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三節 服務品質

「相逢即是有緣,華航以客為尊」、「全國電子,足感心吔」這是二則早期及近 期流行的電視行銷廣告,它清楚的將企業經營者的服務理念傳達給消費者(觀眾),並 成功植入觀眾日常生活中朗朗上口的日常用語;在此競爭激烈的消費市場上,瞭解消費 者的需求進而提供適時、適質及適切的服務品質,方能得到消費者認同,進而達到企業 永續經營之目標;本節將從服務的特性、服務的定義及服務品質的意涵等,進行相關文 獻回顧。

一、 服務的特性

要明白服務的意涵應先瞭解服務的特性,1985 年英國劍橋大學 Parasuraman, Zeithaml 和 Berry 三位教授針對服務的特性研究指出,服務具有「無形性

(Intangibility)」、「異質性(Heterogeneity)」、「不可分割性(Inseparability)」

及「易逝性(Perishability)」等四項特性,因此,本研究就上述特性,進一步詮釋其 代表義涵為;

「無形性」,指產品為無形的性質,使得服務人員與顧客在服務溝通上可能產生 困難,所以「口碑」與「信譽」對服務產品或企業形象有很重要的影響;「異質性」,

公司對於服務產品可能製定一套標準的服務程序,但產品本身卻無法因此標準化產出,

因服務過程會隨著顧客、情境與服務人員不同而有服務品質上的差異;「不可分割性」,

服務產品是顧客在與服務人員互動消費當下即時生產的產品,無法像有形產品一樣先生 產再銷售,綜言之,服務產品的生產與消費是同時發生的;「易逝性」,服務產品於顧

客消費之後即已消失,無法像有形產品一樣預估市場需求而先與予儲存,而其價值就在 於及時性的消費。

正因服務具有上述特性,故消費者對於接受服務前的預期認知及接受服務後的知 覺,會產生心理感受上的落差,進而直接影響或論斷服務品質的良窳;因同一服務性質 可能因顧客的社經背景、時間及情境之不同而有明顯的差異,這正可說明,為何企業界 及服務業一再強調「以客為尊、顧客至上」的道理所在。

二、 服務(service)的定義

本小節由上述服務所具有的特性來探討「服務」的定義;服務於現代潮流中已成 為一種概念,此概念的普及不再是企業經營者專用的名詞或理念,從各級政府強調為民 服務,企業經營者更致力於顧客服務的經營,所以,服務的概念已逐漸涵蓋各行各業及 各階層,現就國內外文獻對於服務之定義探討如後;

品管大師 Juran(1986)曾提出,「服務」是為他人完成想要做的事情;國內知名企 業家高清愿 (1998)進一步指出,「服務」是對人的一份尊重及自我的肯定,進而熱愛 社會、國家,在本質就是在幫助別人,高清愿如此定義,已將服務從人的行為模式昇華 為 Maslow 需求理論中的最高層級「自我實現」;另有學者 Balachandran(1999)1認為,

服務是無形的,但能使消費者滿足。從上述文獻可以得知,服務的指涉對象是「人」(顧 客),為此,國際標準組織(ISO) 1992 年於服務業品質管理文件中,明確定義為「服務 是供應者在與顧客接觸之介面上的活動,以及供應者內部活動所產生之結果,以滿足顧 客的需求活動過程均屬之」。

上述文獻對於服務的定義,已明確指出服務的主體為「人」;另有文獻從服務的 感受意涵來定義它,Murdick,Render 和 Russel 三位學者(1990)2指出,服務是生產時 間、空間、格式或心理效用的經濟活動;Lovelock 和 Wright(2003)2二位學者則認為,

服務是藉由顧客欲求的改變或本身感受,以創造其價值的行為或績效。

而國內文獻則偏重從顧客與服務者間之實質互動關係來定義「服務」,如洪義雄

(2001)認為航空站的服務,主要是透過航空公司與其他駐站單位來提供,旅客對各項        

1 引自李茂興,蔡佩真 (2001 譯)。服務管理。台北市:弘智。

2 引自楊東震,羅玨瑜 (2003 譯)。服務行銷與管理。台北市:雙葉。

服務感受的好壞,影響機場的聲譽極大;揭維恆(2005)研究指出,服務是一種由服務提 供者與顧客在特定的時間及地點互動的結果;而林燈燦(2003)則從服務指涉對象、心理 義涵及實質互動中,詮譯服務的定義為,「服務除了是行為的付出,更是一種態度的呈 現,一種同理心的極致表現。這種同理心表現出來的就是對人的尊重、對自我的肯定、

熱愛社會國家」。

歸納上述學者及文獻對於服務之定義,本研究擬引用林燈燦(2003)對於服務定義 的詮釋做為本研究之定義;因為航空服務除具有無形性、不可分割性、異質性及易逝性 等服務特性外,更具有「公共服務性」,故服務不僅是具體即時的行為表現,在其行為 過程中所呈現的態度是否具同理心,對於服務品質績效有很大之影響,適用於交通運輸 服務中應有的服務內涵,深具詮譯效果。

三、 品質(Quality)的定義

本小節將由品質的歷史演進過程來看相關文獻對於品質的定義,因從歷史演進過 程中亦能發現品質的定義隨著時空的進化而有不同的論述;品質的概念很早就出現在人 類社會運作中,故許多有形的原物料或產品,人們會依其品質良窳來區分等級並以不同 的價位來販售,顧客也會依產品的好壞與出售價格是否符合產品的價值,來論定商家的 誠信與商譽,近日於國內發生的越南米事件及油品風暴,即是最佳證明。

從前對於產品的分級販售即是品質的雛形概念,隨著時代進步及人類對於產品品 質需求的提升,品質的要求已不再只是口號或僅由製造者認定而已;因此,20 世紀初 期,由西方電器公司成立檢查部門協助貝爾公司建立最早的品質管制,即由產品生產者 的自我品質管制,進入產品檢驗員的品質管制;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方率 先將統計方法引入品質系統,此階段即進入統計的品質管制時期;後來因為工業品管的 誕生及許多品管學者的大力推展,而將於製造業界施行將近 50 年的「統計的品質管制」, 推動進入「品質保證」時期,更演化進入「全面品質管制」,直到現在施行的「全面品 質管理」,品質的發展過程,詳見表- 5。

在品質發展過程中,許多的學者的論述深深影響後期人們對於品質的觀念,早期 品質的觀點主要以製造者導向及產品為導向;所以,早期被日本人尊為「品質之神」的 學者 Deming 致力於統計品質(SQC)技術之推動,對於有形產品的品質定義,Deming(1981)

認為「品質」是以最符合經濟效益的製程,產生出最符合市場需要的產品,且品質是在 製造過程中產生,而不是依靠檢驗判定;另被譽為品質泰斗的學者 Juran3(1986)則以「合 用性」及「顧客導向」觀點來詮釋品質定義,他認為品質就是「Fitness for use」,

也就是,品質應以顧客需求為導向,即產品須能滿足顧客的需要,也就是一種「合用性」。

表- 5 品質的發展

品質的歷史面 品質的觀念面 品質的製度面 作業員的品質管制 品管是檢查出來的 品檢(QI) 1900年代

領班的品質管制 1920年代

檢驗員的品質管制

1940年代 統計的品質管制 品質是製造出來的 品管(QC)

↓ ↓ ↓

品質保證 品質是設計出來的 品保(QA)

↓ ↓ ↓

1960年代 全面品質管制 品質是管理出來的 全面品管(TQC)

↓ ↓ ↓

1980年代 全面品質管理 品質是習慣出來的 全面品保(TQA)

資料來源:中國生產力中心(1998),TQA 全面品質保證手冊

率先提出全面品管(Total quality control)概念的 Feigenbaum(1983)指出,「品 質」是以最經濟的方式,讓顧客獲得最高的滿意,此論述也已將品質成本的概念帶入品 質的定義之中;此後,相關研究或文獻即以顧客需求為重心來論述品質,例如在日本推 動全公司品管(CWQC)的學者石川馨(1987)指出,「品質」具有,能讓消費者或使用者於 使用後感到滿意且樂意再次購買的特質;Balachandran(1999)4指出,品質是程序管理 的結果,而管理這些程序是人,將管理重點以人為對象是必然的結果,所以,品質的好 壞是以顧客的認定為主;在以顧客為導向的品質觀點上,林燈燦(2003)認為「品質」是 要符合消費者的需求,且要讓消費者感到滿意。

       

3 引自林燈燦(2003)。服務品質管理。臺北市:品度。 

4 引自李茂興,蔡佩真(譯)(2001)。服務管理。台北市:弘智。 

另有以價值觀為導向來詮釋品質的論述,其中 Crosby5(1979)對品質定義為,品質 就是讓顧客覺得他們得到了超過預期的價值;而 Lovelock 和 Wright(2003)則主張,品 質符合顧客服務需求、欲望和期望的滿意程度。

國內將「全面品質管理」概念引進企業的中國生產力中心,對於品質則有這樣的 詮釋,「品質是公司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公司價值及尊嚴的起點。品質內涵包括產品品 質(含製造及產品)、過程品質(含服務及工作)、環境品質(含心裡及硬體)及管理 品質(含人力及決策),最近又加入社會品質(含產品責任及社會責任),這也是 TQM

(全面品質管理)是以品質為中心,發展到全公司所有管理的道理。」

另主管國內主管產品檢驗及製定檢驗標準之機構,經濟部標準檢驗局(2013)於其 官方文件中對於品質的定義為「品質為產品或服務的總合性特徵與特性,此種總合性的 特徵與特性使得產品或服務,具有滿足顧客明訂和潛在需求之能力」。

綜合上述品管大師、學者及文獻對於「品質」之定義,可以清楚看出,品質的概 念由以產品導向演化為製造者導向,再進化為顧客導向及價值觀導向的演變。為配合本 研究以實證航空站服務品質的目的,本研究認為「品質係以顧客為本,提供適時、適質、

適量的服務,滿足顧客對於服務需求的期待」。

四、 服務品質的相關研究

現代各種產業中企業為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佔得一席之地,莫不以迎合顧客需求來 提供各項服務,對於生產有形產品的企業不僅提供產品出售前的咨詢服務,更強調售後

現代各種產業中企業為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佔得一席之地,莫不以迎合顧客需求來 提供各項服務,對於生產有形產品的企業不僅提供產品出售前的咨詢服務,更強調售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