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閱讀與閱歷之交融共構

第三節 《容齋隨筆》書寫體例之建構

二、 筆記書寫之自我鍛鑄

〈容齋隨筆〉卷一、卷二、卷三諸條,148殆作於洪邁五十歲之前。今逆推 以見洪邁五十歲之前的閱讀視野與國是關懷。洪邁四十四至四十六歲三年期 間,親近宸顏,出入密邇禁庭:乾道二年(1166)三月,伯兄洪适罷相;九月,

洪邁前往臨安,入對。其間,洪邁已積極上劄子請奏,乞蠲減鄱陽歲貢誕節金 千兩事。149其後,又奏請令講讀官以日得聖語送修注官,名曰《祥曦記注》。150 乾道三年(1167)正月,召對選德殿;三月,入殿講論古今帝王之道。七月,

入職西垣,據《宋史》本傳云:是年,「拜中書舍人兼侍讀、直學士院,仍參 史事。」151

147 洪邁此札,有輯佚之功。當時所見《休浮集》百卷本,並無此二篇,直到豫章刊刻《休浮集》

始附載此二書信於後。參見〈容齋隨筆〉卷四,〈張浮休書〉條,頁 45-46。

148 據〈容齋隨筆〉卷一,最末一條〈青龍寺詩〉云:頃於乾道四年(1168)講筵開日,蒙上贈題 詩贈扇。卷一應該完成於四十六歲之後。又,卷四,第二條〈溫公客位榜〉云:「乾道九年(

1173),公之曾孫伋出鎮廣州,道過贛,獲觀之。」由此即可推知〈容齋隨筆〉卷二及卷三,

皆作於五十一歲以前。筆者取其整數,稱為前五十歲之作。

149 據〈容齋四筆〉卷八,〈文書誤一字〉,頁 727。

150 洪邁云:「(乾道二年十一月)每侍清閒之燕,獲聞玉音,凡所摘諭,莫非中的。徽言善道,

可為世法。……臣伏睹今月五日給事中王曮進讀《春秋》『莒人伐杞』……上曰:『春秋無義 戰。』周執羔進讀《三朝寶訓》,論文章之弊,上又曰:『文章以理為主。』陳巖叟等奏刑部 事,上曰:『寬則容奸,急則人無所措手足。』凡此數端,皆承學之臣日夜探討,累數百語所 不能盡,而陛下蔽以一言,至明至當。」﹝元﹞佚名著,李之亮校點:《宋史全文》卷二四下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 年 8 月第一版),頁 1684。

151 〔元〕脫脫撰,〔清〕盧文弨孝宗紀拾補,〔清〕錢大昕考異,鄧恭三職官志考正,王德毅、

翰林學士此職,乃天子之代言,典掌誥命,並兼任天子經筵官;不只是天 子之「詞臣」,也是「師臣」,位階「清切貴重」,乃皇帝及皇太子的政治輔 弼及文化導師。北宋王偊稱、楊億、歐陽修、王安石、蘇軾等,皆曾擔任翰林 學士,彼等之氣節與文章皆獨步當代,並為士林所推崇。152可想而知,洪邁必 然也具有強烈的參政意識,並以肩負起當代的文化為己任。加上洪氏「父子相 承,四上鑾坡之直」的身世背景(洪邁謝表語),無形之中,驅策著洪邁治學 不輟。其涉獵廣博,幾無所不通。舉凡國防、經濟、教育、吏治、典章制度等 政治議題,或者經史、詩詞、文章、小學、天文地理、風俗民情、醫卜術數等 學術領域,可謂囊括天下事。洪邁有待而用的自期,及預備諮詢參議的意圖趨 向,非常明顯。

今〈容齋隨筆〉前三卷之閱讀與書寫,必與這些職場經驗的歷練相連結。

而且考述其筆記的內容,大致上已建構出《容齋隨筆》的書寫方向。尤其第一 卷二十九條,從四十一歲開始撰述,費時六年,這六年乃洪邁隨筆書寫的演練 期,此後駕馭文字,得心應手;考察前三卷的完成時間雖然時間長短不一,不 過,經繫年之後,發現此三卷大部分篇幅也都是完成於四至五年的時間。以下 分類建構洪邁前三卷的筆記書寫,並見附錄表三。

(一)經學注疏筆記

卷一隨筆之經學注疏筆記,凡三條。其一〈禹治水〉條,追記魏幾道解說

《尚書.禹貢》,敘禹順五行而治水,與道相合,發揮「彝倫攸敘」的義理。153 其二〈解釋經旨〉條,標舉《孟子》之解經簡明。如解釋《詩經.大雅.生民 之什‧公劉》篇則云:「故居者有積倉,行者有裹囊也,然後可以爰方啟行。」

又解釋《詩經.大雅.蕩之什‧烝民》篇,但引孔子之語云:「故有物必有則,

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154語言簡單明白,而義理昭然。洪邁標舉〈孟子 解經〉條之優點,與奏請纂錄《祥曦記注》時,盛稱揚孝宗「一言中的」的原 則顯然一致。但更重要的意涵,乃藉〈公劉之詩〉:「乃積乃倉,乃裹餱糧。

徐芹庭等斷句:《宋史》卷三七二,〈洪邁列傳〉,(臺北:新文豐出版,1975 年 6 月初版)

,頁 4569。

152 陳元鋒:〈北宋翰林學士與詩史演進〉,收入陳文鵬主編:《兩宋士大夫研究》,(北京:中 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年 3 月第一版),頁 41-43。

153 〈容齋隨筆〉卷一,頁 5。其後進徐鹿卿(1170-1249)「乙丑進講—論禹貢導水九條」以禹因 勢利導治水之道,進講人主為治之道,亦為行其所無事而已。徐鹿卿:〈《尚書》單篇講義〉

,林慶彰主編:《中國歷代經書帝王學叢書‧宋代編》第四冊,(臺北:新文豐出版,2011 年 12 月初版),頁 213。

154 〈容齋隨筆〉卷一,頁 9-10。

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啟行。」對應當時的國是政 策,所謂「今日之和,乃所以為他日之恢復。」此「和」,非退縮型的和解,

而是尋求自我茁壯,發展內政的政治路線。155

其三〈坤動也剛〉條,很明顯是與年號「乾道」有所對應,相互發明。《周 易》為五經之首,依《史記‧太史公自序》云:「《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

故長於變;……《春秋》辯是非,故長於治人。」《周易》、《春秋》分別代 表了天道、人道。156《周易》流傳到宋代,有象數派、義理派及圖書派之分,

經筵講官講解《周易》主要是發揮其中的義理。宋太祖、仁宗皆曾命講《周易》

〈乾〉卦,旨在闡揚其中義理,輔助皇帝修身養性。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

九月九日詔侍講每日進講《周易》兩卦,其後帝即發表心得。157可見,洪邁此 條解釋《周易》〈坤〉卦〈文言〉:「坤至柔而動也剛」,羅列王弼、伊川、

橫渠、東坡、了翁、郭雍諸家之說,最後揭櫫最為分明有理之說者:「予頃見 臨安退居庵僧曇瑩云:『動者謂爻之變也,坤不動則已,動則陽剛見焉。在初 為〈復〉,在二為〈師〉,在三為〈謙〉,自是以往皆剛也。』」158在此,洪 邁揭舉僧人經解之說以為至當,與隨後卷三〈儒人論佛書〉條,申明儒人不當 舉佛書之說以告僧人的立場,頗有自相矛盾之處。

卷二以《論語》經解為主,共五條,自第十四至十八條:〈信近於義〉、

〈剛毅近仁〉、〈忠恕違道〉、〈求為可知〉、〈里仁〉。其中〈求為可知〉

條,所謂:「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洪邁引孟子論函矢、巫匠之術,

曾記一說:「函矢、巫匠皆里中之仁也。然於仁之中,有不仁存焉,則仁亦在 夫擇之而已矣。」洪邁以為此特謂閭巷之間所推以為仁者,固在所擇,正合孟 子之意。不然,仁之為道大矣,尚安所擇而處哉。」159洪氏之別解正在於「處 不擇仁」與「擇不處仁」,擇與處二字之差異。又,〈求為可知〉條亦有別解,

引謝道顯之說,認同其駁斥「求為可知之行」;自句法探其義訓:「君子不以 無位為患,而以無所立為患;不以莫己知為患,而以求為可知為患。」160又,

155 ﹝日﹞寺地遵著,劉靜貞、李今芸:《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新北:稻禾出版社,1995 年 7 月初版),頁 475。

156 姜廣輝主編:《中國經學思想史》第二卷,張廣保執筆第三十三章:「劉歆與《周易》最高經 典地位的確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年 9 月第一版),頁 313-335。

157 詳見林慶彰主編:《中國歷代經書帝王學叢書‧宋代編》:導言,(臺北:新文豐出版,2011 年 2 月),頁 1。

158 〈容齋隨筆〉卷一,頁 10。

159 〈容齋隨筆〉卷二,〈里仁〉條,頁 26。

160 洪邁云:「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為之說者皆以為當求為可知之 行。〈容齋隨筆〉卷二,頁 26。

卷三解釋經旨者:〈冉有問魏君〉、〈商頌〉二條;並及〈三女后之賢〉〈賢 父兄子弟〉二條。

此乃洪邁延續其侍講經解所作的隨筆講義,經學帝王學內容典籍包含《論 語》《孟子》《周易》《尚書》《詩經》等,此當有待進一步深究。

(二)重申國族意識

洪邁善於以碑帖補證史闕,〈羅處士誌〉條,161藉父子名諱,重申華夷之辨。

洪邁使金的外交活動,雖未能成功,但經過客觀的實地考察,洪邁認為金國實 力固不可輕忽,卻已能自振奮起。《宋史》本傳記載洪氏奏請「淮東邊備六要 地」,而《夷堅乙志‧俠婦人》描寫宋金兩國對峙,巧妙安排身陷金國的朝廷 官員南歸的情節;162其文學書寫已能從維護國家利益的角度發聲,是以南宋當 有足夠的實力可與金國相抗衡。局勢的轉變,從卷一第十五〈地險〉條,即考 見洪氏對於國防邊備問題的關切之外,也對宋初建都「德固兵險」的策略有所 辯疑:

古今言地險者,以謂函秦宅關、河之勝,齊負海、岱,趙、魏據大河,

晉表裏河山,蜀有劍門、瞿唐之阻,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吳 長江萬里,兼五湖之固,皆足以立國。唯宋、衞之郊,四通五達,無一 險可恃。然東漢之末,袁紹跨有青、冀、幽、幷四州,韓遂、馬騰輩分 據關中,劉璋擅蜀,劉表居荊州,呂布盜徐,袁術包南陽、壽春,孫策 取江東,天下形勝盡矣。曹操晚得兖州,倔強其間,終之夷羣雄,覆漢 祚。議者尚以為操挾天子以自重,故能成功。而唐僖、昭之時,方鎮擅 地,王氏有趙百年,羅洪信在魏,劉仁恭在燕,李克用在河東,王重榮 在蒲,朱宣、朱瑾在兗、鄆,時溥在徐,王敬武在淄、青,楊行密在淮 南,王建在蜀,天子都長安,鳳翔、邠、華三鎮鼎立為梗,李茂貞、韓 建皆嘗刧遷乘輿。而朱溫區區以汴、宋、亳、潁嶻然中居,及其得志,

乃與操等。以在德不在險為言,則操、溫之德又可見矣。163

161 「襄陽有隋處士〈羅君墓誌〉曰:『君諱靖,……祖養,父靖,學優不仕,有名當代。』……

然父子皆名靖,為不可曉。拓拔魏安同父名屈,同之長子亦名屈,祖孫同名。胡人無足言者,

但羅君不應爾也。」〈容齋隨筆〉卷一,頁 1-2。

162 李藝:〈南宋使金士大夫的使命意識與文學策略〉,收入陳文鵬主編:《兩宋士大夫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年 3 月第一版),頁 168-201

163 〈容齋隨筆〉卷一,頁 8-9。

洪邁以古論今,國朝初建國都於汴京,乃基於漕運之經濟因素,地理形勢上缺 少山川丘陵地險之利。黃河雖為汴京北方之天然屏障,其河決水患之外,還有 地震、沙塵風暴等自然災害。因此太祖主張遷都洛陽,據山河之勝,去冗兵,

洪邁以古論今,國朝初建國都於汴京,乃基於漕運之經濟因素,地理形勢上缺 少山川丘陵地險之利。黃河雖為汴京北方之天然屏障,其河決水患之外,還有 地震、沙塵風暴等自然災害。因此太祖主張遷都洛陽,據山河之勝,去冗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