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校內評估

在文檔中 第一章 (頁 112-117)

第五章 評估

5.4 校內評估

配合學校的校內評估政策,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的校內評估政策能讓教師(1)

檢視及監察學生的學習進度、(2)根據學生需要及興趣調整及改善教學策略,

以及(3)確定學校是否達到課程目標。

5.4.1 校內評估設計指引

• 教師設計其校內評估時,應注意以下要點:

- 學校應繼續著重將「促進學習的評估」作為學習、教學及評估中不可 或缺的部分。

- 學校採用的評估措施必須與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的課程目標和預期 學習成果一致,亦應配合為實現課程目標和成果而採取的學與教措施。

此外,主要學習範疇(包括知識、技能、價值觀和態度)的評估,應 佔適當的比例。

- 由於校內評估並非一次性的運作,學校宜發展一套有助學校長時期跟 進學生學習進度的校內評估機制。日常評估(課堂小測)、定期評估

(學期測驗)及年度評估(期末考試)之間應有明確的聯繫,讓教師 能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

- 由於各類評估策略均有其長處和短處,因此,學校宜採用不同類型的 評估策略和活動,以全面地反映學生在個別項目的表現或進度。舉例 而言,筆試未必能全面反映學生於實地考察、發展人際溝通技巧及價 值觀方面的表現。

- 教師應採用不同的方法給予學生回饋,例如在課堂活動時提出具建設 性的口頭意見,以及在批改堂課或習作時給予書面評語。

- 教師可在派發測驗及考試成績時,根據學生的表現提供回饋,使校內 總結性評估達到改善學生學習成效的進展性目的。

- 評估的方法可以是過於複雜、數量過多,或難度過高。要有效推行學 校評估,學生能夠處理和有能力做得到評估項目至為重要。

• 圖 5.2 展示出在本學習領域安排校內評估的理念架構,以突出校內進展性 評估和總結性評估的相互關係,以及學與教、校內評估及公開評估之間的 聯繫。

101

101

圖 5.2 學校在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實施評估的理念架構

進展性評估

(回饋學與教)

總結性評估

(量度成績)

邁向進步

學與教過程

• 與學生分享學習的目標

• 有效的提問(例如:給予時 間;不同類型的問題 — 開 放式題目和有固定答案的題 目;由內容主導轉為學生主 導)

• 觀察(例如:身體語言;面 部表情)

• 同儕學習(例如:學生在班 上聆聽及反思同學的答問)

• 有效的回饋(例如:提供明 確的建議,讓學生能有所改 善或鞏固所學)

• 學生主動學習

• 提高學生的自我形象

校內評估

• 以測驗或考試成績評定 等級或級別(例如:期 考/年終試)

• 記錄

-追蹤學生的學習進度

• 報告

-優質回饋,減少依賴 等級和分數

回饋流程

校外評估

(取材自Shirley Clarke(Clarke, 2001))

• 多元化

- 不同模式的評估(例如:

筆試、專題研習、學習檔 案、任務實踐、反思)以 配合學習目標和過程

- 多方參與(例如:學生/

同儕/教師/家長)

- 以不同策略評估學習的 質素(例如:除賞罰外,

提供適合學生能力並富 挑戰性的評估)

• 利用測驗結果作為診斷及 回饋學與教

• 提供機會讓學生學習、反 思和修正,而非相互比較 分數

• (如:香港中學文憑考試)

自學小冊子清楚列明 各課堂的學習目標

同儕及自我評估論述 題的評估準則

採用不同難度的評估習 作,以照顧學生的多樣 性

提供書面評語,讓學生明白 其長處及可供改善之處 除筆試外,採用電子

評估和實地考察 自學小冊子上有每堂課後的自評習作

102

5.4.2 設計評估活動

• 評估活動的類型甚多。設計評估活動時,教師應常問自己:「我想透過此 活動評估甚麼?」及「為何以此方式設計活動?」圖 5.3 簡單列出教師(包 括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的教師)於規劃評估活動時須注意的重點:

- 學生的學習成果是教師作出有關評估的決定時考慮的核心因素;

- 蒐集學生學習成果顯證的重要性;

- 教師如何利用顯證以釐定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

- 回饋的重要性;及

- 學生表現的顯證如何影響往後的學與教。

圖 5.3 開展規劃評估活動的模型

(取材自網站文章《有關評估的建議》當中的圖表)

(澳洲新南威爾斯州教育委員會,2012)

5.4.3 優質回饋

• 優質的回饋應為易於理解、明確而具體的意見,旨在幫助學生改進其個人 的學習策略。

學習 成果 目標

評估 設計

報告 你要評估甚麼?

你要如何進行 評估?

評估說明了甚 麼問題?下一 步是甚麼?

你將如何讓學生得悉他們學了 甚麽及掌握程度?

103

• 教師宜參考以下意見:

- 優質的回饋能清楚說明學生的強項和弱項,並明確指出改善方法。

- 正面而有建設性的回饋有助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例如,強調學生 已改進的部分,並直接或間接指出更好的方法幫助他們達標。

- 回饋不應帶有惡意,而應著眼於學生的習作/表現,避免將其與其 他學生進行比較。回饋也應有助營造成功文化,並鼓勵學生承擔風 險、不怕犯錯、將錯誤當作學習機會。

- 回饋應促進學生之間及師生之間交流意見。當收到不同建議時,可作 出適當的調整,以切合個別學生的學習需要。

- 教師應及時向學生給予回饋,延遲向學生給予回饋或會減弱促進學習 的成效。教師也應著重在課堂上口頭回饋的作用。

下列是一些有關回饋時機的一般指引:

即時回饋

- 宜用作支援學生學習程式及概念性知識;

- 在學生學習新知識時,可以發揮更佳作用;及

- 可以在成績稍遜的學生學習艱深的新概念或技能時,產生明顯的正面影 響。

學生正積極投入課業時,未必適宜作出回饋。

• 如學生正參與程序繁複而困難的課業,可讓學生有更多機會理解有關課業後才 給予回饋,對他們的學習更為有利。

• 教師的批改如以讓學生了解他們已能掌握甚麼內容、尚有甚麼不足之處,

以及如何改善作為目的,他們的批改均可以就這些方面提供優質回饋。因 此,批改的方法及準則應配合課業的學習目標。

• 在批改習作時,教師有數點需要注意:

- 僅就學生的習作給予分數或等級對學習無甚助益,因為分數或等級 無法讓學生充分地了解其習作的優劣之處及改善方法。教師應提供 簡明扼要的評語,向學生解釋做得好或不夠好之處及相關原因。

- 持續性批改是將傳統的總結性評估加以調適,以達到進展性評估的 目的,及提供優質回饋的可行之法。教師需要分階段評改習作,並 在學生完成每一部分的習作後提供回饋。建基清晰及長期一貫的準 則,持續性批改有助學生了解要改善的地方及如何改善。這類評改 方法亦有助於師生之間有效溝通,共同訂立下一步改進的目標。

104

- 倘若詳細評改並不可行,「僅提供評語的評改」也是另一類可行方 法。教師僅就(1)學生做得正確的地方、(2)作業中出現的不足及

(3)改善方法作出評語。此方法能避免學生過分著眼於分數/等 級,而忽略教師就其學習作出的評語。

105

在文檔中 第一章 (頁 11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