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布拉姆斯的四重唱作品

第二章 背景探究

第二節 布拉姆斯的四重唱作品

始與麥寧根公爵之管弦樂團維持特殊的關係。麥寧根管弦樂團擁有高度訓練的樂手,讓 布拉姆斯有機會在作品出版前,聆賞創作的曲目,如《哀歌》(Nänie, Op. 82, 1881)、《第 四號交響曲》(Symphonie Nr. 4 E-moll, Op. 98, 1886)。同時,也跟此樂團頻繁地巡迴演 出自己的作品。讓布拉姆斯較為後期的管弦樂作品在發表之前,都已先演出過再出版。

一八九○年代,好友們陸續過世,布拉姆斯深深感到自己的衰老,尤以克拉拉(Clara

Schumann, 1819-1896)的離開讓他感到悲傷哀戚,他於克拉拉的葬禮上獻上最後一組歌 曲,歌詞以聖經創作的男低音獨唱《四首嚴肅之歌》(Vier ernste Gesänge, Op. 121, 1896)。

爾後,布拉姆斯悲慟欲絕,知道自己的日子所剩無幾,寫完給管風琴的《十一首聖詠前 奏曲》(Elf Choralvorspiele für orgel, Op. 122, 1896)的第十一首〈噢,人世我必須離開你〉

(O Welt, ich muss dich lassen)之後,於一八九六年四月三日因肝癌辭世,享年六十四 歲。

第二節 布拉姆斯的四重唱作品

十九世紀以後,歌唱活動成為當時重要的社交與文化生活,因中產階級的興起組成 各式工會,使得合唱組織日漸蓬勃發展,組成多個非宗教的歌唱團體。導因於演唱人口 的增加,社會上對於樂曲與演出的需求更趨強烈,因此從十九世紀開始,舒伯特創作有 鋼琴伴奏的合唱或重唱樂曲,在家中或是半公開的小型場所,如俱樂部或是小酒店演出,

重唱曲因而開始受到矚目,而舒曼、孟德爾頌與布拉姆斯等人,延續並擴展演唱樂曲之 範疇,增加音樂之藝術性與表演性,同時因具備音樂演出性質的場地逐漸興建完成,也 讓重唱歌曲得以成為音樂會正式演出之曲目。

布拉姆斯一生從未寫下任何的歌劇作品或聲樂外標題的音樂作品,歌曲創作如同他 內心之寫照,展現保守嚴肅的布拉姆斯心中柔情與感性的一面。是以,布拉姆斯創作、

出版百餘首的獨唱藝術歌曲、數十首的二重唱與四重唱作品,全都均以鋼琴伴奏,多為 抒情的風格與簡單的曲式。聲樂作品的創作時間穩定且持續,涵蓋一生四個創作時期。

從 1859 年至 1891 年止,布拉姆斯一共創作七組全以鋼琴伴奏的四重唱作品,分別 是四組以作品編號分類的作品三十一之《三首四重唱》(Drei Quartette, Op. 31, 1864)、

作品六十四之《三首四重唱》(Drei Quartette, Op. 64, 1874)、作品九十二之《四首四重 唱》(Vier Quartette, Op. 92, 1884)、作品一百一十二之《六首四重唱》(Sechs Quartette, Op.

112, 1891)等,3另外也有三組作品,係採用相同的譯詞者、選自一樣的題材,該等作 品體系完整,每組作品的樂曲數量較多但卻簡潔動聽,分別為十八首的《愛之歌》、十 五首的《新愛之歌》與十一首的《吉普賽之歌》【表 2-2-1】。

【表 2-2-1】布拉姆斯四重唱作品列表

作品編號 作品名稱 創作年代 出版年代 Op. 31 《三首四重唱》 1859-1863 1864 Op. 52 《愛之歌》 1868-1869 1869 Op. 64 《三首四重唱》 1864-1874 1874 Op. 65 《新愛之歌》 1869-1874 1875 Op. 92 《四首四重唱》 1877-1884 1884 Op. 103 《吉普賽之歌》 1887-1888 1888 Op. 112 《六首四重唱》 1888-1891 1891

因四重唱曲目涵蓋較為廣泛的音域且有較豐富的和聲變化,其七組作品中共有六十 首四重唱樂曲,於創作數量上,可明顯看出布拉姆斯偏愛四重唱曲目勝於二十首的二重

3 布拉姆斯的聲樂作品中,作品編號(opus number)通常僅作參考用,不一定為作品創作時間的先後,

因為他作曲時通常以單首為單位,過一段時間後,再依作詞者或是歌詞種類,將樂曲放進作品編號中,

每組作品通常有三至四首歌曲,這被認為是布拉姆斯獨有的「樂曲花束」(bouquets of songs)。

10

唱曲目。布拉姆斯的二重唱作品中依舊以於家庭的沙龍演出的室內音樂(domestic music

making)為主,而作品三十一號《三首四重唱》第一次正式演出時同樣僅於音樂沙龍表 演,斯時並沒有大型場地為戲劇之外的正式音樂演出而設立,而現在舉世聞名的「維也 納金色大廳」(Musikverein building),於當時亦未建造完成。但是,隨著中產階級人口 逐漸增加,更多受過訓練的音樂愛好人士亟欲參與四重唱的音樂活動,使得作曲家開始 以演奏場所的大小與受過訓練的音樂愛好人士之程度,作為作曲考量,而布拉姆斯先後 創作的《愛之歌》、《新愛之歌》與《吉普賽之歌》,則以其活潑的音樂風格受到大眾喜 愛。4

布拉姆斯初到維也納的前十年(1862-1872 年),著手編輯舒伯特生前未出版的第一 冊《十二首蘭德勒舞曲》(12 Ländler, D. 790, 1864)與第二冊《二十首蘭德勒舞曲》(20

Ländler, D. 366 & 814, 1869),受到此類樂曲風格的影響,1869 年布拉姆斯陸續創作並 出版作品三十九的四手聯彈《圓舞曲》與《愛之歌》,同時也受到當時著名的圓舞曲之 王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 1825-1899)所創作之《藍色多瑙河》(An der schönen

blauen Donau, Op. 314, 1867)的激勵,《愛之歌》第九首即以〈在多瑙河畔,那兒有座

房子〉(Am Donaustrande, da steht ein Haus)為曲名,同時樂曲中也採用《藍色多瑙河》

多項音樂素材作為作曲動機。除此之外,布拉姆斯更於 1870 年選取八首樂曲改編為管 弦樂版本之《愛之歌組曲》,並接續創作《新愛之歌》,於數年後完成出版,顯見布拉姆 斯內心對於圓舞曲的狂熱與喜好。

4 Leon Bostein, The Compleat Brahms (N.Y.: W. W. Norton & Company, 1999), 316.

作品六十四號的《三首四重唱》則出版於《愛之歌》與《新愛之歌》之間,創作時 間為 1864 年至 1874 年,分別是〈致故鄉〉(An die Heimat, 1864)、〈夜晚〉(Der Abend,

1874)與〈謎題〉(Fragen, 1874),三首樂曲以聲部的配置與對位手法,呈現無伴奏合唱 作品的特色,布拉姆斯更曾寫信給出版商,希冀此組作品可以小型合唱團之方式演出。

51875 年則出版《新愛之歌》,與《愛之歌》相同得到熱烈迴響,直到 1884 年時,布拉 姆斯再度出版四重唱的作品九十二《四首四重唱》,分別是〈噢可愛的夜晚〉(O schöne

Nacht, 1877)、〈晚秋〉(Spätherbst, 1884)、〈夜之歌〉(Abendlied, 1884)與〈為何?〉(Warum?, 1884),創作時間自 1877 年至 1884 年,作品中布拉姆斯使用獨唱、二重唱的對話或以 組別對唱,開創四重唱曲目更豐富的音色變化。6

此後,布拉姆斯於 1887 年創作《吉普賽之歌》,於 1888 年完成出版十一首歌曲原 先係為四重唱與鋼琴而創作,嗣後從中選擇八首歌曲改編為獨唱與鋼琴的編制,他從《二 十五首匈牙利民謠》(25 Ungarische Volkslieder)中,擷取雨果‧康拉特(Hugo Conrat)

翻譯的德文詩詞,捨棄原本由若丹‧納基(Zoltán Nagy)所譜寫的音樂,重新創作旋律 與和聲。詩詞內容簡短明瞭,文字最多不超過八行,布拉姆斯會因音樂需求改變詩詞原 本的格律。此外,樂曲的調性、和聲、節奏律動、樂句架構都賦予詩詞更豐富的情感與 藝術性,也使用簡潔的音樂風格,以清新、簡單易記的旋律線條,配合單純的和聲,目 的在於保留詩詞中的民謠性格。而鋼琴的音樂部分同樣是直接易懂的,但是演奏上卻需 要精熟的技巧與足夠的體力,方能將音樂之細膩變化徹底表達。十一首樂曲有其音樂上

5 Bostein, 320.

6 Bostein, 323.

12

的一致性:拍號均為 2/4 拍,多以快板樂章為主;樂曲中的第一、三、六、七、八與十 一首歌曲均由男高音開始演唱,其他聲部再以「迴聲」進入並回應,讓樂曲呈現和聲一 致的主音織體律動;歌詞與旋律的配置以一音節配一音的「音節式」為主體;曲式上則 多為反覆歌曲或是變化反覆歌。每首樂曲的相互調性關係上,也以布拉姆斯經常使用的 三度調性變化為主。《吉普賽之歌》以其簡潔的曲式、豐富的音樂性、匈牙利民謠曲風,

成為布拉姆斯傑出的作品,克拉拉也曾讚譽:「

7

最後一組四重唱作品為編號一一二的《六首四重唱》,一至二首係由法蘭茲‧庫格 勒(Franz Kugler)作詞的〈渴望〉(Sehnsucht, 1888)與〈在夜裡〉(Nächtens, 1888),

三至六首則為《四首吉普賽之歌》(Vier Zigeunerlieder, 1891),歌詞來源與作品一○三 的《吉普賽之歌》相同,使得一至二首與三至六首呈現強烈的對比,兩組樂曲風格迥異,

展現布拉姆斯簡單、天真的性格與內省、憂鬱的敏感,彷彿一個單純的人卻擁有複雜與 痛苦的生命,作品一一二表達了布拉姆斯如此極端的心境,宛如即將邁入晚年的布拉姆 斯對於生命的陳述。8

布拉姆斯的七組四重唱作品,以豐富的詩詞來源、具有變化且富技巧性的四重唱,

受到社會大眾的喜愛,而《愛之歌》、《新愛之歌》與《吉普賽之歌》更兼顧樂曲的親切 性與藝術性,追尋著維也納的圓舞曲與匈牙利舞曲的民謠,讓三組作品呈現完全不同的 表現風格,以其豐富的調性、流暢的節奏、優美的旋律,成為當代合唱團喜愛的音樂會

7 Bostein, 325-327.

8 Bostein, 327-328.

演出曲目,值得一再欣賞與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