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堂課是由教師與學生共同譜出的奇妙樂章。教師的教學理念、師生的互 動方式、學校的校園文化、該班的班級生態與風氣等,種種因素將會影響課堂 氛圍,進而反映在學生的學習情況。因此,在確定欲研究的單元主題和初步的 研究方向後,研究者於民國 104 年 10 月 1 日進入研究場域,期間除了做課堂觀 察記錄之外,也從不斷的閱讀文獻與課室觀察中發現新的欲探討問題。同時針 對這些新增的研究問題著手練習設計各小節學生學習狀況的測驗卷,並於兩次 的資料蒐集中篩選研究正式期所欲蒐集的學生樣本。同時,每週固定與指導教 授及研究小組面談,討論修正研究欲探討之問題,以及做研究工具的調整與修 改。

本節分別針對研究者的角色定位、在此階段新增欲探討的研究問題、記錄 方式所做的適應與更動,以及研究測驗工具的開發,分段進行說明。

一、研究者的角色

研究者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且修習完教育學程,並取得教師 資格;由於每位教師的個性與特色皆不相同,因此適合其教學的策略與方式也 會有所差異,研究者對於每位教師的教學皆抱持著學習的心態,各種不同的教 學策略皆能帶給我在教學思維上的啟發。

由於本研究主要的資料來源為課堂觀察與面談兩者,而研究者本身為課堂 以外的介入者,多少會對教學現場的教師與學生有所影響。為了減低觀察者效 應對研究帶來的影響,研究者提早進入課堂中,給予教師與學生時間適應研究 者與攝影器材的存在。

針對研究者在學校所扮演的角色之問題,在研究開始進行前,研究者有先 與指導教授和兩位教師溝通,並取得共識。兩位教師原本希望研究者除了做為

一個課堂觀察者之外,也能在課堂中或課業上幫助班上孩子們的學習;但指導 教授認為研究者有較強的自我意識與想法,擔心研究一開始的介入會對學生們 造成太大的影響,使得所蒐集之研究資料變質,因此建議在研究準備期先做好 旁觀者的腳色,以熟悉整個研究氣氛。

經過審慎考量後,研究準備期的課堂中,為不影響教師的教學節奏,以記 錄教學現場的真實樣貌;研究者扮演著觀察者的角色,期間不介入教師任何的 教學活動,盡可能不與學生有所對話,萬一學生有所問題詢問,研究者會以手 勢示意其專心於台前教師的課堂。

經過兩個月的適應與磨合,研究者不斷的思考與調整觀課的記錄方式(下 一個部分將會說明記錄上的調整)。學生們也似乎很能適應研究者與攝影器材的 存在,課堂上學生會有的行為於研究者進入課室後的第二、三堂課後如雨後春 筍般的出現,例如:聊天、恍神、傳紙條等分心行為。但基於不影響教學進行 與現場真實性這兩點因素,研究者僅記錄課堂所發生的重要事件,以及教師的 教學流程與教學方式,並不負責提醒學生課堂上應有之規矩。

由於研究內容涉及與學生、教師之間的相處,以下將分段說明在面對不同 對象時,研究者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採取的策略。

針對與教師相處的部分,為不讓相處對談時的內容影響教師做下堂課的調 整,研究者在與教師們談話時不涉及評論、建議與教學相關之事。若有需訪問 與課堂相關之事宜,研究者僅深入去詢問於課堂記錄之教學手法背後的意義或 內涵。但上述對研究者角色之規範並不是件容易確實達成的事,在準備期的過 程中,兩位接受研究的教師曾詢問研究者對於課堂上教學過程的看法與感受。

起初,研究者有稍微提到自己的看法或反思;在與研究團隊討論後,指導教授 認為這樣的做法會對研究帶來不客觀的影響,因此建議研究者告知兩位教師,

研究者每堂課都有將兩位教師的教學手法詳細記錄下來,而這些資料將會在研 究結束後提供給兩位教師做參考,研究期間僅向兩位教師轉達經研究測驗後,

學生學習困難之狀況;研究期間,研究者並不參與課程內容的討問、建議與教 學相關事宜。

針對與學生相處的部分,研究者利用課後或課餘時間進行非正式的訪問與 問卷追蹤,除了了解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狀況,是否能聽懂該堂課老師所教的 數學知識之外,也會針對其課堂上所發問的問題進行確認。為了不影響教師的 教學成效,上述之研究者與學生的接觸僅止於了解其學習狀況的範圍;面對學 生在課業上的疑問,研究者會先採取不回答的策略,或請學生去詢問授課教 師;若真得需要為學生解惑數學問題,則採取其教師課堂上的說法予以回應。

以上敘述為研究準備期時,研究者慎思之後決定之角色定位,並熟悉此種 角色定位後,以利後續正式期的研究進行。

二、研究問題的延伸

在進行了實際現場的課堂觀察,以及不斷的閱讀文獻資料,研究者認為瞭 解新手教師與資深教師對於學生了解程度上的差異,以及觀察他們的因應教學 策略固然是重要的。但也有許多學者提及教師的知識是會隨著不斷的教學互動 而成長 (Elbaz, 1983; Sherin, 2002; Park, & Oliver,2008),因此研究者想利用蒐集 學生學習成就的資料來與兩位教師原本的預測做對照,先了解兩位教師是否能 對其學生的學習困難有所預期,並針對該蒐集到的資料進行即時整理,告知教 師們其學生的學習成就表現,並持續於課堂觀察中記錄教師在知道學生學習狀 況後的因應教學策略。

針對上述研究者在現場觀察所得到的啟發,進而新增兩個研究目的如下列 點說明(接續第壹章第二節初期的研究目的編號):

3. 了解新手與資深教師班級學生所反應出的學習困難。

4. 了解將學生反應出的學習困難知會教師後,新手與資深教師作出的因 應教學策略有何差異。

根據第三個研究目的,以下分成三個欲探討的問題:

3.1 新手教師的班級學生在學一元一次方程式單元時,反應出困難的部分 有哪些?與教師預期吻合的有哪些?

3.2 資深教師的班級學生在學一元一次方程式單元時,反應出困難的部分 有哪些?與教師預期吻合的有哪些?

3.3 綜合兩個班級的學生,整理學生在學習該單元時,容易反應出困難的 部分有哪些?

根據第四個研究目的,以下分成兩個欲探討的問題:

4.1 將學生的學習問題彙整後與新手教師報告,其後續的補救措施為何?

4.2 將學生的學習問題彙整後與資深教師報告,其後續的補救措施為何?

[註]:研究初期問題詳見第壹章第二節 p. 4。

三、研究記錄的調整

研究者每堂課會以筆記本記錄下課堂日期、課堂缺席人數、依發生順序列 出教師的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同時以課堂觀察的檢核表為輔助工具,勾選教 師在班級經營與教學效能兩大面向於課堂中是否有發生。但這樣的記錄方式有 些零亂無章,因此指導教授建議記錄後應轉寫為文章的形式,記錄下該堂課教 師教學的重點,以及教學手法;也建議研究者撰寫課堂反思,以備後續資料分 析時有更多元的資料可使用。

在經過約兩個多月的調整階段,研究者也在記錄時發現,單純的記錄課堂 缺席人數並無法篩選出無效樣本,檢核表上有部分選項敘述不夠具體,同時也 有許多選項是未曾被勾選過。因此,研究者修正了課堂觀察的檢核表,將檢核 表分成教學與班級經營兩個面向,新增與刪減適合於兩位教師課堂上所使用的 共通選項,並於部分選項須附註具體說明。針對學生出席狀況的記錄,研究者 會於檢核表上附上該班級的座位表,並於課堂記錄時勾選未出席的學生,以便 未來做樣本的篩選。

關於研究反思的部分,研究者會於課後觀看錄影回放,並與觀課記錄本做 對照,再撰寫一份較完整的課堂記錄,並書寫研究者的個人反思與成長。

四、測驗工具的開發

翰林版 pp. 173-174、pp. 180-181。

3-2

表 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