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校本課程規劃與小學及初中階段課程調適的主導原則

在文檔中 第一章 (頁 73-76)

第三章 課程規劃

3.3 校本課程規劃與小學及初中階段課程調適的主導原則

課程規劃的五階段循環為學校提供了簡單的架構,以便學校在規劃、實施、評 估及改進其校本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時有所依據。以下建議的 主導原則可供學校參考:

• 善用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提供的靈活課程架構

- 本學習領域課程在某些方面是有規範,但另外有些方面則是靈活的。

對於小學和初中階段,本指引規定了學校本學習領域課程發展的方向,

特別是需要提供學習核心元素/必須學習的內容的機會,並使用多元 化的學習和教學策略,為學生提供相關的學習經驗。

- 不同學校在教師、學生及學校條件各有特色,因此可透過調適核心元 素/必須學習的內容的組織、學與教情境、學與教策略、以及評估準 則及模式,以幫助學生達至預期的學習成果。

- 為促進學校組織其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的課程,學習領域 內部分初中科目的課程,例如生活與社會(中一至中三)及地理(中 一至中三),已採用單元來組織學習內容,讓學校可採用全部或部分 單元。若採用全部單元,課程的結構可以保持連貫;若採用部分單元,

學校則可靈活組織其初中校本的綜合人文課程。

• 盡量關注均衡和充分涵蓋各範疇和相關的核心元素/必須學習的內容 - 核心元素/必須學習的內容主要包含在本學習領域不同的科目中。除

了中國歷史科外,學校可以通過獨立科目(即獨立科目模式)或以獨 立科目與校本綜合課程相結合的方式(即混合課程組織模式)涵蓋這 些學習元素。

- 學校無論採用何種課程組織模式,本學習領域課程於小學及初中階段 應涵蓋六個範疇的核心元素/必須學習的內容,以達至課程的宗旨及 學習重點。學校應在課程規劃和評鑑的過程中,參閱本指引第二章所 列出的核心元素/必須學習的內容,以及相關科目的課程指引。

• 連繫學習領域課程的學習目標和學習經歷

- 在規劃本學習領域的學習經歷時,學校應同時考慮學習領域的課程宗 旨及科目的課程宗旨,以確保不同層面的學習經歷與課程目的一致。

- 應定期檢討各年級學習經歷的規劃,以確保學校提供的學習經歷能多 樣化及與課程目的一致;其設計亦應整全且籌劃得當,並應包含全方 位學習經驗,例如社區研習、本地或跨境參觀、社區服務及社區改善 計劃,這不僅有助學生將現實世界與所學習的課題相聯繫,亦有助豐 富學生的知識基礎,並促進他們積極參與學習過程。

62

• 在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的課程發展綜合地採用七個主要課程發 展重點

- 本學習領域的七個主要課程發展重點,大部分均已以某種形式在小學 和中學階段推行。

- 建基於目前推廣這些主要課程發展重點的做法,學校的課程領導人員、

本學習領域的統籌主任和教師們,可在規劃本學習領域課程時,以綜 合推行的方式嘗試進一步推進這些主要發展重點的實施。

- 例如,在生活與社會(中一至中三)的「明智消費」單元中,學生將 從經濟角度學習如何明智地使用金錢(與開拓與創新精神有關);亦 會從社會角度學習明智消費可如何減少浪費並保護環境和地球資源

(與人文素養有關)。

- 地理(中一至中三)的「變化中的氣候,變化中的環境」單元,預期 可提高學生對環境的關注(與人文素養有關),以及國家和其他國家 在應對氣候變化所做的工作(與促進對國家和世界的認識相關)。 - 本學習領域課程中的所有範疇,均為落實主要課程發展重點的目標提

供機會,但由於不同範疇涵蓋的學習內容性質各不相同,故可以預期 一些範疇會比另外一些範疇,在達成主要課程發展重點的目標上,提 供的情境會更豐富。因此,教師需要根據本學習領域課程中不同範疇 的性質,定出在每個範疇中主要課程發展重點的推行優次和力度。

• 照顧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生的多樣性

- 為切合學生的學習需要、能力及興趣,學校有必要繼續在本學習領域 的課程規劃中採用適切的學習內容,以及廣泛的學與教策略及評估模 式。

- 在小學階段,常識科課程提供了一個靈活的架構,讓學校提供不同的 學習經驗,以滿足學生的不同需要。

- 同樣,初中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科目的課程亦為學校提供了靈活性,

以照顧學生的多樣性。例如生活與社會(中一至中三)和地理(中一 至中三),都是以單元(包括核心和選修單元)來組織課程,為學生和 教師提供選擇,以作為照顧學生的多樣性的一種方法。

- 此外,這些人文科目課程的核心單元由基礎和延伸部分組成。基礎部 分涵蓋基本知識和必須學習的概念,適用於所有學生。對於能力較高 或有興趣學習延伸部分的學生,學校可進一步採用核心單元的延伸部 分或選修單元來深化或擴闊與核心單元相關議題的討論(有關照顧學 生的多樣性的學與教策略,請參閱本指引第 4.4 節)。

63

• 結合學習和評估

- 課程及評估規劃應有良好的協調及施行,以使評估能夠促進學生的學 習。採用多種模式及不同難度的評估方式,可讓具有不同資質和多樣 能力的學生展示他們的潛能,以達到對學習的評估、促進學習的評估 和作為學習的評估的目標。

- 學校可運用電子評估即時蒐集學生學習進度的評估數據,以調整及檢 討課程內容及教學策略,從而提升學與教的效能。

• 加強與其他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科目的橫向及縱向協作

- 透過加強本學習領域的跨科協作,可以同時促進學生的有意義學習及 深度學習。在學校建立協作文化,可促進各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科 目之間的橫向聯繫。共同備課、發展及分享教材,以及規劃個人、社 會及人文教育跨課程活動來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都是促進教師之間 專業協作的有效方法。

- 為使學生在不同年級及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習能順利進展,學校應仔細 地規劃,讓學生的學習能有適當的次序、關聯及進程(詳情請參閱本 指引第 3.4 節。)

• 促進跨學習領域的連繫

- 本學習領域可在多個方面與其他學習領域進行聯繫。透過運用其他學 習領域的知識、學習過程及技能,豐富及擴闊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的學習。

- 這方面的例子包括:不同學習領域中有關個人及社會的議題;不同學 習領域中的主題/議題的歷史、社會和文化背景;不同學習領域中對 人與環境關係的關注和公民教育;以及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

(STEM)教育(詳情請參閱本指引第 1.4.2 節)。這些範圍為本學習 領域與其他學習領域組織學習活動及綜合性研習,提供了協作的基礎。

• 透過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培養正面的價值觀及態度 - 根據《新修訂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架構》(2008),學生的全人發展需

具備七種首要價值觀和態度 16。此外,本學習領域課程亦涵蓋一些正 面的價值觀和態度。我們鼓勵學校聚焦於與其辦學宗旨、目標及校情 相配合的價值觀和態度,把它們與學校課程結合,並關注發展學生在 不同情況下需要作出判斷及決定時,其應用及反思正面的價值觀和態 度的能力。

16 這七種首要培育的價值觀及態度是: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同、承擔精神、誠信和 關愛。

64

在文檔中 第一章 (頁 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