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9

第二節    建議 

以下即就研究結果,針對台灣專業貿易商、政府或公協會等公部門以及後續 研究者提出幾點建議:

一、 對專業貿易商

(一) 重新思考貿易服務提供策略

專業貿易商在檢視自身的貿易服務前,可先思考欲採取何種貿易服務提供策 略,在擬定策略後,再進一步依據該項策略之目標檢視或強化自身的貿易服務,

提高貿易服務創新之成功機率。

(二) 進行貿易服務創新

專業貿易商應跳脫產品、價格競爭等思維,而改以優質、符合客戶需求的服 務提高自身在交易中的附加價值,並積極進行貿易服務創新。專業貿易商可透過 發展新貿易服務概念、新客戶介面、新服務遞送系統及技術選擇等四構面進行貿 易服務創新,並可依據所採取的貿易服務提供策略,決定是要採取改善現有之貿 易服務、引進同業/其他產業已提供之服務,或是發展全新的貿易服務等三種方 式,來發展新貿易服務概念。依據本研究所提出之貿易服務創新模式,在貿易服 務中附加價值較高者為交易創造服務、貿易鏈的建構與掌握,以及提供完善貿易 需求解決方案及諮詢服務,因此建議專業貿易商在進行貿易服務創新時,可從改 善交易創造服務、建構能整合供應商與通路商之完善貿易鏈,或是提供客戶完善 貿易需求解決方案及貿易諮詢服務等方向發展。

(三) 讓企業成為一積極進行創新之組織

依據第二章所整理之影響創新之因素,可分為內在因素(企業文化、組織架 構與激勵制度、學習文化與人力資源發展、領導風格)與外在因素(市場規模、

產業基礎架構、資本市場及智慧財產權),專業貿易商在進行貿易服務創新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0

可掌握的即為內在因素。專業貿易商若要提高服務創新成功之機率,可透過內在 因素的改變,讓企業成為一積極創新的組織,如營造一鼓勵創新的企業文化、建 構利於創新的組織及激勵制度來協助貿易服務創新的進行;而企業主本身的領導 風格及理念亦是影響創新的成敗關鍵,專業貿易商的領導者亦應秉持開放的思維,

推動企業進行貿易服務創新。

二、 對政府及公協會

專業貿易商在進行服務創新時,必會受到大環境的影響,如政府政策、法規 限制、基礎建設、經濟環境、產業結構、社會文化、公會規範等等,以上皆屬於 創新影響因素中之外在因素,因此政府及公協會需積極掌握上列影響專業貿易商 進行服務創新之可能因素,以協助專業貿易商提升貿易服務創新的成功機會。

於政府部分,本研究建議:

(一) 揭櫫明確的貿易服務業發展政策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服務業之發展,於 2009 年則提出六大新興產業發展政 策,然並未將總產值於整體服務業中排名第一的貿易業納入其中。隨著專業貿易 商面臨發展困境,政府應積極協助專業貿易商提升競爭力,規劃明確的貿易服務 業發展政策,並將貿易服務業納入服務業發展方案的下一階段重點。

(二) 制定鼓勵專業貿易商進行貿易服務創新之辦法及計畫

政府可制定鼓勵專業貿易商轉型或創新之補助辦法,以提高專業貿易商進行 貿易服務創新之意願,或是制定發展貿易諮詢服務計畫,讓進出口貿易業可轉型 成為貿易服務業,由商品貿易轉向服務貿易發展,提高國際競爭力。

於公協會部分,本研究建議:

(一) 提供會員於進行貿易服務創新時之必要資訊

專業貿易商在進行貿易服務創新時,會需要與貿易服務或是整體產業趨勢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1

關之資訊,公協會可以專業諮詢的角色,提供會員必要的資訊及協助。

(二) 提供會員一交流及合作平台

公協會可以其中間媒合及整合之角色,協助或加強專業貿易商之間的合作,

增加同業交流機會以及進行貿易服務創新的意願。

三、 對後續的研究者

本研究針對專業貿易商所進行之「貿易核心競爭力與服務經營創新」問卷調 查,主要提供本研究在建構貿易服務創新模式中的構面一「新貿易服務概念」時 實證資料之參考;本研究建議後續的研究者可針對其他三構面:新客戶介面、新 服務遞送系統以及技術構面,進行實證分析或調查,進一步強化貿易服務創新模 式之信效度以及完整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2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1. Fred W. Kerlinger, Howard B. Lee 著,研究方法,黃營杉、汪志聖譯,華泰文 化,(2002 年 9 月初版)。

2. 王敏昆,我國出口貿易商國際行銷策略與績效之關聯分析─以紡織業與電子 電工業論述,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3.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2007 年貿易業經營環境調查報告」,2007 年 10 月 1 日。

4.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貿易領航展商機─2009 全球重要暨新興市場 貿易環境與風險調查報告,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出版(2009 年 4 月)。

5. 江支璋,出口貿易商經營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際貿易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5)。

6. 池惠婷、許瓊華、吳琇瑩、方佳瑜,製造業新價值~衍生商業服務契機,工 業技術研究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資訊工業策進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

(2008 年 4 月)。

7. 余千智,「電子商務緒論」,《電子商務總論》,二版,余千智主編,智勝文化,

頁3,2002 年 10 月。

8. 吳明隆,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三版,加樺國際,

2007 年 8 月。

9. 林祚長,新創貿易商之策略分析─以衛浴貿易商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 理碩士學程論文(2005)。

10. 林奕良,台灣高科技產品貿易商開發創新行為之研究,長庚大學企業管理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7)。

11. 施振榮,影響創新的 9 種因素,初版,大塊文化(2000 年 10 月)。

12. 施振榮,再造宏碁:開創、成長與挑戰,天下文化(2004 年 11 月)。

13. 徐肇駿、楊璧慧、馮翹楚,「貿易商長青術─服務篇:領域專精 行銷利器」,

國際商情雙周刊第288 期,2010 年 3 月 24 日。

14. 盛鐘揚,價值整合與貿易商創新商業模式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 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15. 張紹勳,研究方法,滄海書局(2005)。

16. 張錦源,國際貿易實務詳論,第 13 版,三民(2007 年 9 月)。

17. 張錦源、康蕙芬,國際貿易實務,第六版,五南(2006 年 10 月)。

18. 張雅淑,台灣出口貿易商提升競爭力之個案研究,輔仁大學國際創業與經營 管理學程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3

19. 張嘉容,台灣貿易商海外佈局動機與投資決策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十大重點 拓銷市場為研究對象,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20. 陳彥君,貿易商發展電子商務之策略分析-特力公司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 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21. 陳景堂,統計分析 SPSS for Windows 入門與應用,儒林圖書(2005 年六版)。

22. 曹俊美,紡織產業外移下台灣中小型貿易商經營策略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8)。

23. 郭先捷,台灣出口貿易商之行銷策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 論文(2007)。

24. 黃俊雄,以價值網路探討貿易商網路核心策略、結構與地位的關係,雲林科 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2003)。

25. 黃湘雰,從需求面再詮釋台灣貿易商的發展與轉型:以特力集團為例,東海 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09)。

26. 黃麗如,台灣專業貿易商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所碩 士論文(2009)。

27. 程昭魁,網路資訊透明化對貿易商的影響與因應之探索性研究,國立中正大 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2007)。

28. 薛化元,台灣貿易史,初版,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2008 年 1 月)。

29. 遠見編輯,特力貿易集團董事長何湯雄、總經理李麗秋合唱特力屋家的產業,

天下遠見,2002 年 1 月。

30. 簡麗雲,台灣出口貿易商經營模式之探討,銘傳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理碩士 學程(2006)。

31. 蔡豐隆,傳統貿易商多角化策略研究—以特力、高林、三商行為例,國立中 興大學高階經理人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5)。

32. 蔡孟佳,貿易經營個案分析,初版,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2007 年 9 月。

33. 蔡孟佳,「台灣專業貿易商之經營困境與未來發展」,策略評論第四期,頁 27,2008 年 3 月。

34. 蔡羽婷,貿易經營模式創新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7)。

35. 劉尚志,我國貿易商經營環境、競爭策略與經營績效之關係之研究,國立成 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4

二、 英文部分

1. Afuah, Allan, INNOVATION MANAGEMENT:STRATEGIES,IMPLEMENTATION, AND

PROFI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New York (2003).

2. Ansoff, I. H., The New Corporate Strategy, 3rd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1988).

3. Ark, B. Van, Broersma, L., & Hertog, P. den, Services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d Policy: A Review, Paper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SIID Project,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2003).

4. Balabanis, George I., Factors Affecting Export Intermediaries’ Service Offerings:

The British Example, J

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31, 1 (First Quarter 2000), p.84-86 (2000).

5. Balabanis, George I.,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versification and Performance

in Export Intermediary Firms, B

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Vol. 12, p.

68 (2001).

6. Balabanis, George I., Determinants of Export Intermediaries’ Service-Mix

Configurations, I

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Vol.22, No.4 (2005).

7. Bello, Daniel C., Nicholas C. Williamson, The American Export Trading

Company: Designing a New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Institution, J

OURNAL OF

MARKETING, Vol. 49 (Fall 1985), p.61-62.

8. Betz, F., Managing Technology-Competing through new Ventures─Innovation, and Corporate Research, Prentice Hall (1987).

9. Casson, Mark,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Multinational Trading Companies, in THE MULTINATIONAL TRADERS, p. 22-47, Geoffrey Jones ed., London: Routledge (1998).

10. Dewar, R. D. and Dutton, J. E., The Adoption of Radical and Incremental Innovations: An Empirical Analysis, Management Science, Vol. 32, pp.

1422-1433(1986).

11. Drucker, Peter 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New York, NY: Harper Row (1985).

12. Ellis, Paul, Adaptive Strategies of Trading Companie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10 (2001), p. 237.

13. Gadrey, Jean & Faïz Gallouj & Olivier Weinstein, New Modes of Innovation –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5

How Services Benefit Industry, I

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 (1995).

14. Gustafsson, A. & Johnson, M.D., Competing in a Service Economy,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2003).

15. Hertog, Pim Den & Rob Bilderbeek, Conceptualising Service Innovation and

Service Innovation Patterns, Paper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SIID Project,

Dialogic, Utrecht (1999).

16. Hertog, Pim Den,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as Co-Producers of

Innovation, I

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Vol.4, No.4 (2000).

17. Higgins, J. M., Innovation: The Core Competence, Planning Review, July-Aug, pp. 69-82 (1995).

18. Kalakota, R., and Whinston, A. B., Frontiers of Electronic Commerce, Addison Wesley, 1996.

19. Kalakota, R., and Whinston, A. B., Electronic Commerce: A Manager’s Guide, Addison Wesley, 1996.

20. Knight, K. E., A Descriptive Model of the Intra-Firm Innovation Process, Journal of Business, Vol.40, pp.478-496 (1967).

21. Kotler, Philip, MARKETING MANAGEMENT, 8th ed., Prentice-Hall, Inc., New York (1994).

22. Kox, Henk L.M. and Luis Rubalcaba, BRUGES EUROPEAN ECONOMIC RESEARCH

PAPER, No.9, p.4 (2007.02).

23. Noble, Alex F. De, Castldi, Richard M., and Moliver, Donald M., Export

Intermediaries: Small Business Perceptions of Services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April 1989, p. 37-38.

24. Parasuraman, Zeithaml & Berry, A Conceptual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

OURNAL OF MARKETING(1985).

25. Peng, Mike W., Yuanyuan Zhou & Anne S. York, Behind Make or Buy Decisions in Export Strategy: A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of Trabold, Journal of World

25. Peng, Mike W., Yuanyuan Zhou & Anne S. York, Behind Make or Buy Decisions in Export Strategy: A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of Trabold, Journal of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