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70A_15.12.29_1(3-1-6)

10:33 – 10:36 T 好,接下來分母有沒有一樣了?

10:36 – 10:37 S 一樣。(A_S8)有。(A_S4)

10:38 – 10:39 T 一樣了之後就可以怎麼樣?

10:39 – 10:40 S 抵銷。(A_S8)

10:41 – 10:53 T 抵銷?所以一起讓這個不見是不是?(用手遮住黑板上式子 的分母)是嗎?XX(指 A_S8)果然學到太後面這裡就混 亂。

70A_15.12.31_1(3-2-3)

27:09 – 27:15 T 為什麼不行?七減誰等於零?(在黑板書寫 0=7-□)七減

70A_15.12.23_1(3-1-2)

07:29 – 07:34 T 來請問你,這個是不是四 x(在黑板上書寫 x+x+x+x=

08:00 – 08:15 T 我問你,請問你四顆蘋果是蘋果相加…一顆蘋果加兩顆蘋果 加三顆蘋果加四顆蘋果,總共四顆(在黑板上畫上🍎+🍎+

🍎+🍎)。是不是這樣算?還是有人中間拿來寫成乘的?會 嗎?會寫乘嗎?

08:15 – 08:16 S 不會。(A_S4)

在第二節的資料分析曾提及新手教師在 3-2 節的部分曾發現學生在等量公 理意義上的不理解,故於在 2016 年 1 月 5 日的課堂上重新講解,並以情境操作 說明(天秤兩端有蘋果與砝碼,蘋果代指未知數,砝碼代指常數項)讓學生理 解為什麼會這麼做,目標是什麼,如圖 4-4-1 所示。課堂案例如下說明:

圖 4-4-1 A 師利用天秤圖示重新說明等量公理的目標與想法(觀課筆記)

70A_16.01.05_1(3-2-5)

14:19 – 14:51 T 今天我有一個天秤(在黑板畫上天秤),天秤的兩邊當然有 盤子啊!托盤。然後托盤裡面…好這裡有一些蘋果,然後這 裡呢也有幾顆蘋果;然後當然還有一些砝碼,可能還有兩塊 砝碼,然後這裡可能只有一塊砝碼。

14:52 – 14:57 T 我問你,兩邊都有蘋果,兩邊都有砝碼,你知道一個蘋果是 幾個砝碼嗎?

...

15:01 – 15:09 T 你怎麼做?先把天秤左右兩邊怎麼樣?同時減掉什麼?

15:09 – 15:11 S 兩個蘋果和一個砝碼。(A_S8)

15:11 – 15:25 T 減掉兩個蘋果(將左邊兩個蘋果劃掉)。減掉兩個蘋果(將右 邊兩個蘋果劃掉)。那你在做什麼事情?左邊就剩下什麼…

兩個砝碼,右邊剩下什麼…兩個蘋果加一個砝碼。我在做什 麼事情?

...

15:36 – 15:51 T 我要算蘋果,所以我先把蘋果集中在一邊,對不對?我要算 蘋果,我先想辦法…我不要兩邊都有蘋果啊!兩邊都有蘋果 要怎麼算啊?我是不是把蘋果都集中在一邊。在來怎麼辦?

15:51 – 15:52 S 扣掉一個砝碼吧!(A_S8)

15:52 – 16:04 T 對,再扣掉一個砝碼,對不對(將左右兩邊的砝碼各劃掉一 個)?好,剩下什麼…兩顆蘋果跟一個砝碼一樣重,一樣重 我們寫等於。

16:05 – 16:12 T 好,這樣天秤是不是會平衡。那你就可以知道一個蘋果是幾 個砝碼重了。

16:12 – 16:23 T 你看,我的重點…最後我一定要什麼目標?蘋果在某一邊,

砝碼在某一邊。

16:24 – 16:40 T 一樣的意思,今天我要知道蘋果是多重,蘋果其實就是我們 的 x,啊這不是兩個 x 相加,就是二 x;那砝碼就是我們的 常數項,像這裡常數項多少你就自己看啦!第一題…(回歸 課本習題)。

[註]:A 師這部分的教學表徵如圖 4-4-1 所示。

而後續針對解方程式的問題,A 師也會以問題引導的方式不斷地確認學生 是否知道蘋果是什麼,砝碼是什麼,爾後才進行解題的步驟。

而 3-3 的部份由於課堂節數只有 2 堂,以及礙於課程進度的關係,並未將 學生的學習狀況測驗彙報給教師知道,故較無法看出教師在教學上有何策略上 的調整。

二、資深教師在知曉學生學習困難後,教學策略的調整

資深教師在教學策略上調整的部分較無直接、明顯可辨的不同;但我們可 以從課堂中的部分案例,發現 B 師仍關注著學生的學習狀況,並針對這些學習 狀況給予額外的練習,在針對學生課堂的反應進行講解。

例如:該師在 3-1 課程接近尾深時告知研究者,學生在以符號列式時會出 現的困難,在一段敘述上有 p 與 q 兩個主體,p、q 之間會有一個關係存在,當 敘述是 p 是 q 的某個被數加減某個數字時,其中以 q 來表示 p 的列式對學生來 說是較為簡單的,而另一個方向以 p 來表示 q 的列式學生就會覺得困難。舉例 來說:已知父親(p)的體重是兒子(q)的 3 倍多 1,「如果兒子(q)的體重是 x,父親 (p)的體重為多少?」這樣的問題學生是有辦法列出式子;反之,如果題目敘述 改成「如果父親(p)的體重是 x,則兒子(q)的體重是多少?」這樣的問題學生就 容易出錯與不能理解,B 師猜測可能是學生在閱讀理解上有困難,如圖 4-4-2 所 示。

圖 4-4-2 B 師發現學生在 3-1 的學習困難

針對上述狀況,B 師也曾於課堂中額外給予學生課堂練習的機會,並提醒 學生兩者之間是有所不同的。課堂案例如下說明:

70B_15.12.17_1(3-1-2)

題目:已知父親的體重比兒子體重的 2 倍少 3 公斤 (1) 若兒子體重為 a,父親:

(2) 若父親體重為 b,兒子:

14:28 – 14:43 T 如果我現在已知爸爸的體重比兒子的體重兩倍再少三公斤。

如果我假設兒子是 a 的話,a 公斤,那父親呢?

14:44 – 14:47 S a 乘二減三。(B_S11)二…二 a 減三。(B_S4、B_S9、

70B_15.12.31_1(3-2-3)

題目:

23x    4x5

31:16 – 31:21 T 這邊是因為這個關係(指-4 的負號,並將-4 的負號標 記)。所以這邊有改變(指-4x-20 中-20 的負號)。

31:22 – 31:27 T 這邊我把它強調一下,不然這邊容易寫到加二十去了。

根據上述案例,B 師原本是直接教學生在拆括號時,將括號外面的係數直 接乘進去,但在這裡教師為了避免學生仍有在乘入第二項時忘記變號的問題,

提供了學生先將括號外的數字乘入後,再進行拆括號的動作(意即正的直接將 括號去掉,負的都要變號)。原因 B 師認為在第一章的課程中學生有過去只有

ab

的經驗,而且習慣在看到負數會直接變換括號內部各項的性質符號;但

ab

- 2

的狀況,括號外的負號與括號間多了個 2 的存在,容易影響學生在性 質符號上的判斷。故 B 師在後續的課程中,會多提先將數字乘入再拆括號的方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