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

第三節、 未來研究方向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2

的經營,許多員警表示力不從心,最大的原因有二,一是現在民眾不像以前一樣 純樸熱情,二是共同勤務的時間壓縮到勤區查察的時間。而之所以會增加共同勤 務的比例,就是績效壓力使然,每個縣市警察局每周都會開會檢討該周分局的績 效與治安狀況,而分局再開會檢討各轄內派出所的績效,使各所所長無不兢兢業 業,以求最佳績效表現,因此往往只能犧牲帳面上看不到數字變化的勤區勤務。

若要改善這樣的環境,應該將勤區查察專責化,只負責經營社區,不辦理其 他刑案或交通取締工作。並且固定於一勤區一段時間,才能確實融入社區。績效 制度不再以刑案的發生與破獲數以及交通取締的案件數做為唯一指標,而是負責 勤區經營的就針對勤區治安改善的環境以及與居民的互動作為督導考核的項目,

而受理報案與刑案偵查專門負責刑案的偵辦,交通取締由巡邏及交通員警進行舉 發取締,各司其執,不同項目也採取不同的績效指標,才是改善我國目前績效治 警的解決方法。

第三節、未來研究方向

未來研究方向是針對本研究尚未研究的部分進行思考,還有甚麼地方可以

做加強或對於未來研究相關議題時提出可行的方向。

壹、其他縣市

除了以宜蘭縣當作研究對象之外,就全國的其他縣市進行相關研究,互相比 較與分析,因為每個縣市的屬性及人口組成都不盡相同,可能可以做更細緻的分 類,對於我國的警察勤務制度做更全面的建議。

貳、專業單位

對於專業單位的研究,也不在本研究的討論與分析範圍內,我國中央設有刑 事警察局、航警局、港警局、鐵路警察局、保一到保七總隊等等,以及地方各縣 市警察局底下都設有刑警大隊、婦幼大隊、保安大隊、交通大隊等專業大隊,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3

於其所屬業務進行研究,可以發交其他行政機關的業務,如國家公園管理、中央 機關、學校駐警、航運和港務等,都可以進行研究檢討,以達到精簡警力以及有 效利用的效果。

参、民眾的角度

現在大多的研究都是從警察制度與警察的角度進行,若能換個角度,從民眾 的體會與想法,對於警察應該是怎麼樣的角色進行研究,雖然警民在某些方面是 衝突對立的,比如交通違規取締,以及陳抗遊行等等,但對於民眾的感受,也是 警政改革方向的參考之一,常言「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了解民眾想法,也是 未來能夠研究的方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4

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

白建軍(2010)。從中國犯罪率數據看罪因、罪行與刑罰的關係。中國社會科學,

2010 年第 2 期,頁 144-223。

江守寰(2016)。以大數據探勘技術分析「視覺化管理」在監視錄影系統之運用一 臺中市政府警察局為例。犯罪學期刊,18 卷(2),頁 1-30。

江裕宏(1985)。我國都市警察派出所功能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未出版,桃園。

竹越與三郎(1905)。臺灣統治志。台北:南天書局。

朱金池(1998)。各國警察組織類型之研究:以美國、日本及中國大陸為例。警學 叢刊,29 卷(2),頁 1-36。

朱金池(2001)。警察組織變革之研究。警察行政,頁 501。台北:五南書局。

李湧清、蔣基萍(1994)。犯罪與經濟—一個宏觀的時間序列分析。警政學報,第 24 期,頁 127- 146。

李湧清(1995)。論警察分駐所與派出所的問題與難題。警學叢刊,25(4),頁 361-381。

李湧清(1996)。警察勤務之研究(民國 85 年增訂 2 版)。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

李建強(1999)。竊盜犯罪行為之經濟分析-台灣的實證研究。嶺東學報,第 10 期,

頁 169-188。

李崇僖(1996)。日本時代臺灣警察制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北。

余永廉(2015 年 5 月)。警民合作的未來展望─以保全業為例。第二屆海峽兩岸保 全(安)研討會,台北。

林文全(2005)。參訪日本警政心得紀要。日新半年刊,200501(4 期),頁 161-164。

林明仁、劉仲偉(2006)。失業真的會導致犯罪嗎?以臺灣 1978 年至 2003 年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5

市資料為例。經濟論文叢刊,第 34 期第 4 卷,頁 445-483。

林一宏(2011)。台灣日治時期山地「理番」建築法制化過程之研究(一):台灣警 察制度之沿革。99 年度自行研究計畫。台北:國立台灣博物館。

林燦璋、蔡庭榕等(1999)。社區與問題導向警政在犯罪預防策略之實證研究。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E87051),頁 121-123。

法務部調查局編(2007 年 12 月)。「政府部門委託民間保全辦理機關安全維護問題 探討」調查專報。調查專報第 964011 號。

孟維德(2001)。犯罪熱點的實證分析-警察局勤務指揮中心報案紀錄之分析與運 用。犯罪學期刊,第 8 期,頁 27-64。

孫義雄(1990)。犯罪行為之城鄉層面探討。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桃園。

馬海濤(2012)。地方政府投融資平台發展研究。中國大陸: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徐國章譯(2011)。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一篇中譯本(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

台北: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周愫嫻(1995)。暴力犯罪與社會經濟極化之關係研究。警政學報,第 26 期,頁 283-302。

許春金(2007)。犯罪學(修訂第五版),頁 201。台北:三民書局。

許春金、陳玉書(2013)。犯罪預防與犯罪分析(第二版),頁 179-198。台北:三民 書局。

許玲麗(2011)。對警力與犯罪相互關係的實證研究。數理統計與管理,2011 年 01 期,頁 30-41。

許華孚、吳吉裕(2015)。大數據發展趨勢以及在犯罪防治領域之應用。刑事政策 與犯罪研究論文集,第 18 期,頁 341-375。

章光明(2008)。美國警察制度與警政策略。警學叢刊,200811(39:3 期),頁 25-46。

章光明、桑維明(2014)。臺灣百年警政方案之回顧與展望。警學叢刊,(44:4 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6

頁 1-22。

彭衍斌(1974)。都市警察派出所存廢問題之研究。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桃園。

莊忠柱、楊淑芬(2002)。影響台灣普通刑事犯罪率因素的探討。環境與管理研究,

第 3 卷第 1 期,頁 77-98。

陳宗能(2006)。台中市警力配置與治安關係之政策研究。逢甲大學公共政策所碩 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正昌(1991)。台灣地區教育發展、社會變遷與犯罪問題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信良(2009)。警政發展的新典範-compstat 初探。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 46 期,

頁 169-182。

陳曉林譯(1984)。歷史研究(A. J. Toynbee 著),頁 91-96。台北市:遠流。

張文俊、林雅慧(2013)。所得來源類別與犯罪行為—以臺灣 1999-2008 年縣市資料 為例。當代財政,201303 (27 期),頁 7-22。

黃郁文、林啟豐等(2013)。建構台北市治安電子城牆-新一代錄影監視系統工程實 錄。中華技術期刊,第 100 期,頁 204-219。

曾龍(2016)。大數據與巨量資料分析。科學發展期刊,524 期,頁 66-71。

楊曉雯(1995)。論比較圖書館學。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第 1 卷第 3 期,

頁 24。

楊清江(1999)。警察勤務(增訂第六版),頁 119-121。桃園:中央警官學校出版。

葉毓蘭(2001)。台北市執行社區警政預防犯罪成效研究。臺北市政府警察局 89 年 度研究案。台北:台北市政府警察局。

鄧煌發(2001)。影響台灣地區近二十年來犯罪問題之社會因素及其未來趨勢預測 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 38 期,頁 183-212。

劉孟奇、張其祿、盧敬植(2010)。警力增加能導致竊盜犯罪率降低嗎?台灣縣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7

1998-2007 動態追蹤資料之 Granger 因果分析。公共行政學報,第三十四期,

頁 1-27。

劉孟奇、盧敬植(2011)。所得分配不均與犯罪:台灣縣市動態追蹤資料分析。經 濟論文叢刊,第 39 卷 2 期,頁 243-276。

劉念本、尤仕隆(2015 年 5 月)。低收入戶比率和犯罪率。2015 財經學術研討會,

台北。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角色職能的轉變。空大行政學報,13 期。頁 233-267。

蔡德輝、楊士隆(2006)。犯罪學,頁 373-374。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鄭善印、朱金池、章光明(2008)。從警勤區制度探討都市地區警力配置最佳策略。

內政部警政署委託研究計畫期末審查報告,未出版。

薛理桂主編(1994)。比較圖書館學導論,頁 82-83。台北市:台灣學生。

蕭玉文(1999)。警察勤務實用論,頁 1-13。台北:台灣警察專科學校。

臺灣省警務處編(1954)。臺灣警務。台北:台灣省警務處。

羅傳賢(2007)。行政法概要,頁 31-32。台北:五南出版社。

貳、英文文獻:

Bayley, D. & Garofalo, J. (1989). The Management of Violence by Police Patrol Officers. Criminology ,Vol.27,pp.1-25.

Bayley, D.(1994).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 in Community Policing. In Dennis P.

Rosenbaum(ed). The Challenge of Community Policing: Testing the Promises ( pp.278-281).Thousand Oaks, CA:Sage.

Braithwaite, J. (1979). Inequality, Crime and Public Policy. London : Routledge and K. Paul Books.

Cameron, S.(1988). The economics of crime deterrence: A survey of theory and evidence.Kyklos,

Vol. 41, Issue 2,pp.301-32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8

Choe, J. (2008) . Income inequality and crime in the United States . Economic Letters,Vol. 101,pp.31-33.

Clarke,R.V. and R.Homel .(1997). A Revised Classification of 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Techniques .

Crime Prevention at a Crossroads.

Cincinnati, OH:

Anderson,pp. 17-27.

Corman, H., T. Joyce and N. Lovitch .(1987). Crime Deterrence and the Business Cycle in New York City: VAR Approach.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Vol. 69, No. 4, pp. 695-700.

Derek Cornish & Ronald Clarke.(1978).Understanding Crime Displacement : An Application of Rational Choice Theory. Criminology, Volume 25, Issue 4, pp.

933–948.

Eck, J.E. & Maguire, E.R.(2000). Have changes in policing reduced violent crime?

An assessment of the evidence. In A. Blumstein and J. Wallman. The Crime Drop in America (pp. 207-265)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ould, Eric, Bruce Weinberg and David Mustard .(1998). Crime rates and local labor market opportun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79-1995. Mimeo. (NBER Labor Studies Summer Conference).

Goldstein, H.(1979). Improving Policing : A Problem-oriented Approach. Crime and Delinquency, Vol.25, Issue 2,pp. 236-258.

Gary S. Becker.(1968). Crime and Punishment: An Economic Approach.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76, No. 2, pp.169-217.

James Q. Wilson .(1968). Varieties of Police Behavior: The Management of Law and Order in Eight Communities.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John E. Eck and Dennis P. Rosenbaum .(1994). The New Police Order: Effectiveness, Equity, and Efficiency in Community Policing . In Dennis P. Rosenbaum(ed).

The Challenge of Community Policing: Testing the Promises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9

( pp.1-26).Thousand Oaks, CA:Sage.

Kelling, G. L., Pate, T., Dieckman, D.& Brown, C. E. (1974). The Kansas City Preventive Patrol Experiment.Police Foundation Report.DC: Police Foundation.

Kelly, M. (2000). Inequality and Crime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Vol.82 (4), pp.530- 539.

Levitt, S. D. (1997). Using electoral cycles in police hiring to estimate the effect of police on crime.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87(3), pp.270-290.

Lin, M. J. (2009). More police, less crime: Evidence from state data.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29(2), pp.73-80.

Larry J. Siegel.(2006). Criminology : Theories, Patterns, and Typologies. Belmont, 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 pp.107.

McCrary, J. (2002).Using electoral cycles in police hiring really help us estimate the effect of police on crime: Com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 92(4), pp.1236-1243.

Salmi, S., M. Gronroos and E. Keskinen .(2004). The Role of Police Visibility in Fear of Crime in Finland. Policin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ce Strategies &

Management, Vol. 27, Issue 4, pp.573 – 591.

Sherman, L. & Weisburd, D.(1995). Does Patrol Prevent Crime? The Minneapolis Hot Spots Experiment. Crime Prevention in The Urban Community Koichi

Miyazawa(EDS.), pp. 87-95. Deventer; Boston: Kluwer Law and Taxation Publisher.

Walker, S. .(1999).The police in America: An introduction. Boston: McGraw-Hill.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0

参、網路來源:

MBA 智庫百科(2014)。政府職能。2016 年 12 月 27,取自:

http://wiki.mbalib.com/zh-tw/%E6%94%BF%E5%BA%9C%E8%81%8C%E8%83%BD。

內政部警政署。(2016 年 6 月)警署建置「全國毒品情資資料庫」投入反毒戰。2016 年 12 月 25 日,取自:內政部警政署全球資訊網,

https://www.npa.gov.tw/NPAGip/wSite/ct?xItem=80330&ctNode=11435。

屏東縣政府警察局(2013)。警察勤務制度的沿革,2016 年 11 月 20 日,取自:

http://www.ptpolice.gov.tw/ch/home.jsp?id=95&parentpath=0,2,80,94。

張莉(2016)。日本社會治安管理體制研究與思考,2016 年 10 月 15 日,取自:

https://read01.com/2JxLAE.html。

維基百科(2012)。美國警察,2016 年 10 月 21 日,取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E%8E%E5%9C%8B%E8%AD%A6%E5%AF%9F。

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6)。柯 P 施政進度,2016 年 11 月 26 日,取 自:http://sy.police.taipei/ct.asp?xItem=152404714&ctNode=86926&mp=108091。

劉雨靈(2016 年 5 月)。科技建警、偵防並重 警政署融入大數據分析-內政部警政 署署長陳國恩專訪。2016 年 12 月 27 日,取自:全球安防科技網,

http://www.asmag.com.tw/article/article_detail.aspx?aid=1002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1

附錄-訪談紀錄

ㄧ、派出所裁併或駐在化原因?

甲:警力不足。活動辦不了,也沒辦法編排攻勢勤務。警力過於分散,派出所太 多而警力太少。

A1:因為 103 年的時候宜蘭市公所進行行政區域調整,把村里的範圍都充新劃分

A1:因為 103 年的時候宜蘭市公所進行行政區域調整,把村里的範圍都充新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