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容齋隨筆》研究—洪邁的閱讀體驗與書寫建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容齋隨筆》研究—洪邁的閱讀體驗與書寫建構"

Copied!
31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國 文 學 系

博 士 論 文

《容齋隨筆》研究

— 洪邁的閱讀體驗與書寫建構

A Study on “Miscellaneous Notes”—Hong Mai's Reading

Experience and Writing Constitution

研 究 生:蔡 美 端

指導教授:張 高 評 教授

中華民國一○二年七月

(2)
(3)
(4)

洪邁《容齋隨筆》兼綜四部,有「南宋說部之首」的稱譽。此書自宋至明清,

刊行不輟,乃「儒生進學之地」,集考證、辨偽、輯佚之功,在中國文獻學史上 自有一席之地。洪邁撰述隨筆,始於四十一歲,且持續四十年之久。本文以洪邁 的閱讀作為考察路徑,對應南宋當時的政治、時事與歷史氛圍,從文本的字裡行 間,探觸洪邁下筆立論的用意,提供一個重新理解洪邁其人與《容齋隨筆》其書 的窗口。本文之學術貢獻與特色暨各章要旨分述於後:

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緒論」:回顧研究現況並提出議題思考的路徑,繼 而釐清宋人的筆記概念,掘發洪邁《容齋隨筆》書名所隱含的書齋意境,及「隨 時而動」的意涵;再從《容齋隨筆》之刊行與流通,考察《容齋隨筆》定位為「南 宋說部之首」之演變過程,同時也呈現出他作為讀者超越時空,推動閱讀的熱情。

第二章從「科宦門第與家藏文獻」的環境優勢,探索洪邁何以能立足於知識王國 的憑藉,並成為南宋君臣心目中學問博洽的代表人物。

第三章則進入洪邁「閱讀與閱歷之交融共構」:因洪邁擁有高度的閱讀熱情,

《容齋隨筆》即是他的閱讀生產,也是一種知識輸出。洪邁置身於南宋文化場域 所激盪出的一種互動與對話,出以理性或感性之筆,建構出呼應當代議題思考的 隨筆書寫。本章先行考察〈容齋隨筆〉至〈容齋五筆〉之寫作時間,從四篇姿態 各異的自序,爬梳洪邁撰述《容齋隨筆》的心境轉換,探測其長年筆耕的背後動 力。其次,繞道擇取洪氏父兄之作,其師張九成之說,遠紹歐陽脩、蘇軾、司馬 光北宋諸公等,追溯洪邁學術之本源。以洪邁青年時期的閱讀筆記為起點,輔之 以各筆各卷之繫年簡考,推究洪邁《容齋隨筆》之書寫範式的建構,大致完成於

〈容齋隨筆〉前三卷,即五十歲之際。尤以〈容齋隨筆〉卷一,前後費時六年,

殆是洪邁隨筆形式書寫的自我鍛鑄時期。此後,下筆駕輕就熟,〈容齋隨筆〉、〈容 齋續筆〉、〈容齋三筆〉各筆寫作時間,雖分別長達十八、十三、五年,究其實,

此三筆大部分的卷帙,幾乎都是寫就於四至五年之間。

以下第四至六章則是筆者透過閱讀《容齋隨筆》之後,分類建構洪邁的閱讀 體驗與書寫。第四章「博物稽古與草木蟲魚之關注與書寫」:為藉器物稽古、認 知草木蟲魚與醫卜數術之筆記。第五章「國是建言之政論筆記與書寫」:洪邁「身 在江湖,心存魏闕」,透過隨筆,以史為鑑,為自己找到一條參與國是之路。本 章觀察洪邁與君主及其同僚之間,如何展開對話,卻因時代之囿限,處於乾淳小 康之治,雖蒙君主之重視卻未受其重用。

第六章「洪邁的詩歌閱讀體驗與書寫建構」:分為從南宋追求詩歌典範的閱 讀現象,洪邁作為詩歌作者、讀者與輯錄考辨之文化推手,進入詩歌典範之閱讀 體驗,及超越典範之創作意識等四大方面考察。論述共享典範之形成,詩歌閱讀 體驗之不同層次,生命寄體之表出。同時認識洪邁的詩歌創作體驗、別具殊榮的 讀者身分,並為當代詩歌之裒輯,與流通詞彙之考辨等作出一定的貢獻。

第七章結論:綜述全文從洪邁的閱讀體驗與書寫建構入手,重新審視其人及

(5)

實與現實之間,既努力尋求改善與解決國家政治與社會的問題,同時也藉由閱讀 與書寫緩解了個人的生命焦慮。

本文爬梳洪邁閱讀與書寫之間的共構與效應,找出洪邁科宦家族的優勢憑藉 與知識輸出之聯繫,釐清「國是建言」與「君臣相與」的真相。《容齋隨筆》此 書不僅開啟清代考據學之端緒,其書名及其內涵蘊含著南宋士人文化。洪邁史鑑 帝王學之書寫原則,旨在敘事簡明曉暢,使讀者立即掌握重點。強調「有婉順體」, 合於「諫爭大義」,使用有效性的說話術,使人君欣然領納進言或進諫。洪邁又 取鑑秦漢,找出聖王與同德英輔之遇合條件。尤其「治世明主之誤區」的建構書 寫,以「憂治世而危明主」為論述核心,〈王衛尉〉乃「有婉順體」的建言最佳 範式。此外,本文也呈現出詩學筆記所傳遞的文化意涵與心靈密碼,洪邁獨特的 閱讀體驗與當代對話,並提出洪邁觀點的侷限性。洪邁《容齋隨筆》確實有許多 值得深入研究的議題。

關鍵詞:洪邁、《容齋隨筆》、閱讀體驗、書寫、筆記

(6)

Covering four bibliographical categories, Hong Mai’s Miscellaneous Notes from his Study is recognized as the top fiction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is work had been popular from Song Dynasty to Ming and Qing Dynasty. Occupying a signific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documentation, it is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work for Confucian scholars to improve themselves in textual research, distinguishing the originals, and compiling manuscripts. Hong Mai had begun working on the miscellaneous notes since he was forty-one, and the writing had proceeded for forty years. This study explores Hong Mai’s work through Hong’s reading in relation to the politics, important events, and historical milieu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rough this work,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Hong Mai’s intention in writing, providing a new way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writer Hong Mai and his Miscellaneous Notes.

The main academic contribution and creative features of this dissertation as well as the keynote of each chapter are expressed summarily as follow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reviews current related studies and points out possible ways of thinking. It then clarifies the concepts of notes in the writing by people in Song Dynasty. Besides, it indicates the implicit meanings of the study as the title Miscellaneous Notes from Hong Mai’s Study suggests and the meaning of

“moving at any time.” From the publication and circulation of Miscellaneous Notes, this dissertation examines how this work was positioned as “the top fiction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and presents readers’ passion for promoting reading beyond time. Chapter Two explores how, privileged from his official family and rich family collection of documents, Hong Mai found his way in the kingdom of knowledge and became a representative of profound erudition for the emperor and courtiers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Chapter Three introduces the process of Hong Mai’s integration between reading and experience. Because Hong Mai was very passionate for reading, Miscellaneous Notes from Hong Mai’s Study can be regarded both as his reading production and a kind of knowledge output. Situated in the cultural exchange and conversation stimulated by the Southern Song culture, Hong Mai constructs his writing with sense and sensibility, producing works in response to contemporary issues.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the four very different prefaces written in the period between Miscellaneous Notes from Hong Mai’s Study and Five Notes from Hong Mai’s Study, scrutiniz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Hong Mai’s thinking when writing Miscellaneous Notes from Hong Mai’s Study, and exploring what motivates Hong’s writing during his writing career. Second, this chapter traces Hong Mai’s academic inspiration through the works of his father and brother, his teacher Zhang Jiu-cheng, and the Northern Song writers Ou Yang-xiu, Su Shi, Si Ma Guang. By referring to the reading notes written when Hong was young and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hronology of each

(7)

completed the first three volumes of Miscellaneous Notes from Hong Mai’s Study.

The first volume took about six years. It was a period when Hong Mai trained himself in the writing of notes. Afterwards, Hong Mai was familiar with this form of writing.

Although Miscellaneous Notes from Hong Mai’s Study, The Second Miscellaneous Notes from Hong Mai’s Study, The Third Miscellaneous Notes from Hong Mai’s Study were completed in 18, 13, 5 years respectively, in fact, most of the notes in these three works were written in four to five years.

Chapter Four to Six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Hong Mai’s reading experience and writing after Miscellaneous Notes from Hong Mai’s Study is studied. Chapter Four “Archeology of All Things and the Observation of and Writing on Plants, Woods, Insects, and Fish”: is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of notes: archeology of tools, plants, woods, insects, and fish, and medicine divination, and astronomy. Chapter Five “Notes and Writings on Political Suggestion and Comment”: Although Hong Mai was not a courtier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he cared much about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at that time. Through the notes which reflect history, he found a way to participate in politics. This chapter examines how Hong Mai develops conversations with the emperor and his contemporaries. However, 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 at that time, the empire was ruled by the monarch of the same family of Zhao (Emperor Xiao Zong). Hong Mai was appreciated by the emperor, but he was not assigned to any important position.

Chapter Six “Reading Notes and Writing Constitution on Poetry”: This chapter examines the transmission and conversation of Hong Mai’s poetry reading experience so as to provide contemporary poetry readers a new reading perspective for poetry appreciation, and lead readers to an innovation way of reading. Hong Mai not only presents poems embodied readers’ life, but also contributes to correcting the absurdity in poetry and compiling documents.

Chapter Seven “Conclusion”: This dissertation begins from Hong Mai’s reading experience and writing construction, reexamining the author and his Miscellaneous Notes from Hong Mai’s Study. On the one hand, this dissertation presents Hong Mai’s academic achievement, but on the other, from the hindsight, it demonstrates how man is confined by his own problems and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milieu. Through reading and writing, Hong Mai situates himself in between history and reality, trying to improve and solve political and social issues, and relieving his personal anxiety in life.

Key Words: Hong Mai;Miscellaneous Notes from Hong Mai’s Study;reading experience;writing;notes

(8)

從去年暑假開始鎖館於成大研究小間,早出晚歸,背著背包,兩手提書,在 美麗的校園,享受著簡單規律的生活,偶而還是感覺幸福的!但是初審稿的繳交 期限在即,面對學問淹博的洪邁,我有追攀不及之感。對我而言,幾個月完成初 稿,便是一樁極大的挑戰。首先我必須對治時間的壓力,力求冷靜與專注。告訴 自己:如果你往前走,路就在腳下,你一步一步走,路一尺一尺延長。這彷彿像

「關山奪路」!

所以我不只是在寫一篇論文,而是面對一場自我的挑戰。誰知道自己竟然在 四十歲過後,重返校園,親嘗「時過而後學」的痛苦。我選擇自己的慢步調修習 學分,期間必須修兩年的第二外國語言,第五年必須通過博士資格考筆試,並發 表期刊論文。資格考之後,停頓下來,捱到最後一年的期限,背水一戰!我也經 歷一場不知所以的〈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直到此刻,徹夜未眠,還未校訂完稿,

強迫自己坐下來一個字一個字敲出心中的無盡意。

七月二日通過口試,至今仍無法喘息。身邊的親人朋友總等著我脫離苦海似 的。回首來時路,漫長的九年,好像很遙遠了。這幾年教書環境的日夕劇變,忙 碌到只能面對眼前的事而已,也不必多想。

首先感謝指導老師張高評教授的寬容,不忍催逼容易緊張的我,給我巨大的 迴旋空間。更要感謝三位初審老師的悉心指導,二月底,拿到審查意見之後,繼 續另一段修改論文的歷程。至五月十三日公開論文發表,還在不斷修正調整。口 試前一週,方以急件送寄論文給口試老師。對於初次拿到論文的王國良老師深感 抱歉,必須短時間內審閱完畢。王老師溫和客氣,在文獻學、目錄學方面給我珍 貴而專業的引導。黃啟方老師更是宋代黃庭堅、蘇軾領域的先進,因緣巧合先後 寄了兩次審查意見給我,最後還將口考論文本留給我參考,感謝老師淡定審慎的 教導,黃老師給予每個寶貴的意見,都讓我有怵然為戒的觸動與啟發。也要謝謝 劉靜貞老師在觀念和架構調整上,給我許多的提點。百忙之中撥出時間討論並解 決問題,遇見劉老師,真是上天的悲憐。還要謝謝周益忠老師的鼓勵與打氣,提 供不同的思考路徑,每位老師都給我莫大的助益。艷陽高照,舟車勞頓南下,辛 苦老師了。

謝謝篤定沉穩的沈寶春主任,能在她任內完成了學位論文。在成大修課期 間,也非常感謝已離開成大的廖美玉老師,在研究之路給予的訓練,謝謝施懿琳 老師的照顧與帶領,感謝王偉勇老師充滿朝氣的鼓勵。

還有崑山科大的同事的體諒與擔待,秀卿、曉怡、明珠、淑雯、以及一起面 對第九年學位之路的麗芬,彼此打氣!謝謝背後支持我的慈娘姐,還有財亨、依 璇、曉蒨、雅娟這些溫馨的孩子,隨時提供最佳的後援。該感謝的人太多了!

當然,最要感謝兄嫂姪子的關懷體諒。尤其辛苦的四哥,每天為我登記圖書 館的研究小間,為我準備飲食三餐,借書額度用盡時,還仰賴四哥借書,這個博 士學位真是靠所有人的幫忙才完成的。

(9)

美端 感恩 2013.07.15

(10)

第一章 緒論 ... 1

一、文獻回顧與研究路徑之提出—閱讀與書寫之間 ... 1

二、筆記的概念與命名 ... 13

三、《容齋隨筆》書名釋義... 17

四、《容齋隨筆》的刊行與流通 ... 23

第二章 科宦門第與家藏文獻 ... 31

第一節 科宦門第之優勢 ... 31

一、 蔭任詞科之門徑 ... 34

二、 家族教育... 37

第二節 家藏文獻 ... 43

一、 燕地書畫器物 ... 43

二、 文獻典籍... 44

三、 稽古紀實之筆記 ... 45

第三節 崇尚古雅 ... 47

一、 尊古與疑古 ... 47

二、 碑帖鑑賞... 50

三、 札翰筆墨... 52

第三章 閱讀與閱歷之交融共構 ... 57

第一節 《容齋隨筆》繫年簡考與寫作心境 ... 57

一、 〈容齋隨筆〉各卷寫作時間考要 ... 58

二、 〈容齋續筆〉各卷寫作時間考要 ... 60

三、 〈容齋三筆〉各卷寫作時間考要 ... 61

四、 〈容齋四筆〉、〈容齋五筆〉各卷寫作時間考要 ... 62

五、 隨筆自序之心境表露 ... 63

第二節 學術養成之本源 ... 74

一、 讀史學文之路徑 ... 75

二、 閱讀範疇之分類 ... 91

第三節 《容齋隨筆》書寫體例之建構 ... 93

一、 青年時期之閱讀筆記 ... 94

二、 筆記書寫之自我鍛鑄 ... 97

(11)

一、 登瀛之榮的喜悅 ... 113

二、 奉使失挫的自我調適 ... 116

三、 遷謫的鬱結與超越 ... 122

第四章 博雅稽古與草木蟲魚之關注與書寫 ... 131

第一節 器物稽古 ... 131

一、 銅爵灌硯 ... 132

二、 鐘鼎彝器 ... 133

第二節 草木蟲魚之關注... 139

一、 植物誌筆記 ... 139

二、 動物誌筆記 ... 154

三、 自然生態觀察手記 ... 155

第三節 醫卜術數之探觸... 160

一、 藥方筆記 ... 160

二、 數術考異筆記 ... 164

第五章 國是建言之政論筆記 ... 181

第一節 國是建言—一條參與國是之路 ... 183

一、 「乾淳小康」—君臣相與之因緣 ... 184

二、 「國無人乎」之喟嘆與迷障 ... 186

第二節《容齋隨筆》之帝王學 ... 194

一、 洪邁帝王學之隱含讀者 ... 195

二、 秦漢治國資鑑筆記 ... 198

三、 明君賢臣之遇合 ... 205

四、 治世明主之誤區 ... 213

第六章 詩歌典範之追求與超越 ... 229

第一節 追求詩歌典範之閱讀現象 ... 230

一、 「共享典範」之形成 ... 231

二、 理解性的詮釋與相悅以解的感悟 ... 233

第二節 詩歌作者、讀者與輯錄、考辨之文化推手 ... 238

一、 現身說詩歌的創作體驗 ... 239

二、 別具殊榮的讀者身分 ... 240

三、 當代詩歌之裒集 ... 241

第三節 進入詩歌典範之閱讀體驗 ... 244

(12)

二、 生命寄體之「表出」 ... 246

三、 詩話之表出形式:開啟學詩路徑 ... 251

第四節 超越典範之創作意識 ... 254

一、 學古與自成一家 ... 254

二、 不隨人後與盲從權威 ... 256

三、 糾謬失察與譏誚前賢 ... 259

第七章 結論 ... 263

徵引書目 ... 270

(13)

第一章 緒論

一、文獻回顧與研究路徑之提出—閱讀與書寫之間

研究宋代筆記者,多半聚焦於《夢溪筆談》、《容齋隨筆》1及《困學紀聞》

三書。《容齋隨筆》乃南宋考據筆記繁榮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作者洪 邁(1123-1202),字景盧,號容齋,別號野處老人,南宋江西饒州鄱陽縣人。高 宗紹興十五年(1145),中博學鴻詞科,做過吏部、禮部郎官,後入為敷文閣 直學士、煥章閣、龍圖閣學士,卒諡文敏。《宋史》本傳說他「博極載籍,雖 稗官虞初,2釋老旁行,靡不涉獵」。3明末清初之際,好古嗜書的文人,嘗輯 錄宋元舊帙中洪邁之作,再另取書名。諸如:毛晉校刊《津逮秘書》之《容齋 題跋》,曹溶輯,門生陶樾增訂《學海類編》之《容齋四六叢話》、《容齋詩 話》等。易言之,《容齋題跋》、《容齋四六叢話》、《容齋詩話》諸書,皆 裒輯自《容齋隨筆》,另行出版面世的。這些輯本,似乎是宋代考據筆記發展 遲緩期中輯錄體筆記的一種遺響。後來學者經常引用《容齋隨筆》,故燕京大 學編有《容齋隨筆五集綜合引得》4,以便學者研究檢索使用。這是相應於《容 齋隨筆》而衍生的輯錄與工具書。

《容齋隨筆》既是考據筆記之屬,關於宋代筆記之研究概況,亦不能不稍 作回顧。張暉《宋代筆記研究》,劉葉秋〈宋代筆記概述〉,廖菊楝《宋人考 據筆記研究》,可作為研讀《容齋隨筆》前沿之梯階。論者有云:考據筆記之

1 〔宋〕洪邁撰,孔凡禮點校:《容齋隨筆》,(北京:中華書局,2005 年 11 月第一版

2006 年 10 月北京第 2 次印刷)。《容齋隨筆》,凡五筆,便於引用論述,茲析為:

〈容 齋 隨筆 〉、〈容 齋 續 筆〉、〈 容齋 三 筆〉、〈 容齋 四 筆〉、〈 容齋 五 筆 〉; 並避 免 繁瑣 , 凡引 用 北京 中 華書 局點 校 本《容 齋 隨筆 》者 ,不 再 詳註 出 版年 月 ,只 標註 筆 卷出 處及 頁 數。

2 〔清〕王先謙:《漢書補注》卷三十,〈藝文志第十〉:「虞初《周說》九百四十三篇,百家 百三十九卷,右小說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之所 造也。」案補注云:虞初,河南人,武帝時以方士侍郎號黃車使者。應劭曰:其書以《周書》

為本。又〔唐〕顏師古引《史記》云:「虞初,洛陽人。即張衡〈西京賦〉:『小說九百,本 自虞初者也。』」據清光緒二十六年虛受堂刊本影印版,(北京:中華書局,1993 年 11 月第 一版二刷),頁 890。

3 〔元〕脫脫:《宋史》(六),卷三七三,〈列傳〉第一三二,據清乾隆武英殿刊本景印,(

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 年),頁 4637。

4 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編輯:《哈佛燕京學社叢書引得》第十三冊,《容齋隨筆五集綜合引得》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Sinological Index Series Index No.13, Cobined Indices to the Five Collections of Miscellaneous Notes of Hung Mai),(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年)。

(14)

興盛,始於北宋後期;此與儒學復興,疑古疑經之學術思潮有密切的關係。宋 代學術著意於經史的特色,亦反映於考據筆記中。孔凡禮點校本《容齋隨筆》,

提供完善的文本,本篇論文即是以孔凡禮點校本為底本。有關《容齋隨筆》版 本之考述,詳見孔凡禮點校本《容齋隨筆》之前言,亦可參見周建〈洪邁《容 齋隨筆》版本考〉。5

關於洪邁的生平考述,最早有先進王德毅〈洪容齋先生年譜〉,6其後,勒 成《洪邁年譜》。7同時稍後,凌郁之《洪邁年譜》,8可謂後出轉精,在清錢大 昕《洪文敏公年譜》、洪汝奎《四洪年譜》、王德毅〈洪容齋先生年譜〉及陳 周棠校補的《洪氏宗譜》的基礎上,集諸家之大成。9其旁搜遠紹,積十年之功,

分為六卷。內容備述洪邁之家世、生平、仕履、文學集及政事。

《容齋隨筆》兼綜四部,其中史學區塊最先受到學者的關注,劉德美〈洪 邁的史學〉一文,因王國維之推崇宋代學術,從「其在史學,則有司馬光、洪 邁、袁樞等,各有龐大之著述」之品題出發,論證王國維之說,抽繹並發明洪 邁《容齋隨筆》之史識與成就。劉氏之論述精闢高卓,高度概括洪邁所展開的 史學成就。論洪邁之治史,疑而後考,並援引金石文字或詩文,作為論證史實 或歷史解釋之延伸。稱洪邁精於考證與求源,肯定洪邁客觀求真之精神,歸納 其成就為:考訂史料史籍之謬誤、探求制度名物之來源、比較史實之異同、歸 納史實的原則、重視史家發幽闡微之職責。闡明洪邁所以疑古求源,究明真相,

敢於自由發表筆記雜文者,有賴於宋代君主禮遇文人,及印刷術發明之功。是 以宋代考證之學,雖處於草創時期,但洪邁之考證成就,已備受後人肯定。然,

劉氏亦指出洪邁之侷限,其對於史籍之批判過於嚴苛,未能欣賞並發現司馬遷 以疑傳疑之優點,關於姜嫄簡狄之傳說史料,竟一概抹煞。對於司馬光「遺漏 幽微」,未能盡表忠義之賢,也失之於苛責。至於洪邁本人,游移於完全對立 的天命說與人謀說,正好反映出知識分子在危疑的時代洪流中,流露出人力微 渺的感傷。最後,拈出洪邁獨到的政治觀:強調人治,注重現實,關心當代。

其當代關懷的眼光,包含了政治與經濟,民情風俗等社會現象,也具有《夷堅 志》之反映當代社會生活思想的意義。其中關於宋國朝的史論,數量超過三分

5 另有:周建:〈洪邁《容齋隨筆》版本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6 年第 1 期。

6 王德毅:〈洪容齋先生年譜〉,《幼獅學報》,第 3 卷第 2 期,1961 年 4 月。

7 王德毅:《洪邁年譜》,(臺北:新文豐初版,2006 年 5 月初版)。

8 凌郁之:《洪邁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6 年 12 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9 陳周棠校補:《洪氏宗譜》,以〔日〕小島晉治所寄贈《洪氏宗譜》抄本為主,並根據廣州博物 館藏《萬代書香部》及《萬代宗枝》的抄本補編而成,可自「洪氏宗親網」下載全文,(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年 8 月第一版)。

(15)

之一,其視野所及,已超越了侷限於政治層面的傳統史學。10

同年,大陸學者施丁〈從《容齋隨筆》看洪邁的史學〉,從四方面進行歸 納,簡述洪邁史學成就:一、綜論「隨筆」的五大特點:隨感、有論、常識、

「考證、辨誤、糾謬」及以文談史。二、指出洪邁談論史事,著眼於歷代政治 成敗,突出繫於用人,列舉君主少恩,乃君疑奸毀所致。揭櫫官場之風:對上 諂媚、不顧民生疾苦、讒害同列、竊祿尸位等諸多惡習。三、說古道今,慨歎 寓意。從記述宮廷豪奢、官俸、官冗、選官、科舉、吏胥、賦稅、揚州興衰、

國難家恨、臣諫等,說明洪氏憂國憂民的歷史責任感。四、既「以史為鑑」,

又發表「不可知論」的矛盾歷史思想。11

相隔十餘年,史學方面又有:吳政龍〈《容齋隨筆》的史考與史論〉,徐 興無〈《容齋隨筆》中的西漢史研究〉;12不過,由於沿著前人的路徑,其立論 未能超越前賢。13惟張元另闢蹊徑,見解獨到。〈簡析洪邁的歷史知識〉一文,

從洪邁的歷史論述中,推測洪邁如何思考,分析洪邁如何論證,檢視洪邁的歷 史知識,提出洪邁治史的侷限。張氏從《南朝史精語》的詞語摘記出發,洞悉 洪邁論史所以「殊乏深度」,「與讀史時過於注意文句的習慣,多少有所關連」。14 其說正好指出洪邁對於文藻煥然的堅持與偏嗜之特質。張氏指出洪邁治史之偏 狹與不足處,諸如:一、否定野史俗書之著於史書,二、事情相似則為一事,

三、時人所記,最為可信之辨識方法,皆宜再思。其次,洪邁以歸納類比之史 論史,容易阻斷讀史者深入理解史事的核心,而停留於表相層次的比附。並指 出洪邁以義行為衡量歷史人物的特有觀點,陳述負面人物的善事善行,旨在發 潛德之幽光,提升社會的道德水平。張氏推斷或許洪邁意不在精細思辨,所以 雖與呂祖謙、朱熹同一時代,卻鮮有學術交流之記錄。關於洪邁與朱熹之互動,

本文論述洪邁之學術本源,將有所討論。洪邁歷史人物的書寫觀點,以義行典 範為依歸,乃宋儒對士大夫公領域的行為定位與規範,范仲淹即是此種理念的 實踐者與典範人物,可參見相關之論述。15至於學者李菁則在其博論〈南宋四洪 研究〉之後,又針對其評價歷史人物的忠義觀,撰寫〈洪邁忠義芻議〉詮釋《容

10 劉德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 10 期,1982 年 6月,頁 105-122。

11 施丁:〈從《容齋隨筆》看洪邁的史學〉,《史學史研究》,第 2 期,1982 年,頁 41-48;29。

12 吳政龍:〈《容齋隨筆》的史考與史論〉《史苑》,2001 年第 61 期;徐興無:〈《容齋隨筆》中的 西漢史研究〉,南京第二屆宋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2 年 8 月,頁 871-890。

13 參見張元:〈簡析洪邁的歷史知識〉,《中華文化研究》,2003 年春之卷,頁 69-81。

14 同前揭註,頁 71。

15 參見朱倍儀:〈宋代士人之義行〉,東海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3 年。

(16)

齋隨筆》。16

此外,可永雪有〈洪邁在《史記》研究上的貢獻〉,專就《容齋隨筆》整 理出洪邁在《史記》研究上之貢獻。17近幾年,除期刊之外,從史學與史料考察

《容齋隨筆》的碩論有二篇:顧娟〈洪邁史學綜論—以《容齋隨筆》為中心的 考察〉,從洪邁的史觀,史書義例的編撰思想和方法,史料運用的看法,以及 歷史撰述,總體呈現洪邁的史學。18單曉娜〈洪邁《容齋隨筆》的史料價值〉,

從政治史、社會史、科技史和其他方面史料的補充和參證等,展現《容齋隨筆》

的學術成就,探討筆記史料的優越性和侷限性。19游玫璇之〈《容齋隨筆》論為 政之道及其人物品評研究〉,歸納洪邁隨筆的史評特色,分類陳述洪邁對於政 治場域中的帝王、將相、女性及其他官宦等人物的批評。20

有學術研究途徑方面,有王德毅〈洪邁和他的《容齋隨筆》〉,說明了洪 邁所創闢的學術途徑。21其後,張舜徽〈論宋代學者治學的廣闊規模及替後世學 術界所開闢的新途徑〉一文亦指出,宋代的學術文化,在漢唐宋明清五朝中,

獨能承先啟後,貢獻最多。22關於洪邁學術思想之研究,較早有:呂風棠〈洪邁 學術思想簡論〉,23廖延唐〈試論《容齋隨筆》〉;24稍後有王如新《《容齋隨 筆》思想、學術綜論》,分別從政治思想、史學思想、文學思想三方面歸納論 述。25雖如縷不斷,多為歸納論述,頗有重複之感。

16 李菁:〈洪邁忠義芻議〉,《湖北社會科學》,第 3 期,2009 年,頁 113-116。

17 詳見可永雪:〈洪邁在《史記》研究上的貢獻〉,《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 ,1996 年第 3 期,頁 63-69。

18 顧娟:〈洪邁史學綜論—以《容齋隨筆》為中心的考察〉,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年 5 月。

19 單曉娜:〈洪邁《容齋隨筆》的史料價值〉,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年 5 月。

20 游玫璇:〈《容齋隨筆》論為政之道及其人物品評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系碩士論文,2010 年 6 月。

21 王德毅:〈洪邁與他的《容齋隨筆》〉,《歷史月刊》,第 73 期,1994 年 2 月,頁 118-121。

22 有宋一代除了考校簿錄經典群書,留意小學,古代遺物、當代史跡及舊史之整理,其編撰事業 之巨大成就外,自然科學天文算法、建築工程、地質化石礦藏及動植物學等各項研究,也已有 卓絕輝煌的成績。張舜徽著,張君和選編:《張舜徽學術論著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 版社,1997 年 12 月第一版一刷),頁 184-245。

23 呂風棠:〈洪邁學術思想簡論〉,《浙江學刊》(雙月刊),1995 年第 5 期,頁 93-96。

24 廖延唐:〈試論《容齋隨筆》〉,《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999 年第 1 期,第 12 卷第 1 期,頁 62-71。

25 王如新:〈《容齋隨筆》思想、學術綜論〉,南昌大學人文學院碩士論文,2005 年 5 月,頁 1-40

(17)

洪邁的學術專長,在文獻考據。孫欽善專著《中國古文獻學史》,闢有專 節,總結洪邁在古文獻學上的三大成就:義理與考據並重、懷疑與考實並行,

以及金石與文獻參證。26有關訓詁學、考據學、文獻學的單篇論文,如:程志 兵〈《容齋隨筆》的訓詁學價值〉,27于平〈《容齋隨筆》訓詁摭拾〉,28李中 鋒〈《容齋隨筆》的考據學成就〉,29何書〈從《容齋隨筆》看洪邁的小學研究〉30, 皆是吉光片羽式的論述。針對洪邁文獻學的貢獻,比較有份量的研究成果,如:

袁靖〈洪邁《容齋隨筆》的文獻學成就〉、胡穎〈《容齋隨筆》文獻學成就研 探〉,兩文各自掘發洪邁文獻學的價值,前者從考據、辨偽糾謬、音韻訓詁展 開論述,31後者從史部文獻的評價、文獻考據及文獻辨偽進行了整理分析。32

2003 年傅璇琮在出版《全宋筆記》時,鼓勵後學從現代科學分類的概念出 發,擺脫四部分類的限制,開啟了從語言文字學切入研究宋代筆記之途徑。33許 明〈《容齋隨筆》中的單音節反義詞及其使用〉,嘗試分析洪邁在書中大量使 用反義詞的原因,其一、反映客觀事物對立統一的辯正存在,其二、洪邁慣於 使用對比修辭的語言風格使然。34許明又於〈《容齋隨筆》常用反義詞考察〉碩 論,統計《容齋隨筆》語料中,常用反義詞聚數量 153 組,從對立、極性、方 向、關係四個角度,考察中古漢語詞彙的發展,至於宋代已漸趨定型。35其後,

程序的〈《容齋隨筆》的語言研究價值〉,論述《容齋隨筆》在語音、詞彙、

語法等取得的成就。36接著陸續有:武艷茹〈《容齋隨筆》心理動詞研究〉,論 及洪邁繼承古漢語中的心理動詞語義:尊、敬、畏、患、愛。分析雙音節心理

26 孫欽善:《中國古文獻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94 年 2 月),頁 593-613。

27 程志兵:〈《容齋隨筆》的訓詁學價值〉,《伊犁師範學院學報》(社),1997 年(一),頁 44-49。

28 于平:〈《容齋隨筆》訓詁摭拾〉,《文教資料》1998 年 5 月,頁 114-122。

29 李中鋒:〈《容齋隨筆》的考據學成就〉,《張家口師專學報》,第 18 卷第 2 期,2004 年 4 月,頁 14-18。

30 何書:〈從《容齋隨筆》看洪邁的小學研究〉,《南通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14 卷第 3 期,1998 年第 3 期,頁 32-35。

31 袁靖:〈洪邁《容齋隨筆》的文獻學成就〉,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年 5 月,頁 1-51。

32 胡穎:〈《容齋隨筆》文獻學成就研探〉,南昌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年 5 月,頁 1-46。

33 詳見朱易安、傅璇琮主編:《全宋筆記》第一編一,(鄭州:大象出版社 2003 年 10 月 第一 版 第一 次 印刷 ) , 頁 1-11。

34 許明:《《容齋隨筆》常用反義詞考察》,《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 3 期,2006 年,頁 20-21、頁 31。

35 許明:〈《容齋隨筆》常用反義詞考察〉,長春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年 12 月。

36 程序:〈《容齋隨筆》的語言研究價值〉,《現代語文》,2009 年 1 月,頁 157-160。

(18)

動詞同義連用現象的原因與作用,及其語法功能的分析。37周軍〈洪邁筆記語言 分詞理論與實踐〉,以《容齋隨筆》、《夷堅志》為語料,結合共時與歷時研 究,其中呈現洪邁筆記語言系統中的特殊詞彙,大多數來自通假字和古今字。38 又,謝冰蕾〈《容齋隨筆》副詞研究〉,透過與《金瓶梅詞話》的副詞作歷時 對比,與《朱子語類》作共時對比,歸納出洪邁書中副詞使用的基本特色為:

從簡從少、尚古從舊、平實素雅。39

從女性議題研究《容齋隨筆》的期刊論文有:王同書〈為現實百態提供借 鏡—再讀《容齋隨筆》〉,從國家興衰、婦女問題、社會習俗三方面,評述《容 齋隨筆》為治國齊家提供正反借鑑。40王軍〈論洪邁《容齋隨筆》中的女性形象〉,

指出洪邁高度讚英烈女子,敬重賢良女性,表彰庶民女性勞動者及女性集體協 作的精神;對於歌女、侍妾、娼妓的生存際遇,寄予人道關懷;貽誤國家之后 妃與妬婦,則記載其負面特質,用以鑒戒。41洪邁對於民婦在社會功能的角色扮 演,在《夷堅志》有更為豐富的記載,包括:中下階層婦女參與各行各業者,

從農業勞動,紡緝、浣濯、縫補、炊爨、掃除的手工藝,茶肆、賣酒、小吃店、

助產士、賣藥等商業,又擔任雜役的婦女,婢女、乳母、女侍,及從事遊藝類 的妓女業、百戲雜役,甚至特殊性的職業:媒人、牙儈、女巫、相士。考察宋 代民婦職業生活面面觀,改變一般人對宋代婦女的刻板印象。42

洪邁《容齋隨筆》強調婦德,並悲憐身陷金國之女性遭遇。洪邁的婦德觀 並未逸離司馬光《家範》之倫理思想。司馬光依循傳統儒家的婦德觀,強調婦 德,表揚節婦。婦才的光輝,必須在禮法的框架下才得以彰顯。43自立更生的職 業婦女形象,在《夷堅志》有更為生動的紀錄。論者對於洪邁之婦女論述已頗

37 武艷茹:〈《容齋隨筆》心理動詞研究〉,河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年 7 月,頁 1-41

38 周軍:〈洪邁筆記語言分詞理論與實踐〉,廣西師範學院,碩士論文學位,2010 年 6 月,頁 1-58

39 謝冰蕾:〈《容齋隨筆》副詞研究〉,中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年 5 月,頁 1-93。

40 王同書:〈為現實百態提供借鏡—再讀《容齋隨筆》〉,《明清小說研究》,第 2 期,2004 年

(總第 72 期),頁 222-229。

41 王軍:〈論洪邁《容齋隨筆》中的女性形象〉,《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 8 卷第 4 期,

2009 年 8 月,頁 30-31。

42 游惠遠:《宋代民婦之家族角色與地位研究》,第五章透過對婦女職業的觀察,以闡明其維生 的能力與社會功能,(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 年 3 月),頁 85-109。

43 繼顏之推《顏氏家訓》之後,司馬光《家範》,成為宋士大夫治家倫理規範之最高準則。詳見 徐秀芳:《宋代士族婦女的婚姻生活—以人際關係為中心》,第一章:「試論宋士大夫的婦德 觀—以司馬光為中心」,(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 年 9 月),頁 1-33。

(19)

深刻,關於婦女議題,在此稍微提及研究現況,並未納入本文即將論述的範疇。

洪邁的史學關注中,獨樹一幟者,即是民俗的觀察與記錄。近來民俗學勃 興,葉靜〈論洪邁的民俗觀念及其學術意義〉,從文化和生活的角度考察洪邁 的歷史民俗觀念,綜述洪邁融合雅俗的文化性格。洪邁對民間文學充滿興味,

對於俗史材料,親身體察,筆之書之;《夷堅志》是其「極鬼神之變」之集大 成。卻又以為委巷叢談,淺妄偽書者,皆不足取。洪邁與南宋民間信仰的基調,

並不相悖離,卻又以學術和歷史的眼光來審視信仰,告誡士子不可迷信,因此 鬼神觀的表述頗為隱諱。葉靜又指出:洪邁《容齋隨筆》已開啟地域學術變遷 之研究途徑,值得肯定。44陳兵〈《容齋隨筆》的民俗材料研究〉,呈現《容齋 隨筆》民俗材料豐富多樣的文化內涵,分類統計為六類:物質民俗、社會民俗、

人生禮儀、歲時節日民俗、精神民俗、口承語言及游藝民俗等,詮釋洪邁的民 俗觀念。45

修辭方面,鄭子瑜《中國修辭學史稿》,46頗能具體詮釋與論斷洪氏未竟之 意;宗廷虎、袁暉《漢語修辭學史》47也有所論述。常曉雁〈從《容齋隨筆》看 洪邁的修辭思想〉,在前者的研究基礎上,續有補充。整體而言,常氏指出洪 邁繼承儒家「辭依意設,文質相勝」的修辭觀,兼具道家禪宗言外之意、韻外 之味的審美特質。首論:洪邁不同於北宋道學家的重道輕文觀,他重視語言表 達的藝術卻又不溺於文,與歐陽脩的「道純而充於中者實,中充實則發為文者 輝光」,及「事信言文」的修辭觀相一致。其二、文貴於達,繁簡並重,宜與 題旨情境相應。其三、謀篇立意,強調全文首尾照應,以情景烘托作結。其四、

錘詞練句、厭爛陳言。其五、點化出新、別出機杼。48又,李祐丰《《容齋隨筆》

的修辭論研究》,從用詞論、辭格論、風格論及其修辭學史上的地位與影響四 方面進行歸納論述。49皆聚焦於修辭的論述。

詩學理論方面,劉振婭〈《容齋詩話》的詩學觀〉,闡釋洪邁論詩的基本 觀為風雅興寄,其繼承元白「刺美見事」的詩論,重視詩歌的社會功能,有以 詩議政、以詩議史的傾向。品詩論人,考察作者的立意。所表出之佳作,皆融

44 葉靜:〈論洪邁的民俗觀及其學術史意義〉,《江西社會科學》,2009 年 3 月,頁 232-236。

45 陳兵:〈《容齋隨筆》的民俗材料研究〉,江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年 5 月,頁 1-30

46 鄭子瑜:《中國修辭學史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1995 年),頁 184-196。

47 袁暉、宗廷虎主編:《漢語修辭學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1995 年)。

48 常曉雁:〈從《容齋隨筆》看洪邁的修辭思想〉,《池州師專學報》,第 2 期,1997 年,頁 20-24

49 李祐丰:〈《容齋隨筆》的修辭論研究〉,湘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年 5 月,頁 1-37。

(20)

敘事、抒情與議論於一體,強調詩歌語言的形象特徵。洪邁的論詩考釋,帶有 辯證與鑑賞的色彩,研討詩藝更富有指導意義。50劉振婭〈《容齋詩話》談杜詩 命意與技巧〉,論述洪邁對杜詩命意或技巧的認識,其點評對於後人深入理解 杜詩起了良好的作用。51周本淳〈讀《容齋詩話》〉,逐條核對《容齋隨筆》與

《容齋詩話》,論定《容齋詩話》絕非洪邁自編,編輯者也非依序編次成書,

並簡述洪邁詩學觀點。52張思齊〈宋代的詩意學說與洪邁的接受意識〉,以洪邁 詩意學說為例,在宋代詩意學說的接受美學基礎上略作剖析,顯見宋代詩學重 視讀者的接受。認為洪邁的詩論,建立在廣泛深入仔細的閱讀基礎所開展出來 的。53江惜美〈《容齋詩話》對蘇詩的評價〉,54以《容齋詩話》中蘇軾詩作為 對象探討洪邁的詩學觀點。上述論者,皆自洪邁詩論觀點入手歸納與分析,惜 未追索原典,進行考辨。

上述乃《容齋隨筆》之先行研究,分別從史學、史料、史考,文獻考辨,

學術思想,女性議題、民俗學、語言修辭,詩學等議題入手,進行整理歸納與 分析。至今尚未有學者從洪邁的閱讀體驗入手,爬梳《容齋隨筆》之書寫建構 與其中可能蘊藏的意義。筆者認為宋太祖建國之初,為治之道,即獨尊儒術,

隆興學校,重道尊賢。太祖聽政之暇,廣閱經史,以觀書為樂,又推廣閱讀;

不僅督促宰相趙普讀書,也欲令武臣讀書。太宗、真宗在藩邸時,便以好學聞 名。有宋一代的讀書風氣,自來是上行下效、風行草偃;而且崇儒右文的政策,

也歷朝相承,雖南渡播遷,亦未嘗更張。55宋代讀書風氣興盛,再加上雕版印刷 蓬勃發展,因緣媒合之下,此時書籍已不僅是知識承載的工具,更成為一種知 識輸出的傳播工具。56

50 劉振婭:〈《容齋隨筆》的詩學觀〉,《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 4 期,1993 年,(總第 49 期),頁 73-77。

51 劉振婭:〈《容齋隨筆》談杜詩命意與技巧〉,《杜甫研究學刊》,2004 年第 4 期,頁 55-58

52 周本淳:〈讀《容齋詩話》〉,《淮陰師範學院學報》,第 1 期,1998 年(總第 78 期),頁 79-84。

53 張思齊:〈宋代的詩意學說與洪邁的接受意識〉,《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 15 卷 第 4 期,2002 年 12 月,頁 5-9。

54 江惜美:〈《容齋詩話》對蘇詩的評價〉,東吳大學《宋元文學學術研討論文集》,2002 年 3 月,頁 383-408。

55 詳見 趙 效宣:〈 從 宋太 祖崇 儒 看學 風 之產 生 〉,新亞 研 究所 編 輯:《新 亞 學報 》第十 七 卷, ( 九龍 : 新亞 圖 書館 發行 , 1994 年 8 月 31 日 初版 ) ,頁 315-383。

56 唐中 葉 以後,雕 版 印 刷 技術 品 質,雖未 趨 穩 定,但已 算 普 遍,然 其 印 刷 品 目,以 佛 經 、 曆書、陰 陽五 行 書和 韻 書 為大 宗。直到 五 代,雕 版 印刷 之 技術,更 形進 步,並已 轉 向於 學術 書 籍之 印 刷,其 間 政 局不 穩,為時 又 短,故 真 正發 揮 雕 版 印 刷 之 功 效 及 其 影 響 力 ,

(21)

洪邁最為人熟知的個人代表著作,即是《容齋隨筆》和《夷堅志》。此二 書之長年持續編撰,可視為一介書生終身屬文為寄,「好而樂之」的鮮明表徵。

其中《容齋隨筆》,堪稱「南宋說部之首」,自宋迄今,刊行流通不輟;57究其 原因,此書承載著博洽的知識面向,自宋以降,一直被視為「儒生進學之地」

(宋‧何異語)。《容齋隨筆》,正是宋代推動右文政策與雕版印刷蓬勃,形 成一種互為反饋的時代產物,也是洪邁作為時代精英以讀者與作者身分交融的 思想結晶。58

洪邁出身科宦門第,自幼至長,接觸家藏文獻器物的環境薰陶,成為其日 後進行隨筆書寫的最佳憑藉。這些家藏文獻的閱讀體驗,以及古文獻器物的摩 娑感悟,經年累月,一旦醞釀成熟,筆之於書,也形成另一種的知識輸出。縱 觀洪邁青年時期知識養成的過程,為準備詞科應考,其手抄摘句的基礎功夫,

便展現一種系統性的經典閱讀路徑:其一「法語」系列有:《左傳法語》、《史 記法語》、《西漢法語》、《經子法語》;其二「精語」系列為:《後漢精語》、

《三國精語》、《晉書精語》、《南朝史精語》、《唐書精語》。迄今略存其 遺:烏程張鈞衡據景鈔宋本翻雕的《經子法語》二十四卷;59《四庫全書存目叢

必須 等 到宋 代。宋 真 宗於 景德 二 年夏,親 臨 檢 閱國 子監 書 庫,國 子監 祭 酒邢 昺報 告 書庫 書版 之 成長 量,距國 初 僅 四十 餘 年,已 從 不及 四 千 版,增 加 至十 餘 萬版。邢 昺又 自 述少 時從 師 業儒 之 際:「 經具 有疏 者 百無 一 二,蓋力 不 能傳 寫 」。當 年書 籍 取得 不易,不 似 現今 版 本大 備,士庶 家 有 藏書。其 後,南 宋民 間 以 刻書 賣 書 為 生 者 夥,坊 肆 大 量 湧 現 , 書籍 已 成為 一 種企 業 化經 營的 商 品形 態。詳 見 周彥 文:〈 宋代 坊 肆刻 書 與詩 文集 傳 播的 關係 〉,中國 古 典文 學 研 究會 主 編:《 文 學與 傳 播 的 關 係 》,( 臺 北:臺 灣 學 生 書 局 , 1995 年 6 月初 版 ), 頁 23-44。

57 ﹝明﹞婁堅(1567-1631)最早將《容齋隨筆》定位為「考據議論之書」之首,至清代 洪氏 族 孫璟 援 引之,四庫 館臣 永 瑢(1743-1790)正式評隲為:「南宋說部,終當以此為 首焉。」其 後,周 中孚(1768-1831)、耿文光(1830-1908)等學者,俱承襲其說。本文 將於 詳 細論 述 於後 : 《容 齋隨 筆 》的 刊 行與 流 通。

58 宋代推廣雕版印刷,切合其一貫的崇儒右文政策。宋代雕版印書,分為官刻本、家刻本、坊刻 本三大類。官府部門,自中央國子監,到各路、州、縣,甚至學校,多有刻書,其中以國子監 所刻最知名。民間出版事業,亦活躍多元,書坊、家塾、書院、寺廟、社團,亦多刊行圖書。

坊刻本,為書商所刻書籍。家刻本,是私人出資校刊。拜雕版印刷發達之賜,圖書產量遽增,

書價低廉。加以朝廷優禮文官,俸祿優厚。形成一個有才有學有閒,又不愁生計之文官群體,

於公暇之餘,得以投身文化學術活動。宋人對文獻整理的熱衷與投入,與整個宋代圖書文化事 業的發達,息息相關。而洪邁《容齋隨筆》之撰述,與宋廷推廣雕版印刷和右文政策,可謂互 為反饋。詳見業師張高評:《印刷傳媒與宋詩特色:兼論圖書傳播與詩分唐宋》,第二章第二 節「宋代雕版印刷之推廣與普及」:(一)右文政策與雕版印刷,(二)古籍整理與雕版印刷

。(臺北:里仁,2008 年 3 月初版),頁 32-50。

59 詳見﹝宋﹞洪邁輯:《經子法語》二十四卷,淳熙十三年三月十日婺州容齋雕,烏程 張鈞 衡 據景 鈔 宋本 翻 雕,吳興 張 氏擇 是 居叢 書 之八,《 叢 書集 成 續編 》第 二 五冊,( 臺

(22)

書》,重慶圖書館藏清萃古齋鈔本的《史記法語》八卷;以及清華大學圖書館 藏乾隆五十二年吳照刻本,《南朝史精語》十卷。60洪邁入仕之後,也嘗躋身有 宋一代修史文臣之列,主持編纂高、孝、光、寧《四朝國史》,61與《欽宗實錄》。

職是之故,過去學者研究《容齋隨筆》的議題,多以史學、文獻為主。

洪邁擁有高度的閱讀熱情,《容齋隨筆》即是他的閱讀生產,其間蘊含豐 富的人文內涵,乃洪邁置身南宋文化場域激盪出的一種互動與對話,他立足於 知識王國的高原,既致力於古典文獻的保存與傳承,也追隨前輩蘇軾,「每為 人問其所出,特為考證」,隨機與隨時相應。洪邁的生命熱情及其文化態度,

具有一定程度的貢獻與影響力,為南宋士人提供知識平臺,也為南宋的政治、

社會、文化、經濟等面向留下歷史足跡。

華夏文化登峰造極之趙宋,62上焉者雅好詩書,加上科舉制度的全面改革、

雕版印刷的發達63,以及圖書流通等因緣聚合,宋人普世的社會價值已導向「萬 卷藏書宜子弟」(〈郭明甫作西齋於潁尾請予賦詩二首〉之一)。引領時代思 潮的士人群體,幾乎可以說是從閱讀出發,64進而創造出一種「博學、深思、疑

北: 新 文豐 出 版,1989 年 7 月臺一版),頁 167-283。

60 詳見《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一二九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年 8 月初 版一刷),頁 1-122。

61 據〈容齋四筆〉卷一〈畢仲游二書〉條,洪邁標舉畢氏先見之明,特為之立傳;其所與司馬溫 公、東坡公書信,預示元祐更化之局勢,戒坡公言語文章以速禍。今對照元人所修《宋史》卷 二八一〈畢仲游傳〉,依稀可得洪邁撰《四朝國史》之蹤跡。詳見〔宋〕洪邁撰,孔凡禮點校

:《容齋隨筆》,頁 635-637。

62 陳寅恪云:「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年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金明館叢稿二編》

,頁 245)。關於宋代文化的面向的論述研究,諸如:楊明照:〈關於宋代文化的評價問題〉

,金諍:〈文官政治與宋代文化高峰〉,洪柏昭:〈宋代文化的承先啟後〉,周勛初:〈宋人 發揚前代文化的功績〉,張邦煒:〈宋代文化的相對普及〉等,詳見《國際宋代文化研討會論 文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1 年 10 月),頁 1-105。

63 宋代稱是雕版印刷事業發展的黃金時代,宋、元、明的刻書地點之一閩北的建陽縣,尤以麻沙 鎮和書坊鄉為最,關於宋代雕版印刷的相關研究成果有:李致忠:〈宋代刻書述略〉,肖東發

:〈建陽余氏刻書考略〉,路工:〈訪宋元明刻書中心地之一—建陽〉,方彥壽:〈朱熹與建 陽刻書〉,宿白:〈南宋的雕版印刷〉,吳啟壽:〈南宋臨安陳氏書籍舖考略〉等,詳見上海 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印刷印鈔分會編:《歷代刻書概況》,(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1991 年 9 月),頁 46-187。又,參見史梅岑:《中國印刷發展史》第四章「宋代雕版與活字版」,(臺 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 年 2 月 4 版),頁 50-67。

64 「宋初開國以來,標榜右文崇儒,科舉考試與雕版印刷相輔相成,推助右文政策之實施。」又

,「宋代詩話筆記之刊刻流行,詩人往往藉此與讀者分享創作經驗,提示詩歌藝術,表述鑑賞 與批評觀點……宋代知識之傳播,圖書之流通,在印本勃興,……士人之閱讀習慣、思維定向

、創作策略,論述方式,相較於六朝四唐之寫本時代,勢有不同。」關於印刷傳媒與宋詩特色

(23)

古、求新、窮理、淡泊、超越」的雅韻風尚。65詩話、筆記的繁興,莫不根植於 此書香社會所孕育出的花果。而宋代之筆記、筆錄或隨筆,其內容屬性殊與詩 話無別,66一如前文所述,《容齋隨筆》中關於詩歌批評的部分,早於宋元之際,

已被編成《容齋詩話》。

本文借用研究意識的意向性活動的現象學 67理論,將閱讀的活動視為一種 主客體意識交流並交互影響的神秘經驗。而閱讀體驗的傳遞與對話,略分為兩 個方向進行觀察,一是以閱讀主體為中心的閱讀體驗,一是以閱讀客體為中心 的閱讀體驗。以閱讀主體為中心的閱讀體驗,即是以讀者的接受反應為主。相 對地,從經典閱讀出發的閱讀活動,則是將閱讀客體當作一種生命標的/生命之 所寄,閱讀者放下自我,傾聽著閱讀客體所傳達的內在訊息。閱讀可以成為生 命主體的一種精神寄託,此一「生命主體之所寄」,筆者在本文簡稱為「生命 寄體」。讀者在閱讀與學習的過程中,將作品視為模擬、仿效的典型模範,68

的深入研究,詳見張師高評先生:《印刷傳媒與宋詩特色:兼論圖書傳播與詩分唐宋》,(臺 北:里仁書局,2008 年 3 月),頁 76、頁 135。

65 見張海鷗:《雅風美俗之兩宋雅韻》,(臺北:雲龍出版社,1996 年 1 月)。

66 宋詩壇論詩之風盛行,詩話產量之多。郭紹虞云:「詩話筆記化而體成繁猥,筆記亦詩話化而 轉近專門」,筆記之屬性,往往與詩話同功。筆記既通於詩話,由筆記中以輯出詩話者,事至 尋常。如洪邁:《容齋詩話》六卷,早於宋元之際,已有人自《容齋五筆》輯出其中論詩者以 成編。詳見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 年 7 月),頁 382。

又,參見張暉:《宋代筆記研究》,第一篇「宋筆記的地位和特點」,(武昌:華中師範大學 出版社,1993 年 9 月),頁 1-28。

67 胡賽爾提出:意向是意識的本質。「所謂意向性就是意識不斷從自身走出,……使意向產生意 識……意向性聯繫了主體和客體……人類由於常站在事物一邊,有做主體的可能,亦有做客體 的可能。……先有意向,然後有意識,最後才有超越。」見鄔昆如:《現象學論文集》,(臺 北:先知出版社,1975 年 2 月),頁 29-31。又:「現象學並不純是研究客體的科學,也不純 是研究主體的科學,而是研究『經驗』的科學。現象學不會只注重經驗中的客體或經驗中的主 體,而要集中探討物體與意識交接點。因此,現象學要研究的是意識的意向性活動 consciousness as intentional),意識向客體投射,意識通過意向性活動而構成的世界。主體(subject)和客體

(object)在每一經驗層次上(認知和想像等)交互關係才是研究重點。這種研究是超越論的(

transcendental),因為所要揭示的,乃純屬意識、純屬經驗的種種結構;這種研究要顯露的,

是構成神秘主客關係的意識整體的結構(noetic-noematic structure)。」 鄭樹森〈前言〉,轉 引美詹姆士‧艾迪 James M.Edie,“Introduction”to What Is Phenomenology?,pp.19-20,鄭樹森編

:《現象學與文學批評》,(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 年 7 月),頁 2。見前註 566,略述 胡賽爾現象學之概念。

68 「典 範 」 此一 詞 彙 , 最早 見 於《 圖 畫 見聞 誌 》 。 詳 見﹝宋﹞郭若虛:《圖畫見聞誌》,卷 一〈敘圖畫名意〉:「古之秘畫珍圖名隨意立,典範則有《春秋》,《毛詩》、《論語》、《

孝經》、《爾雅》等圖。」該書記載唐會昌元年(841)至北宋熙寧七年(1074)之間的繪畫發 展史,凡六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年),頁 3。

(24)

至成為一種「生命主體之所寄」,以至筆記之中多有表出「生命寄體」者。

語言是一種「反思思維的創造」:因為閱讀,所以書寫;因為書寫,所以 閱讀。宋人多半與洪邁一樣,同時具備了讀者與作者的身分,從而也使宋人以 這樣的方式認識其所處的經驗世界及其自身的存在。所以書寫既是一種對世界 認識的重新建構,閱讀本身也是一種深層的內在建構。閱讀之所以成為生命的 寄體,就不是一種亦步亦趨的「複製」行為。閱讀行為並不是在一次性的理解 中完成的,作品不斷地被閱讀,閱讀主體本身也就不斷地在對自己的前理解、

前見解和前把握上有所修正。69洪邁的家學相承,成就了他的閱讀優勢。這種優 勢來自父親洪浩給予洪邁閱讀與書寫的遺傳與影響,此即社會閱讀學所謂的「前 結構」70制約,洪邁在理解作品,或是建構作品時,絕非從虛無開始詮釋與建構 的,「前有的存在視界」,除了家學、遺傳,宋代整體時代環境與歷史文化背 景也會對洪邁產生深層結構的影響作用。這就是所謂的「仿擬」前例的本質屬 性。

本文以《容齋隨筆》為研究對象,此書共五筆:〈容齋隨筆〉、〈容齋續 筆〉、〈容齋三筆〉、〈容齋四筆〉各十六卷,〈容齋五筆〉僅十卷,凡 1220 條。在前人既有的學術研究基礎下,嘗試以「閱讀」作為研究路徑,將洪邁的 閱讀體驗作為觀察主軸,爬梳《容齋隨筆》,釐清洪邁如何憑其文化優勢,及 其自身的鍛鑄與練習,連結其個人獨特的閱讀與閱歷,進行隨筆書寫,傳遞一 個資深的閱讀者與社會觀察者的閱讀體驗,從而提供一個新的窗口:重新認識 洪邁其人及《容齋隨筆》其書。

洪邁一身仕宦,三度京官生涯,並長時期在地方任官,其宦遊移動之聞見 接觸,以及對地方的關注,如何化為隨筆書寫的材料?71他置身於動態性的職場 環境,既受惠於此也對應於此一特殊情境下之思辨所得,透過不拘一格的隨筆 形式,進行的筆記書寫,歷時四十年之久。易言之,從〈容齋隨筆〉至〈容齋 五筆〉,洪邁在閱讀古人的同時,如何結合自身的人生體驗,形成洪邁自身的 閱讀體驗之後,蘊蓄於胸中,調理成文字,展開其隨筆形式的書寫建構,並且 作為一種具有文化意涵與意義的知識型態,透過書籍的出版發行進而成為一種 知識輸出。這些筆記書寫,是否經過一段琢磨與練習的建構過程呢?哪些是洪

69 李建盛:《理解事件與文本意義-文學詮釋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 年 3 月),頁 46-50。

70 周慶華:《閱讀社會學》,第四章〈閱讀行為的社會性〉第二節閱讀行為的「前結構」制約,

(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 年),頁 97-103。

71 宋人宦遊經歷與書寫間的關係,參見吳雅婷:〈移動的風貌:宋代旅行活動的社會文 化內 涵 〉,2007 年 7 月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

(25)

邁所關注的重要議題呢?這些議題書寫的雛形,何時逐步建構成形的呢?從〈容 齋隨筆〉至〈容齋五筆〉漫長的書寫歷程中,是否因其年齡漸長、心境轉換而 有所不同呢?洪邁得以長期筆耕不輟,其能量與驅動力的來源為何呢?筆者藉 此研究,企盼能一探洪邁的內心世界,再藉由洪邁的沉思與觀照,透視洪邁在 半壁江山的處境下所顯影的文化樣態。72

以下,筆者擬先釐清宋人「筆記」的概念與命名,針對宋代筆記此一文獻 群體的特色,作一簡略介紹;再針對《容齋隨筆》書名進行釋義,而後介紹《容 齋隨筆》自宋至明清的刊行與流通情形。

二、筆記的概念與命名

筆記一詞,始見於六朝。73《南齊書‧丘巨源傳》:「筆記賤役,非殺活所 待。」指的是執筆記錄,執掌文書之事。《文心雕龍‧才略》云:「溫太真之 筆記,循理而清通」,指其記錄之文字,意指與詩賦等韻文對稱的散文文體。74 此後,信筆記錄的散行文字,不拘體例之聞見雜記與心得,統稱為筆記。75洪邁 年輕時即著手編撰「非筆記的小說」的《夷堅志》,76本文所探討的《容齋隨筆》,

72 南宋背海立國,雖半壁山河,乾淳小康,處於穩定發展狀態。詳見劉子健:〈背海立國與半壁 江山的長期穩定〉、〈包容政治的缺點〉,《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社,1997 年 4 月初版二刷),頁 21-85。

73 《南齊書‧丘巨源傳》:「筆記賤役,非殺活所待。開勸小說,非否判所寄。」此處所指稱的

「筆記」和「小說」,不是現代的文體概念:前者指執筆記錄、執掌文書之事,後者指非正式 莊重之言談。而六朝也發展出「文」與「筆」的對稱觀念,梁‧劉勰《文心雕龍‧總術》云:

「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梁‧王僧孺〈太常敬子任府君傳〉:「辭賦極 其清深,筆記尤盡典實。」此處筆記,泛指所記之文字。參見苗壯:《筆記小說史》,頁 4。

亦可參酌劉葉秋:《歷代筆記概述》,第一章緒論,詳述筆記的含意和類型。廖菊楝:《宋人 考據筆記研究》引言,釐清筆記的概念,和宋人考據筆記的源流發展,至為詳實。

74 傅璇琮:〈《全宋筆記》序〉:「劉勰論建安時期作家時,說陳琳、阮瑀『以符檄擅聲』,徐 幹『以賦論標美』,劉楨情高,應瑒學優,然後說『路粹、楊修,頗懷筆記之工;丁儀、邯鄲

,亦含論述之美。』此處的筆記、論述,是與詩賦韻文對稱的散文文體。其雖與後來唐宋時期 的筆記,概念不同,但劉勰未將筆記與小說相連,是頗有識見的。」詳見朱易安、傅璇琮主編

:《全宋筆記》第一編一,(鄭州:大象出版社 2003 年 10 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頁 1-11。

75 苗壯:《筆記小說史》云:魏晉迄明清的筆記小說,數量龐大,可以「非小說的筆記和非筆記 的小說」作為區隔。《莊子‧外物》:「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莊子的「小說

」概念,非指文體,而是指遠於大達的瑣言。而且傳統目錄學中,並無「筆記」一體,各種「

非小說的筆記」多半歸之於小說家或雜家。(杭州:浙江古籍,1998 年 12 月第 1 版),頁 1-4

76 王年雙博士論文以《夷堅志》作為研究對象,考述洪邁撰作之動機與態度,及《夷堅志》成書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average TPI for the last four quarters ended the second quarter of 2011 increased by 12.22% from the previous period, with index of Accommodation and Miscellaneous Goods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ang Lin’ s Ming Bao Ji (Retribution after Death), which is written in the Early Tang period, to examin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erception of animal since

5.1.1 This chapter presents the views of businesses collected from the business survey, 12 including on the number of staff currently recruited or relocated or planned to recruit

a) Describe the changing trend of daily patronage of different types of public transport modes in Hong Kong from 2000 to 2015.. b) Discuss the possible reasons leading to

Boston: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The Nature of

This study first explores the legal cases on the definition of wage from different agents, including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judicial authorities, and academic organizations..

From literature review, the study obtains some capability indicators in four functional areas of marketing, product design and development, manufacturing, and human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need of walking to school for middle-grades students and designs related teaching plans.This study firstly conducts a questionna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