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歐洲人權公約對英國內國法的影響:英國 1998 年人權法(the Human

第一節 概論:人權法案制定的背景

權法(the Human Rights Act 1998)的誕生

第一節 概論:人權法案制定的背景 還是在於英國對於「議會主權」(Parliamentary sovereignty, 參照注 24、27)的堅持。在議會主權 下,立法機關擁有最高性(supremacy),而國際條約常常是經由行政機關制定,若直接允許國際條 約和國內法有相同效力,將破壞議會的最高性;參考Helen Fenwick, Civil Liberties and Human Rights (3rd ed., London: Cavendish Publishing, 2002), p. 101.

21 Merris Amos, Human Rights Law (Oxford: Hart Publishing, 2006), p. 3.

22「人權」(human rights)是「權利」(rights)的一種類型,較其他一般權利不同之特殊處,在於其

「普世性」(universality)與「重要性」(importance);關於「權利」的法律定義、「人權」的指稱 範圍,與權利(包括人權)所受之限制、個人和國家間權義關係,參考David Hoffman and John Rowe, Human Rights in the UK: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uman Rights Act 1998, (2 ed., nd London: Pearson Longman, 2006), pp. 9-17.

23 Richard Clayton and Hugh Tomlinson, The Law of Human Right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Vol.1, p. 27.

24 在傳統的議會主權下,議會掌握了最高權限,所有的授權最終仍必須回歸到議會,不僅行政

行為是被推定為違法的-除非該機關能證明其行為已得授權25;這種情況下,權 利的範圍是一種「反面」而非「正面」的描述,在扣除法所加諸於個人的限制後,

所剩下的部分都是個人有權主張自由的範圍,此即所謂「剩餘權」(residual rights) 的概念26

以上這種描述似乎過於概括、籠統,在實踐上應如何進一步具體化實質內容 而有權利保護的實益?在1998 年人權法制定以先,近代英國並沒有一獨立的成 文法文件來專門規定人民所享有之權利,正如前所述,傳統英國法上權利觀並非 採取正面直接描述的方式。著名的憲法學者A.V. Dicey曾謂:「大多數的外國立憲 者都是從權利宣言開始…… 相對而言於英國憲法27,使權利實現的手段和該權

機關受到議會制定法規範,法院在具體個案的裁決不但被法條文所限制,解釋條文時也必須呈現 法條背後的立法意旨,倘若議會將部分權限委託行政機關時,則法院須尊重議會的授權,審查行 政機關的相關行為時採取較為自製的態度,唯當行政機關超越其被授與之權限,法院才對其行為 宣告違法;參考Gordon Anthony, UK Public Law & European Law (Oxford: Hart Publishing, 2002), pp. 26-27.

25 實務的案例可參考Entick v Carrington & Ors [1765] EWHC KB J98,本案中行政機關(被告)對其 搜索扣押行為,無法提出使法院信服的正當化事由,而被法院宣告違法。

26 Richard Clayton and Hugh Tomlinson, The Law of Human Right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Vol.1, pp. 27-28; T.R.S. Allan, Law, Liberty, and Justice: the legal foundations of British constitutionalis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3), pp. 136-143.

27 非法典化(uncodified)是英國憲法的特點之一,其最重要的意涵在於立法機關享有最高或不可 挑戰的權威,國會是憲法最終的裁決者,此即所稱之「議會主權」;議會(或立法機關)擁有絕對 與最終權限,議會主權被認為是英國憲政的核心原則,其具體表現如非法典化的憲法,制定法優 於其他形式的法律、沒有議會可拘束其後繼者之慣例存在、等;參考Andrew Heywood原著,楊 日青等譯,最新政治學新論,頁463-471;A.V. Dicey則指出,議會主權有三點特徵:其一,議 會有權修改任何形式的法律,不論該法內容是否涉及人民權利而實際上具有憲法性質,而且修改 程式並無差別(實質憲法的修改程式不會比較困難),修改主體也仍為議會,其次,具憲法性質的 法律和其他法律就法地位而言並無明顯差異,故無法律位階次序的高低,其三,沒有任何司法或 是其他公權機關有權宣告議會制定的法律因違憲或其他理由而無效;參考A.V. Dicey,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Law of the Constitution (10 ed., th London: Macmillian, 1961), pp. 88-91. 但是議會 主權的傳統在英國加入歐盟之後已被弱化,可參照1972 年歐洲共同體法(European Communities Act 1972)第二條規定;參考:Chris Taylor, Constitutional and Administrative Law, (Harlow: Pearson Longman, 2008), pp. 37- 38, Peter Cane, An Introduction to Administrative Law, (3 ed., rd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6), p. 305.

利間向來存在不可分割的聯繫,而這正是司法造法的優點。所謂的『有權利就有 救濟』法則……乃指,與其制定屬於英人的人權宣言……英人對提供特定權利救 濟手段使其得以實現,反而顯出更強烈的關心。因此英人致力於漸進形成一套完 整的法律原則(rule of law)與制度,即英人所稱之憲法。」28換言之,Dicey認為,

英國缺少一成文化的憲法法典29這點,非但不是弱點,反而是優點-在英國人民 權利若遭到侵害,人民並非倚靠文辭模糊的憲法法典,而是藉由一特定的司法裁 決給予受侵害者一特定的救濟30。從Dicey的見解可得知,英國傳統上並不認為 以法條明文訂定權利的內容是必要的,然這並非表示Dicey主張成文法典化的權 利宣言不能達成保護個人權利的目的,毋寧,乃在於強調英國的憲法實際上是由 判例法建構而成的31;和擁有成文化憲法法典的國家比較,這些國家的個人權利 是從其憲法規定的原則演繹推論而出,至於在英國,憲法原則是從法院所宣告的 個別裁決歸納、一般化所產生,所以英國的憲法其實是一種判例法憲法(comm law constitution)- 其內含的基本法律原則,其概念與價值都是根植並反映在法 院的裁決裡,而個人權利的實質保護到頭來還是從法院的裁判中得到清楚的界 定;Dicey因此認為英國法這種方式的好處,正是由於判例法在本質上和權利實 現手段是相連結的

on

32

28 A.V. Dicey,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Law of the Constitution (10 ed., th London: Macmillian, 1961), pp. 198- 199.

29 本文之所以採用「非法典化」來描述英國憲法主要特徵的原因,在於相較於「成文」(written) 與「不成文」(unwritten)的區別,「法典化」(codified)與「非法典化」(uncodified)毋寧是更精確的 區別方式;參見Andrew Heywood原著,楊日青等譯,最新政治學新論,頁 460-462。

30 Helen Fenwick, Civil Liberties and Human Rights (3rd ed., London: Cavendish Publishing, 2002), p.

101; K.D. Ewing and C.A. Gearty, The Struggle for Civil Liberties: Political Freedom and the Rule of Law in Britain, 1914-1945,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 8.

31 A.V. Dicey,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Law of the Constitution (10 ed., th London: Macmillian, 1961), pp. 188-189; Harry Street, Freedom, the Individual, and the Law, (5 ed., th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1982), p. 312.

32 A.V. Dicey,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law of the constitution (10 ed., th London: Macmillian, 1961), pp. 195- 198; T.R.S. Allan, Law, Liberty, and Justice: the legal foundations of British

constitutionalis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3), pp. 4-5. 有認為英國法和其他國外的法典化憲法 在保護權利方式上雖不相同,但是實質內容和意旨最後仍是殊途同歸。例如在Attorney General v

由此可知過去英國保護個人權利的方式是透過司法裁決的累積,逐漸形成一 Maurice Wright,他曾是英國的國安情報單位 MI5 的成員,於 1976 年退休後移居 到澳大利亞,1985 年他在澳洲出版了這本回憶錄,揭露許多醜聞黑幕,包括 MI5 Guardian Newspapers Ltd (No 2) [1988] UKHL 6 中Goff法官即認為,在本案情形,對表意自由 (freedom of expression)的保護,英國法和歐洲人權公約第十條規定其實並無扞格,只是公約的方 式是先正面言明表意自由權利本身,進一步再限定其範圍;英國法的方式則是先推定個人原則上 有此權利,隨後法院再判斷依法是否有例外存在。

33 Helen Fenwick, Civil Liberties and Human Rights (3rd ed., London: Cavendish Publishing, 2002), pp 101-104, Harry Street, Freedom, the Individual, and the Law, (5 ed., th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 1982), pp. 318- 319.

34 例如,有鑑於過去法院曾在十九世紀時陷入政爭角力裡,為不再重蹈覆轍,現在法院即使和 行政首長意見相歧異時亦顯出一種遲疑的態度,尤其不願介入政策走向的問題;參考Harry Street, Freedom, the Individual, and the Law, (5 ed., th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1982), p. 319, K.D.

Ewing and C.A. Gearty, The Struggle for Civil Liberties: Political Freedom and the Rule of Law in Britain, 1914-1945,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p. 29-33.

35 Edwin Shorts and Clair de Than, Human Rights Law in the UK (London: Sweet&Maxwell, 2001), p 361.

36 Edwin Shorts and Clair de Than, Human Rights Law in the UK (London: Sweet&Maxwell, 2001), pp. 360- 378; BBC網站新聞 “1988: Government loses Spycatcher battle” (last visit: 2009/3/18), http://news.bbc.co.uk/onthisday/hi/dates/stories/october/13/newsid_2532000/2532583.stm

Spycatcher 案導致的法律爭議- 對表意自由的干預37:

關於本事件所引發的法律爭議,本文將討論重點集中在英國的國家機關當時 為了阻止該書內容在國內流傳而對報紙所下的命令- 1986 年英國法院核准檢 察官之聲請,發出命令禁止各傳媒刊載Spycatcher的內容摘要,但於 1987 年部分 報業卻仍是不顧法院命令刊載了該書內容,檢察官於是對這些報紙提起藐視法庭 (contempt of court)的控訴,然這些控訴後被法院駁回,報業並對 1986 年的法院 命令提出上訴要求解除禁令,上訴法院在1987 年 7 月決定解除禁令,隨後該決 定卻又在上議院被推翻,對於上議院決定維持該禁令,Bridge法官提出措辭頗為 嚴厲的不同意見書:『……由於沒有成文憲法,本國並無如同美國憲法第一修正 條文的文件存在- 甚至有人認為美國人太過崇拜言論自由。本國雖然是歐洲人 權公約的簽署國,卻並未將公約納為本國國內法的一部分,儘管有許多意見認為 應將公約國內法化,本人卻一直不甚贊成這種論點,主因正是本人對本國的判例 法體系保障自由社會中所必需的基本權利-包括公約第十條特別規範保護的表 意自由權- 的能力充滿信心,然此信心卻因此次上議院所為之決定受到嚴重打 擊……言論自由在極權政權下總是第一個犧牲品,這類政權不容資訊和意見得於 其公民間自由流傳,出版監查就成了管制公眾所得獲取資訊的必備手段。而目前 本國企圖將公眾和國外可自由取得的資訊隔絕開來的作法,象徵著本國將往一條 險路前進。當越來越多Spycatcher流入並在境內流傳,維持禁令的決定更是顯得 荒謬,唯若政府依舊固執己見,那將來難免遭受歐洲人權法院的非難與羞辱……』

38 Bridge法官的看法不幸一語成讖,本案後來被控違反歐洲人權公約第十條而在 歐洲人權法院審理,儘管英國辯稱其國內對報業的禁令是保護國家安全和維持司 法威信的必要手段,人權法院最後仍認為,當Spycatcher已經在國外出版販售且 事實上在國內也可取得時,維持該禁令就無法達成該目的,故不符合適合性之要 求,倘若英國的目的是要阻止將來再有國安情報成員做出類似的事,人權法院認

37 同前注 36。

38 Attorney General v Guardian Newspapers Ltd (No.1) [1987] UKHL 13

為儘管這目的本身可能是合法正當的事由,所採取的手段卻仍是不具備比例性

39

Spycatcher事件對表意自由保護的重要性固不待言40,但除此之外從另一角 度觀察亦可發現,這事件引發更多對英國判例法權利保護功能的質疑41

第二款 判例法與議會制定法(statutes)

除了上款提到的判例法體系本身在權利保護上是否仍有所不足的問題外,判 例法和議會制定法的關係則是另一重要爭點。在議會主權42傳統下,議會向來有

除了上款提到的判例法體系本身在權利保護上是否仍有所不足的問題外,判 例法和議會制定法的關係則是另一重要爭點。在議會主權42傳統下,議會向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