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政策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9

第二節 政策建議

有關文官認為性別主流化業務是額外的工作,在其繁忙的業務中,或多或少造成壓 力或負擔。依 Hafner- Burton 與 Pollack 如果要動員官僚,接受一項他們原認為事不關己,

甚至妨礙自己既有的既有目標的新創制,那麼就需要採取硬性誘因,意旨明確、具有約 束性、可強制執行措施,不論蘿蔔性質的獎金、升遷等;或棍棒性質的績效考核等(引 自彭渰雯,2008:12-13)。Hafner-Burton 與 Pollack 指出主流化成功與否的關鍵,就 在於能否對官僚心態搞對誘因(引自彭渰雯,2008:12)。解決行動者不利意向對政策 的不良影響,可透過增加薪、升遷、給予福利等獎勵誘因,或是採取懲罰行為,迫使執 行人員努力執行政策(引自吳定,2003:253)。爰此,建議各局處可採行性別主流化 政策執行著有績效者,給予獎勵;反之,則給予績效考核要求改善。

有些局處執行性別主流化政策,就顯得順利,因為,其業務本來就是要去處理有關 性別議題,此時較易收政策順從之效。爰此,建議將性別主流化業務納入文官本質業務,

有助於性別執行文官執行意願,可能是性別主流化業務可以發展的一個方向。例如,有 關勞工的業務,訂定性別工作平等法,負責該項業務之局處,就會依據法規落實性別平 等業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0

參考書目

一、

中文書目

王光旭(2004)。政策網絡研究在公共行政領域中的核心地位與方法錯位。政策研究學 報,(5)61-102。

王如玄、李晏榕(2007)。性別主流化-邁向新性別平等之路。研習論壇月刊理論與實 務,(76),18-26。

王秀燕(2015)。跨域合作—臺中市推動性別平等實務與成效。社區發展,149,25-39。

史美強(2005)。制度、網絡與府際治理。臺北:元照。

丘昌泰(2013)。公共政策:基礎篇。高雄:巨流。

朱志宏(1999)。公共政策(修訂二版)。臺北:三民。

朱鎮明(2005)。公務夥伴的整合之道-論政策網絡的管理。研考雙月刊,29(3),95-108。

江明修審訂、曾冠球、許世雨譯(2006)。新公共行政學(George H. Frederickson 原 著)。臺北:智勝。

江明修、曾冠球(2009)。政府再造:跨部門治理的觀點。載於江明修(編),公民社 會理論與實務(3-35 頁)。臺北:智勝。

江明修(2009)。研究方法論。臺北:智勝。

吳定(2003)。公共政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吳定(2013)。公共政策辭典(第四版)。臺北:五南。

李翠萍(2006)。社會福利政策執行網絡分析。臺北:秀威。

李允傑、丘昌泰(2009)。政策執行與評估(第二版)。臺北:元照。

李元貞(2003)。中央婦女專責機構的爭議。載於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編), 性別主流化:2003 國際婦女論壇會議實錄(52-56 頁)。臺北:婦女權益基金會。

李芳齡(2011)(譯)。打造維基型組織—集體協作的威力(Tapscott, D. & A. D. Williams 原著)。臺北:天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1

周錦宏(2008)。社區組織與政府互動:資源依賴的觀點。載於江明修(編),第三部 門與政府:跨部門治理(295-319 頁)。臺北:智勝。

林佳瑩、徐富珍(校訂)、邱泯科譯、陳佳穎譯、蔡毓智譯、姜馨彥(譯)(2006)。

研究方法:基礎理論與技巧(Babbie, Earl 原著)。臺北:新加坡商湯姆生亞洲私 人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林水波、張世賢(2006)。公共政策。臺北:五南。

林芳玫(2002)。性別主流化-進入性別發展新紀元。婦女新知通訊,12 月,4-7。

林鍾沂(2001)。行政學。臺北:三民。

胡幼慧(2008)。多元方法:三角交叉檢視法。載於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

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223-236 頁)。臺北:巨流。

姚美華、胡幼慧(2008)。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資料: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 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 研究實例(117-132 頁)。臺北:巨流。

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譯)(2000)。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Kumar Ranjit 原著)。臺北:學富。

孫本初、賴維堯(監修)(2008)。行政學辭典。臺北:一品。

張芬芬(譯)(2005)。質性研究資料分析(Matthew B. Miles & A. Michael Huberman 原著)。 臺北:雙葉。

曹俊漢(1990)。公共政策。臺北:三民。

許南雄(2004)。行政學術語(增訂四版)。臺北:商鼎。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臺北:學富。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恆鈞(譯)(2001)。公共政策演進研究途徑(James P. Lester, Joseph Stewart, JR.原著)。臺北:學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2

陳恆鈞(2012)。治理互賴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陳敦源、張世杰(2010)。公私協力夥伴關係的弔詭。文官制度季刊,2(3),17-71。

陳德禹(2001)。行政管理。臺北:三民。

彭渰雯(2008)。當官僚遇上婦運:台灣推動性別主流化的經驗初探。東吳政治學報,

26(4),1-59。

彭渰雯(2012)。婦運與政治。載於黃淑玲、游美惠(編),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第 二版)(209-232 頁)。新北:巨流。

傅立葉(1999)。行政院與北、高兩巿「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的比較分析。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8-2412-H-004-008),未出版。

曾中明(總編輯)(2008)。性別分析。臺北: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

曾中明(2008)。我國性別主流化推動計畫與機制。研考雙月刊,32(4),13-21。

曾中明(總編輯)(2009)。性別統計。臺北: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

黃東益(2013)。從價值差異到夥伴關係:政務官事務官的互動管理。臺北:五南。

黃斐新、張峻臺(2013)。性/別多元之實錄與挑戰研討會活動紀錄。婦研縱橫,(98),

92-103。

廖麗娟、吳秀貞(2008)。性別影響評估實施現況與推動策略。研考雙月刊,32(4),

32-42。

劉宜君(2007)。政策參與與政府再造-談政策網絡的概念與類型。財團法人國家政策 研究基金會,1-21。

劉宜君、陳敦源(2007)。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應用於府際關係之研究:地方政府分 擔健保費爭議之案例分析。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1(1),1-51。

劉宜君(2010)。網絡管理的理論與實務之研究-以臺灣醫療觀光政策為例。臺北:商 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3

蔡翔傑、黃東益、陳麗光、陳敦源(2009)。委員會治理過程之評估-「全民健保醫療 給付協議會議」的個案研究。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新竹香山:玄奘大 學。

蕭瑞麟(2007)。不用數字的研究。臺北:培生。

謝國雄(2007)。四位一體的田野工作:茶鄉社會誌的例子。載於謝國雄(編),以身為 度如是我做(37-90 頁)。臺北:群學。

顏振凱(2014)。不能只靠三隻小豬 辜寬敏再提反對女性當總統,2015 年 2 月 1 日,

取自:網址

http://www.storm.mg/article/31373/20140521/。

魏美娟(2010)。我國推動性別主流化發展之研究:從參與式民主觀點探討。國立政治 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嚴祥鸞(2011a)。性別主流化:女性在地方的政治參與。Asian Journal of Politics and Policy, 1(2), 47-64.

嚴祥鸞(2011b)。性別主流化:台灣女性數學家。全球政治評論,(34),97-126。

蘇偉業(譯)(2010)。公共政策入門(Kevin B. Smith & Christopher W. Larimer 原著)。臺北:五南。

蘋果日報(2014)。規定男生制服繡名違法,104 年 4 月 12 日取自網址: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40416/35769 166/.

顧燕翎(主持)(2009)。性別平等專責機制之研析。臺北:行政院研考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4

二、

英文書目

Cohen, Steven, William Eimicke, & Tanya Heikkila(2008).The Effective Public Manager:

Achieving Success in a Changing Governmen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Denhardt, Robert B., & Janet Vinzant Denhardt(2000). The New Public Service: Serving Rather than Steer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0(6), 549-559.

Dunn, William N.(2012). Public Policy Analysis.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Gau, Wen-Bing, & Yueh-Pang Fu(2009). A Study on Public Servants’ Learning and Behavior Change-A Social Interaction Perspective. 公共行政學報,30,1-32。

Hays, Steven W., & Richard C. Kearney(1997). Riding the Crest of a Wave: The National Performance Review and Public Management Refor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1), 11-40.

Kettl, Donald F.(2006). Managing Boundaries in American Administration: The Collaboration Imperative, Pubu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6(S1): 10-19.

Klijn, E. H.(1997). Policy Networks and Network Management: A State of the Art. In Walter J. M. Kickert, Erik-Hans Klijn & Joop F. M. Koppenjan(Eds.), Managing Complex

Networks: Strategies for the Public Sector(pp.14-34).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Kickert, W. J. M., E.-H. Klijn, & J. f. M Koppenjan(1997). Introduction: A Management Perspective on Policy Networks. In M. W. J. Kickert, E.-H. Klijn, & J. F. M. Koppenjan

(Eds.), Managing Complex Networks: Strategies for the Public Sector(pp. 1-13).

London, UK: Sage Publications.

Marsh, David(1998).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licy Network Approach. In David Marsh

(ed.), Comparing Policy Networks(pp.3-17).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Preffer, J. and Salancik, Gerald R. (1978),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New York: Harper & Row.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5

Provan, Keith G., Janice M.Beyer, & Carlos Krudytbosch (1980). Environmental Linkages and Power in Resource- Dependency Relations between Organization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5(2), 220-225.

Rhodes, R.A.W., &Marsh David(1992). Policy Networks in British Politics: A Critique of Existing Approaches. In David Marsh, & R.A.W. Rhodes(Eds.), Policy Networks in

British government(pp.1-26). Oxford: Clarendon Press.

Rhodes, R. A. W. (1996). The New Governance: 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 Political

Studies, 44(4), 652–667.

Rhodes, R. A. W. (1997).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policy networks, governance,

reflexivity, and accountability.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Rittel, H. W.J., & M. M. Webber(1973). Dilemmas in a General Theory of Planning. Policy

Sceines, 4(2), 155-169.

Thorelli, Hans B.(1986). Networks: Between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7(1), 37-51.

Vigoda, E.(2000). Are You Being Served? The Responsiveness of Public Adminstration to Citizens’ Demands: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in Israel. Public Administration, 78(1), 165–191.

Wittman, Amanda(2010).Looking Local, Finding Global: Paradoxes of Gender

Mainstreaming in the Scottish Executiv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36(1), 51-76.

Van Waarden, Frans(1992). Dimensions and Types of Policy Networks.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21, 29-5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