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政策建議

環,選擇進入學徒制的青年可能有較明確的人生規劃。2.師傅訓練技巧不足,符 合申請本計畫師傅資格者,須為「10 人以下事業單位之雇主、受僱勞工或自營 作業者」,雖然他們在各該職類中享有聲譽,但這些師傅是否具備有效的訓練 規劃或技巧,讓徒弟在訓練期間能充分學習,仍不無疑問。

(三)本計畫就業率低

本計畫就業率與其他職業訓練計畫相較,就業率較低,將近 5 成(一般有 8 成),本研究問卷調查亦顯示,徒弟結訓後師傅直接僱用者僅有 38%,且若有中 途離退訓,則多會轉換至不同職類單位,可見能夠經由本計畫師徒制訓練而於 訓練職類從業者僅有 4~5 成,促進就業之成果有限。

二、現行可實施建議

曾參與本計畫之師徒均表示,本計畫立意良好,藉由制度化將過去隱沒於 民間傳統之師徒制,青年不僅習得相關技藝,亦能熟習該職類生態、獲取實務 經驗,更重要的是經由師徒關係之潛移默化,徒弟吸收師傅之工作態度、職業 精神,如此所養成之待人處事原則,更能讓青年在未來人生路途上取之不盡、

終生受用。然而本計畫在執行過程中,仍有部份可以改善之處。其中立即可行 的是計畫辦法的修正,本研究提出具體建議如下。

(一)關於適用對象

1.確認徒弟之參訓動機:部份師傅反應,徒弟參與本計畫並非為學習技能,

而只是想請領訓練補助,雖然本計畫已有適訓評估協助監控參訓徒弟之品質,

但應加強建立青年之參訓門檻。

2.加強師傅帶訓能力:本研究發現,徒弟有適訓評估機制可進行初步篩選,

然而師傅只要具備資格且招收到徒弟,即可進入本計畫訓練徒弟,並未特別要 求師傅具有基礎之訓練能力。此外於問卷調查中亦發現,部份徒弟反應雇主主 動要求青年進入本計畫才能僱用之,可見徒弟處於相對弱勢之情境中。因此建 議能針對師傅進行基礎之教育訓練培訓,如辦理師傅研習營等類活動,使之具 備訓練觀念與技巧,以便能增進訓練徒弟之效率。

3.建立反應不適任師傅之管道:部份徒弟反應,若有師傅未能盡訓練責任,

並未有管道可加以反應,因各分署執行人員進行實地訪視時,往往是師徒同在 現場,徒弟若有問題恐難以直接反應,因此建議能建立反應不適任師傅之管道,

更有效率且直接地處理此問題。

4.採行僱用前訓練期:參與本計畫之師傅若欲採僱用制者,可先進行為期 3 個月的訓練期,其間師徒之津貼補助下修(如師傅 4 千元、徒弟 8 千元),然而 師徒若能共同通過此訓練期,則調升津貼補助(如師傅 6 千元、徒弟 1 萬 2 千 元),作為鼓勵。如此一方面能以訓練期之方式協助青年認識該職類工作環境、

作業模式,避免因貿然進入該職類而有興趣期望不合之憾,亦能減低師傅帶訓 徒弟額外增加之成本。

5.優質師傅長期訓練規劃:本研究問卷調查顯示,師傅申請延長訓練之比例 只有十分之一,其中通過比例稍多於半數,可見能進行兩年訓練期間之師傅只 有 5%左右。因此建議能建立評估優質師傅之評選標準,使優質師傅能透過本計 畫長期培養該職類產業人才,不僅能強化師傅訓練意願,亦可增進師傅帶訓能 力。

6.訓後就業追蹤:本研究發現,部份職類徒弟結訓後,仍需於師傅身旁繼續 學習,假以時日才能成為獨立作業者。因此建議於結訓後,進行就業追蹤調查,

必要時可協調師傅輔導其就業或創業。

7.辦理職類說明會:建議加強辦理職類說明會,以增進青年對各職類之熟悉 與興趣。

(二)關於津貼補助

1.提高訓練補助並改善發放不穩定之問題:根據本研究所採用之數種調查方 式均顯示,徒弟提前離退訓之一大主因即是「經濟因素」,可見徒弟於訓練期間 之收入不敷使用,為徒弟在訓之隱憂。問卷調查發現有將近半數之徒弟,師傅 並未僱用亦未給予額外津貼福利,純粹依據每月 1 萬元之訓練補助。亦有徒弟 反應補助發放方式不穩定。如此多方原因交替影響之下,造成徒弟無法忍受經 濟壓力而提前離退訓。因此建議若能適度開放徒弟能有額外之薪資來源,或是 在減少參訓人數之前提下增加訓練補助,都是可行的方式,唯有能先暫時解決 徒弟之經濟問題,才能讓徒弟安心受訓,完整習得該職類技能。

2.簡化計畫文件規定:參與本計畫師徒反應,申請進入本計畫後,等待結果 通知之期間過久,且請領訓練津貼所需完成之文件繁瑣,例如訓練雙週誌,師 傅不會每週有新的教學項目,建議可改為一個月填寫一次或依據訓練大綱進度 撰寫即可。

(三)關於訓後就業

1.搭配政府創業計畫:由本計畫結訓之青年,可連結至政府現有之創業資源

(如:勞動部微型創業鳳凰、經濟部青年創業貸款…等),進行創業輔導或辦理 事業經營相關課程,增強青年創業之知識、技能與信心。

(四)本計畫其他建議

1.改善師徒交流平台:本研究之問卷調查,師傅、徒弟、就服人員一致顯示 師徒交流平台之滿意度分數是最低的,顯示其有改善之空間。部份師傅反應,

師徒交流平台須於特定網站登入才能觀覽,不夠普及。亦有師傅反應,師徒交 流平台過於偏重文字描述,若能輔以多媒體影音會更佳,也應能將師徒訓練過 程影像化,讓大眾瞭解該職類之工作內容,如此一來,或可增加部份職類對青 年之吸引力。

2.建制維護師徒資料庫:本研究在分析次級資料之時,因師徒資訊有所缺漏,

導致無法有效分析,如:青年訓後就業率、是否同職類就業以及就業薪資…等。

若能建立完整的師徒資料庫,日後本計畫之績效指標、就業追蹤將更為確實,

亦能經由分析過去累積之資料,發現本計畫優劣強弱之處。

三、中長期建議

(一)控管師徒訓練品質:部份師傅反應執行單位進行之訓練過程訪視,

僅具形式,然因各職類專業有所不同,單一執行單位可能無法擔負各職類之訓 練管理過程,因此本研究建議能加強與各產業工會合作,請其協助制定訓練大 綱、篩選師傅資格以及監控訓練過程等,期望短期間內加強控管師徒訓練品質。

(二)補助獎勵缺工職類:以符合產業發展需求:根據國外學徒制文獻分 析顯示,澳洲政府針對國家產業缺工情形進行調查,不定時公佈於政府網頁,

並針對此類產業之學徒給予額外補助。因此建議可對目前之 30 種訓練職類進行 篩選,對有發展必要性卻面臨缺工之產業,給予各式之補助加給、結訓獎金或 免稅額等。

(三)建立職能認證制度:針對各職類建立循序漸進的技能等級架構,並 對進入本計畫青年進行職能門檻分級,此機制一旦建立,徒弟將可依據訓練目 標縮短訓練時間,結訓後亦可獲得認證,為徒弟日後就業提供更有保障之憑證。

(四)制定質量併具指標:本計畫已初步建立量化指標,例如:離退率、

結訓率、就業率…等,建議可逐年設定此類量化指標,以檢視本計畫之執行成 效。亦應就師徒訓練關係、訓練成果,以書面文字或影音紀錄等方式,建立本 計畫質化指標,以加強量化指標之不足。

(五)保存傳統技藝職能:藉由本計畫中訓練大綱的撰寫,可將師傅的技 藝書面化及電子化,並透過有效性的知識管理,得以將傳統技藝加以延續保存,

進而達到流傳傳統文化之目的。

(六)提高計畫參與榮譽:根據國外文獻分析顯示,德國雙軌學徒制之社 會地位非常高,學徒莫不以出身頂尖企業之學徒制為榮。因此建議,可建立我 國明師高徒計畫之結訓認證,亦可以成功案例或辦理競賽等方式,提高參與計 畫之榮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