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聞素材與社會需求的互動

在文檔中 跟拍採訪之基本權利衝突 (頁 66-73)

第二章 跟拍者之採訪自由

第五節 新聞素材與社會需求的互動

社會的需求,乃跟拍者減壓的理由之一,是本文於本節的基本假 設,若是這樣的假設成立,跟拍有其深層的社會需求背景的條件便可 獲得肯認,而既然有這樣的背景,施加在跟拍的攝影記者、公民記者 或甚至狗仔 113身上的管制壓力,似應得有部分「減壓」的效果。這

111 許志雄、陳銘祥、蔡茂寅、周志宏、蔡宗珍合著,現代憲法論,2008 年 10 月,四版,第 132 頁。陳慈陽,憲法學,元照,頁 321。

112 史慶璞,美國憲法與政府權利,2001 年 4 月,初版,頁 200-201。

113 一般咸認 Paparrazi(狗仔)一詞,首見於義大利導演費得里柯‧費里尼在 1960 年代導演的一 部電影「美麗人生」(La Dolce Vita),其中創造一個專門拍攝名人隱私記者的角色,名字就

57

個議題,透過美國通訊法律學者 Clay Calvert 的研究 114,跟拍、偷拍 所獲得畫面,成為傳播市場上雜誌、節目暢銷的主要因素。並不是說 新聞的蒐集與呈現,一定要呈現這些跟拍、偷拍的素材不可,但相當 現實的是,這些素材往往獲得廣大民眾的迴響,而這些迴響,呈現的 就是收視率、發行量,在傳播界幾乎可視為「貨幣」的一種數字,經 營者沒有拒絕的理由。對照大法官透過大法官會議解釋試圖「導正」

社會的需求,恐怕力有未逮。本文大致把學者的研究整理如下,包括 科技因素與人文因素兩個角度。

第一項 偷拍、跟拍盛行的科技因素

科技,是一樣東西、一個物體,屬於物質性、實體性,並與人類 的生活、社會及環境有著交互的關係。可以說是為了達成預期結果所 採用的一種設計,藉著儀器的運作來減低因果關係中的不確定性。科 技本身或許可以說是中性的,但絕對無法將「使用者」的因素摒除。

傳統記錄影像的工具,往往伴隨著龐大體積與繁複程序,靜態或動態 影像的數位化就是影像紀錄科技進化的一個關鍵因素,扮演著推波助 瀾的角色,在過去銀鹽膠捲的年代,影像顯現的單位成本與程序都相 當的高、也相當的繁複,時序來到千禧年,數位影像漸漸在市場上普 及,對傳統的成像呈現蠶食鯨吞,甚且翻天覆地的革命,知名的相機 底片製造商美國伊士曼‧柯達(Eastman Kodak Company)公司在 2012 年 1 月 19 日宣告破產,聲請破產保護 115,數位浪潮的破壞力繼寶麗 萊(Polaroid)菲林(Film)宣布停產以來,再度給了傳統影像一記 重拳。當影像數位化之後,跟拍者的器材門檻大幅降低,使得從超大 媒體集團的新聞從業人員,到住在隔壁、安靜親切的鄰居,都能夠拍 攝別人生活中毫無防備的一面。

叫「Paparazzo」,日後世人便把「Paparazzo」與「跟拍者」劃上等號,是一種隱喻的指涉。

Paparrazi 則是義大利文 Paparazzo 的複數型態。參閱張永明,狗仔跟拍之憲法議題,月旦法 學雜誌,第 197 期,2011 年 10 月,頁 34。

114 克雷‧卡佛特(Clay Calvert)著,林惠娸、陳雅汝譯,偷窺狂國家(Voyeur Nation),商周出 版,2003 年 1 月初版。

115 數位影像衝擊 柯達公司破產,摘錄自中廣新聞網 2012 年 1 月 19 日下午 6:20,網址:

http://tw.news.yahoo.com/%E6%95%B8%E4%BD%8D%E5%BD%B1%E5%83%8F%E8%A1%9 D%E6%93%8A-%E6%9F%AF%E9%81%94%E5%85%AC%E5%8F%B8%E7%A0%B4%E7%9 4%A2-102006428.html,最後瀏覽日期 2013 年 5 月 2 日。

58

攝影機、麥克風等微形記錄裝置,既不昂貴也很容易取得,尺寸 更是越做越小,使得這些器材很容易就能被人藏匿起來,很容易拍攝 到人們真實而不設防的時刻。換句話說,現今錄音錄影器材具有不顯 眼、容易隱藏的特質,所以這些器材不會影響到被拍攝者的行動,也 就更能偷拍到「真實」的畫面。每天轉開新聞畫面,行車記錄器或智 慧型手機所記錄的各種衝突畫面 116,不就是吾人最熟悉的一種?幾 乎每個新聞台都看得到。

第二項 偷拍、跟拍盛行的人文因素

有了科技的支援,人的意念就更容易貫徹,若說科技的成熟是偷 拍、跟拍的幫兇,那人文的因素毋寧就是首腦,運用科技的成果,遂 行人性根本的慾望。透過美國通訊法律學者的研究 117,媒體偷窺的 人文因素,大約有下列數端,本文嘗試將其梗概整理成表格,緊接著 輔以較詳細的文字說明,一方面快速掌握,另一方面也方便對照觀 察。

圖表 6 媒體偷窺盛行的人文因素

類 型 簡要說明

1 追求真相與真實 人們對新聞最基本的要求無非就是,報導必須對應到 真正發生過的事情上,有影像為佐的將更有說服力。

2 面對關鍵時刻 觀察大眾如何面對他們心臟跳得最快的時刻118 3 正義的追求 「偷窺」所獲得的畫面,往往就等於「真實」,當畫

面被公布、被揭露,正義感容易被滿足。

116 如藝人川島末樹代(Makiyo)等數人,在路旁毆打計程車司機之行車記錄器畫面,網址: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4012770/IssueID/20120209/applesearch/,最後 瀏覽日期 2013 年 5 月 2 日。

117 克雷‧卡佛特(Clay Calvert)著,林惠娸、陳雅汝譯,偷窺狂國家(Voyeur Nation),商周出 版,2003 年 1 月初版。

118 例如在高空彈跳的節目裡,綁上繩索,靠近懸崖邊,不時回頭望向攝影機喃喃自語,我們不 僅是在觀看這些人會如何回應,我們也在思考我們自己又會如何回應。另外像哥倫比亞廣播 公司的招牌節目「我要活下去」,就是以這種絕妙的偷窺場景為號召,要是我們流落到人跡罕 至的荒島,當我們同時面對身體和心理的困局時,是否有本事生存下來?

59

4 觀看的權利感 透過媒體偷窺所進行的「社會比較」,能夠讓人們清 楚在社會上所佔據的位置,而產生優越感。

5 渴望也能參與其中 從新聞節目裡,我們可以觀看別人真實生活中的難 題,知道這些人的難題所在,藉予我們一種較為具體 的參與感。

6 動態影像取代印刷 文本

交談和閱讀已經在現代娛樂中出局,現代流行的是觀 看和享樂。

7 視覺的愉悅與享樂 偷窺使人們可以得到視覺的愉悅與自我滿足,但卻不 用強迫自己與別人互動。

8 隱私的被公開 隱私的概念是由社會中的成員所創造、支持和改變。

什麼樣的資訊應該算是私密資訊,經常隨著時間而有 所變動,這其中媒體經常位居領導的地位。

9 媒體創造需求 人們觀看媒體偷窺節目的社會需求,與媒體必須賣出 節目的企業需求,兩者之間存在著共謀關係。

10 監視攝影機 原先是為了安全與經濟上的因素,卻同時也提供了偷 窺的素材。

11 低成本、高獲利 相較於戲劇節目得支出劇本、演員、場地等固定成 本,談話性節目就只需要一、兩位主持人,一、兩天 短時間就可以錄好,進而全面播出。

12 資訊娛樂化的新聞 為了一直有利可圖、維持公司營運,一般的媒體必須 盡可能的爭取最多的觀眾,提高收視率。而這經常會 導致一個結果,就是新聞的內容必須符合大眾的口 味。

13 由市場因素決定公 共利益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見解認為,美國聯邦電信委員會

(FCC)的政策,讓市場因素決定什麼樣的節目可以 蓬勃發展,什麼樣的節目應該淘汰消失,並沒有違反 憲法。

14 政治是一場好戲 政治議題可以充作衝突發生的溫床,衝突則會導致爭 吵,而有爭吵節目就有賣點。這些節目恰好就是典型 的資訊娛樂化新聞。

本文製表

60

以上簡要的表格,需要加以說明的幾個類型,類型 4,偷窺者對 被窺者擁有有掌控的力量。偷窺者只要透過窺探別人的生活,就可以 瞭解這些人的生活,無形中形成優越感 119。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人 們樂於進行所謂的「向下比較」(Downward Comparison)120,也就是 對自己比較有利的比較,藉此提升或保護他們的自我價值感;類型 5,

就是新聞的內容必須符合大眾的口味 125。不過大眾其實對深入的政 在做一克拉的 Tiffany 和 Cartier 的鑽石,那一個比較貴?或是 Tiffany 的鑽石百年來不打折,

為什麼吳淑珍可以打折?我們拉出來做的是這些,因為做案情分析沒人看,做這個有人看,

這個認知是從每天的收視率比較得來的。也許第一天我們不信,但當第二天又是往下掉時,

我們就要信了,後面當我們做到『鑽石鑽石亮晶晶』時,收視率就起來了,就是這樣。」參 閱林照真,收視率新聞學,2009 年 6 月初版,頁 145-146。

127 克雷‧卡佛特(Clay Calvert)提出一個名為「落磯山脈媒體監看」(Rocky Mountain Media Watch)

的媒體觀察單位作為例子,該媒體觀察單位以其蒐集的資料,包括新聞內容充滿報導暴力與

林惠娸、陳雅汝譯,偷窺狂國家(Voyeur Nation),商周出版,2003 年 1 月初版,頁 146-149。

FCC 回應「落磯山脈媒體監看」之回文,原文內容 In Re: Applications for Renewal of Licenses of Television Stations at Denver, Colorado, 參閱網址:

http://transition.fcc.gov/Bureaus/Mass_Media/Orders/1998/tvautho.txt,最後瀏覽日期 2013 年 5 月 2 日。

128 當然蓄意編造(無中生有)或扭曲新聞如此可惡至極的作法,即屬明顯違反公共利益之例。

62

句名言「公共利益就是能取悅大眾之事」(The Public Interest is that Which Interests The Pubic)129;類型 14,電視把政治改頭換面為偷窺 節目,主要是利用包括新聞報導經常鎖定政治人物生活中比較私密、

比較刺激、比較淫穢的一面;而在政治談話性節目中,受到歡迎的是 詆毀或誇張的談話,以及對競選活動跑馬式的報導 130,使得人們只 是被動地觀賞政治,但卻不再積極參與等等因素加在一起,使政治像 偷窺一般,當作一種娛樂。談話性節目很巧妙地誘導我們相信,政治 議題並不是公眾能夠積極參與的;相反地,政治議題不過是用來消遺 娛樂的,政治議題可以充作衝突發生的溫床,衝突則會導致爭吵,而 有爭吵節目就有賣點。這些節目恰好就是典型的資訊娛樂化新聞(先 前說明過的政經因素類型)。「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的前任主筆詹姆 士‧法羅斯(James Fallows),曾經提到「為了讓節目變得更生動有 趣,就得用爭吵取代談論。131」而這些宛如雜音交錯般的節目,法羅 斯也指出「這些討論性節目原本是為了增進公眾對政治的理解,但往

比較刺激、比較淫穢的一面;而在政治談話性節目中,受到歡迎的是 詆毀或誇張的談話,以及對競選活動跑馬式的報導 130,使得人們只 是被動地觀賞政治,但卻不再積極參與等等因素加在一起,使政治像 偷窺一般,當作一種娛樂。談話性節目很巧妙地誘導我們相信,政治 議題並不是公眾能夠積極參與的;相反地,政治議題不過是用來消遺 娛樂的,政治議題可以充作衝突發生的溫床,衝突則會導致爭吵,而 有爭吵節目就有賣點。這些節目恰好就是典型的資訊娛樂化新聞(先 前說明過的政經因素類型)。「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的前任主筆詹姆 士‧法羅斯(James Fallows),曾經提到「為了讓節目變得更生動有 趣,就得用爭吵取代談論。131」而這些宛如雜音交錯般的節目,法羅 斯也指出「這些討論性節目原本是為了增進公眾對政治的理解,但往

在文檔中 跟拍採訪之基本權利衝突 (頁 6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