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貳章 文獻探討

「都退休了,幹嘛還想不開回來?」要合理並完整的解釋這個問題,事實 上是非常的困難。或許我們可以簡單的解釋為什麼要吃飯?為什麼要喝水?為 什麼要選擇某某大學就讀?這些都可能有很單純的需求因素,或者是客觀因素 影響我們做選擇。然而,持續幾十年以上的消防工作投入,期間會受到很多的 主、客觀因素影響,促使退消人員選擇加入或不加入消防志工。因此在文獻探 討上,除了最基礎的動機相關理論的探討之外,也簡單的探討生命歷程的角色 與任務循環,以及政府與社會大眾的災害風險分擔,試圖為後續六個故事建立 起「詮釋的鷹架」,而非以理論套用或驗證的框架做解釋,為此才有機會將他 們不平凡的人生底蘊完整的呈現出來。

第一節 志願服務的動機探討

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做的最原始的目的是什麼?這一切要回到個體的 動機(motivation)。所謂的動機係指推動個體活動以達一定目的之內部動力或內 部原因,常以願望、興趣、理想等形式表現出來(葉至誠,1995)。在心理學上 驅力(drive)、需求(need)與動機 3 個詞都帶有連帶關係,並視為促動個體行為 的內在動力(張春興,2011)。這也是本研究的主要核心─「動機」,這6 位受訪 者基於什麼樣的動機,會讓他們選擇再次投入風險相對較高的消防志工行列,

而不選擇安逸的生活或其他較輕鬆的服務志工。為了可以探究這些問題,首先 就必須探討動機的作用、種類與理論應用與相關文獻。

在動機在作用上,可大致區分為2 種,一種是「活動作用」,也就是單純 為了特定目的產生動機並採取活動,例如孩童肚子餓需要進食而採取拾取桌上 麵包食用的活動。另一種是「選擇作用」,也就是有複數以上動機需求時,當 特定動機需求較為顯著而採取忽略其他需求的活動。例如,上班族基於經濟需

Murray(1938)將其分為基於「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的動機,其包括饑 餓動機(hunger motive)、性動機(sexual motive)及母性動機(maternal motive),以 及「心理需求」(psychological need):非屬維持生理需求,大致分為成就動機 (achievement motive)、歸屬動機(affiliation motive)及權力動機(power motive)等。

至於動機相關理論非常之多,不論從教育學的觀點、社會學的觀點,亦或 個體心理學與組織、工作心理學等,都有不同的理論解釋和應用,在篇幅有限 之下,當然無法逐一討論。但在參與志工的行為動機上,國內幾位學者也提出 相關理論來進行解釋,諸如目標設定理論(goal-setting theory)6、增強理論 (reinforcement theory)7、 期 望理 論(expectancy theory)8、交 換理論(exchange Theory)9、 人 力 資 本 理 論(Human Capital Theory)10、 需 求 滿 足 理 論(Need Fulfillment Theory)、利他主義(Altruism)11等理論(李鍾元,1999;孫本初,2009;

6 目標設定理論(goal-setting theory),係以個體理性思考為前提,假定個體會設定可接受的目 標,並努力以赴追求目標的成功。

7 增強理論(reinforcement theory)認為,個體行為是受到行為之後結果的影響,影響型態有「正 面增強」(positive reinforcement)、「負面增強」(negative reinforcement)、「懲罰」(punishment) 及「削弱」(extinction)。

8 期望理論(expectancy theory)認為,個體都是一個理性的決策者,並清楚瞭解自己的表現可以 決定自己是否可以獲得期望的獎賞,同時也假定付出、表現與獎賞存在必要連接關係。

9 交換理論將人的行為假定為利益為導向,包含物質與精神。當個體認為行動可能獲得的利益 大於付出時,個體即會採取行動。學者Blau(1964)提出信任與互惠、權力、承諾、社會分化 及理性求利與分享等架構用來解釋較為複雜的社會關係與結構。

10 人力資本理論以「投資」(investment)的觀點出發,強調付出與獲得的關係。

11 利他主義在於個體對於自身利益並非首要考量,其行為是以滿足他人需要而得到心理滿足。

林勝義,2017)。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逆轉理論」(reversal theory,或稱 反轉理論)12,此理論主要應用在運動心理學中,其認為個體處於相當程度的覺

12 逆轉理論(reversal theory)或稱反轉理論,可以用來解釋個體的情緒與覺醒水準會因為不同的 情境而產生反轉,例如高度危險的跳傘、賽車衝浪等冒險性運動並從中獲得高度興奮感,

是近代運動心理學探討及解釋焦慮、情緒、覺醒與運動成績表現的理論,並可以適用在心 理學相關領域的研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能有數種不同動機混合。就自我實現獲得管道上,徐欽祥、陳奕伸及柯錫昌 (2015,45-52)在義消人員休閒涉入與自我實現關係之研究中指出,義消休閒涉 入程度越高,對於自我實現皆有正向影響,並建議管理者可以提供專業成長的 環境使其認同自己所投入的成本具有價值與獲得滿足。至於不同類型的志工在 參與動機上是否有特別的不同?王仕圖等3 人(2007:17-39)針對警察志工參與 動機與組織公民行為進行研究發現,充實生活與學習、自我成長、社會責任、

成就感等構面對於組織公民行為有不同程度的正向影響。吳慧卿(2009:75-89) 針對2007 全國大專院校運動會志願服務研究中認為,奉獻服務是首要參與動 機,而具有運動背景的人在動機與參與考量上均較無運動背景的人強調,因此 可將具有運動背景者列為人力尋求的指標。另外2007 年高雄世界大學運動會 志工參與動機研究,張廖麗珠(2011:64-81)發現,參與志工對於自己能參與盛 事與提供服務是一種榮譽,同時能獲得自我成長與他人互動的學習機會。陳雅 鈴等6 人(2017:206-217),針對水土保持志工參與動機相關研究中也發現,志 工參與服務主要動機為服務他人與自我成長,還有林智芬(2011:9-15)就林務 局國家森林志工研究等,不同的志願服務研究上,在參與動機上並未有太大的 分歧。不過龍紀萱、李依臻、施勝烽(2014:72-93)、李秀貞(2011)、莊宮齡(2008)、

黃馨嬌(2004)等人探討醫院推行志工服務績效評估發現志工普遍認同需要接 受績效評估。從動機理論來看,這意味著績效評估所帶來的回饋可以強化從事 志願服務的動機,以及更進一步獲得自我成長。

第二節 退休者在社會的角色與功能

人為什麼要退休?退休在人生的意義是什麼?許多人在青壯年努力著工 作,縝密的規劃個人財務,無不是希望在退休之後能夠閒暇生活、衣食無憂。

倘若幸運成真,努力一輩子的目標終於達成,但人生就到了終點而無追求目標 了嗎?Atchley 及 Barusch(2004)認為退休是一個事件、一個社會角色、以及在

進行研究並提出相關的理論與見解。例如早期的撤退理論(Disengagement Theory)與持相對看法的活動理論(Activity Theory)14,以及彌補前2 種理論對立 看法的持續理論15(Continuity theory)之外,還有功能理論(Functionalism)及角色 理論(Roleless role)。上述 5 種理論,雖然觀點不盡相同,但仍可從幾個共同面 向來探討,這有助於後續訪談中,瞭解受訪者在不同時期下的心境。

13 Erikson 在 1950 年《Childhood and Society》提出社會心理發展階段理論,其分為嬰兒期、

幼年期、童年早期、童年中期、青春期、成人前期、成熟期及老年期,在不同的階段都有 不同的發展階段,而現階段發展完整與否則取決於前階段的發展基礎。

14 撤退理論認為老年人從社會角色中退縮是普遍的現象,老年人若要安樂生活,需減少專職 性和組織性的社會活動(Cumming & Henry,1961)。但撤退論忽略了人格因素對於退縮過 程的影響,以及老年人面對社會脫離與減少互動的必然(國立編譯館,2001)。活動理論與 撤退理論相對立,Havighurst(1963)及 Lemon(1972)等學者認為老化須維持相當程度的活動 參與以享有較好的生活滿意度與適應能力。因此,老年生活是延續中年生活狀態,在老化 過程應持續的社會活動,同時適應生理變化並尋找替代的角色、關係與嗜好。

15 持續理論強調人格的發展與持續性。Neugarten, Havughurst & Tobin(1968)人有追求保持過 去、現在及未來的延續性的傾向,而人們將依循自己中年時期性格特質模式發展出不同的 老年生活。Atchley(1989)認為,人會持續參與相似的活動以維持現有的生活型態,並隨著 年齡的增長而逐步的順應變遷。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首先是角色轉化的認知,撤退理論是從社會的角度來看退休者必然從幕前 角色退居於幕後,強調的是角色的喪失。活動理論就強調退休者在心理與社會 需求依然存在的情形之下,如何重新適應身心衰退並確認自我。持續理論甚至 在「退休調適階段」16更進一步提出8 個退休角色階段。角色理論更點出個體 在客觀環境的不同,而有數個不同的角色需要擔任,並對應出不同的期許 (Phillips,1957),退休者在老化後原有的角色功能將遞減,形成「沒有角色的 角色(roleless role)」,並重新定位自我開創新的角色(Burgess,1960)。而功能理 論就直接強調退休者在社會具有知識與經驗的傳承的存在角色。

再來是角色功能的發揮,撤退理論將退休者的功能著重在社會層面,認為 退休者的功能就是適時的撤離,原有的功能必須還歸社會並退離就業市場,以 利新陳代謝。從活動理論提倡學者Moddox(1964)及 Miller(1965)相關探討中可 瞭解,活動理論認為退休者與一般人無異,只是須藉由其他替代性的活動找尋 可立足於社會的功能,以坦然面對身心的衰退所導致心靈空虛並平衡生活滿足 感。持續理論認為社會對於退休者賦予相當的義務功能,包括避免全職、能夠 獨立於家庭、提供知識經驗等。角色理論並未對功能直接性的強調,而是回到 退休者的年齡、地位或身分的不同,而擔任多種角色並發揮不同的功能。功能 理論即明確的將退休者傳承的功能定位出來(如表 2)。

16 Atchley(1989)提出的「退休調適階段」有以下 8 個階段,包括退休前期、蜜月期、立刻退 休期、休息放鬆期、醒悟期、在適應期、穩定期至終止期。但每一個人的退休時點不一樣 且發展影響也不一定完全相同,所以8 個階段不一定是循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