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水:雷與雨的生養能力

第二章 釋義:雷與雷神

第一節 聲、光、水:雷、電、雨所構成的自然現象和崇拜

三、 水:雷與雨的生養能力

於前文的敘述中已提及「雷」之造字和雨的關聯性,另外,在古時的卜辭中,

亦常見雷雨並提的現象,如武丁卜辭說:

乙亥卜,賓,貞:雷?不雨?

壬戌雷?不雨?

雨?雷?十月。

27 ﹝魏﹞王弼注,﹝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注疏》(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7 年),頁465-466。

28 ﹝魏﹞王弼注,﹝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注疏》,頁 465-466。

29 ﹝唐﹞李鼎祚撰,王豐先點校:《周易集解》,頁 313-314。

30 ﹝魏﹞王弼注,﹝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注疏》,頁 466。

31 李立:《文化嬗變與漢代自然神話演變》(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2 年),頁 113。

31

七日壬申雷,辛巳雨,壬午亦雨。32

會有如是的卜問,便是因為雷電往往與雨水相伴隨出現,這是人們最初的直觀觀 察,而這一現象亦反映在民間諺語或歌訣中:

驚蟄未到先打雷,大路未乾雨就來。(浙江義烏) 秋雷撲撲,大水沒屋。(浙江黃岩)

一夜起雷三日雨。(江蘇無錫)

悶雷轟天邊,大雨落連天;響雷在天頂,大雨即過境。(廣東)33 驚蟄雷鳴未足奇,春分有雨病人稀。月內相逢三卯日,豆麥曰蠶處 處宜。(台灣)34

雷打蟄,落烏四九日。(台灣)35

未驚蟄,卅九日烏;雷拍驚蟄,卅九日雨。(台灣)36

同時,雷電好發的時期亦大都是多雨時節,因此在人們不了解雷電和雨水的 關係下,便誤以為雨水是雷電帶來的,視雷神為司雨之神。

除此之外,雨和雷同樣是陰陽和合的產物,《大戴禮記‧曾子天圓》云:「陰 陽之氣,各從其所,則靜矣;……具則靁,交則電,……,和則雨」37,以及《周 易》「解卦」之《彖辭》:「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38其 中天為陽,地為陰,換言之就是《春秋元命苞》所言:「陰陽和而為雨」39,而 在《山海經‧中山經》中道一吉神泰逢能動天地之氣,於行文間暗示泰逢擁有可 操風雨之力,其原文如下:

又東二十裡,曰和山,其上無草木而多瑤碧,實惟河之九都。是山 也五曲,九水出焉,合而北流注於河,其中多蒼玉。吉神泰逢司之,

其狀如人而虎尾,是好居于萯山之陽,出入有光。泰逢神動天地氣 也。40

雖文中未提風雨一字,但無處不是提示。首先其居住地是水道縱橫的九都,可給 予充足的水分,其次「出入有光」恰和《山海經‧大荒東經》描述雷獸夔出入水 的景象相似,再者為泰逢的神性是動天地之氣,這是此段文句所提供的線索。

32 引自鄭慧生:《甲骨卜辭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8 年),頁 100-101。

33 朱炳海:《天氣諺語》(北京:農業出版社,1987 年),頁 92、93。

34 吳瀛濤:《台灣諺語》(台北:台灣英文出版社,1978 年),頁 421。

35 吳瀛濤:《台灣諺語》,頁 259。

36 陳主顯:《台灣俗諺語典》,卷 8(台北:前衛出版社,2005 年),頁 73。

37 ﹝清﹞孔廣森撰,王豐先點校:《大戴禮記補注 : 附校正孔氏大戴禮記補注》,頁 217。

38 ﹝唐﹞李鼎祚撰,王豐先點校:《周易集解》,頁 246。

39 ﹝清﹞黃奭輯:《春秋元命包》(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 年),頁 33。

40 袁珂:《山海經校注》,頁 128。

32

若再引用其他輔證如《山海經‧海外東經》和《山海經‧大荒東經》對水伯天 吳的記載:

朝陽之谷,神曰天吳,是為水伯。在𧈫𧈫北兩水閒。其為獸也,八 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黃。41

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吳。42

李立指出了天吳和泰逢的共同點有三:第一,就二神形象而言,兩者都與虎相連;

第二,天吳喜居朝陽之山,泰逢好居萯山之陽,二神居處的喜好相似;第三,天 吳居水中,泰逢處近水之處,二神以水相通,神性相同,因此李立將泰逢看做是 天吳演變後或經過符號重組的產物。43李立此論推證或許有需再斟酌之處,雖然 二者之間有其共性,然而此二神的神性仍有差異,不可完全比附,但根據他的說 法,至少讓我們了解泰逢和「水」脫不了干係。

而《水經注》引《呂氏春秋》言:

夏后氏孔甲,田於東陽萯山,遇大風雨,迷惑,入於民室。44

其中東陽賚山即是泰逢居處之地,至此可以看到和泰逢相關的文獻多指出祂和水 的聯繫,我們依此可以推測能動天地之氣的泰逢,即是可縱大風雨的自然神。

而在中國初民的生活實踐中,他們發現雨水的多寡直接影響中國的農牧產業,

因此許多記載皆顯示雨水具有滋養萬物之能,諸如:《釋名‧釋天》:「雨者,輔也,

言輔時養生也。」45又《博物志‧史補》:「神降甘雨,庶物群生,咸得其所。」46以 及《詩經‧小雅‧信南山》的詩句:

上天同雲,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霂,既優既渥。既霑既足,生我百 榖。47

道出雨是百榖生長的生命之水,以及人們對雨水的珍重。

同樣,在「雷」的相關敘述中亦有提及雷具有生成萬物之能,如《尚書‧洪 範》和《禮記‧月令》皆言「萬物與其出入」、「雷乃發聲……蟄蟲咸動」,說明雷 的發聲可使蟄蟲啟戶,百果萌芽,因此在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中「驚蟄」便和雷息

41 袁珂:《山海經校注》,頁 258。

42 袁珂:《山海經校注》,頁 348。

43 李立:《文化嬗變與漢代自然神話演變》,頁 226。

44 ﹝北魏﹞酈道元著,陳橋驛校證:《水經注校證》,卷5(北京:中華書局,2007 年),頁129。

45 任繼昉纂:《釋名匯校》(濟南:齊魯書社,2006 年),頁 10。

46 ﹝晉﹞張華著,范寧校證:《博物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14 年),頁 94。

47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毛詩鄭箋》,卷 13,頁 386-387。

33

息相關。

關於二十四節氣早在《逸周書‧時訓》便有記錄,擷取茲段如下:

立春之日,東風解凍,又五日,蟄蟲始振,又五日,魚上冰。……

又五日,鴻雁來,又五日,草木萌動,……驚蟄之日,桃始華,又 五日,倉庚鳴,又五日,鷹化為鳩。……春分之日,玄鳥至,又五 日,雷乃發聲,又五日,始電。……48

可見驚蟄前後有代表寒往暑來的「立春」、反映降水量的「雨水」,以及作物進入 生長階段的「春分」,雖順序和後代稍不相符,但皆宣告著春天的到來,萬物蠢 蠢欲動之貌;而《淮南子‧天文》則有更詳細的記載,如下:

兩維之間,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而升,日行一度,十五日為一節,

以生二十四時之變。……故曰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陽氣凍解,

音比南呂;加十五日指寅則雨水,音比夷則;加十五日指甲則雷驚 蟄,音比林鐘;加十五日指卯中繩,故曰春分則雷行,音比蕤賓。

49

不僅描述各個節氣的物候現象,還記錄了它是古人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步認識 到季節更替和氣候變化的規律,並結合太陽的運行位置,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 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由此形成了二十四節氣。

而「驚蟄」約在每年國曆三月初,此時天空出現雷聲,將原先蟄伏於土石中 的昆蟲驚醒,搭配雨季的灌溉,使經歷嚴冬酷寒而枯萎的草木重生,萬物也隨之 逐漸孳生、繁盛,讓世界重返回欣欣向榮的樣貌,由此可知「驚蟄」一詞的定名 來源是春雷「驚」動了「蟄」伏的昆蟲,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述:「驚 蟄二月節,夏小正曰:正月啟蟄,言發蟄,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 蟄蟲驚而出走矣。」50從此得知驚蟄這一節氣將雷、雨、萬物的關係連繫為一體,

不單單是農業社會的重要指標,也常是文人們書寫的對象,如韋應物《觀田家》: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51便是一例。

然而雨水的降臨固然美好,但若是過多則易造成洪水爆發,不僅無益於莊稼,

反而會對人的財務甚至生命有害,反之,若長期無雨則會形成旱災,致使農物歉 收,對於牧業生產也是如此,因此古人對於「甘雨」的定義便是「及時」和「適 量」,使得萬物都可適時得到適當的滋養,就如《尸子‧君治》載:

神農氏治天下,欲雨則雨,五日為行雨,旬為谷雨,旬五日為時雨,

48 ﹝晉﹞孔晁注:《逸周書》(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3 年),頁 370-38。

49 劉文典撰,逢逸、喬華點校:《淮南子鴻烈集解》,頁 98-99。

50 吳澄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 年),頁 2-3。

51 ﹝唐﹞韋應物著,孫望箋注:《韋應物詩集繫年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2 年),頁 165。

34

正四時之制,萬物咸利,故謂之神。52

道出人民對於好雨的期盼,並且也由此產生一系列相關的祭祀儀式,目的便是希 望求得雨的及時和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