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影響犯罪率的因素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區犯罪的結果。所以情境預防雖然有可能會使得犯罪轉移,但也有可能將好處擴 散到鄰近的地區,端看策略的規劃是否完善。

表 2- 1 犯罪學理論

理論 內容

理性選擇理論

選擇犯罪的施行與否是經過多方訊息的獲取,並經過理性

考慮與選擇,若犯罪後獲得的利益大於所要承擔的風險與

成本,則犯罪者會選擇犯罪,反之則放棄。

日常生活理論

日常生活理論認為許多犯罪事件是在日常生活的過程中

發生的。犯罪發生需要符合三大要素:有能力有動機的加

害者、合適的標的物、監控者不在場。

嚇阻理論

利用嚴刑峻罰對於犯罪者進行處罰,而達到減低其他犯罪

者犯罪企圖的效果。有三大要素,分別是刑法之嚴厲性、

迅速性以及確定性。

情境犯罪預防理論

犯罪是經過理性選擇過後的行為,針對某些犯罪類型,以

有系統的方法對犯罪環境加以管理、設計或控制,使標的

物受到防衛,以增加犯罪困難度與提高犯罪的風險,減少

因犯罪獲得的酬賞並削弱犯罪者犯罪動機,就能因此達到

犯罪預防的效果。

資料來源:筆者自行整理

第三節、影響犯罪率的因素

犯罪率的下降,使得人民生命財產獲得保障,人民的安心指數上升,帶動經 濟的發展,整個國家的競爭力也因此而獲得提升。本節研究犯罪率下降的因素目 的有二:一、外在環境是整個社會大環境的運作狀況,會隨著時間不斷的變動,

透過觀察環境與犯罪率的關係,我們可以預測犯罪的趨勢,並提早進行預防,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

於警察勤務的運作方向也能提早進行規劃,與時俱進。二、降低犯罪率,就能節 省警力。除了外在環境與犯罪率的關係外,身為打擊犯罪的靈魂中心,警察本身 也是犯罪率下降與否的研究重點,警力的多寡、刑案的破獲率以及巡邏的密度,

是規劃勤務以及績效考核的指標,尤其政府目前陷入警力不足的問題,更需要妥 善的規劃每一分警力。而監視錄影系統、以及犯罪熱點統計,都是近代預防犯罪 與犯罪偵查的重要手段,假如監視錄影系統及犯罪熱點能夠有效降低犯罪的發生,

對於節省警力就能產生巨大的貢獻。因此本節從「外在環境」、「警力、破獲率與 巡邏密度」、「現代科技」三大方向進行文獻的收集與探討。

壹、外在環境(人口密度、失業率、所得不均)

犯罪的發生與社會外在環境的關聯性,是許多國內外學者專家多年來不斷研究 的議題,因為從這些數據與犯罪率之間的關係,我們就能夠針對社會未來的趨勢,

進行各項犯罪的預測,並擬定預防計畫,例如所得分配不均(吉尼係數高),貧富 差距大,可能會導致暴力犯罪率上升,則我們就能夠針對暴力犯罪進行重點的預 防措施;或是人口密度及都市化程度越高的地方,犯罪率是否也會較高等等,因 此本研究針對社會環境中的人口密度、失業率、所得分配不均、知識程度對於犯 罪率的影響進行整理。

一、 人口密度與犯罪率

國內學者對於我國人口密度與犯罪率之研究相當多,如楊雅慧(1986)在「犯 罪行為之經濟分析」一書中提到其研究結果顯示人口密度與人口遷移程度提高時 對於一般犯罪確有正向影響。孫義雄(1990)研究台灣台北市在 1960-1989 年間的資 料,在這長達 30 年的研究數據當中,發現都市化的過程伴隨而來的是大量的人 口向都市集中,使得都市人口成分複雜,因而削弱了對社會的凝聚力,造成人口 密度高的都市其犯罪率相對較高,又與汽車竊盜、強盜、搶奪等三類犯罪存在顯

(1991)根據台灣 70、80、90 年代的各項數據進行分析,發現經濟發展與犯罪率間,

具有正向的因果關係,當經濟發展越好,犯罪則愈高29。而周愫嫻(1995)研究台灣

32 Kelly, M. (2000). Inequality and Crime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Vol.82 (4), pp.530- 539.

33 白建軍(2010)。從中國犯罪率數據看罪因、罪行與刑罰的關係。中國社會科學, 2010 年第 2 期,頁 144-223。

34 Braithwaite, J. (1979). Inequality, Crime and Public Policy. London : Routledge and K. Paul Books.

35 Cameron, S.(1988). The economics of crime deterrence: A survey of theory and evidence.Kyklos, Vol. 41, Issue 2,pp.301-323.

Smith(1988)、王淑女(1990)皆發現失業率與犯罪存在著正向關係37。李建強(1999)

在研究竊盜犯罪與經濟因素時也發現失業率與竊盜犯罪率呈正向關係38;劉孟奇 (2010)針對台灣各縣市 1998-2007 年的動態資料進行分析,也發現失業率與竊盜犯 罪率有顯著的相關性39。 究結果與 Levitt (1996)和 Raphael and Winter-Ebmer (2001)的結論完全一致41

三、 所得不均與犯罪率

李湧清、蔣基萍(1994)根據台灣 1971-1990 年之間的資料,探討犯罪與經濟變 項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吉尼係數對於總犯罪率與暴力犯罪率有顯著正向影響42

40 Gould, Eric, Bruce Weinberg and David Mustard .(1998). Crime rates and local labor market opportun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79-1995. Mimeo. (NBER Labor Studies Summer Conference).

41 林明仁、劉仲偉(2006)。失業真的會導致犯罪嗎?以臺灣 1978 年至 2003 年縣市資料為例。

經濟論文叢刊,第 34 期第 4 卷,頁 445-483。

42 李湧清、蔣基萍(1994)。犯罪與經濟—一個宏觀的時間序列分析。警政學報,第 24 期,頁 127- 14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1

現所得不均程度對於普通竊盜犯罪率有顯著正向影響,同時也發現所得分配不均 程度與故意殺人犯罪率有正向關係43

劉念本、尤仕隆統計 1998-2013 年,六都的各項統計數據與犯罪率的關係,

發現低收入戶比率和社會福利支出與刑案犯罪率呈負相關,而且低收入戶比率跟 刑案犯罪的結果是顯著的。此結果令人意外,意思是說低收入戶越多,犯罪率反 而下降。但是研究結果中吉尼係數與刑案犯罪率又成正相關,且非常顯著,可見 貧富差距越大,犯罪率越高。可能的解釋為貧富差距越大,對於社會不滿的情緒 會提高,投機的人也會變多,因此犯罪率會上升,但犯罪的卻又不一定是那些低 收入戶的人44。另外,該研究也指出平均每人每年可支配所得與竊盜犯罪率呈負 相關顯著,意即當人民平均所得上升時,比較不會有犯罪的誘因,導致竊盜犯罪 率下降,這個結果與張文俊和林雅慧(2013)45研究台灣所得來源類別和犯罪行為的 關係結果一致。

而國外的研究結果則形成兩派,雖然認為所得不均會影響犯罪率的占多數,

但也有學者認為所得分配不均並不是對所有犯罪率都有影響。Kelly, M. (2000)針 對美國都市化地區的研究發現,所得分配不均對於財產犯罪沒有顯著影響,但是 對於暴力犯罪有顯著影響46。Choe, J. (2008)以美國作為研究標的,發現所得分配 不均與整體的財物犯罪統計上沒有顯著相關47

貳、警力、破獲率與巡邏密度

警力的多寡、巡邏密度以及刑案的破獲率對於治安的影響,是本研究的重 中之重,因為警察人數的增減,和巡邏班次的安排,一直是我國警察勤務規劃的 重點事項,究竟擴充警力對於打擊犯罪的成效如何;巡邏密度提高,增加見警率

43 同註 22。

44 劉念本、尤仕隆(2015 年 5 月)。低收入戶比率和犯罪率。2015 財經學術研討會,台北。

45 張文俊、林雅慧(2013)。所得來源類別與犯罪行為—以臺灣 1999-2008 年縣市資料為例。當代 財政,201303 (27 期),頁 7-22。

46 同註 15。

47 Choe, J. (2008) . Income inequality and crime in the United States . Economic Letters,Vol.

101,pp.31-33.

Ehrlich(1972)的嚇阻理論、Walker, S. (1999)在對於美國警察的研究中即指出,如 果潛在的犯罪者是具有理性的話,依據「理性選擇理論」,警力或巡邏密度增加, 以當時的分析方式,所得到的結論大多對於兩者的關係是否定的。Eck & Maguire

(2000)所做的文獻回顧也得到同樣結論50。 McCrary, J. (2002) 對於 Levitt(1997)

48 Walker, S. .(1999).The police in America: An introduction. Boston: McGraw-Hill.

49 同註 18。

50 Eck, J.E. & Maguire, E.R.(2000). Have changes in policing reduced violent crime? An assessment of the evidence. In A. Blumstein and J. Wallman. The Crime Drop in America (pp. 207-265)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1 McCrary, J. (2002).Using electoral cycles in police hiring really help us estimate the effect of police on crime: Com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 92(4), pp. 1236-1243.

52 許玲麗(2011)。對警力與犯罪相互關係的實證研究。數理統計與管理,2011 年 01 期,頁 30-4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3

可能會降低犯罪率;但犯罪率的增加,也可能導致警力的擴充,在進行數據分析 的過程中,就可能同時估計到「警力提升導致犯罪率降低」與「犯罪率升高導致 警力提升」兩種正負相互抵消的效果,從而得出「警力提升對犯罪率降低沒有顯 著影響」的錯誤結論(Levitt, 1997; Marvell & Moody,1996)。

Levitt, S. D. (1997)針對 1970-1992 年間 59 個美國大城市的追蹤資料,進行 模擬分析,結果發現警力與犯罪率間有顯著負向關係53。雖然後來此研究被 McCrary, J. (2002)攻擊程式有錯誤,但 Levitt 在 2002 年再度做出回應,證明警力 的增加對於個別的犯罪率下降有明顯的因果關係。Lin, M. J. (2009)利用 1970-2000 年間美國 51 個州的追蹤資料進行分析,結果發現警力增加能顯著降低犯罪率

54

而我國學者劉孟奇、張其祿、盧敬植(2010)依據我國各縣市 1998 至 2007 年 間之追蹤資料,分析竊盜犯罪率與警力資源之間的因果關係。該研究發現,增加 警民比(警察局警察人數對居民人口比率)可導致竊盜犯罪率顯著降低,且此一 因果關係具恆久性,意即警力增加則竊盜犯罪率會下降;至於竊盜犯罪率升高,

僅對警力變化造成短期的影響,長期來看則無明顯關係55

二、破獲率與犯罪率

刑案的發生,會造成社會的不安,但若能迅速將兇手繩之以法,一方面能夠 提高人民對警察的信賴感,另一方面也能帶給潛在的犯罪者一個信息,不要輕易 的犯罪,否則就要面臨牢獄之災。因此理論上,犯罪的破獲率越高,對於犯罪者 的嚇阻效果越好,犯罪者被逮捕的風險提高,會使犯罪者時刑犯罪的意願降低。

國外的文獻部分,Corman , Theodore and Norman(1987)利用美國紐約在 1970/1-1984/6 間的資料,進行回歸分析,發現破獲率與犯罪率存在顯著的負向關

53 Levitt, S. D. (1997). Using electoral cycles in police hiring to estimate the effect of police on crime.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87(3), pp.270-290.

54 Lin, M. J. (2009). More police, less crime: Evidence from state data.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29(2), pp.73-80.

55 同註 2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4

56。Howsen and Jarrell (1987)指出犯罪與都市化的程度有關且破案率與財產犯罪 率間存在顯著負向關係。意即警方的破案率越高,則犯罪率就會越低。

56。Howsen and Jarrell (1987)指出犯罪與都市化的程度有關且破案率與財產犯罪 率間存在顯著負向關係。意即警方的破案率越高,則犯罪率就會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