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蘭嶼反思數位落差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從科技近用模式與蘭嶼來思考數位落差

二、 從蘭嶼反思數位落差

本研究用這個結構,一一去釐清蘭嶼島上動機、物質、技能、使用近用上的問題,並 提出結論,目前使用科技近用模式來研究數位落差的論文還在少數,國內目前也僅有一篇 期刊論文(從 van Dijk 的四種近用看國小學童的數位落差:以花蓮縣市為例),因此目前 此理論所謂的適用性的深度與廣度還不得而知,但本研究認為此理論對於了解數位落差現 象不失為一個邏輯上的依歸,但在每個近用層次的背後,除了個人背景的原因之外,還需 要去探究研究地區(如蘭嶼),整個經濟、文化、社會、教育等影響因素。

 

本研究以科技近用模式來探究蘭嶼數位落差的原因、並提出改善之道,但在研究的過 程中,其實也有諸多現象值得我們深思。 

 

二、 從蘭嶼反思數位落差 

(一) 數位化的意義   

數位落差本身是一個很量化的概念,雖然數位落差的成因背後的複雜絕非數字可以解 釋,但全世界關於數位落差的研究卻少有以質化呈現的,因為大部分的研究者都希望能夠 找到一個概括性的意涵,找出一個通則來證明數位落差的存在,不過很少去思考數位落差 的意義。筆者希望以經濟、文化、社會等層面來探究蘭嶼在動機、物質、技能數位落差的

情況,因而去發掘目前落差的情況,提出能夠改善之道,而這些討論及建議成立的前提就 是筆者必須要先承認最少有某種程度數位落差的存在。但是在研究過程裡面,筆者也不斷 反覆問自己,數位化對於蘭嶼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如果我們先以技術面來談,數位的意義只是將過去的類比訊號轉換成數位訊號,在許 多事物的本質上是不變的。因此不是有了電腦、網路之後,所有問題就解決了,舉例來說:

對於資料的搜尋、選擇、處理的能力上,無論是在紙本或是電腦文本、這些本質上的能力 都是不變的,只是媒介從傳統的實體變成了數位資訊,因此能夠有較好環境或是受到較好 教育者,仍然能夠在數位時代下占有比較好的機會。因此對於基本能力的培養,在數位時 代下仍然重要,因為這些能力取決了電腦、網路如何做為一個幫助自我成長、創造的工具。

當然,在擁有這些能力之後,我們才能夠來談動機、物質、技能、及使用近用這幾個層面 的東西。也就是說,數位落差不僅僅只是上述四個層面的問題,更有可能是來自於原本能 力上的限制。 

 

在文獻中提到,資訊科技本身就是資本主義下的產物,在其背後的軟、硬體廠商,本 質都是希望銷售而獲利,目前所謂的低價電腦,也許能夠讓一些經濟狀況不好的民眾也能 擁有,但其只解決了物質近用的問題,銷售的本質還是為了獲利,而非形成一個烏托邦、

人人均等的社會資訊商品。而在這樣的一個狀況下,很多時候電腦、網路並不一定能夠發 揮其降低資訊差距的角色,而是在資本主義市場中,成為販賣娛樂的機器,而當其以娛樂 為目的進入到達悟人的生活時,不但沒有降低資訊貧富的差距,反倒使他們原有的生活方 式受到破壞,造成了新的問題,而這些,也絕非降低數位落差現象的初衷。 

 

我有一個阿姨的小孩,整天窩在上面,大概三十三歲了,連飯都不下來吃了,後來 是他電腦螢幕壞掉了,那我舊的螢幕也沒有給他,那時候就是他哥哥就說他整天電腦玩,

也不跟他聊天、也不用吃飯,那就是有一天他又開始跟大家串門子了,我那時候就知道 他應該是電腦壞掉了,那還好是那一次壞掉。之後他要找人修理螢幕啊,那我不會啊,

可是即便我會我也不會告訴他。(M06,44歲,學校工友)

 

在一個在傳統與現代中轉變的蘭嶼,部分的達悟人學習科技用來保存、保護達悟的價 值、語言與文化,學者專家也使用軟體記錄他們的語言,讓達悟人學習或保存自己的語言。

但我們也必須去思考,這些達悟價值能否在那些硬碟以及位元組裡永存?科技代表著全球 化、天涯若比鄰,當達悟的孩子與網路貼近的時候,他可能就跟傳統更遙遠,因為他們面 對著的是多采多姿的世界,住過了有冷氣電視的水泥屋,哪個孩子想要回到傳統的地下屋。

網路的資訊多是被認為強勢文化、主流文化所控制,如果說達悟人沒有立著自己的立場,

很容易就被主流價值觀所影響,那麼這個文化霸權對於達悟人也產生的一定的危機,過於 解決數位落差很有可能就會加速影響達悟文化的流失,因此如何能夠在網路的推拉作平衡,

或許就是要建立自己的宣揚方式,而筆者也觀察到達悟人目前的確有在這個方面做努力(達 悟人的部落格串連等)。島上比較年長一輩的,也透露出對於這個現象的憂心,而剛從台 灣回到島上的年輕人,倒是樂觀看待這個轉變,但我想這個衝擊還是需要時間來判斷。

另外一個我很擔心的是小朋友已經沒有根,已經跟台灣一樣了。他獲取的資訊可 能跟以前比起來很廣了,那國中的階段可能是打網咖,那高中、大學可能到台灣去,

也跟台灣一樣,生活在虛擬了。(M06,44歲,學校工友)

現在的東西跟傳統的文化,他可能轉換不過來,就是我們常說的文化衝擊的東西。

可是我其實有找到一些線索就是說,那個文化衝擊其實是來自於你沒有把那個生活,

就是把傳統的生活跟那麼模式套用在現代文化的生活上面。所以文化衝擊裡面他其實 最大的問題就是從傳統的思維模式轉換過來的一個模式,那我覺得是沒有抓到,才一 直沒有辦法有一個比較有創造性的可能,科技跟這裡的文化應該是可以結合的。(F13,

33 歲,專案助理)

(二) 避免 M 型化蘭嶼的成型   

在筆者田野調查的期間,受訪的達悟人大部分都說電腦、網路很重要啊,或許他們在 島上其實是受到電腦、網路所帶來好處的一方,也正占有這樣的優勢。但那些真正沒有得

到好處的,對電腦、網路的感覺其實並不大。雖然資訊科技確實帶給某些人好處,但在筆 者觀察中發現,這些把電腦應用的比較好的,大部分都是原本經濟、地位、教育程度都相 對比較高的達悟人,這跟過去數位落差的研究顯示也一致,雖然有越來越多的達悟人知道 怎麼去使用部落格來推銷自己的民宿,這一點其實也不用等人家來教,因為攸關經濟大事,

所以他們會自己主動去學習。但是我們也要考量到那些沒有資本、沒有能力的人怎麼辦?

我們在投入各項資源後,是不是真的幫助到我們要幫助的對象,而不是在降低台灣與蘭嶼 的數位落差時,造成蘭嶼本身更嚴重數位落差。讓原本既有者得到更多、沒有的還是沒有,

造成了馬太效應在蘭嶼的實現。因此本研究也就觀察到的現象,提出上一節的建議,目的 就是為了降低這個現象的成型。 

 

台灣與蘭嶼有一個落差、而蘭嶼島內也有這個落差。但我們必須去釐清在這個落差下,

有與沒有的不公平在哪,進而才能知道怎麼去面對數位落差這個問題。從本研究就四個近 用層面的調查來判斷,在蘭嶼,數位落差的確是存在的,而這一句話只對了一半-因為島 上還是有那麼一群人,還是講著祖先傳下來的達悟語,住在傳統的地下屋,可能沒有電也 沒有電視,數位科技對他們來說根本就是多餘的東西,甚至可以是說奪走他們文化的產物;

也有那麼一群人,每天上山種種菜、下海捕捕魚,沒事的時候就跟部落的人聊聊天。我們 應該去思考的是,數位落差能夠幫助在島上的達悟人什麼?如果他們跟台灣的連結性降低 了之後(不需要到台灣工作),那他們需要什麼樣的數位能力?又或者他們將來一定要到台 灣這樣子資本主義下的社會生存時,他們又需要什麼樣的數位能力?從經濟的角度來看,

窮人親身體驗了貧困之苦,看到其他人過著富裕的生活,那種身為社會中弱勢地位的感覺 其實相當強烈,因此會有改善生活的渴望,要求更平等的對待。但是在資訊不平等的角度 來看,其實切身性是沒有那麼強烈的。換句話說,生活在蘭嶼島上的達悟人他們要那麼多 資訊的意義在哪裡?如果被認為是數位落差中弱勢的一方,但他們本身自己卻不這麼認為 時,落差的問題存在嗎?   

 

身為政府、或者說是筆者當初進行這個研究的初衷,當然是希望能夠降低弱勢族群在 數位時代下因為數位落差的現象而讓原本弱勢的情況更弱勢,但這個問題的盲點還是在於:

我們無法知道誰是需要的人,即使給了學習場所、給了學習資源,但我們還是不能強迫他

們一定要來學習或使用,更何況如果他們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要用的時候,他們怎麼會用?

因此我想動機是數位落差的關鍵,人總是要有動機才會化成行為,但我們永遠不知道那些 本來不會需要的人什麼時候可能會有需要,就消極面來看,我們能做的就是隨時提供他們 需要的資源,讓他們在有需要的時候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資源。而教育,仍然還是拉 近這些落差最大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