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策略選擇

第三節 理論反饋

二、 文化類型

(一)日語

根據本論文的實驗結果,日籍漢語學習者反映了受到「心理距離」的 影響較大,接近Brown & Levinson(1987)的主張:日語文化屬於「高心理 距離價值」文化。但其中還有需要討論的部份。本論文實驗的對象是日籍 漢語學習者,而非日語母語者,因此結果是否可等同於日語母語者尚須考 慮,另外Shea(2003)的對日語母語者進行的抱怨研究中,實驗結果是日語 母語者對「權勢」和「心理距離」不敏感,該如何解釋?以下對這三者之 間的差異加以說明。

整理Shea(2003)針對日籍日語母語者所表現出的抱怨特色有:

1. 對「心理距離」、「相對權勢」的敏感度不高。即從陌生到認識、

權力差距從無到有,策略使用的次數沒有顯著差異。

2. 對認識的人策略使用頻率高,符合 Wolfson(1988)的「突出理論 (Bulge Theory)」;對無權勢差距的人策略使用頻率最低,不符合

「突出理論」。

3. 下對上時,策略選用情形呈現「廣泛且重複」使用策略;平等關 係中,策略數最少;上對下時,選用較緩和的策略,出現「施恩」

表現。

關於第一點,表面上與Brown & Levinson 的主張不同,也與一般預期

「日本人重視權勢和心理距離」的印象不同,Shea 從日語特殊的敬語系統 解釋。她認為,在日語中,並不以策略的改變做為對社會參數的反應,而 是以語言內部的敬語系統傳達說話者對相對權勢和心理距離的判斷(Shea, 2003: 106),但並不代表日語表達時不考慮權勢和心理距離。而在本實驗 中,學習者以相較之下沒有豐富敬語系統的漢語進行交際時,六個語境使 用中有四個語境(一、四、五、六)使用相同抱怨主行為的情形,可見在漢 語中介語中,原來敬語系統的功能慢慢轉移到其他成分。另外,由於日語 中,對陌生關係與對認識關係不以改變策略為手段,而漢語在認識關係中 策略較緩和,那麼日籍學習者以漢語抱怨時,預期在「認識」語境中可能 發生「過於直接」的情形。

關於第二點,不管在母語者組或是學習者組,本論文也出現和Shea 相同的實驗結果。Shea 的解釋是 Wolfson(1988)所調查的言語行為都是促 進人際關係緊密的行為,如讚美、邀請等,但抱怨言語行為的內容充滿面 子威脅,因此突出理論無法適用於所有言語行為。本論文認為,除了不同 言語行為這項差異以外,突出理論是對「權勢」和「心理距離」分別討論,

並未同時考慮兩個變項,因此「無權勢差距時需要較多策略修飾」在「認 識關係」中成立,但在「陌生關係」中不符。

關於第三點,在本實驗中,學習者組出現相同的情形,而母語者無。

學習者在對上時以「陳述不滿理由」、「修飾後的指責」反覆說明「扣分太 多」或反覆請求,充滿協商過程;而對下時,不管是問「怎麼辦」或是以

「好不好」要求補償,都較顧及聽話者的面子。母語者在對上時若遭遇反 駁,即停止抱怨主行為,而對下時,多以命令句指示聽話者的補償行為。

本論文認為,此結果顯示了日籍漢語母語者在判斷權勢差距時,可能發生 母語(日語)文化資訊負遷移的情形,若以漢語作為基準比較兩組,日籍漢 語學習者表現出「對下較緩和、對上較直接」。而關於這項負遷移文化訊 息的中介語特徵,Chen(2006)也有類似的描述。

本論文的學習者組所反映出的抱怨行為與Shea 的第二、三項觀察相 同,而第一項則有慢慢遷移的情形,因此本論文認為實驗中日籍學習者的 表現與日籍日語母語者表現接近,而從第一點中Shea 的解釋可知,Shea 與Brown & Levinson 兩項研究結果實際上並未互相牴觸,日語表達中的確 仍受心理距離影響,而根據本論文實驗中,學習者的漢語中介語策略選擇 受「心理距離」影響大的這項結果來看,可以支持Brown & Levinson 的主 張:日本是高心理距離價值的文化。

(二)漢語

Brown & Levinson 將文化分成以下四種類型:

文化類型 主要策略分佈

或是指示性行為中,常加入修飾成分緩和,因此是否同時為「高心理距離 價值」,需要進一步檢驗。

在第一節中我們看到,漢語母語者在抱怨主行為部分採取直接抱怨(包 括直接指責、直接指控、批評)的數量共為 27 句,佔 31.88%,而要求部分 採直接方式的為47 句,佔 78.33%;但在面子修飾上,主行為部分除了在

「平等、認識」的語境中以「我們」表現積極禮貌策略以外,大部分均為 消極禮貌策略,而要求部份雖然是直接要求居多,但是說話者會因心理距 離以及權勢的不同,與予不同程度的消極面子修飾。以兩個不具權勢差距 的語境為例:

【表4-13】具心理距離差異語境下的策略

對象 語料 策略

就是鞋子啊,我們不是說好要放…放在那個…鞋櫃上? 消極禮貌

那裏面好像有東西壞掉了 消極禮貌

認識

S:都會有味道 ne,等一下…

H: 等一下把它清出來好了

消極禮貌

陌生 請你排隊好嗎? 直接

在「認識」的語境中,說話者雖以「我們」展現積極禮貌,但是主要 的抱怨行為還是避免直指聽話者的冒犯行為,或給予聽話者解釋的空間,

在要求上也期待由聽話者主動提出,表現出尊重對方的意願。而在「陌生」

的語境中,說話者同樣避免直指冒犯行為,但在要求上,即使意圖明顯,

但在形式上仍使用疑問形式,表現出「高心理距離價值」。

從上面兩個部份的討論來看,漢語雖然既是「高權勢價值」,亦呈現

「高心理距離價值」,但由於漢語受「相對權勢」影響大於「心理距離」, 且是否同時為「高心理距離價值」仍待更多探討,因此無法判定漢語屬於 Brown & Levinson 文化類型中的哪一類。本論文採取較保守的立場,認為 漢語屬於「高權勢價值」文化。

上述漢日這些潛在的差異(對上/平/下的不同策略、交際關係的標示方 式、文化類型不同等)是否造成交際失敗?第五章中我們將討論這個問題。

第四節 小結

本章主要就漢語母語者和日籍學習者透過實驗所收集到的語料,針對 策略選用的情形加以分析並討論。結果顯示,在會話的各個階段中,除了 抱怨主行為外,其餘都顯示有不同的使用偏向,以此策略選擇偏向可得到 漢語抱怨基本模式為「建立內容/提出問題Æ陳述不滿理由Æ直接要求Æ理 由正當化」。另外,心理距離和相對權勢都不同程度的影響了兩組受試者 的策略選擇,在漢語方面,心理距離主要影響主行為的選用,而相對權勢 則反映在其他部分的策略選用上;在日籍學習者的漢語中介語方面,相對 權勢只在認識關係中發生作用,而心理距離則影響了會話的其他部分。以 此結果對照Brown & Levinson(1987)提出的文化模式,以及 Shea(2003)的 實驗結果可知,Shea 的結果與本論文都支持 Brown & Levinson「日本屬於 高心理距離價值文化」的主張,而根據本論文實驗結果,漢語應屬於「高 權勢價值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