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擴散–布朗運動及無規行走

在文檔中 宇宙的尺度變異定律 (頁 128-145)

第六章 :從數學模式到跨學科研究

6.4  擴散–布朗運動及無規行走

壓縮率/

磁化率 7/4 1 1.239±0.002 1.33±0.15 關聯函數 1/4 0 0.017±0.015 0.07±0.04 相干長度 1 1/2 0.625±0.006 0.69±0.02

Haken用協同學理念,例如勢函數和序參數在臨界前後的關 係 (見圖5.2),認定一組主方程(master equations),可以廣 義地應用到不同的物理系統,例如激光、超導、鐵磁等。再 進一步從跨學科的步驟入手,他認為其他科學系統也有臨界 的場合,可以訂立相對的序參數,然後採用協同學方法進行 分析處理。這些序參數可能是分子數(在化學或生物學方面

)、跳動率(神經網絡)、動植物種類數(生態學)、投資 回報(市場經濟)、持意見人口(社會學)等等。

動方程:

dv

 v

dt



 

W , (6.8) 其中   m / 6



a

~ 2107s 是花粉的平均振動週期,最 後那項代表在水裡遇到的無規性漲落

 

W

是漲落系數

。我們感興趣的是無常運動的平均值 ... 和漸近值,例如

, , 0 0 0

0

e

t     

e

t

v x x v v

v     

 (6.9)

v0和 x0分別是速度和位置的初始值。當觀察時間大大超過振 動週期,t , 

v  0。也可以證明

2 . 3 2

3 2 2 2

0 2

2   

e

t

 

 

v

v  (6.10)

所以,當t

,花粉忘記初始速度,加上熱力學的動能與 溫度(

T

)的關係則獲得

v2  3

223kB

T

m

. (6.11) 因此,從宏觀變量–水溫和黏度,我們估計到微觀的花粉平 均屬性, v2 。再進一步可證明花粉位移變量的差分與時間 成正比,即

, πε 2

2 )

( 2 02 2

2

k T t Dt

t t

R

    B

vx

x   (6.12)

其中

D

是擴散係數(diffusion coefficient)69 ,它的量綱是面 積

時間。

a T D k

B



2 . (6.13) 這是布朗運動的一個重要屬性。在常溫下(

~ 300K

)花粉的

方均根速度(root-mean-square velocity)是~ 2103m s,

而水分子的方均根速度為~ 600 m s。而且水分子之間距離很 短~ 31010m。這高密度的媒體是布朗運動的重要環節,讓 浮游粒子受到高頻率的媒體分子碰撞。還有,粒子重量對布 朗運動有決定性的影響,倘若粒子的密度大於水,粒子會因 重力而下沈,到達容器底部會反彈,如果粒子重量未超過一 個所謂膠體極限(colloidal limit),粒子會再被分子碰撞作 用而浮游,不然便會澱積,布朗運動則告終止。換言之,形 成布朗運動的先決條件是容許忽略粒子的慣性質量。

此外,擴散系數和溶液黏度成反比,和溫度成正比。擴散係 數和粒子的大小成反比,這對生物藥劑學很重要。例如,一 般藥劑的分子較小,在常溫水裡 D105cm2/s,大概需要 17分鐘擴散1毫米的距離。但一個蛋白質分子,例如胰島素

s / cm 107 2

D ,需要1700分鐘擴散1毫米。

69 方程 6.12 由愛因斯坦於 1905 年提出,又成為愛因斯坦公式

(Einstein’s formula)。

上述方程(6.10)至(6.13)利用擴散效應的重要條件,即粒子擴 散運動的時間尺度大大長於粒子與媒體分子碰撞的時間,t

。這與第6.3節的臨界現象相反,所以正常擴散發生在 系統接近熱力平衡階段,遠離臨界區的自我組織以致相變行 為。

無規行走(random walk)

無規行走是形容理想布朗運動的數學工具。行走者從時間和 地點源頭開始在一維、二維或三維的空間行走,這裡取其簡 單用一維空間描述。假設行走者在t那一刻走到x t

 

,他無

規地走下一步需時

,距離是l t

 

,用以下方程表示:

x t

 

 x t

 

 l t

 

. (6.14) 無規即所有步伐都是獨立(沒有記憶)和長短一致的分佈,

如果步數  ,便是正態分佈。 如果行走了

N

步後到達 x t

 

x t

 

 l t 

 l t  2

 ... l

 

 l 0

 

,行走者的平

均漂移距離是擴散問題的重要變量。

x t   l

i i

N

 N l ,

(6.15)

因為第

i

步的位置可以寫成li l i 1

  

; l0  0. 行走者位置 的差分是

   

 

2,

1 1

2 t xt 2 ll l l N

x

N

i N

j

j i j

i



(6.16)

其中 2

l

2

l

2. (6.17) 擴散是 t

的現象,即 N t  ,所以擴散系數

D

和 位置差分的關係是

   

.

2 ,

2 2

2 2



x t Dt D t

x

(6.18)

這結果與方程(6.12)是一致的。

圖 6.8 擴散和恆速溜走方均根位移的比較。

短時間(t  2D v2)近距離的擴散比恆速溜走快。

圖 6.8 比較擴散與恆速溜走(x

 vt

,例如對流)的移動效 率。可見擴散的移動效率很低,因為 70。但在很短距 離的環境或 t  2D v2,擴散卻比恆速溜走快。這屬性對生 物轉遞或交換溶質有很大意義,如果只限於細胞之內或通過

70例如,暖化一個20 立方米的房間單靠擴散需時約 10 小時,但對流只

需約5 分鐘。

細胞膜與貼鄰的毛細管,擴散十分有效,但如要抵達其他器 官 , 擴 散 則 效 率 太 低 , 非 依 賴 體 內 循 環 系 統 用 對 流 ( convection)的方式協助轉遞不可。另一情況是媒體的特殊構 造,如由大分子交叉耦合造成的凝膠,嚴重阻止對流作用,

擴散成為重要的功能。

擴散與分形

首先從代表理想化擴散的無規行走入手,圖6.9(a) 表示無規 行走在二維空間(平面)的軌跡, 如果將空間尺度放大 k 倍

(圖中 k 4 ),軌跡的無規統計性保持不變(見圖6.9(b))

,因為在放大的尺度下可以看到粒子被媒體分子碰撞更微小 的軌跡。同理,從方程(6.12),即R(t) 2Dt,如果將時間 尺度縮小k2倍無規統計性也是一樣。所以擴散作用在時空上 具有自似性,也就是屬於分形幾何,可以用分析分形的方法 處 理 。 解 釋 擴 散 動 力 微 觀 行 為 的 數 學 方 法 有 擴 散 方 程 ( diffusion equation)或菲克定律(Fick’s law)71和朗之萬方程

72等 。分析布朗運動的一維朗之萬方程來自方程(6.8):

dx

dt



  t

, (6.19)

是摩擦力系數, 無序行走的漲落力以正態分佈為代表的

71 解釋宏觀擴散行為的數學方法首先由德國生理學家 Adolf Eugen Fick

(1829-1901)研究。他早期學習數學和物理,後來轉唸醫學。與菲克第二 定律直接關聯的是擴散方程,一維的微分方程是: 

t  D2

x2

是粒

子在媒體的濃度,

D

是(宏觀)擴散系數。

72 Langevin equation,由法國物理學家保羅•朗之萬(Paul Langevin, 1872-1946)於 1908 年提出。

  

t

是常數。這正態分佈的平均值是0,

  

t  0 漲落力各自獨立,沒有關聯,即如t t

  

t

 

t  0

否則

  

t

 

t  1

圖 6.9 無規行走運動在時空尺度變異的自似性。從 (a) 到 (b)空 間分辨率增加4倍,從 (b) 到 (a) 時間分辨率減少16倍。

我們一直用粒子浮游在媒體裡的布朗運動和無規行走來理解 擴散,粒子(如花粉)比媒體分子(如水)大很多。但常見 的擴散往往是兩種流體的互相溶混,如一滴墨在水裡擴散,

而墨分子和水分子大小差不多。其實,這兩者都源自分子間 的高頻、無定向、無序和無記憶碰撞,同出一轍。圖 6.10(a) 描述兩種液體在低溫( T  T0)下不能溶混,如麥芽糖在冰 水中,它們的界面是平滑的(除卻各自的密度漲落)。但當 溫度高過 T0時,擴散開始。它的縱切面交界的輪廓呈現分形 結構,在不同時間,如圖 6.10(b) 和 (c),界面輪廓有自似 性。

從無規行走到擴散界面形成的分形幾何都是十分鬆透的結構

,所以擴散的分形維數都低於系統的嵌入維數(見第3.2節)

。三維擴散界面的分形維數要視乎粒子的微觀結構,如粒子

硬度或其相互作用等,一般 df 2.5 至7 4 。如果將嵌入維 數廣義化至 de 3,理論證明dfde1。

圖 6.10 兩種液體從低溫無擴散 (a) 到

T

 T0擴散展開後,(b)和 (c),界面的自似性和分形結構。

擴散與生長

明顯地,擴散涉及微粒在媒體空間的移動,當然與生長有 關。這種生長是隨機性的,跟第1.2節的確定性生長不一樣

。 我 們 關 注 的 名 叫 擴 散 置 限 聚 集 (diffusion-limited aggregation)73。其生長過程是從一粒種子開始,在遠處一 漂游的粒子通過擴散作用以概率 p的機會黏附到種子上,變 成聚集體的一部份。然後再產生另一粒子,它擴散黏附到 聚集體任何一粒子的概率仍然是 p,如此下去造成聚集體的 生長。這生長方式的重要因素是漂游粒子的數目不多,不

73 由美國物理學家 T. A. Witten & L. M. Sander 於 1981 年提出。

致互相干擾造成凝聚。只要粒子間吸引的關聯函數一致,

聚集體的分形維數都一樣。擴散置限聚集的分形維數一般 介乎1.3-2.0 之間。圖6.11 (a) 與 (b) 所示的是從種子(N=1

)到N = 2, 10和 N = 105粒子的生長過程。可見形成出樹枝 形狀(dendrite)的結構,它本身有自似性,所以屬於分形

。這樹枝形狀與自然界一些現象吻合。例如在電鍍過程中

,電解液裡的金屬離子通過擴散黏附到電極, 生長成如圖 6.11(c) 所示的聚集。又如將種子穩定在容器的底面(d),

生 長 成 有 方 向 性 的 樹 枝 (e ) , 這 與 絕 緣 介 質 擊 穿 ( dielectric breakdown)放電(f)或神經細胞的樹枝狀末端相 似(g)。 此外擴散置限聚集還可以應用來闡述其他的生 長現象。

圖 6.11 用無規行走模擬擴散置限聚集, 從單粒種子開始,被第 二粒、第10粒黏上(a),直至於10,000粒子聚集成樹枝形結構,

比較電解液中金屬離子通過擴散置限聚集生長成的結構(c)。

(d, e)方向的擴散置限生長(計算機模擬),和(實驗觀察得 的)介質擊穿的放電(f)和神經細胞的樹枝狀末端(g)比較。

異常擴散(anomalous diffusion)–Lévy flight

以無序行走為代表的理想化擴散建立在下列三個先決條件:

1. 位移都各自獨立,每次與前者無關。

2. 每位移的概率分佈函數一致,所以運動過程保持定態 性(stationary)。

3. 位移的概率分佈函數的平均值和方差是有限的,例如 正態分佈。

從而,理想化擴散服從菲克定律,和無序行走的冪定律(見 方程(6.12)或(6.18)):

R2(t) x2t. (6.20) 同時,無序行走產生分形幾何結構,不同的概率函數引致各 種普適性的分形維數。

但自然界和社會常見的運動,如鳥群或魚群的移動路線、人 類狩獵和採集的方式、甚至捉迷藏等,都很明顯地不服從上 述條件, 這統然列為異常擴散現象(其實並不異常,只是 非理想化而已)。對如此異常擴散作初步了解,我們可以將 上述結果廣義化,例如將方程(6.20)寫成

x

2  t, (6.21)

 1則回復(6.20)。如果位移愈來愈短,甚至停止,

 1, 屬於次擴散(subdiffusion);如果位移加長,或保持同一方 向,

 1,屬於超擴散(superdiffusion)。

在各種異常擴散模式中特別著名的是Lévy flight(又稱 Lévy walk或Lévy jump)74。它也是無序行走的一種(條件1),

但違反條件2和3。Lévy flight 的軌跡脫離定態性,如圖6.12 表示,其運動先是多次的短距離位移,接著特發性長距離跳 動,隔著長距離跳動中間都經過若干次短距離位移,和軍事 突襲行動類似。考慮朗之萬方程(6.19)的漲落力時, Lévy flight 採用另一分佈函數,其中包括冪定律 :

P

Lévy

  x,

~

a

x

1, 0  2 (6.22) 代替無序行走的正態分佈,

被成為Lévy指數。注意當 x 的 數值很大時這冪定律拖著一條重尾巴(見方程(6.2)),和正 態分佈PG

x 

 0(見方程(6.1),服從條件3)截然不同

。圖 6.12 是根據方程(6.22)以

 1.5模擬Lévy flight 1000個 位移的結果。仍然是分形結構,其分形維數和

有直接關係

,與布朗運動無序行走的分形維數略有不同。 如果   2

,Lévy flight會回復到理想化擴散行為。一般而言,Lévy flight(  2 )的擴散效率高,屬於超擴散。因此,Lévy flight模式特別受生態學重視。

74 由法國數學家 Paul Lévy (1886-1971)提出。

圖 6.12 Lévy flight 的典型軌跡。這與的無序行走(圖6.9)的軌跡 有明顯的區別。(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LevyFlight.svg)

前面第6.3節說過,世界上現象普遍呈現帶重尾巴分佈,而不 是正態分佈,所以Lévy flight模式很受生態學重視,往往和 植物種子轉播、動物(如信天翁、大黃蜂、鹿)的漂泊、捕 食者(如蜘蛛猴、鯊魚)的突擊行為比較。我們介紹一個有 趣的研究報告,由英國、澳洲、新西蘭、和美國的團隊(

Sims et al. 200875)用實驗方法收集海洋動物捕掠時的躍進步 程,他們通過附著動物體上的電子紀錄器,從7類物種(31 樣水生動物)收集超過一百萬次順時間的躍步(垂直)高度

( x )數據,分析不同高度躍步的次數(

N

)分佈。發現捕

掠者尋找到襲擊獵獲物的進程和Lévy flight十分相似。圖6.13 描述其中之一結果。

75 D. W. Sims et al. (2008), “Scaling laws of marine predator search behaviour”, Nature 451, 1098.

在文檔中 宇宙的尺度變異定律 (頁 128-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