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課程發展的策略

在文檔中 第一章 (頁 31-34)

人文素養

1.5 課程發展的策略

此部分概述一些可在本學習領域課程中持續使用的策略。

1.5.1 透過已更新的四個關鍵項目促進主要課程發展重點

在《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及《中學教育課程指引》中,四個關鍵項目已更新為:

(1)德育及公民教育:加強價值觀教育;

(2)從閱讀中學習:邁向跨課程閱讀;

(3)專題研習:達至跨學科整合及應用知識與技能;以及

(4)運用資訊科技進行互動學習:促進自主學習。

當學校繼續推行關鍵項目時,可以同時推動本學習領域的主要課程發展重點,

以活化學與教,並幫助學生達至全人發展及成為自主的學習者。

(1)德育及公民教育:加強價值觀教育

- 這個關鍵項目與本學習領域的兩項主要課程發展重點關係密切。它們 分別是價值觀教育及促進對國家及世界的認識。透過設計校本課程或 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學校可同時促進這些主要課程發展重點。

(2)從閱讀中學習:邁向跨課程閱讀

- 學校可透過這個關鍵項目促進人文素養及跨課程語文學習這兩項主 要課程發展重點。例如:老師可讓學生閱讀由課程發展處個人、社會 及人文教育組出版的《性情真章—人文素養讀本(初中)》中的文章,

並安排不同的閱讀後活動,幫助學生反思自己的閱讀經驗及學習相關 的語文技巧。

(3)專題研習:達至跨學科整合及應用知識與技能

- 專題研習能有效深化學生在本學習領域的學習以及連繫他們在科本 及/或跨科目/學習領域的學習經歷。建基於現有的優勢及經驗,學 校可規劃本學習領域內以至跨學習領域的專題研習,將研習焦點設定 為擴闊對國家及世界的認識、加強綜合應用知識及技能(包括共通能 力)、從閱讀中學習,以及電子學習。

(4)運用資訊科技進行互動學習:促進自主學習

- 隨著越來越多電子教科書及電子資源的出現,學生的資訊素養及對數 碼世界的認知日益提升,加上電子學習是本學習領域的主要課程發展

20

重點,故本學習領域課程會繼續呼應和強化這個關鍵項目。

1.5.2 全方位學習與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的配合

• 全方位學習可理解為讓學生在真切情境和實際環境中學習,令學生掌握單 靠課堂學習難以達到的學習目標。詳情請參閱《中學教育課程指引》分冊 7。

• 在本學習領域中,全方位學習早已成為學與教的一部分。全方位學習的主 要特徵是體驗式學習。體驗式學習為學生提供機會,讓他們在真實生活中 與人或環境互動,獲取一手資料,從而建構對某主題/課題的理解。這個 學習過程需要學生採取主動(例如:與其他人互動、應用已學到的知識、

結合理論與實踐等)及進行反思,以深化對某學習範圍的認識,拓闊視野,

促進和培養全人發展及終身學習的能力。

• 本學習領域中的全方位學習可以由學校單獨提供,或與教育局及/或與社 區中的非政府機構合作提供。活動可包括社區研習、探訪、社區服務,以 至在香港、內地及海外的社區改善計劃等。這些全方位學習活動除了培養 學生對社區、國家及世界的深入了解外,也可以落實主要課程發展重點,

例如培養人文素養及開拓與創新精神,以及鼓勵學生盡早開始生涯規劃。

在以下的兩個例子中,學校透過促進學生的全方位學習,回應本學習領域 中提出的主要課程發展重點。

人文素養與促進對國家及世界的認識

學校可安排學生參加在內地或海外的義務或人道救援工作,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 養、國民身份認同和全球視野。學生親身從不同的人和事所獲得的經歷,有助他們 減少對部分人和事的誤解,並能拓闊視野。

開拓與創新精神

現行的一些計劃能讓學校推展開拓與創新精神,推動學生開展生涯規劃,例如商校 合作計劃便為學生提供了解不同行業,建立合宜的工作態度,適應經濟的轉變,並 達至全人發展的學習環境。

1.5.3 促進高階思維能力的發展

• 人文科目的課堂內外能提供機會,讓學生透過多角度探究不同的歷史及當 代議題,並構想不同的詮釋/解決方法,這有助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例如明辨性思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及創造力,並使他們能綜合地加以應 用。

21

教育局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組已向全港中學派發《在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課堂 中培訓高階思維支援教材(二):課堂示例》(教育局,2010),當中提供的示例 及教案,旨在說明在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不同科目的相關課題中,如何培養學生 的高階思維能力。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是否可以避免?」這課題可以培養 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逆向思維及創造力;而「如何解決土地利用衝突?」這課題 可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和創造力。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組亦已向全港中學派 發《綜合運用共通能力資料冊》(初中)》(教育局,2017a)供學校參考。

1.5.4 建立學習社群以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及能力

•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教師在學校內建立學習社群,有助他們分享共同願 景,參與有助反思的專業對話,共同就決策承擔責任,並營造關懷及具創 意的氛圍。

• 教師在校外參與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教師的學習社群,亦有助他們發展 教師網絡,聯繫志趣相投的教師探討相互感興趣的課程及教學事宜,與同 工交流與人文科目相關的教學經驗及想法,展開協作,從而改進本學習領 域的學與教,提升教師的專業知識及能力。

22

在文檔中 第一章 (頁 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