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十八世紀末法國大革命後,「自由、平等、博愛」之觀念深入人心,影響歐洲整體 社會秩序,教宗與貴族勢力逐漸沒落,民族意識與國家主義漸趨興起。同時,工業革 命後中產階級崛起,進而帶動印刷業與出版商蓬勃發展,均足以影響作曲家對於音樂 創作與展演之目的。在此之前,音樂家均係附屬於貴族體系,並無太多的自我意識與 個人情感,仰賴貴族之鼻息生存;然而,從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開始,作曲家自我意識日漸甦醒,不再以貴族之意志為圭臬,其創作之目的或有因受 他人之委託,或有為抒發個人之情感,作品因此愈發豐富與多元,也造就十九世紀浪 漫樂派之音樂風格。

布拉姆斯出生於風起雲湧的浪漫樂派中期,絕大多數作曲家一心嚮往華格納

(Richard Wagner, 1813-1883)為首之「新音樂派」,以新穎的和聲、調性之創作方法 開啟音樂史上革命性的篇章,然而,布拉姆斯卻跟隨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828)、

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hon, 1809-1847)、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等人 之腳步,使用傳統的曲式、和聲、調性與風格,堅守古典創作技法,作品種類涵蓋器 樂獨奏、室內樂、管弦樂、合唱、藝術歌曲等,成為浪漫樂派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布拉姆斯創作之聲樂歌曲豐富,囊括大型管弦樂與合唱作品、獨唱之德文藝術歌 曲、室內樂形式之重唱歌曲、無伴奏之合唱歌曲,而其作品歌詞選用當代文學作家之 詩詞,出版上百首聲樂作品,成為繼舒伯特與舒曼之後,重要的聲樂作品作曲家。在

2

其聲樂作品中,重唱樂曲之數量不容小覷,其中《愛之歌》、《新愛之歌》、《吉普賽之 歌》(Ziguenerlieder, Op. 103, 1888)三組作品,具備優美之旋律、活潑的節奏與豐沛的 情感,成為歌者與音樂愛好者喜愛演唱之熱門曲目。

研究者於大學時期初接觸布拉姆斯之鋼琴曲,即為其溫暖與厚實之音樂著迷,而 作品中出現民謠般的旋律特質,更對其作品倍感親切;研究者進入研究所之後,修習 合唱作品研究之課程,初識其《德意志安魂曲》(German Requiem, Op. 45, 1869),受 其德文歌詞與旋律感動,並對布拉姆斯嚴謹之創作手法感到敬佩與喜愛,進而聆賞其 歌樂與鋼琴的作品,如《愛之歌》、《新愛之歌》,內心更感驚艷。因此,研究者遂覓得 研究所同儕一同練習《新愛之歌》,並舉辦全曲之解說音樂會,將理論付諸實踐,以實 際演練之方式,體會該曲動人之處。雖然《新愛之歌》為四重唱創作,但歌詞饒富詩 意、旋律優美、曲式與調性簡單、節奏律動相似,符合現代大學或社會團體合唱團練 習之曲目需求,同時也為國內合唱團之德文曲目開創更寬闊之視野,因而著手《新愛 之歌》之作品分析與音樂詮釋,讓國人更易認識與熟悉此組作品。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

此篇論文之研究範圍分為以下三個部份:

一、背景探究:研究布拉姆斯之生平與其背景,並探究其四重唱之曲目。

二、《新愛之歌》作品分析:研究其創作之背景、歌詞來源,並針對作品中之十五首歌 曲之歌詞、旋律、和聲與調性、節奏等,分段逐一剖析其音樂特色。

三、《新愛之歌》音樂詮釋:將十五首歌曲之歌詞與編制、曲式與結構、調性與和聲、

速度與節奏、鋼琴、指揮等六個部份綜合整理,並提供音樂詮釋之想法。

最後則為研究者本身對於此組作品之結論,並提供附錄三篇,一為樂曲之基本內容 表格化、二為提供演出者全曲德文歌詞之中文逐字翻譯,三為研究者於講解音樂會時 之節目單,供合唱團指揮及歌者參考。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文獻

研究者為通盤理解樂曲之內涵,以下列方法進行研究:

一、閱讀文獻瞭解布拉姆斯之生平,理解其生長背景與其創作環境。

二、蒐集詩詞相關之文獻資料,瞭解《新愛之歌》之詩詞來源與創作背景。

三、透過樂曲分析,瞭解布拉姆斯所使用之創作手法,分析其音樂風格。

四、聆賞數種有聲資料版本,依詩詞內容與樂曲分析,並與指導教授討論決定個人之 音樂詮釋。

五、自行籌組演出者,實際排練《新愛之歌》,並於一○一年四月二十二日舉行講解音 樂會,加深對作品之感受,藉由演出瞭解樂曲之困難與挑戰。

參考文獻方面,布拉姆斯生平以《新葛羅夫音樂辭典》中,美國音樂學家伯札特

(George Bozarth)所撰寫之生平作為依據,同時參考其著作《布拉姆斯研究:分析與 歷史觀點》(Brahms Studies: Analytic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s)。作品與創作背景部 份,則參考吉尼葛(Karl Geiringer)著作之《布拉姆斯—他的一生與作品》(Brahms: His

Life and Work)。布拉姆斯聲樂作品之論著有貝爾(A. Craig Bell)的《布拉姆斯—歌唱

音樂》(Brahms—The Vocal Music)。布拉姆斯藝術歌曲作品研究則參考漢考克(Virginia

4

Hancock)《十九世紀德文藝術歌曲—布拉姆斯的民謠》(German Lieder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Johannes Brahms: Volkslied/Kunstlied.)與葛瑞爾(Lorraine Gorrell)著作《十

九世紀德文藝術歌曲》(The Nineteenth-Century German Lied)。布拉姆斯四重唱作品研 究則參閱伯斯坦(Leon Bostein)編著之《布拉姆斯─布拉姆斯音樂作品介紹》(The

Compleat Brahms— A Guide to the Musical Works of Johannes Brahms)。學術論文部份,

參考九十七年東吳大學音樂學系研究所,張淑惠撰寫〈布拉姆斯《愛之歌 Op. 52》之 作品研究與演奏詮釋〉。本論文樂曲分析內容主要參考史塔克(Lucien Stark)所著作之

《鋼琴伴奏之聲樂二重唱與四重唱》(Brahms’s Vocal Duets and Quartets with Piano)。

歌詞翻譯與背景探究,以傑佛斯(Ron Jeffers)與培恩(Gordon Paine)共同編纂之《合 唱文獻之翻譯與註解—第二冊:德文歌詞》(Translations and Annotations of Choral

Repertoire, Volume II: German Texts)作為依據。

第二章 背景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