。Bardovi-Harlig(1996) 討論語用如何與教學結合時提到,言語行為理論(speech act theory)在描述 一般交際對話是具可親性(accessibility)且可得性的(availability),因為對教 師及學習者來說,日常生活裡的各種言語行為都是熟悉的,而且關於言語 行為的研究,也已累積了不少成果(1996:28)。Bardovi-Harlig 所提示的這 個方向將有助於達到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另外,Brown & Levinson 的理論 同時涉及語言禮貌及文化差異的討論,因此本論文將以禮貌理論作為基 礎,並從言語行為理論出發,進行抱怨言語行為研究。有關言語行為理論 及禮貌理論,將於第二章進行更詳細的說明。

學習者使用標的語時出現「不合宜」的用法時,是以反面的例子說明 標的語的禮貌遵守原則,這些「不合宜」的用法同時也反映了跨文化的差 異,以及學習者整體的溝通能力(communication competence),包括語法能 力、語用能力、策略能力。本論文的重點在語用能力上,對於這些「語用 失誤(pragmatic failure)」的情形,Thomas(1983)提供了一個可以分析的框 架。關於溝通能力與語用失誤的內容,同樣於第二章中詳細說明。

二、 研究範圍

「抱怨」是一個什麼樣的言語行為?研究者查閱了英漢、漢英、中日、

日中辭典,並將辭典中的解釋摘要如下:

【表1-1】辭典中的抱怨解釋

抱怨 complain, grumble,

文句/不満を言う。愚痴をこぼす。1 文句/不満を言う 抱怨

complain 1.抱怨某個狀況時,表示不滿足2 2.抱怨疼痛3

complainant 在法律上,開始控訴事件的人4

complainer 一個常常抱怨他們的問題或他們不喜歡的事情的人5 complaint 1.對特殊情形表達不滿的內容6

2.抱怨的理由7 3.不嚴重的疼痛8

grumble 以某種壞情緒的方式抱怨9

由【表1-1】可知,漢語和日語在對應上相同,但和英語卻有些差異。

從「抱怨」可翻譯成「complain」和「grumble」,再加上「grumble」是「壞 情緒的方式」推測,「complain」應該也有「理性的方式」。字典並未說明 抱怨的「對象」及「內容」,且「complainant」又與「控訴」有關,因此我 們需要更多其他的資源來定義。

為了深入了解「抱怨」,研究者選取語料庫中的語料作為分析對象。

在平衡語料庫中鍵入「抱怨」一詞後,共可獲得190 筆語料,扣除因上下 文不足而無法判斷「表達抱怨」與「接收抱怨」雙方間的關係,以及「抱 怨內容」不明的語料,可供分析的語料共85 筆。根據說話者和聽話者的 關係,共可分為以下「當面抱怨」、「向第三者抱怨」、「其他」三類,所得

1 (筆者直譯)陳述不滿或意見。

2 if you complain about a situation, you say that you are not satisfied with it.

3 if you complain of pain or illness, you say that you are feeling pain or felling ill.

4 a complainant is a person who starts a court case in a court of law.

5 a complainer is someone who complains a lot about their problems or about things they do not like.

6 a complaint is a statement in which you express your dissatisfaction with a particular situation.

7 a complaint is a reason for complaining.

8

的統計數據呈現在【表1-2】中:

由此可知,在漢語中,這幾個與「表達不滿」有關的詞語除了「批評」和

「抱怨」以外,其餘四個詞語都隱含了權勢關係,由此觀察可推測,漢語 文化重視權勢關係的表達。

另外,研究者也請母語者根據他們對「抱怨」一詞的語感,自由地定 義「抱怨」。他們認為:

‧ 抱怨是一個人碎碎念,抱怨不會有結果,要求才會有結果;

‧ 抱怨是程度較低的批評;

‧ 抱怨的內容是私事,沒有具體建議;

‧ 抱怨偏向自己受到不平等待遇,而批評跟指責是針對對方的疏失;

‧ 對當事人不太可能用這種負面的詞表達,除非撕破臉;

‧ 表達不滿和要求改善不同,如果我去跟對方說,那是要求改善,但 是我想不到(當面表達不滿叫什麼)。

母語者對「抱怨」的語感多呈現「向第三者的抱怨」、「發牢騷」式的,與 語料庫統計結果一致。

從上述字典、語料庫、母語者語感三方面得到的結果顯示,漢語的抱 怨與英語不同,漢語多為向第三者抱怨、發牢騷的,接近英語的「grumble」, 且從漢語「表達不滿」的詞彙可推測,漢語文化重視「權勢關係」。

而英語的「complain」則有「非壞情緒的表達方式」的特性,且對照 歷來與抱怨有關的研究,這些「complain」研究大多為「對冒犯事件始作 俑者」的「直接行為」,內容不止表達負面情緒,還包括提出要求,讓聽 話者負起責任,提供補償。名詞「complaint」又可解釋為「抱怨的理由」,

因此研究者認為應將上述「complain」視為單一的言語行為或策略,而整 個包含「要求補償」的言語行為視為「抱怨言語行為組(speech act set)」,

而本論文所指的「抱怨言語行為」為大單位的「抱怨言語行為組」。 進一步針對抱怨的「對象」以及「責任歸屬」限定研究範圍。一般來 說,依據對象的不同可將抱怨分成對始作俑者的「直接抱怨」(direct complain),以及對第三者的「間接抱怨」(indirect complain);但若從「責 任歸屬」方面來看,又可將「聽話者該負責」視為「抱怨」,將「聽話者

為,「向第三者抱怨」可視為「敘述事件」的延伸,在語言學習和表達上 的難度並不高,讓學習者不知道該如何得體的表達的是「直接抱怨」,因 為直接抱怨涉及「面子」的處理。

本論文目的在探討不同語境下漢語母語者對「冒犯事件的肇始者」「表 達不滿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式,以及學習者的難點,屬於「抱怨言語行 為組」的討論,相當於英語「complain」中「direct complain」的範圍。儘 管「抱怨」一詞可能造成理解上的差異,然而由於漢語中沒有更合適的詞 語可替代,因此本論文還是以「抱怨」稱之。

另外,由於使用「漢語」的範圍包括台灣及中國,然因地理環境與社 會發展各地不同,在詞彙、語音、語用各方面往往因地區而有所差異。本 論文使用「漢語」一詞,明確的範圍為台灣人民使用的標準語言,而「漢 語母語者」則指在台灣生活,並以漢語為第一語言,或是以漢語做為主要 溝通語言的台灣人10

三、 研究問題

本論文的研究問題有二:

(一) 作為教學的「典範」,漢語母語者在不同語境中如何抱怨?

(二) 作為「界限」,漢語學習者有哪些不合適的抱怨表達?而這些被判定 為「不合適」的表達所反映的學習「難點」為何?

10 感謝口試委員鄭良偉教授的修正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