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實證分析

第二節 模式比較

由於本研究的模式間具有巢套關係,故採用偏離值 (Deviance) 來比較模型 的適配程度。如表 27 的偏離值表,當估計的參數愈多,則偏離值愈小。然本研 究關注鄰鄉變項與死亡率起點值和變遷率的關係,故 M6 模式較能反映本研究關 心的議題。然而,M6 模式中,分別有 M6Q1、M6K10、M6D22 三個次模式,由 表中看來,M6D22 的偏離值最小,此模型應為適配度較好的模型,故本研究在 鄰近效應的探討以 M6D22 作為討論的基礎。

表 27 M1 至 M6 模式之偏離值 (Deviance) 模式 參數個數 Deviance 置入變數 M1 3 -12158.525 無

M2 6 -13820.240 時間變項 M3 11 -14223.832 本鄉變項:

時間、空氣汙染、用水品質、剝奪 指數、壓力指數、醫療指數

M4 16 -14245.495

M5Q1 21 -14283.136 本鄉變項:

時間、空氣汙染、用水品質、剝奪 指數、壓力指數、醫療指數 鄰鄉變項:

空氣汙染、用水品質、剝奪指數、

壓力指數、醫療指數 M5K10 21 -14288.872

M5D22 21 -14301.005 M6Q1 26 -14286.753 M6K10 26 -14292.362 M6D22 26 -14311.717

115

二、起點值與變遷率的關係

透過層次 2 殘差項𝛾0𝑖與𝛾1𝑖的相關係數,可以評估死亡率起點值與變遷率的 關係。若兩者的相關係數為正數,代表死亡率起點值愈高,變遷率越高;反之,

若兩者的相關係數為負數,則意味著死亡率的死點值愈高,變遷率愈低。

本研究使用 M2 模式作為此部分討論的基礎,這是因為 M2 為只置入時間變 項的未條件化成長模式 (unconditional growth model),其殘差的相關係數代表未 放入任何解釋變項的實際起點值與實際變遷率 (Singer and Willett 2003)。參考表 28,M2 起點值與變遷率的相關係數為 0.336,代表在無任何解釋因素的前提下,

起點值與變動量呈現正相關,意即起點值愈高,死亡率變遷幅度愈大,但是由於 死亡率為下降趨勢 (負值),所以起點值愈高,下降的速率愈慢。

表 28 死亡率起點值與變動量相關係數

Model M2 M3 M4 M5D22 M6D22 相關係數 0.336 -0.346 -0.395 -0.362 -0.450

由於 M2 方程式為式(3-8),若求得層次 2 之殘差,則能得知哪些鄉鎮的死亡 率起點值高於/低於平均截距,哪些鄉鎮的變動率高於/低於平均斜率,故本研究 將 M2 模式的層次 2 殘差項,也就是隨機效果𝛾0與𝛾1繪製成地圖(圖 18),由圖得 知,若截距殘差項 𝛾0大於 0,代表 2001 年死亡率起點值高於全體鄉鎮截距平均 值;若𝛾1大於 0,則意味著死亡率於 12 年間變遷率高於全體鄉鎮斜率平均數,

而由於全體鄉鎮死亡量變遷率皆為負值,故𝛾1大於 0 者代表變遷速率較整體平均 緩慢,而𝛾1小於 0 者代表變遷速率較整體平均快速。

由圖 18 得知,臺灣本島山地鄉為死亡率起點較高 (𝛾0>0),但下降速率較慢 (𝛾1>0),而西部平原都市化程度較高的鄉鎮市區則是起點值較低 (𝛾0<0),下降速 率較快 (𝛾1<0)。可見,山地鄉不僅輸在起跑點,其死亡率的改善速率也較非山

116

地鄉緩慢,反映了臺灣死亡率在研究期間之起點值及變遷率的雙重不平等。

圖 18 M2 模式殘差分布圖

另一方面,為何在不同的模式中,相關係數相反?由表 28 可知,M3 以後 的模式死亡率起點值與變遷率呈現負相關。由於 M3 以後是置入了環境脈絡因素 如空氣污染、用水品質、剝奪指數、壓力指數、醫療指數來解釋變異,當置入了 這五大項解釋因素以後,未被這五大項因素所解釋的遺留變異使得起點值與變遷 率的關係轉變為負值。所以,原本各鄉鎮的死亡率起始點與變遷率的正相關,是 受到鄉鎮環境脈絡因素的影響,換言之,若吾人能改善環境脈絡因素,如社經水 準與生活壓力因素,則死亡率之起點值與變遷率的關係則可能反過來變為負相關,

亦即當鄉鎮市區的起點值高,則變遷率低,因為變遷率為負值,所以死亡率起點 值高的鄉鎮,下降速率增快;死亡率起點值低的鄉鎮,下降速率減緩,應有助縮 小鄉鎮市區間死亡率的空間差距。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