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文獻回顧與研究路徑之提出—閱讀與書寫之間

研究宋代筆記者,多半聚焦於《夢溪筆談》、《容齋隨筆》1及《困學紀聞》

三書。《容齋隨筆》乃南宋考據筆記繁榮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作者洪 邁(1123-1202),字景盧,號容齋,別號野處老人,南宋江西饒州鄱陽縣人。高 宗紹興十五年(1145),中博學鴻詞科,做過吏部、禮部郎官,後入為敷文閣 直學士、煥章閣、龍圖閣學士,卒諡文敏。《宋史》本傳說他「博極載籍,雖 稗官虞初,

2

釋老旁行,靡不涉獵」。

3

明末清初之際,好古嗜書的文人,嘗輯 錄宋元舊帙中洪邁之作,再另取書名。諸如:毛晉校刊《津逮秘書》之《容齋 題跋》,曹溶輯,門生陶樾增訂《學海類編》之《容齋四六叢話》、《容齋詩 話》等。易言之,《容齋題跋》、《容齋四六叢話》、《容齋詩話》諸書,皆 裒輯自《容齋隨筆》,另行出版面世的。這些輯本,似乎是宋代考據筆記發展 遲緩期中輯錄體筆記的一種遺響。後來學者經常引用《容齋隨筆》,故燕京大 學編有《容齋隨筆五集綜合引得》4,以便學者研究檢索使用。這是相應於《容 齋隨筆》而衍生的輯錄與工具書。

《容齋隨筆》既是考據筆記之屬,關於宋代筆記之研究概況,亦不能不稍 作回顧。張暉《宋代筆記研究》,劉葉秋〈宋代筆記概述〉,廖菊楝《宋人考 據筆記研究》,可作為研讀《容齋隨筆》前沿之梯階。論者有云:考據筆記之

1 〔宋〕洪邁撰,孔凡禮點校:《容齋隨筆》,(北京:中華書局,2005 年 11 月第一版

2006 年 10 月北京第 2 次印刷)。《容齋隨筆》,凡五筆,便於引用論述,茲析為:

〈容 齋 隨筆 〉、〈容 齋 續 筆〉、〈 容齋 三 筆〉、〈 容齋 四 筆〉、〈 容齋 五 筆 〉; 並避 免 繁瑣 , 凡引 用 北京 中 華書 局點 校 本《容 齋 隨筆 》者 ,不 再 詳註 出 版年 月 ,只 標註 筆 卷出 處及 頁 數。

2 〔清〕王先謙:《漢書補注》卷三十,〈藝文志第十〉:「虞初《周說》九百四十三篇,百家 百三十九卷,右小說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之所 造也。」案補注云:虞初,河南人,武帝時以方士侍郎號黃車使者。應劭曰:其書以《周書》

為本。又〔唐〕顏師古引《史記》云:「虞初,洛陽人。即張衡〈西京賦〉:『小說九百,本 自虞初者也。』」據清光緒二十六年虛受堂刊本影印版,(北京:中華書局,1993 年 11 月第 一版二刷),頁 890。

3 〔元〕脫脫:《宋史》(六),卷三七三,〈列傳〉第一三二,據清乾隆武英殿刊本景印,(

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 年),頁 4637。

4 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編輯:《哈佛燕京學社叢書引得》第十三冊,《容齋隨筆五集綜合引得》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Sinological Index Series Index No.13, Cobined Indices to the Five Collections of Miscellaneous Notes of Hung Mai),(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年)。

興盛,始於北宋後期;此與儒學復興,疑古疑經之學術思潮有密切的關係。宋 代學術著意於經史的特色,亦反映於考據筆記中。孔凡禮點校本《容齋隨筆》,

提供完善的文本,本篇論文即是以孔凡禮點校本為底本。有關《容齋隨筆》版 本之考述,詳見孔凡禮點校本《容齋隨筆》之前言,亦可參見周建〈洪邁《容 齋隨筆》版本考〉。5

關於洪邁的生平考述,最早有先進王德毅〈洪容齋先生年譜〉,6其後,勒 成《洪邁年譜》。7同時稍後,凌郁之《洪邁年譜》,8可謂後出轉精,在清錢大 昕《洪文敏公年譜》、洪汝奎《四洪年譜》、王德毅〈洪容齋先生年譜〉及陳 周棠校補的《洪氏宗譜》的基礎上,集諸家之大成。9其旁搜遠紹,積十年之功,

分為六卷。內容備述洪邁之家世、生平、仕履、文學集及政事。

《容齋隨筆》兼綜四部,其中史學區塊最先受到學者的關注,劉德美〈洪 邁的史學〉一文,因王國維之推崇宋代學術,從「其在史學,則有司馬光、洪 邁、袁樞等,各有龐大之著述」之品題出發,論證王國維之說,抽繹並發明洪 邁《容齋隨筆》之史識與成就。劉氏之論述精闢高卓,高度概括洪邁所展開的 史學成就。論洪邁之治史,疑而後考,並援引金石文字或詩文,作為論證史實 或歷史解釋之延伸。稱洪邁精於考證與求源,肯定洪邁客觀求真之精神,歸納 其成就為:考訂史料史籍之謬誤、探求制度名物之來源、比較史實之異同、歸 納史實的原則、重視史家發幽闡微之職責。闡明洪邁所以疑古求源,究明真相,

敢於自由發表筆記雜文者,有賴於宋代君主禮遇文人,及印刷術發明之功。是 以宋代考證之學,雖處於草創時期,但洪邁之考證成就,已備受後人肯定。然,

劉氏亦指出洪邁之侷限,其對於史籍之批判過於嚴苛,未能欣賞並發現司馬遷 以疑傳疑之優點,關於姜嫄簡狄之傳說史料,竟一概抹煞。對於司馬光「遺漏 幽微」,未能盡表忠義之賢,也失之於苛責。至於洪邁本人,游移於完全對立 的天命說與人謀說,正好反映出知識分子在危疑的時代洪流中,流露出人力微 渺的感傷。最後,拈出洪邁獨到的政治觀:強調人治,注重現實,關心當代。

其當代關懷的眼光,包含了政治與經濟,民情風俗等社會現象,也具有《夷堅 志》之反映當代社會生活思想的意義。其中關於宋國朝的史論,數量超過三分

5 另有:周建:〈洪邁《容齋隨筆》版本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6 年第 1 期。

6 王德毅:〈洪容齋先生年譜〉,《幼獅學報》,第 3 卷第 2 期,1961 年 4 月。

7 王德毅:《洪邁年譜》,(臺北:新文豐初版,2006 年 5 月初版)。

8 凌郁之:《洪邁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6 年 12 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9 陳周棠校補:《洪氏宗譜》,以〔日〕小島晉治所寄贈《洪氏宗譜》抄本為主,並根據廣州博物 館藏《萬代書香部》及《萬代宗枝》的抄本補編而成,可自「洪氏宗親網」下載全文,(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年 8 月第一版)。

之一,其視野所及,已超越了侷限於政治層面的傳統史學。10

同年,大陸學者施丁〈從《容齋隨筆》看洪邁的史學〉,從四方面進行歸 納,簡述洪邁史學成就:一、綜論「隨筆」的五大特點:隨感、有論、常識、

「考證、辨誤、糾謬」及以文談史。二、指出洪邁談論史事,著眼於歷代政治 成敗,突出繫於用人,列舉君主少恩,乃君疑奸毀所致。揭櫫官場之風:對上 諂媚、不顧民生疾苦、讒害同列、竊祿尸位等諸多惡習。三、說古道今,慨歎 寓意。從記述宮廷豪奢、官俸、官冗、選官、科舉、吏胥、賦稅、揚州興衰、

國難家恨、臣諫等,說明洪氏憂國憂民的歷史責任感。四、既「以史為鑑」,

又發表「不可知論」的矛盾歷史思想。11

相隔十餘年,史學方面又有:吳政龍〈《容齋隨筆》的史考與史論〉,徐 興無〈《容齋隨筆》中的西漢史研究〉;12不過,由於沿著前人的路徑,其立論 未能超越前賢。13惟張元另闢蹊徑,見解獨到。〈簡析洪邁的歷史知識〉一文,

從洪邁的歷史論述中,推測洪邁如何思考,分析洪邁如何論證,檢視洪邁的歷 史知識,提出洪邁治史的侷限。張氏從《南朝史精語》的詞語摘記出發,洞悉 洪邁論史所以「殊乏深度」,「與讀史時過於注意文句的習慣,多少有所關連」。14 其說正好指出洪邁對於文藻煥然的堅持與偏嗜之特質。張氏指出洪邁治史之偏 狹與不足處,諸如:一、否定野史俗書之著於史書,二、事情相似則為一事,

三、時人所記,最為可信之辨識方法,皆宜再思。其次,洪邁以歸納類比之史 論史,容易阻斷讀史者深入理解史事的核心,而停留於表相層次的比附。並指 出洪邁以義行為衡量歷史人物的特有觀點,陳述負面人物的善事善行,旨在發 潛德之幽光,提升社會的道德水平。張氏推斷或許洪邁意不在精細思辨,所以 雖與呂祖謙、朱熹同一時代,卻鮮有學術交流之記錄。關於洪邁與朱熹之互動,

本文論述洪邁之學術本源,將有所討論。洪邁歷史人物的書寫觀點,以義行典 範為依歸,乃宋儒對士大夫公領域的行為定位與規範,范仲淹即是此種理念的 實踐者與典範人物,可參見相關之論述。15至於學者李菁則在其博論〈南宋四洪 研究〉之後,又針對其評價歷史人物的忠義觀,撰寫〈洪邁忠義芻議〉詮釋《容

10 劉德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 10 期,1982 年 6月,頁 105-122。

11 施丁:〈從《容齋隨筆》看洪邁的史學〉,《史學史研究》,第 2 期,1982 年,頁 41-48;29。

12 吳政龍:〈《容齋隨筆》的史考與史論〉《史苑》,2001 年第 61 期;徐興無:〈《容齋隨筆》中的 西漢史研究〉,南京第二屆宋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2 年 8 月,頁 871-890。

13 參見張元:〈簡析洪邁的歷史知識〉,《中華文化研究》,2003 年春之卷,頁 69-81。

14 同前揭註,頁 71。

15 參見朱倍儀:〈宋代士人之義行〉,東海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3 年。

齋隨筆》。16

此外,可永雪有〈洪邁在《史記》研究上的貢獻〉,專就《容齋隨筆》整 理出洪邁在《史記》研究上之貢獻。17近幾年,除期刊之外,從史學與史料考察

《容齋隨筆》的碩論有二篇:顧娟〈洪邁史學綜論—以《容齋隨筆》為中心的 考察〉,從洪邁的史觀,史書義例的編撰思想和方法,史料運用的看法,以及 歷史撰述,總體呈現洪邁的史學。18單曉娜〈洪邁《容齋隨筆》的史料價值〉,

從政治史、社會史、科技史和其他方面史料的補充和參證等,展現《容齋隨筆》

的學術成就,探討筆記史料的優越性和侷限性。19游玫璇之〈《容齋隨筆》論為 政之道及其人物品評研究〉,歸納洪邁隨筆的史評特色,分類陳述洪邁對於政 治場域中的帝王、將相、女性及其他官宦等人物的批評。20

有學術研究途徑方面,有王德毅〈洪邁和他的《容齋隨筆》〉,說明了洪 邁所創闢的學術途徑。21其後,張舜徽〈論宋代學者治學的廣闊規模及替後世學 術界所開闢的新途徑〉一文亦指出,宋代的學術文化,在漢唐宋明清五朝中,

獨能承先啟後,貢獻最多。22關於洪邁學術思想之研究,較早有:呂風棠〈洪邁 學術思想簡論〉,23廖延唐〈試論《容齋隨筆》〉;24稍後有王如新《《容齋隨 筆》思想、學術綜論》,分別從政治思想、史學思想、文學思想三方面歸納論

獨能承先啟後,貢獻最多。22關於洪邁學術思想之研究,較早有:呂風棠〈洪邁 學術思想簡論〉,23廖延唐〈試論《容齋隨筆》〉;24稍後有王如新《《容齋隨 筆》思想、學術綜論》,分別從政治思想、史學思想、文學思想三方面歸納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