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科宦門第與家藏文獻

第三節 崇尚古雅

三、 札翰筆墨

王順伯藏昔賢墨帖至多,其一曰高子允諸公謁刺,凡十六人……。其刺 字或書官職,或書郡里,或稱姓名,或只稱名,既手書之,又斥主人之 字,且有同舍、尊兄之目,風流氣味,宛然可端拜,非若後之士大夫一 付筆吏也。蔡忠惠公帖亦有其二:一曰,襄奉候子石兄起居,朔旦謹謁;

二曰,襄別洪州少卿學士。蓋又在前帖三十年之先也。91

蔡襄(1012-1067)二帖,一云:「襄奉候子石兄起居,朔旦謹謁」;一云:「襄 別洪州少卿學士」,比高子允諸公墨帖,更早三十年。蔡襄為人清介有守,工 於書畫,已為當世所稱。92洪邁所見二帖,「風流氣味,宛然可端拜」。

三、 札翰筆墨

洪邁追慕唐世書法風雅。年逾七十,頗感歎當朝吏胥的札翰書藝,不能與 唐世相比,〈容齋三筆〉卷十五,〈總持寺唐勑牒〉條云:

」〈容齋三筆〉卷十六,〈唐世辟寮佐有詞〉,頁 620-621。

87 「臨川石刻雜法帖一卷,載歐陽率更一帖云:……。蓋吾鄉故實也。」〈容齋隨筆〉卷一,〈歐 率更帖〉,頁 1。

88 「襄陽有隋〈處士羅君墓志〉曰:……。碑字畫勁楷,類褚河南。……」褚河南,唐書法家褚遂 良,曾任宰相。詳見〈容齋隨筆〉卷一,〈羅處士誌〉,頁 1-2。

89 「顏魯公忠義氣節,史冊略盡。偶閱臨汝石刻,見一帖……千載之下,使人讀之,尚可畏而仰也

。」〈容齋四筆〉卷二,〈顏魯公帖〉,頁 636。

90 「東坡為張文定公作墓誌銘,有答其子厚之一書,云:『志文路中已作得太半,到此百冗未絕筆

,計得十日半月乃成。……。』又一帖云:……。坡帖藏梁氏竹齋,趙晉臣鐫石於湖南憲司楚 觀。」〈容齋四筆〉卷二,〈誌文不可冗〉,頁 648-649。

91〈容齋三筆〉卷十六,〈高子允謁刺〉,頁 621。

92 「歐陽公作〈蔡君謨墓誌〉云:『公工於書畫,頗自惜,不妄與人書。仁宗尤愛稱之,御製〈元 舅隴西王碑文〉詔公書之。其後命學士撰〈溫成皇后碑文〉,又勑公書,則辭不肯,曰:「此 待詔職也。」』比見蔡與歐陽一帖云:『……。襄謂近世書寫碑誌,則有資利,若朝廷命之,

則有司存焉,待詔其職也。今與待詔爭利,其可乎?力辭乃已。』……。其清介有守,後世或 未知之,故載於此。」〈容齋三筆〉卷十六,頁 621-622。

唐世符帖文書,今存者亦少,隆興府城內總持寺有一碑,其前一紙,……,

次一紙……,第三紙……。其後列銜者二十四人,……。後又有節度使 鍾傳兩牒,字法端勁有法,如士人札翰,今時臺省吏文不能及也。嘉祐 二年,洛陽人職方員外郎李上交來豫章東湖,見所藏真蹟,為辨之云:

此二十一人者,乃……。93

此則記唐世符帖牒文已不多見,其「字法端勁有法」,宋之臺省吏士則有所不 及。洪邁早先於〈容齋隨筆〉卷十〈唐書判〉條,比較公允客觀地分析其原因:

「國初尚有唐餘波,久而革去之」。94具體說來,宋士大夫札翰書法的功力,遠 遜於唐士子,固其來有自:

唐代銓選擇人之法有四:一曰身,謂體貌豐偉;二曰言:言辭辯正;三 曰書,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優長。凡試判登科謂之入等,甚拙者謂 之藍縷,選未滿而試文三篇謂之宏辭,世判三條謂之拔萃。中者及授官。

既以書為藝,故唐人無不工楷法,以判為貴,故無不習熟。而判語必駢 儷。今所傳《龍筋鳳髓判》及《白樂天集‧甲乙判》是也。自朝廷至縣 邑,莫不皆然,非讀書善文不可也。宰臣每啟擬一事,亦必偶數十語,

今鄭畋敕語、堂判猶存。世俗喜道瑣細遺事,參以滑稽,目為花判,其 實乃如此,非若今人握筆據案,只署一字亦可。……95

唐宋科舉不同,96宋代除徹底取消門第的限制、廢除薦舉、考試內容多樣化等重 大區別之外,凡進士出身者,無須經過選試,直接授官。而唐代士子中舉及第,

只是取得做官的資格,成為「選人」。選人入仕,必須經過吏部「身、言、書、

判」的考試,自朝士到縣吏,其考選標準為:「體貌豐偉」、「言辭辯正」、

「楷法遒美」、「文理優長」四項。故唐代朝士文吏的素質極優,要皆讀書善 文,工於楷法,嫻熟駢儷判語者。國家考試引導士人之學識養成與自我訓練,

自有科舉以來皆然。唐人寫起判語,駕輕就熟,還有一種言詞滑稽內容瑣細的

「花判」。相對的,宋代的文吏握筆據案,只署一字亦可,已非唐世的規格要

93 〈容齋三筆〉卷十五,頁 609-610。

94 〈容齋隨筆〉卷十,頁 129。

95 〈容齋隨筆〉卷十,〈唐書判〉,頁 129。

96 參見何忠禮:《科舉與宋代社會》,〈科舉制度與宋代文化〉之一:「唐宋科舉制度的重大區別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年 12 月第一版),頁 68-75。

求。對於唐代傳世的判語著作,諸如張鷟《龍筋鳳髓判》,白居易的〈甲乙判〉

等,洪邁〈容齋續筆〉卷十二,卻推翻〈容齋隨筆〉〈唐書判〉之說:唐人無 不工楷法,以書為藝,以判為貴。區隔出唐判書之良窳不齊:

唐史稱張鷟早惠絕倫,以文章瑞朝廷,屬文下筆輒成,八應制舉皆甲科。

今其書傳於世者,《朝野僉載》、《龍筋鳳髓判》也。……《百判》純 是當時文格,全類俳體,但知堆垛故事,而於蔽罪議法處不能深切,殆 是無一篇可讀,一聯可味。如白樂天〈甲乙判〉則讀之愈多,使人不厭,

聊載數端於此:「甲去妻,後妻犯罪,請用子蔭贖罪,甲不許。判云:

『不安爾室,盡孝猶慰母心;薄送我畿,贖罪寧辭子蔭。縱下山之有恕,

曷陟屺之無情。』」……若此之類,不悖人情,合於法意,援經引史,

比喻甚明,非「青錢學士」所能及也。元微之有百餘判,亦不能工。余 襄公集中,亦有判兩卷,粲然可觀。97

可見洪邁對於唐人判語的見解,因時而異。距〈容齋隨筆〉之作,時隔十餘年,

表出此條,批判張鷟「青錢學士」,名不符實。張鷟之文辭,猶青銅錢,萬選 萬中,故有「青錢學士」之稱。洪邁認為張鷟判語徒具故事,堆垛文獻,缺乏 閱讀價值。惟推舉白居易的判語,「援經引史,比喻甚明」,既「不悖人情」,

又「合於法意」,殊堪咀嚼而不厭。洪邁詞科出身,擅長四六,頗以「吾家四 六」自許。《容齋隨筆》其後所輯出之《容齋四六叢話》,98斯可謂遠承宋初駢 文風尚之體現。整體而言,洪邁撰述〈容齋隨筆〉之際,明顯地表達其追慕唐 世、宋初之情懷,尤其懷念文化典章禮制之古雅,與純樸敦厚的人情。99

南渡之後,宦場文士的文化素養低落,批閱公文的書法與判語,「吏牘行 遣」,「一付筆吏」,已經失落了古雅之致。〈容齋隨筆〉以至於〈容齋三筆〉,

每每感嘆胥吏人才的凋零,譬如〈京師老吏〉、〈吏文可笑〉、〈司封失典故〉:

97 〈容齋續筆〉卷十二,〈龍筋鳳髓判〉,頁 364-366。

98 《容齋四六叢話》輯自《容齋隨筆》,書賈改竄題目,偽造書序,以鬻書圖利。《容齋四六叢談

》,一卷,嚴一萍輯,《百部叢書集成》第十三函之四,據〔清〕曹溶輯,〔清〕陶越增訂,

學海類編本影印,並附四庫提要於後,云:「邁初習詞科,晚更內制於騈偶之文,用力獨深。

」(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 年出版)。

99 白樂天「弊宅重葺,橋憑州守造,樹倩府寮栽」,形諸詩篇,不懼譏議,可知唐世風俗可喜。見

〈容齋隨筆〉,卷一,〈樂天新居詩〉,頁 13。北宋蔡君謨送荔枝與昭文相公一帖,「是時,

侍從與宰相相往還,其禮蓋如是,今之不情苛禮,吁可厭哉。」見〈容齋隨筆〉卷三,〈蔡君 謨帖〉,頁 39-40。

京師盛時,諸司老吏,類多識體,習典故。翰苑有孔目吏,每學士制草 出,必據案細讀,疑誤輒告。劉嗣明嘗作〈皇子剃胎髮〉文,用「克長 克君」之語,……吏拱手曰:「內中讀文書不如是,最以語忌為嫌,既 剋長又剋君,殆不可用也。」嗣明悚然亟易之。靖康歲,都城受圍,……

或言太常寺有舊祭服數十,閒無所用,可以藉甲。少卿劉珏具稾欲獻於 朝,以付書史。……至於三,其誤如初……曰:「非敢誤也,某小人竊 妄有管見。在《禮》『祭服敝則焚之』,今國家迫急,誠不宜以常日論,……

少卿固體國,不若俟朝廷來索則納之,賢於先自背禮而有獻也』」珏愧 嘆而止。……今之胥徒,雖公府右職,省寺掌故,但能鼓扇獧浮,顧賕 謝為業,簿書期會之間,乃漫不知曉,求如彼二人,豈可得哉!100

吏文行移,只用定本,故有絕可笑者。……淳熙六年,予以大禮恩澤改 奏一歲兒,吏部下饒州,必欲保官狀內聲說被奏人曾與不曾犯決笞,有 無翦刺……又令供與予是何服屬。父之於子,而問何服屬,一歲嬰兒,

而問曾與不曾入仕坐罪,豈不大可笑哉。101

南渡之後,臺省胥吏舊人多不存,後生習學,加以省記,不復諳悉典章。

而司封以閒曹之故,尤為不謹。102

洪邁舉出北宋末年兩位「識大體、習典故」的老吏故事,或能查核草制中的不 當用字,或能委婉提出合宜解決之道,不悖禮自獻的太常寺老吏。〈京師老吏〉

此條,以一己聞見之個案,便遽以推論:「京師盛時,諸司老吏,類多識體,

習典故。翰苑有孔目吏,每學士制草出,必據案細讀,疑誤輒告。」並以靖康 受圍之際,彼等秉禮執事的吏員,已是不可多得。又以其親身經歷,申論「吏 文行移,只用定本」,諸如此類,皆不免有以偏概全之失。世代交替,南渡之 後,吏胥人才確實逐漸凋零。以身為嫻熟典章制度的國士而言,103自然提出如此 的警訊,吏員不諳典章,缺乏嚴謹的專業態度,處理公文,未經思考判讀,一

100 〈容齋隨筆〉卷十五,頁 202。

101 〈容齋隨筆〉卷十六,頁 214。

102 〈容齋三筆〉卷九,〈司封失典故〉,頁 518。

103 據〔宋〕韓淲:《澗泉日記》卷中,南渡之後,乾道、淳熙以來,僅洪邁與周必大並列南宋熟 諳典章制度的指標性人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年 6 月),頁 20。

以「定本」批復,鬧出不少笑話。即使勤學省記,亦無法提升吏員的層級。洪 邁指出當時的簿書小吏,浮薄貪利,無心於公務。加上負責掌管官員封爵、敘 贈、承襲等「司封」之職,乃閒官兼職,〈司封失典故〉的情形,自然益加嚴 重。104凡此南宋中後期人才斷層的普遍現象,其直言揭露尤見於〈容齋三筆〉。

洪邁憑其科宦門第的文化優勢根柢,與其主體性的自覺,持續自我鍛鑄,

天賦與勤學相乘,拉高了個人的閱讀視野,積澱出博雅的學識,並保有人文關 懷的熱情與積極能動力,躋身於南宋的菁英行列,也在南宋整體文化的傳播上,

天賦與勤學相乘,拉高了個人的閱讀視野,積澱出博雅的學識,並保有人文關 懷的熱情與積極能動力,躋身於南宋的菁英行列,也在南宋整體文化的傳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