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雷與雷神神話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雷與雷神神話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4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雷與雷神神話研究. 指導教授:高莉芬博士 研究生:方冠臻 撰. 中華民國一○六年六月.

(2)

(3) 雷與雷神神話研究. 摘要. 在眾多自然崇拜中,雷之所以為人所注目、重視,正是因其具有「聲、光、 水」三項元素,人們為其巨響所震懾、驚駭於倏忽電光,同時在生活上又仰賴可 能伴其隨之而來的雨水,職是,逐漸發展出一套祈禱祭祀的儀式活動,其內容面 相多樣。本文探討「雷」作為自然現象,在神化的過程的表現與形象發展,對與 雷相關的字形、傳世文獻、圖像敘事進行考釋與整理,並分析其稱謂、形象、神 職、地位之轉變。藉由層層梳理的研究架構,有助於我們了解雷在被神化的過程 中,如何在不同的記錄載體上呈現多樣的面貌,透露古人的思維模式與神祇想像, 亦使我們更深入理解雷神在中國文化中所發揮的職能與地位變化。本研究揭示雷 神不僅是天界的神奇敘述,更是人間的秩序展演,承載著人民對社會生活安寧的 願望。. 關鍵字:雷、雷神、神話、自然神、漢畫.

(4)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的界定與說明 ..................................................................................... 2. 一、. 研究取材範圍與類型 ......................................................................................... 4. 二、. 材料的侷限與時間範圍界定 ............................................................................. 5.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探討 ............................................................................................. 5. 一、. 傳世文獻中的雷神敘事研究 ............................................................................. 6. 二、. 出土考古資料中的雷神研究 ........................................................................... 11. 三、. 地方民間流傳之雷神神話相關研究 ............................................................... 18. 四、. 前人研究成果的綜合觀察 ............................................................................... 21. 第四節. 研究方法 ........................................................................................................... 22. 第二章. 釋義:雷與雷神.................................................................................................... 24. 第一節. 聲、光、水:雷、電、雨所構成的自然現象和崇拜.................................... 24. 一、. 聲:雷的自然律動 ........................................................................................... 24. 二、. 光:雷與電的震撼魄力 ................................................................................... 27. 三、. 水:雷與雨的生養能力 ................................................................................... 30. 四、. 對雷、電、水的自然崇拜 ............................................................................... 34. 第二節. 伴隨雷出現的自然現象與神祇: 電父、雨師、風伯、虹.......................... 35. 一、. 驅雷掣電:電父與電母的演變 ....................................................................... 35. 二、. 轟雷驟雨:雨師的想像 ................................................................................... 37. 三、. 迅雷烈風:風伯的塑形 ................................................................................... 39. 四、. 風止雨霽:虹的出現 ....................................................................................... 41. 第三節. 想像與稱名:雷神、雷公、雷祖 ................................................................... 43. 一、. 變幻莫測之神性:雷神 ................................................................................... 43. 二、. 人間秩序之統領:雷公 ................................................................................... 44.

(5) 三、 第三章. 人神身分之揉合:雷祖 ................................................................................... 45 雷神之形象類型考察............................................................................................ 48. 第一節. 傳世文獻中的雷神形象類型分析 ................................................................... 48. 一、. 非人形:內在意涵的連結 ............................................................................... 51. 二、. 人形:外顯法器的表現 ................................................................................... 61. 第二節. 圖像敘事中的雷神形象類型分析 ................................................................... 63. 一、. 非人形:神奇想像之具象 ............................................................................... 71. 二、. 人形:人間世界之展演 ................................................................................... 77. 第三節. 小結 ................................................................................................................... 82. 第四章. 雷神形象之文化闡釋............................................................................................ 84. 第一節. 雷神形象之象徵意涵 ....................................................................................... 84. 一、. 興雲佈雨:龍蛇 ............................................................................................... 84. 二、. 感雨知時:鳥 ................................................................................................... 87. 三、. 涉水致雨:豕 ................................................................................................... 89. 第二節. 雷神神職之功能展現 ....................................................................................... 92. 一、. 帝王感生的始祖神 ........................................................................................... 92. 二、. 懲惡除患的役使神 ........................................................................................... 95. 第三節. 雷神之發展演變 ............................................................................................... 97. 一、. 雷神的地位遞遷 ............................................................................................... 97. 二、. 雷神從「自然神」到「人格神」的改變 ..................................................... 100. 第五章. 結論...................................................................................................................... 102. 一、. 各章回顧與總結.................................................................................................. 102. 二、. 研究省思與展望.................................................................................................. 105. 附表 ....................................................................................................................................... 107 參考文獻 ............................................................................................................................... 126.

(6)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背景與目的. 「轟隆」一聲自天響起,夾以閃閃電光,接著是隨之而來的風雨,這樣的自 然現象一方面使人恐懼;一方面也因為它帶來使作物生長茁壯的甘霖而為人崇拜。 由於滿足人類的生命期待與需求,進而被神靈化,成為祈求與祝禱的對象,在某 種程度上體現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 而這些自然物有時更會被奉為至上神。如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1907-1986) 在《神聖的存在》1中,對至上神的發展歸納出四種替代神,分別為生殖神、氣 象神、大女神的配偶與太陽神;其中,對於氣象神之討論,他發現北美的至上天 神大多融合了雷電和大風兩種特性,甚至有時雷電會單獨地被挑選出來,自顯神 性。 在中國的傳世文獻中,亦載有「雷」 、 「雷神」或「雷公」的敘述,其散見於 《山海經》 、 《楚辭》 、 《韓非子》 、 《漢書》 、 《淮南子》 、 《說苑》等典籍中。諸如: 《山海經‧大荒東經》: 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壯如牛,蒼身而無角, 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 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2 《山海經‧海內東經》: 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在吳西。3 《論衡‧雷虛篇》: 圖畫之工,圖雷之狀,累累如連鼓之形,又圖一人若力士之容,謂 之雷公。使之左手引連鼓,右手推椎若擊之狀,其意以為雷聲隆隆 者,連鼓相扣擊之意也。4 從其書寫的時間順序來看,可發現人們對於雷神的想像由獸形到半人半獸,再到 人形的發展軌跡,然真是否如此線性發展,則需更多資料佐證。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 著,晏可佳、姚蓓琴譯: 《神聖的存在》 (桂林:廣西師 範大學出版社,2008 年) ,頁 96-98。 2 袁珂: 《山海經校注》 (臺北:里仁書局,2014 年 3 月) ,頁 361。 3 袁珂: 《山海經校注》 ,頁 329。 4 ﹝漢﹞王充: 《論衡》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年) ,頁 100。 1 1.

(7) 而 20 世紀出土大量考古文物,興起了一股立體釋古的研究熱潮,其中有不 少學者推測在漢畫中的幾幅圖像為「雷神出行圖」,進而將傳世文獻與圖像資料 相互對照,探討其中之異同,試圖勾勒出以漢代為中心的雷神形象。 因此本論文的主要問題可具體落實為: 一、藉由文字的釋義了解「雷」所蘊含之思維,並分析與雷相關的自然現象,如 何透過文字的構形產生連繫? 二、「雷」作為自然現象,它在人們的神格化、人格化的過程中,其稱謂有何不 同?所代表的含意又為何? 三、透過整理與比較,歸納傳世文獻、考古出土材料和口傳敘事材料中的雷神形 象有甚麼?其象徵又分別為何? 四、梳理雷神的相關敘事,從中釐析出人們如何表述雷神的功能與神格?並綜合 觀察雷神的地位及雷神在人們心中的演變。 以期對唐前雷神形象及其雷神敘事發展有一定的掌握與探究。. 第二節. 研究範圍的界定與說明. 在此欲說明本研究計畫之研究範圍,共分成兩部分解說,其一為研究取材範 圍與類型,其二為材料的侷限與時間範圍界定,而在此之間應先界定何謂「神 話」 。 「神話」 (Myth)一詞源自希臘字 mythos 或 muthos,並非中國原有之詞彙, 而中外學者對於「神話」一詞之定義眾多,因此日本學者大林太良說:「有多少 個研究神話的學者,就有多少個神話的定義。」5如袁珂於〈再議廣義神話〉一 文中指出: 神話產生於原始社會,並不是到了階級社會它就消亡了。到了階級 社會,它仍然通過群眾的口耳相傳,在流傳、在發展、在演變。並 且在階級社會尤其是我們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又隨時產生了許多新 的神話……這類神話,非古典派學者狹義的界說所能概括,我們只 好稱之為「廣義的神話」 。 「廣義」者,自然是相對於「狹義」而言, 主要的意思有如下兩端。一是經歷的時間長,從原始社會貫串到整 個階級社會,直到不久以前,還有新的神話產生。二是涉及的方面 廣,從天文、地理、歷史、醫藥、民俗、宗教、動物學、植物學、 地質學、海洋學、氣象學、文學、藝術……裡,都可以見到神話的. ﹝日﹞大林太良著,林相泰、賈福水譯:《神話學入門》 (天津: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 年) ,頁 31。 2 5.

(8) 蹤影。6 並將「廣義神話」分為九類: (1)神話因素最濃厚、一望知之是神話的內容(2) 包含神話因素的傳說(3)神話化的歷史和歷史化的神話(4)仙化(5)志怪的 一小部分(6)帶有童話意味的民間傳說(7)少數來源於佛經的神話人物和神話 故事(8)關於節日、法術、寶物、風習和地方風物等的神話傳說(9)少數民族 的神話傳說。 李豐楙於《山海經──神話的故鄉》一書中認為中國古代神話所具有的特質 有三:首先是神話與儀式的密切關係,人類學大師克羅孔(Clyde Kluckohn, 1905-1960)主張神話與儀式需合而觀之,二者均為利用象徵方式表達人類心理 或社會需要:儀式行為象徵,兩者互為表裡,以不同的象徵方法表達同一意願; 其次為泛神信仰的普遍,自然現象、山河大地乃至動植生物,都相信具有神靈, 或為神靈所依憑;再次為變化原則的生命觀,從變、化二字的造字初誼,顯示初 民的觀物方式,將宇宙間的生命依據綜合觀點平等看待──哲學化後就是指「道」 化生萬物的生命力。除此,更指出中國神話實以「人」為主的神話結構:著重人 甚於物的文化傳統,在長期求生存的奮鬥過程中,原始祖先發揮集體的智慧,克 服了種種艱困,創造了歷史,也將自己寫入了歷史之中,表現了原始而莊嚴的生 命情懷,鎔鑄為屬於中國人的神話世界。7 鍾宗憲之《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對於神話的解讀,則是先透過崇拜、理性、 藝術的角度來理解「神」所蘊含的意義,最後總結「神」的出現是當人們試圖去 認識或解釋超出他的既有知識範圍之外的事物時,只能以一種比較素樸而原始的 角度感知,並藉以解釋自然宇宙的種種現象。人將主體(我)的行為、意願、感 情、能力和整個生命都投射到客體世界中去,並通過想像和幻想幻化出種種超現 實和超自然的神奇事物,因此形成了具有神聖性的崇拜對象,同時也構築出心物 不分、神人混同的神話世界。8 面對許多學者對「神話」一詞的定義所提出之觀點,其中有異有同,難以割 捨或一概而全,因此關永中認為一個較好的神話定義,最低限度應該蘊含以下四 種重點: 1. 它是象徵的表達。 2. 它是故事體裁。 3. 它寓含著超越界的臨現。 4. 它蘊含著莊嚴而深奧的訊息。9 袁珂: 〈再議廣義神話〉 ,收錄於馬昌儀編: 《中國神話學文學論萃》下編(北京:中國廣播電 視出版社,1997 年) ,頁 318-319。 7 李豐楙:《山海經──神話的故鄉》 (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 年) ,頁 225-227。 8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 ,頁 39-40。 9 關永中:《神話與神間》 (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7 年) ,頁 9。 3 6.

(9) 綜合而論,神話就是故事體裁的象徵表達,寓意著超越界的臨現,並道出莊嚴而 深奧的訊息,10而研究神話的目的正如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1874-1945) 所言: 神話的起點都是世界與人之間某種空間──物理對應性,並由這對 應性導出起源的統一性。11 因這獨特性,使得神話思維不受物理時間、空間的區隔阻礙,讓我們能透過神話 了解初民如何認識世界、與世界對話。 因此本論文欲採袁珂、李豐楙、高莉芬等學者較廣泛的定義,重視神話中的 象徵意涵以及神話對宇宙現象、自然現象的解釋功能,企圖檢索雷、雷神及其相 關物之材料,以見雷神神話敘事在流傳過程中的發展演變。. 一、. 研究取材範圍與類型. (一)傳世文獻 上及先秦典籍《山海經》 、 《韓非子》 、 《楚辭》 ,到漢代《史記》 、 《漢書》 、 《淮 南子》 、 《論衡》 、 《說苑》 ,魏晉南北朝之《搜神記》 、 《抱朴子》 ,下迄隋唐時期的 傳奇、筆記小說等相關材料,如: 《藝文類聚》 、 《太平廣記》等,皆可見有關「雷」、 「雷神」或「雷公」的記載,因此本研究論文希望以唐代之前的文獻對雷神的神 話敘事採用歷時性的方式考察,再輔以傳世文獻中對雷神敘事的考證,梳理自上 古以來至中古間的雷神敘事,企圖對雷神的形象發展與敘事類型有一定把握,使 傳世文獻中的雷神討論能更為周詳。 (二)出土考古資料 近來大量出土地下材料,這其中包含兩種,其一為出土文獻,如甲骨文、金 文、簡牘、帛書等;其二為考古文物,如畫像石、畫像磚、玉器、青銅器、彩陶、 銅鏡、壁畫、帛畫等,材料多樣豐富,而其中上面的圖像常與神話故事有關,甚 至體現上古神話思維──這尤其是解開雷神嬗變之謎的一把鑰匙。李立曾說道: 如果說文字是作為記載古代神話的一種承載體,那麼反映神話內容 和精神的漢墓神畫,則以能夠被視覺所感知的鮮明形象和構圖,而 為我們提供了更加真實的、直接的和原始的材料。這樣,通過考古 而發現的以神話傳說為內容的漢墓神話,也就成為研究古代神話可 高莉芬:《蓬萊神話──神山、海洋與洲島的神聖敘事》 (臺北:里仁書局,2007 年) ,頁 3。 ﹝德﹞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著,黃龍保、周振選譯,柯禮文校: 《神話思維》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年) ,頁 103。 4 10 11.

(10) 資參證的珍貴材料。12 因此,即使圖像與文獻屬不同敘述媒介,兩者卻可以互相對照、呼應,是我們理 解神話淵源的重要材料。 以雷神在漢代圖像敘事中的銘刻來說,漢畫像裡的「雷公出行圖」,歷來也 有許多學者討論,焦點主要在於雷神的形象表現、圖畫構思及其象徵意涵等,為 我們勾勒出「雷公出行圖」的諸多共同點與深層涵義。然而,這些圖像表現與文 獻敘事之間的承衍關係尚有未確之處,故本文擬以前賢已注意到的漢代畫像石、 畫像磚中與雷神相關之圖作為基礎,而這些資料主要源自《中國畫像石全集》與 《漢畫總錄》兩大圖錄,並參考其他考古出土文獻如《敦煌石窟全集》進行分析 探討,期望能使雷神研究更為周全。. 二、. 材料的侷限與時間範圍界定. 傳世文獻的運用部分,本論文主要以先秦至中古文獻為主要依據,輔以後代 相關文獻之考證,欲先以歷時性的考察,分析雷神之相關敘事,並輔以出土考古 資料,如漢代畫像石、畫像磚等,以及地方民間口傳敘事材料以期能有進一步新 的發現。 其中,將研究的時代範圍界定於唐前,是由於本文欲以漢代文獻為核心考察, 探究漢代雷神敘事及其形象的成因及其後的發展狀況,再者,雷神敘事及其形象 在唐後因受到釋、道兩教的影響,其變化較劇烈,不若唐前有較穩定的結構,直 到明清時期方穩定為現今所看到的雷神形象,且其敘事內涵也多已嬗變,未若中 古以前的類型,故限於筆者時間與能力之侷限,因而將時代界定於唐前,以利於 筆者掌握與發揮。.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探討. 近來許多學者陸陸續續地對雷神敘事進行研究,有從傳世文獻對雷神敘事進 行爬梳、有從民間故事中梳理雷神特性、有從原始宗教信仰追溯雷神形象問題等, 而隨著大量的考古文物出土,也有越來越多的學者投入以考古文物中與雷神相關 的圖像研究,在這當中以漢代畫像石、畫像磚為主要研究材料。 本論文擬以「雷與雷神神話研究」為題,因此在蒐集、整理相關前人之研究 成果時,主要以雷神為核心作統整,下文便以「傳世文獻中的雷神敘事研究」 、 「考 古出土資料中的雷神圖像研究」 、 「地方民間流傳之雷神相關敘事」三部分進行爬 梳與介紹,並於最後「前人研究成果的綜合觀察」中提出心得,亦對本論文所欲 討論的問題與開展的論題作說明。 李立: 〈前言〉 , 《漢墓神話研究──神話與神話藝術精神的考察與分析》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4 年) ,頁 3。 5 12.

(11) 一、. 傳世文獻中的雷神敘事研究. 在傳世文獻中對雷神的研究焦點不外乎為「雷」字的相關考釋、雷神的形象 考察和其神職考察三個部分,其相關的專書估計有 7 本,單篇論文估計有 11 篇, 其作者與相關訊息可參看【表一】。 (一)「雷」字的相關考釋 文字是觀念的產物,它的字型忠實地記錄了每個概念的原始意義,結合典籍 中不同語境的語意變化情況,則可以把握原始觀念產生後演變的線索,13因此考 究「雷」字之構字元素、發展過程,以及相關字,實有助於我們更進一步地理解 雷神的起源。 此一部分方輝於「首屆中國文字發展論壇暨紀念甲骨文發現 110 週年學術研 討會」上發表〈說「雷」及雷神〉14一文,討論「雷」之構字元素、發展過程, 首先針對甲骨文中 (合集 3946 正) 、 (合集 13406)等形,金文 (師旂鼎)、 (雷甗) 、 (盠駒尊)等形中,由 (申)及另一偏旁所組合而成,對這兩偏 旁的原意理解將會影響該字的不同釋讀結果。 方輝整理前輩學者之見解,大多學者皆根據《說文解字》將 (申)釋為「電」, 而對於另一偏旁 、 、 、 ,諸家則有不同看法,王襄、羅振玉解釋為雨 點,應為「電」 ,葉玉森則認為是冰點,解釋為「雹」 ,董作賓以為即「霰」字, 于省吾、徐中舒認為這些字形是表示雷聲,應作為「雷」。方輝大致是認同于省 吾、徐中舒的這一看法,但指出 非所謂閃電之形,而實即雷公的側視形象,也 就是說甲骨文、金文中的「雷」字乃像雷公擊鼓之形。 方輝就此推測雷公的原型為猴,而猴字又與申字相關,為了印證此說,方輝 利用大量考古實物如青銅器紋樣、商周玉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神祇圖」帛畫、 漢代畫像石等,並與文獻資料相結合進行縷析,自商代卜辭到秦漢典籍、圖像一 一列出雷、猴、申之間的關係,作出了可信的分析,值得我們參考,然其中對於 所引用的證據解釋尚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可能。 另外,周清泉在《文字考古:對中國古代神話巫術文化與原始意識的解讀》 15 一書中釋「雷」一字,明言「雷為天鼓」,並引《說文解字》:「鼓,郭也。春 分之音,萬物郭皮甲而出,故曰鼓。」16亦即雷是天震動、鼓動蟄蟲啟戶,百果 甲坼萌芽之音。因此,雷既然是聽覺上的聲音,在知性的聯想中自然就成為作用 於視覺上的鼓,故在文字中就用二至四個像回轉之形的田來表象,而上從雨表示 形符。 徐山: 《雷神崇拜──中國文化源頭探索》 (上海:上海三聯書局,1992 年) ,頁 1。 方輝: 〈說「雷」及雷神〉, 《四川文物》第 2 期(2012 年) ,頁 68-72。 15 周清泉: 《文字考古:對中國古代神話巫術文化與原始意識的解讀》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4 年) ,頁 506-549。 16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1998 年) ,頁 208。 6 13 14.

(12) 徐山《雷神崇拜──中國文化源頭探索》17一書於首章先處理與「雷」相關的 字,有神、靈、龍、鬼、帝、王六字,以考釋古文字的方式重構雷神語義的系統, 接著就有關雷神的祭祀方式、祭祀者、祭祀場所等,考釋多達數十漢字,企圖梳 理雷神語義系統在語言方面的表現,內容豐富多元,為我們點出許多可能聯繫之 處,然其推斷過程之考證尚有商榷之處。 (二)雷神的形象考察 對傳世文獻中的雷神進行形象考察、分析的學者是較多的。首先,李豐楙於 《山海經──神話的故鄉》18中單純地就《山海經》中有關「雷神」 、 「雷獸」的文 獻作羅列說明,雖未深入探討,但已初步整理《山海經》中有關「雷」的敘事。 而先秦傳世文獻除了《山海經》外,備受矚目的研究便是《楚辭》 ,其中《楚辭‧ 九歌‧東君》和《楚辭‧九歌‧雲中君》兩篇歷來最受爭議,各家說法各執一是,沒 有定論,然其共同點在於皆有學者認為它們的祀主原型為雷神。 王從人〈南楚雷神考──兼談〈東君〉祀主原型及《九歌》〉19一文主張〈東 君〉祀主原型為雷神,他聚焦於〈東君〉:「駕龍輈兮乘雷,載雲旗兮委蛇」20一 句,將龍、雷、雲聯繫起來,認為東君如果為太陽神,那麼便會有所矛盾,因為 雲往往蔽日,除非在特定的情況下,如朝霞、晚霞的雲彩,否則雲很少與太陽相 伴,但若是雷電之神,這種結合便合理許多;其次, 〈東君〉於最後寫道: 「青雲 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21,有些研究認為「射天狼」與太陽光線似箭的 特徵有關,而筆者在某些民間傳說或文字的使用中,觀察到「箭」還往往與雷電 相聯繫,像是現今仍在使用的東巴文裡,雷作「. 」 ,其上「. 」為天,由天. 上畫一曲折閃擊之箭頭表示雷由天上下降可以擊毀人物之意;22最後舉八卦中的 〈離〉卦為例,《周易‧說卦》曰:「〈離〉為火,為日,為電。」23也就是說閃電 與太陽同屬一個卦象。綜上所述,王從人認為〈東君〉的通篇描寫,都顯示出太 陽神與雷神的形象疊合。 而張正明〈雲中君為雷神說〉24一文則是主張〈雲中君〉祀主原型為雷神, 他首先整理前輩學者們之推測,或謂雲神,或謂雷神,或謂雲神兼雷神,甚至有 雲夢澤之神或月神等說法,其中以雲神的認同者最多。張正明針對這樣的看法提 徐山: 《雷神崇拜──中國文化源頭探索》 ,頁 1-16。 李豐楙:〈神話信仰篇──自然現像的神話〉 ,收於《山海經──神話的故鄉》,頁 224-263。 19 王從仁:〈南楚雷神考──兼談〈東君〉祀主原型及《九歌》〉 ,《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第 3 期 (1987 年) ,頁 24-38。 20 ﹝宋﹞洪興祖撰:《楚辭補注》 (臺北:大安,1995 年),頁 107。 21 ﹝宋﹞洪興祖撰:《楚辭補注》 ,頁 109。 22 高新凱:《甲骨文卜辭與東巴經中自然神祭祀之比較》(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1 年),頁 11。 23 ﹝魏﹞王弼撰,﹝晉﹞韓康伯注,樓宇烈校釋:《周易注:附周易略例》(北京:中華書局, 2011 年) ,頁 384。 24 張正明: 〈雲中君為雷神說〉 ,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 ,第 46 卷第 5 期(2007 年 9 月) ,頁 54-55。 7 17 18.

(13) 出辯論,他檢索出土甲骨文、楚簡、秦簡等相關文字資料和傳世文獻的相關資料, 可知先秦時並無雲神,以雲為帝只是個別時期、個別地方的特例,直到明朝才有 官方真正鄭重其事祭祀雲師,無奈民間置若罔聞,隨著明朝的滅亡,雲師亦隨之 消失;其次,根據《楚辭》中的描述,參證民族民間神話傳說,可知雲中君實為 以別號出現的雷神。 丁山於《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25中認為「雲中君」若果為雲師,則徑題 為「雲君」即可,何必添一「中」字呢?因此此「君」既居於「雲中」,當然是 藉雲以棲身的天神,那麼若非虹霓便為雷霆了;再加上〈離騷〉有言:「吾令豐 隆椉雲兮,求宓妃之所在。」王逸章句云: 「豐隆,雲師,一曰雷師。」郭璞云: 「豐隆筮師,御雲得大壯卦,遂為雷師。」26以「豐隆乘雲」證雲中之君為雷神、 雷公。此段論述自有其道理,然可在雲中棲息之神並非僅有雷神一尊,因此稍有 倒果為因之嫌,但也為我們展開另一種解讀文本的可能性。 有關《楚辭‧九歌》中〈東君〉、〈雲中君〉的祀主原型討論,可從上述三位 學者的論述中發現他們以不同的角度去推測,自然得出相異的結論,而由於近年 來出土不少地下文獻材料,有助於釐清許多疑點,因此將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作 綜合研究成為一條新的研究路徑,值得我們深入探索。 至於其他學者大多則不局限於某一文本的研究,而是整理有關「雷」的傳世 文獻,其中又以兩漢為中心之傳世文獻作為主要探討核心,諸如:王三慶著〈雷 神之神話與傳說〉27,談及雷神的起源,然其說法顯然與其他學者不大相同,他 認為雷神是居於雨師、水神、龍神之下,逮人本思想興起,宗教竄興,以人類為 中心的產物,使自然神話轉與英雄神話合流,於是神祇的面孔逐漸趨向人型化, 接著將雷神的形象分成鳥、龍、猴頭、豬首、雷鬼、人形六大類並加以說明。 又鍾宗憲撰〈中國雷神形象嬗變〉28一文,主要是根據古代典籍中有關雷神 的形象描寫作簡單的分類,文中亦闡述佛教對於雷神形象的可能影響,並梳理道 教經典中雷神的形象與職能,最後論及中國境內少數民族與台灣的雷神形象與特 質,內容面向較廣,因此也容易產生分類的問題,除此,此篇文章主要重點在於 形象問題的爬梳上,未深究其形象的象徵問題,而此部分是可再研究討論,亦是 本研究論文欲處理的重點之一。 而吳安清綜合傳世文獻的考述與民間故事類型整理,作〈民間故事中的雷神 ──關於雷神形象、故事類別及意識意涵的研究〉29一文,內容大致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檢討王三慶〈雷神之神話與傳說〉一文,仔細分析王三慶的論述, 並提出己見予以修正;第二部分則蒐集雷神的民間故事,並加以分類;第三部分 丁山: 《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 年) ,頁 294。 ﹝宋﹞洪興祖撰:《楚辭補注》 ,頁 43。 27 王三慶: 〈雷神之神話與傳說〉 ,收於《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國家圖書 館,1996 年 3 月) ,頁 277-297。 28 鍾宗憲: 〈中國雷神形象嬗變〉 ,收於《先秦兩漢文化的側面研究》 (臺北:知書房出版社,2005 年) ,頁 377-411。 29 吳安清:〈民間故事中的雷神──關於雷神形象、故事類別及意識意涵的研究〉 ,《東方人文學 誌》 ,第 7 卷第 1 期(2008 年 3 月) ,頁 187-210。 8 25 26.

(14) 聚焦於雷神的禁忌與信仰。此文運用大量民間故事、習俗等材料,擴大了雷神相 關研究的視野,使我們能再進一步去了解雷神形象的象徵意義,然可惜對於出土 考古文物多未提及,因此本論文便希望多運用出土考古資料,使其能與傳世文獻 作一有機統合,得出更宏觀的論點。 除了上述學者對雷神的外在形象作考辨以外,尚有學者是專注在雷神的性別 研究上,如龔維英〈古神話雷神考論〉30、〈試論雷神性別的演變──漢壯族雷神 神話比較研究〉31,其文認為神界是人間的扭曲反映,所以當人間首先是母系原 始氏族社會的群婚制,社會上的事務皆由女性掌管,便自然而然推斷神界也應如 此,進而判斷雷神原先也是一位女性的形象,再者,他認為雷神具有崇高的地位, 所以其子黃帝自然也具有其能力與地位,再依據《史記》 、 《晉書》中有關黃帝的 記載,分別出現「女主象」 、 「后妃之主」的文字,主張黃帝原是一位女性,接著 舉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雷婆」神話,認定雷神為女性,但隨著母權制的崩毀, 雷神才逐漸以男性的形象出現,此說僅以一部分的社會現象來說明雷神的性別實 有風險,其中尚有許多空間待我們一一論證詳實。 (三)雷神的神職考察 談到雷神的形象便無法輕易忽略其神職功能的討論,但少有學者特闢專章或 專著論之,而是散見於學者們的相關論述,此小節便欲從中梳理前輩學者對雷神 職能的考察論點。 首先,杜而未〈古人對於雷神的觀念〉32一文中,以圖騰的角度來闡釋雷神 的神職功能,認為與圖騰巫術混合的雷神是有形的、仁慈的、幫助人的,大多作 為圖騰始祖神,護佑人民的農作生產;圖騰巫術以外的雷神是無形的、震怒的、 公正的,通常以判官、懲戒者的樣貌出現,但其實公正和慈善都是雷神的特點, 只不過雷神一味公正,致使他的慈善性幾乎被湮沒了,所以只好在圖騰意義下表 現慈善,33此創見頗具意味,提供一個全新的切入視角,但仍需更多的證據來輔 助其論點,否則易流於一家之言。 王三慶的〈雷神之神話與傳說〉34一篇,亦有一節是討論雷神職能之發展, 他認為雷在先民的觀念中皆具有保養萬物之德,然隨著功過果報觀念的滋生,認 為雷具有代天行道,遣罰陰過之責,除此還能為人治病,尤其在雷州一地相傳雷 公有壓驚催生之能,為我們點出雷神神職的幾個大面向,但仍有補充與討論的空 間。. 龔維英: 〈古神話雷神考論〉 , 《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 1 期(1987 年) ,頁 74-79。 龔維英: 〈試論雷神性別的演變──漢壯族雷神神話比較研究〉 , 《社會科學戰線》 ,第 3 期(1987 年) ,頁 325-329。 32 杜而未:〈古人對於雷神的觀念〉,收於古添洪、陳慧樺編著:《從比較神話到文學》 (臺北: 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 年 10 月) ,頁 35-46。 33 參自杜而未: 〈古人對於雷神的觀念〉 ,收於古添洪、陳慧樺編著:《從比較神話到文學》 ,頁 44。 34 王三慶:〈雷神之神話與傳說〉 ,收於《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頁 277-297。 9 30 31.

(15) 而高健以漢代文獻為中心作〈中國雷神神格鈎沉──以漢文獻為中心〉35一文, 其論述提到漢以後有關雷神的記載漸多,但大多敘述其降雨與懲罰的職能,雷神 的一些神格在後世被遮蔽和遺忘,但若回到失落已久的歷史語境中,探析雷神神 話的深層結構,便會發現雷神曾經是位地位極高的神祇。首先,在一些宇宙起源 神話中,雷神扮演著鑿開宇宙卵的角色;其次,因雷神可帶來雨水孕育萬物,而 被奉為始祖神和豐收神;最後,在某些民族的傳說中雷神發起了毀滅性的洪水, 體現著先民的循環歷史觀,所以雷神在洪水神話中是二次創世、造人的關鍵角色。 高健此文主要是揭示雷神職能的深層意涵,豐富了雷神的神格特質,但未勾勒其 發展過程,因而希望能以本研究論文來梳理此部分。 牟海芳〈從神話傳說中豬形神的職能變遷看豬神崇拜觀念的演變〉36是從對 豬圖騰的討論著眼,從豬形神的具體職能來看,其核心職能是降雨,並由此衍生 出一系列相關職能,所對應的則是農耕民族祈求豐產的願望,而隨著豬形水神的 泛化,進一步發展為雷神、雨神、財富之神等,其核心還是都與「水」有關,水 孕育萬物,帶來財富,同時水的巨大威力亦給人類帶來災害,先民便將這種恐懼、 崇拜的情感轉移到雨水有關的動物身上,賦予其掌握水的能力。 【表一】 資 料 類 型. 名稱. 作者. 相關資訊. 專 書. 《從比較神話到文學》. 杜而未. 古添洪、陳慧樺編著,臺北: 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3。. 《文化嬗變與漢代自然神化的演 變》. 李立. 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 1999。. 《先秦兩漢文化的側面研究》. 鍾宗憲. 臺北:知書房出版社,2005。. 《山海經──神話的故鄉》. 李豐楙. 臺北:時報文化,2012。. 《雷神崇拜──中國文化源頭探 索》. 徐山.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2。. 《文字考古:對中國古代神話巫 術文化與原始意識的解讀》. 周清泉.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4。. 《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 丁山.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011。. 高健: 〈中國雷神神格鈎沉──以漢文獻為中心〉 , 《思茅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第 27 卷第 5 期(2011 年 10 月) ,頁 52-56。 36 牟海芳:〈從神話傳說中豬形神的職能變遷看豬神崇拜觀念的演變〉, 《四川教育學院學報》 , 第 26 卷第 10 期(2010 年 10 月) ,頁 54-56。 10 35.

(16) 期 刊 論 文. 〈古神話雷神考論〉. 龔維英. 《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第 1 期(1987 年), 頁 74-79。. 〈試論雷神性別的演變──漢壯 族雷神神話比較研究〉. 龔維英. 《社會科學戰線》,第 3 期 (1987 年),頁 325-329。. 〈南楚雷神考──兼談《東君》祀 王從仁 主原型及《九歌》〉. 《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第 3 期(1987 年),頁 24-38。. 〈雷神之神話與傳說〉. 《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 會論文集》,(臺北:國家圖 書館,1996 年 3 月),頁 277-297。. 王三慶. 〈楚國巫壇上的蚩尤祭歌──《九 國光紅 歌‧雲中君》新解〉. 《河北師範大學學報(自然 科學版)》,第 22 卷第 2 期 (1998 年 6 月),頁 69-74。. 〈雲中君為雷神說〉. 張正明.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 社會科學版)》 ,第 46 卷第 5 期(2007 年 9 月) ,頁 54-55。. 〈民間故事中的雷神──關於雷 神形象、故事類別及意識意涵的 研究〉. 吳安清. 《東方人文學誌》 ,第 7 卷第 1 期(2008 年 3 月),頁 187-210。. 〈從《太平廣記》看雷神及雷神 崇拜思想〉. 禹璟. 《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 報》,第 23 卷第 6 期(2009 年 12 月),頁 44-46。. 〈說「雷」及雷神〉. 方輝. 《四川文物》 ,第 2 期(2010 年),頁 68-72。. 〈從神話傳說中豬形神的職能變 遷看豬神崇拜觀念的演變〉. 牟海芳. 《四川教育學院學報》,第 26 卷第 10 期(2010 年 10 月),頁 54-56。. 〈中國雷神神格鈎沉──以漢文 獻為中心〉. 高健. 《思茅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 報》,第 27 卷第 5 期(2011 年 10 月),頁 52-56。. 二、. 出土考古資料中的雷神研究. 在出土考古資料中對雷神的研究主要著眼於出土文獻與漢代畫像石的部份。 出土文獻的出現,使得傳世文獻有了對照的文本,許多歷年來無解的問題得以重 新思考,是現代研究的一條新的路徑,對於材料相對缺乏的先秦文獻,具有重要 的作用與意義;而關於漢代畫像石的部分,根據前人的研究大致可分成「雷神的 11.

(17) 東方色彩」 、 「雷神圖之元素」 、 「雷神形象」三部分,其相關的專書估計有 4 本, 單篇論文估計有 9 篇,會議論文估計有 1 篇,其作者與相關訊息可參看【表二】。 (一)出土文獻 由於年代久遠,有些傳世文獻會出現誤抄或錯簡的失誤,使得研究問題陷入 泥沼,不得其解,然隨著許多考古文物的出土,為研究帶來新的生機,我們可透 過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互證的方式,得出解答。 在朱啟迪、溫慶新的〈對 20 世紀以來的出土文獻與《楚辭‧九歌》相關研究 的反思〉37一文中,首先整理歷來有關〈雲中君〉所祀之神的爭論,統整為四種 說法:雲神說、雲夢澤神說、月神說、虹神說,並一一提出悖論,最後得出〈雲 中君〉所祀之神為雷神的論點。 在此基礎上,檢討〈東君〉 、 〈雲中君〉在《九歌》中的編次問題,認為〈東 君〉所祀之神為日神,而雷神地位亞於日神,所以推測在傳世文獻中,《九歌》 的順序為錯簡,〈東君〉位次應在〈東皇太一〉之後,〈雲中君〉之前。 而葉桂桐、葉茜〈楚人神系及〈雲中君〉神主、神格之演變〉38一文則和上 篇持相反意見,認為傳世文獻中的《九歌》並不存在錯簡的問題。此文運用新材 料對楚人祭祀神祇譜系中的關鍵神主進行考釋,以為東皇太一是東方帝神太皞, 五帝即五方帝,包山楚簡中的后土是楚人祖先黎、祝融或吳回等,帶出雲中君即 為雷神;接著推導雲中君的發展過程,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其神主的具體含意和神 格有著很大的變化,主要可明顯看出雲中君由自然──神──祖先三位一體的天神 向單純的自然神過渡的趨勢,另外,自〈雲中君〉對雲中君神的描寫不難看出其 神格是很高的,因此葉桂桐、葉茜推斷〈東皇太一〉 、 〈雲中君〉同為最高等的天 神應放在一塊,而〈東君〉屬自然神,其次序自然在後。 (二)漢畫圖像 大多數學者命名為「雷神出行圖」的圖像大多將焦點置於下文【表三】中所 列的六幅圖像: 【表三】 出 土 地 點 河. 時間 墓中位. 圖像說明. 出處. 置. 東漢 前室蓋. 雷神或雷公 形象. 【雷公車】. 王建中主. 人. 朱啟迪、溫慶新:〈對 20 世紀以來的出土文獻與《楚辭‧九歌》相關研究的反思〉, 《銅仁學院 學報》,第 14 卷第 3 期(2012 年 5 月) ,頁 24-30。 38 葉桂桐、葉茜: 〈楚人神系及「雲中君」神主、神格之演變〉 , 《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 ,2012 年 9 月,第 29 卷第 5 期,頁 36-51。 12 37.

(18) 南. (公 頂石. 畫像為雷公車,車輿下雲氣 編:《中國. 南 陽 英 莊. 元. 簇擁。車中樹建鼓,建鼓上 飾華蓋、羽葆。輿內二人, 前為馭者,後為雷公。車由 三隻翼虎牽引,似有風馳電 掣之感。古人認為雷聲是天 鼓作響的緣故,《初學記》 卷 1 引《抱朴子》曰: 「雷, 天之鼓也。」. 畫像石全 集‧6‧河南 漢畫像石》 (鄭州:河 南美術出 版社,2000 年),頁 140,圖版 說明頁 60。. 山. 約東 前石室. 畫面以橫欄分隔為上下四. 蔣英炬主. 雷神:由於下. 東 嘉 祥 武 氏 祠. 漢靈 屋頂前 帝建 坡西段 寧元 年 (公 元. 層。第一層,刻仙人出行: 仙人乘雲車、架異獸左向 行,前後有羽人騎異獸導 從,左端一人執笏恭迎,右 端有風伯。第二層刻雷神出 行圖:左邊六童子拽車右向 行,車後二人推車,雷神坐 於車上執槌擊鼓;右邊有電 母執鞭、神女抱瓿和雷公執. 編:《中國 畫像石全 集‧1‧山東 漢畫像石》 (濟南:山 東美術出 版社,2000 年),頁 49,圖版說. 半身為車所 遮蔽,僅能推 斷其上半身 為人,手執槌 擊鼓/雷 公:人,手執 斧鑽擊披髮 跪伏者. 25-2 20 年). 186 年). 斧、鑽下擊披髮跪伏者。第 明頁 24。 三層,右端有風伯左向吹動 兩列鳥首、獸首和羽人身的 勾連雲氣。第四層,刻北斗 星君出行圖:星君坐於七星 組成的魁狀車上,車左三人 執笏右向恭立,車右二人 跪、二人立;另一小羽人執 小星行於魁柄上;右邊一導 騎、一輜車右向行,後一人 恭送。畫面的左邊陰線刻羽 人戲青龍。 山 東 嘉 祥 武 氏. 約東 左石室 漢恒 屋頂前 帝建 坡西段 和二 年 (公. 畫面上下分為四層。第一 層,刻一頭綰高髻的女神乘 雲車、御三翼龍右向行,前 有翼龍、羽人騎翼龍前導, 右邊一人執笏恭立,二人執 笏跪迎。第二層,刻雷神右 13. 蔣英炬主 編:《中國 畫像石全 集‧1‧山東 漢畫像石》 (濟南:山. 雷神:由於下 半身為車所 遮蔽,僅能推 斷其上半身 為人,執桴擊 建鼓/雷.

(19) 祠. 元. 向出行施威圖:雷神乘坐於 東美術出. 148 年). 五羽人拽拉的雲車上,執桴 擊建鼓;車後有風伯吹風和 羽人;右邊卷雲上有電母、 雨師執鞭、抱壺;拱虹下雷 公執錘、鑽俯身下擊一披髮 伏地者;右端一婦人抱小兒 作跌撲狀。第三層,刻執 鍤、勺、刀、魁、瓶、盆的 神人,持五兵的神怪和熊等 神怪靈異。第四層,刻數力. 公:執錘鑽擊. 版社,2000 披髮伏地者 年),頁 63,圖版說 明頁 29。. 士背虎、負牛、拔樹、擒牛、 拽豬等形象及一騎者。 山 東 安 丘. 東漢 前室封 晚期 頂石中 (公 段 元 147220 年). 畫面上、下、左邊是水波 紋、垂幛紋、鋸齒紋。畫像 刻雷神出行圖:左邊,雷神 肩有雙翼,右向端坐於雷車 上,車有翼,車上樹三建 鼓,雷神執桴擊鼓;車前二 羽人拽繩牽引雷車,車下捲. 蔣英炬主 雷神肩有雙 編:《中國 翼,執桴擊鼓 畫像石全 集‧1‧山東 漢畫像石》 (濟南:山 東美術出. 雲繚繞。左端六神人執錘、 椎行走。車前上方一女執 鞭,車後五女執鞭,當為電 母;車後還有三人頂盆、執 壺和一人吹氣,當為雨師和 風伯。右邊,刻一日輪,內 有三足烏,日輪周圍纏繞飛 雲,右端刻五仙人。. 版社,2000 年),頁 100,圖版 說明頁 45。. 山 東. 東漢 後室東 晚期 間室頂. 畫面分為左右兩格。左格 蔣英炬主 上、下、左邊飾波浪紋、水 編:《中國. 安 丘. (公 西坡 元. 波紋、垂幛紋和鋸齒紋。畫 像左格刻二朱雀展翅相 對,其下二魚,右朱雀上一 飛鳥;右刻五奔騰的異獸和 一飛鳥。右格,刻雷神出 行。一御者控轡駕馭三翼龍 拉雷車左向行,車上樹三建 鼓,雷神中坐,車下飛雲繚. 147220 年). 14. 由於下半身 為車所遮. 畫像石全 蔽,僅能推斷 集‧1‧山東 其上半身為 漢畫像石》 人 (濟南:山 東美術出 版社, 2000 年), 頁 117,圖.

(20) 繞。車前二仙人騎虎前導。 版說明頁 車後二仙人荷電鞭騎翼 52。 虎,一仙人騎虎和另三翼虎 緊隨。上、下邊飾雙菱紋、 垂幛紋、鋸齒紋。 山 東 臨 沂. 東漢 邊欄 (公 元 25-2 20 年). 畫面中部為雷公立於連鼓 焦德森主 上臂與肩生 之雷中,左右各有一羽人, 編:《中國 雙翼,雙手舉 兩邊為瑞獸。 畫像石全 槌,獸形。 集‧3‧山東 漢畫像石》 (濟南:山 東美術出 版社, 2000 年), 頁 56,圖版 說明 23。. 1、雷神的東方色彩 自【表三】的羅列中,可以發現這些漢畫的所在地與文獻中所記載的地域不 謀而合都帶有「東方」的色彩,李立在《漢墓神畫研究──神話與藝術精神的考 察與分析》39中便依此來挖掘「東夷文化」的底蘊,認為東夷文化區的雷神崇拜 和神話發展演變,在兩漢深受陰陽五行與英雄崇拜的影響,因此漢墓神畫應緣於 此種思想和原則表現出生命旺盛和再生的意涵,而其藝術造型則表現為漢人崇拜 的尚武、勇健剛猛式的英雄,正如王充於《論衡》中對雷神的描寫。 而牛天偉、金愛秀在《漢畫神靈圖像考述》40一書中,除了【表三】所列的 6 幅圖像外,更另外提出 9 幅,並論述它們為雷神圖像的可能性。同樣,他們也 注意到這 15 幅圖像資料中有 11 幅是出自於東夷故地,而這地域的東方性又與雷 神相關文獻的東方地望和雷神所對應的八卦方位一致。 就此,筆者認為雷神的相關神話敘事與東方的聯結,除了地理環境因素外, 應還具有其他深層意涵,尚可進一步剖析、闡釋,以更了解古人的思維方式。 2、雷神圖像之元素 在漢畫中要判斷一幅圖像是否為「雷神出行圖」實有其難處,因為它並未有 榜題清楚地揭示畫面中的人物為雷神,因而我們如何去推測它為「雷神出行圖」 便是一大重點。 大多數的學者主要是根據漢畫像的構圖元素,並輔以文獻資料來判斷神祇的 39. 李立: 《漢墓神畫研究──神話與神話藝術精神的考察與分析》 ,頁 66-82。. 40. 牛天偉、金愛秀:《漢畫神靈圖像考述》(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 年) ,頁 85-117。 15.

(21) 身分,例如:牛耕〈試析漢畫中的「雷神出行圖」〉41一文,以山東、南陽、徐 州三地出土的漢畫像石為主要考察對象,從這些畫像石當中,發現有些圖像出現 雲氣車、鼓、雷車(鼓車) 、風伯、雨師、虹神等特點,推測應有 7 幅漢畫為「雷 神出行圖」 ,這樣的論證是有其邏輯依據,雖然這 7 幅漢畫並未清楚銘刻「雷神」 或「雷公」字樣,在判斷上仍有其風險,但研究的方法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而王清建、王玉金〈河南南陽漢代畫像石中的民俗初探〉42一文亦有提及雷 神圖像,但由於此文是以河南南陽漢代畫像石為核心,其所討論的面向較廣,作 多方位的概念分析,所以對雷神圖像只能以提綱挈領的方式討論,點出雷雨之間 的關係,然並無作深入的研究。 李立於《漢墓神畫研究──神話與藝術精神的考察與分析》43中,亦使用些許 篇幅聚焦在電神、雨神、風神的討論上,看似與雷神的關聯性僅在同為「氣象神」 上,但行文間可看出這些神祇和雷神的關係是無法截然二分,因此這之中便可以 有更多的論述空間,諸如這些氣象神是在何時分化、為何分化,祂們之間是否存 在著從屬關係,亦或是平等關係等,都是值得研究的論題。 3、雷神形象 不同於雷神圖像的組合元素探討,主要將焦點置於雷神上,這一部分談論的 學者較多,如:牛天偉、金愛秀在《漢畫神靈圖像考述》44中談及雷神的形象及 其發展,是先討論雷神的物件,即雷鼓、雷車的由來、發展與結合;接著分析雷 神的形象有龍蛇之形、鳥形、夔牛、豕、獼猴、熊等獸形,或半人半獸形,或人 形,其中人形又有雷公、雷母性別的差異;最後透過圖像和文獻互為印證,表明 漢代雷神的神性已發生裂變,推其緣由應是社會分工的日益細化,和國家統治機 構的形成與完善,其社會職能也隨之增加,僅一種神已很難勝任多職,自然便會 有分化的現象產生,除此,因為雷的威懾性使得古人賦予祂懲惡揚善的新神職, 發展成了後世民間流傳的「雷部諸神」之初型,最後演化為道教神祇。 這一部分的材料運用亦不局限於漢畫像上,如:李立於《文化整合與先秦自 然神話演變》45一書中,是以牛合梁紅山文化的「豬龍」為出發點,發現東夷故 地的文明發源地皆有出土豬形塑品,因此推斷「豬」應屬一個圖騰物,以此衍申 對豬的崇拜討論,認為豬不僅是圖騰祖神,更兼具農作物的守護神、收穫神,進 而上溯至雷雨之神,並且李立為了印證此想法列舉了多條文獻證明豬和雷雨之間 的關係。 【表二】 牛耕: 〈試析漢畫中的「雷神出行圖」〉 , 《南都學壇(社會科學版)》 ,第 10 卷第 5 期(1990 年) , 頁 15-19。 42 王清建、王玉金: 〈河南南陽漢代畫像石中的民俗初探〉 , 《南都學壇(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 21 卷第 1 期(2001 年 1 月) ,頁 8-13。 43 李立: 《漢墓神畫研究──神話與神話藝術精神的考察與分析》 ,頁 83-105。 44 牛天偉、金愛秀:《漢畫神靈圖像考述》,頁 85-117。 41. 45. 李立:《文化整合與先秦自然神話演變》(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 年 1 月),頁 98-130。 16.

(22) 資. 名稱. 作者. 相關資訊. 《漢畫像之美:漢畫像與中國傳 統審美觀念研究》. 朱存明.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漢墓神畫研究──神話與神話 藝術精神的考察與分析》. 李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文化整合與先秦自然神話演 變》. 李立. 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2002。. 《漢畫神靈圖像考述》. 牛天. 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偉、金 愛秀. 2009。. 王恩田. 《四川文物》 ,第四期(1989. 料 類 型 專 書. 期 刊 論 文. 會. 〈蒼山元嘉元年漢畫像石墓考〉. 年),頁 3-10。 〈試析漢畫中的《雷神出行圖》〉 牛耕. 《南都學壇(社會科學 版)》 ,第 10 卷第 5 期(1990 年),頁 15-19。. 〈河南南陽漢代畫像石中的民俗 初探〉. 王清 建、王. 《南都學壇(哲學社會科學 版)》 ,第 21 卷第 1 期(2001. 玉金. 年 1 月),頁 8-13。. 〈從漢畫看古代雷神形象的演 變〉. 王明 麗、牛 天偉. 《中原文物》 ,第 4 期(2002 年),頁 55-59。. 〈山蒼山縣城前村畫像石墓二 題〉. 楊愛國. 《華夏考古》 ,第 1 期(2004 年),頁 45-59。. 〈南陽天象漢畫象石所反映的生 態哲學意識〉. 鄭新. 《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 學報)》 ,第 27 卷第 4 期(2007 年 7 月),頁 24-25。. 〈徐州新發現的漢代石祠畫象和. 郝利榮. 《四川文物》 ,第 2 期(2008. 墓室畫象〉. 年),頁 62-68。. 〈對 20 世紀以來的出土文獻與 朱啟 《楚辭‧九歌》相關研究的反思〉 迪、溫 慶新. 《銅仁學院學報》,第 14 卷 第 3 期(2012 年 5 月),頁 24-30。. 〈楚人神系及〈雲中君〉神主、 神格之演變〉. 葉桂 桐、葉 茜. 《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第 29 卷第 5 期 (2012 年 9 月),頁 36-51。. 〈漢墓神畫:別於文字神話的另. 張倩倩. 《2014 全國中文博士生學術. 17.

(23) 議. 一神話系統──以「雷公出行圖」. 論壇論文集(文學卷一)》,. 論 文. 為例〉. 武漢:武漢大學文學院主 辦,2014 年 10 月,頁 26-33。. 三、. 地方民間流傳之雷神神話相關研究. 自然神崇拜有許多種,如對日月星辰崇拜、金木水火土崇拜以及風雨雷電的 崇拜等,它始於遠古時代,直到今日仍有其生命力,是人類民族歷史上普遍存在 並流傳時間最長的宗教形式之一,因此歷來有關這方面研究的學者不計其數,然 而,其中卻以雷神崇拜研究是較為薄弱的。在中國的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傳說 中都能看見雷神的蹤跡,並且雷神幾乎都占有不可抹滅的重要地位,表現著不同 的雷神崇拜,因而在此列出其相關的專書估計有 2 本,單篇論文估計有 13 篇, 其作者與相關訊息可參看【表四】,希望能從中整理雷神的多種樣貌。 在此部分的研究,大多數學者關注於中國雷州的雷祖崇拜、中國西南少數民 族的雷神故事,以及中日兩地的雷神敘事及其形象比較三部分。 首先,在中國雷州的雷祖崇拜的部分,以張應斌〈雷州雷祖神話的文本淵源〉 46 、 〈雷州雷神的地理淵源及遷徙過程〉47兩篇論文是較有體系的。前者主要從現 存的《雷祖志》入手,追溯其文本的的發展過程,其直接源頭為北宋的《雷廟記》, 初源是《古雷廟記》 ,而經考證, 《古雷廟記》是唐房千里《投荒雜錄》中的《陳 義》,它記載了雷神及雷州十二豪族誕生的神話,到了宋代的《雷廟記》和明清 《雷祖志》中,十二族神話消失,雷神神話也在當地人民心中變成了真實的歷史, 以此追尋雷州半島雷神文化的本源,認清雷祖神話的本來面目,使雷州文化研究 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上。 後者則是以雷神故里的變遷角度,探討雷州雷神的發展歷程。文中揭露雷神 故里原在遂溪英靈村、榜山和海康擎雷山等地,後來雷神廟遷到雷州城南英榜山 等地,張應斌運用民間口傳敘事材料得知雷神之所以遷徙,據傳是一個雷神「托 風雨而遷」的神靈過程,其深層原因卻是以孟喜為代表的黎族人民大起義48對雷 州政權和神權造成巨大衝擊,使雷州在遷移政府衙門的過程中也連帶遷移了雷神 廟。 其次,在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雷神故事中,經過覃乃昌〈壯侗語民族的創世 神話及其特徵──盤古神話來源問題研究之五〉49一文的整理,可見以壯侗兩族的 民間故事、謠歌等敘事題材中,有較多的雷神相關敘述,然儘管他們地理位置相 張應斌: 〈雷州雷祖神話的文本淵源〉 , 《廣東海洋大學學報》 ,第 32 卷第 2 期(2012 年 4 月) , 頁 36-40。 47 張應斌〈雷州雷神的地理淵源及遷徙過程〉 ,《湛江師範學院學報》,第 32 卷第 4 期(2011 年 8 月) ,頁 76-81。 48 後梁朱溫開平至乾化時期,以孟喜為領導的黎族人民反抗官府的大起義,進軍雷州時,雷州 府衙由特侶塘遷到了平樂白院村,海康縣衙遷移到擎雷江邊。 49 覃乃昌: 〈壯侗語民族的創世神話及其特徵──盤古神話來源問題研究之五〉 , 《廣西民族研究》 , 第 2 期(總第 88 期,2007 年) ,頁 121-135。 18 46.

(24) 近,呈現出來的雷神形象卻是迥然不同。在蕭遠平〈壯族民間故事中的雷神形象 及其文化解讀〉50一文中,闡述壯族的雷神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祂既是人們害 怕的主管雨水、正義的天神,又是一個常與人作戰時戰敗、能力遭質疑的神,而 雷神這種複雜的特性,與壯族對於雷神的複雜態度和矛盾的雷神信仰及習俗有著 密切的關聯,既反映了壯族人民對賜予自己食物的自然神崇拜,也反映了壯族先 民的「人」的意識,表達不甘於被自然壓倒的戰鬥精神。 而朱吉成〈論侗族史詩中的雷神形象〉51一文則是以侗族的歌謠史詩為考察 材料,從中剖析侗族的雷神形象,其特點有三:一、雷神為女性,並為人類所生, 二、雷神總是受害者,三、雷神是理直氣壯的反抗者,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侗族 史詩中太陽是雷神於報復時灑下漫天洪水後,為了退洪水而放出來曬乾大地的, 可見在侗族的心中賦予雷神更大的神力,除此,此篇文章亦運用苗族、布依族的 古歌材料作參照,擴大研究的視野,然作者以社會學單一方法切入研究,仍有再 討論的空間。 最後,中日兩地的雷神敘事及其形象的比較研究中,司志武的〈中日雷神信 仰小考──以《日本靈異記》雷神升天為中心〉52一文,主要是探討《日本靈異記》 裡面的雷神升天問題,與中國雷神信仰、龍蛇信仰以及巨木、竹子等植物崇拜有 密切關係,通過中國唐以前志怪小說等文獻的研究,可以窺探《日本靈異記》中 佛教與中日雷神、龍蛇神等原始宗教信仰的關係,同時也可以了解中日乃至東亞 雷神、龍蛇神、水神等信仰的共性與差異。 張愛萍〈「鐵鋤」與「金杖」──中日雷神神話比較研究〉53則有更深入探討, 首先討論中日雷神之共性有同為蛇的化身,並且都害怕鐵器;接著論其差異性, 日本的雷神本性多是兇惡的,祂帶給人類破壞、死亡和毀滅,但中國的雷神則具 有兩重性,既有凶惡的一面,又有正直、善良的一面。而也因為中日雷神的本質 不盡相同,兩地人民對付雷神的方法自然不一,日本人按照「金克木」的原理, 主要採用以金屬作為咒物實施除雷的方法,然中國基於雷神的兩重性,則採取兩 種截然不同的對待方法:對於雷神的興災害、濫傷無辜,人們勇於和祂搏鬥,而 對於雷神的主持正義、懲惡揚善,則表示敬仰與崇拜,以致立廟祭祀。對待雷神 有不同的方法除了受雷神的本質不同外,還因為各自接受不同的宗教思想的影響, 中國雷神傳說受儒、釋、道的薰陶,有儒家的「中庸」和「寬恕」,對於具有兩 重性的雷神持折衷的態度,有佛教事佛求神的主張,因雷神有求必應,故又成為 祭祀的神靈之一,有道教驅邪斬妖的內容,所以原屬蛇精的雷神也常成為驅斬的 對象;日本的雷神傳說主要接受神教的衣缽,神教講究咒術,蛇妖出身的雷神因. 蕭遠平: 〈壯族民間故事中的雷神形象及其文化解讀〉 , 《時代文學》 ,第 15 卷(2009 年 11 月) , 頁 49-51。 51 朱吉成:〈論侗族史詩中的雷神形象〉 ,《貴州文史叢刊》 ,第 4 期(1985 年) ,頁 76-79。 52 司志武: 〈中日雷神信仰小考──以《日本靈異記》雷神升天為中心〉 , 《神州民俗(學術版) 》, 第 3 期(2012 年) ,頁 13-16。 53 張愛萍: 〈 「鐵鋤」與「金杖」──中日雷神神話比較研究〉 ,收入《中日古代文化源流──以神話 比較研究為中心》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年 7 月) ,頁 48-74。 19 50.

(25) 不時地興風作浪、濫傷無辜,危及人類性命,當然在詛咒之列。 【表四】 資 料 類 型. 名稱. 作者. 相關資訊. 專 書. 《雷神崇拜──中國文化源頭探 索》. 徐山. 上海:上海三聯書 店,1992。. 《中日古代文化源流──以神話 比較研究為中心》. 張愛萍. 杭州:浙江大學出 版社,2005。. 期 刊 論. 〈對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灶神之淺 ﹝日﹞石田彌榮 見──雷神、龍神、天雞、潑水節 子 的魔王〉. 《世界民族》 ,第 1 期(1984 年),頁 45-47。. 文. 〈論侗族史詩中的雷神形象〉. 朱吉成. 《貴州文史叢 刊》 ,第 4 期(1985 年),頁 76-79。. 〈水族的雷神〉. 潘朝霖. 《社會科學戰 線》 ,第 3 期(1987 年) ,頁 330-333。. 〈壯侗語民族的創世神話及其特 徵──盤古神話來源問題研究之 五〉. 覃乃昌. 《廣西民族研 究》,第 2 期(總 第 88 期,2007 年) ,頁 121-135。. 〈廣西祈雨民俗與雨神崇拜〉. 高中華. 《農業考古》 ,第 3 期(2002 年),頁 88-91。. 〈民間故事中的雷神──關於雷 神形象、故事類別及意識意涵的 研究〉. 吳安清. 《東方人文學 誌》,第 7 卷第 1 期(2008 年 3 月) ,頁 187-210。. 〈壯族民間故事中的雷神形象及 其文化解讀〉. 蕭遠平. 《時代文學》,第 15 卷(2009 年 11 月),頁 49-51。. 〈亦神亦祖──廣東雷州所見正 統化下的禮儀重疊〉. 賀喜. 《新史學》,第 20 卷第 4 期(2009 年 12 月),頁 115-168。. 20.

(26) 〈雷祖文化特性研究〉. 劉嵐. 《廣西民族大學 學報(哲學社會科 學版)》,第 32 卷 第 2 期(2010 年 3 月),頁 91-94。. 〈瑤族雷神信仰中的生殖崇拜觀 念〉. 王玲玲. 《重慶文理學院 學報(社會科學 報)》 ,第 30 卷第 1 期(2011 年 1 月),頁 12-14。. 〈雷州雷神的地理淵源及遷徙過. 張應斌. 《湛江師範學院 學報》 ,第 32 卷第 4 期(2011 年 8 月),頁 76-81。. 程〉. 〈雷州雷祖神話的文本淵源〉. 張應斌. 《廣東海洋大學 學報》 ,第 32 卷第 2 期(2012 年 4 月),頁 36-40。. 〈中日雷神信仰小考──以《日本 司志武 靈異記》雷神升天為中心〉. 《神州民俗(學術 版)》 ,第 3 期(2012 年),頁 13-16。. 四、. 前人研究成果的綜合觀察. (一)未見專書篇章論著 自上述整理中可以發現與雷神相關的研究成果大多為單篇論文,較少專篇論 著,即使在專著中也僅是在一篇或一節中著墨,因此使得雷神的相關研究是較缺 乏整體考察,論題也較不集中,各有偏重,因而希望能以本研究論文作一統合的 論述,不僅將前輩學者之論點系統化,進而從中闡述己見。 (二)歷來研究多偏重單一主題進行表層事象的爬梳與整理 歷來研究雷神神話敘事大多將焦點置於其形象的探討上,但對於其如何發展 的過程、為何發展等議題較少關注;再者,雷神故事並非是單一類型,然大多學 者僅注意降雨與懲戒的情節上分析雷神的職能,或僅對雷神故事進行分類,並未 深究其中人與雷神之間的互動、人如何想像雷神、人如何祭拜雷神,以及在這些 神話敘事中的深層意涵。故本論文希望能在前輩學者的研究基礎之上,針對上述 問題進行剖析,建立自我的論點與問題探究。 21.

(27) 第四節. 研究方法. 葉舒憲先生於 2006 年提出「四重證據法」 ,是將文化研究的多重敘事概念與 國學研究的四重證據法相聯繫,其中一重證據為傳世文獻,二重證據為出土文獻, 三重證據是指人類學的口傳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後第四重證據為考古實物和圖 像,54而本文欲以第一、二重證據為主要材料,並採文獻分析與歸納法,首先針 對字形、字源進行考釋,先掌握「雷」字的文字表象與本來的內涵意義後,再進 一步深入文字的深層和外延意義,並從文獻中找出與雷相關的文字、名稱、對應 物等,通過歸納與演繹,及互相參證的方式確定它們的指涉與連結關係,探尋這 些名稱與文字的原始意象,根據這些原始意義使我們了解雷所具有的本義。 第二,針對文獻蒐集作歷時性的考察,分析先秦至唐代雷神之相關文本,並 輔以後代典籍中對雷神敘事的考證,梳理自上古以來至隋唐間的雷神敘事,企圖 對雷神的形象發展過程及其象徵有一定把握。 第三,圖像敘事方面,朱存明於《漢畫像之美:漢畫像與中國傳統審美觀念 研究》一書中說道: 圖像絕不是文獻的對應解釋,圖像的象徵內涵和意義也不是文獻的 意義可以包容的。圖像本身構成一個完整的世界,確定圖像本身的 意義就是圖像學要達到的目的之一。55 於此可知傳世文獻與圖像資料在神話敘事的發展過程中實屬不同脈絡,所以研究 時不應只是放在對照的研究角度進行闡釋,而應看作不同體系的材料進行分析, 爾後再進一步比較其中異同。 但雷神的相關圖像並不局限於漢畫像中,可將視野擴大至先秦時期的考古文 物上之紋飾,因此本研究論文對於圖像資料的處理,擬參考潘諾夫斯基(Erwin Panofsky,1892-1968)56對於圖像的闡釋模式。潘諾夫斯基把視覺圖像的研究分 成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前圖像志描述,是以實際經驗為基礎,解釋初步的或自然的題 材。如依照常識辨認圖像中的人物、對象和母題,這類似中國早期金石學的階段, 酈道元《水經注》、戴延之《西征記》中對漢畫像的記錄,便是對漢畫像的事實 性處理,或是沈夢溪在《夢溪筆談》中對雲雷紋的考辨。 第二個層次,圖像志(Iconography)分析,主要是通過文字資料知識發現次 要的或習俗的含義。現代的考古學,尤其是對美術的考古,往往是以此方法來研 葉舒憲: 〈四重證據法:知識的整合與立體釋古〉 , 《江蘇行政學院學報》 ,第 6 期(2010 年) , 頁 28。 55 朱存明: 《漢畫像之美:漢畫像與中國傳統審美觀念研究》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年) ,頁 57。 56 潘諾夫斯基的《圖像學研究》 (1939 年) 、 《哥特式建築與經院哲學》 (1951 年) 、 《早期尼德蘭 繪畫》(1953 年) 、 《視覺藝術的含義》 (1955 年)等著作,已奠定了圖像學研究的基礎。 22 54.

(28) 究,如各種對考古文物的發掘報告書中對文物的著錄,其首要任務是弄清事實而 非文化闡釋,因為唯有如此才能降低文化闡釋過程中的訛誤。 第三層次,圖像學(Iconology)闡釋,意即在圖像志的基礎上,指向一種內 在意義的獨創性關聯,發掘圖像的深層意義,從中了解民族精神的根源和個人心 理的特徵。由於「內在意義」是以一種「象徵性的符號」表現出來,這符號凝聚 了當時代的意識形態,因此若要通過視覺圖像的符號去破譯其象徵內涵,不僅需 要廣博的文獻資料,並了解熟悉當時代的精神氛圍,而且應對藝術有敏感的感受 力與精細的分析能力。 最後,擬透過傳世文獻與圖像的共時性比較,透過此二重證據之間的相互闡 發和證明作用,帶來的是一種重新進入失落的歷史脈絡的機遇,由此引發「立體 釋古」的認識途徑。. 23.

(29) 第二章. 釋義:雷與雷神. 語言文字與文化關係密切,而觀中國最初之造字法則無非是觀察天地萬物之 脈理,按照物類形構畫出圖像,隨後再依此基礎孳乳出許多形聲相益之字,因此 使得中國文字具有豐富的形象性,我們可據文字的音義構形了解古人的思維,本 章便欲先掌握雷之自然現象與「雷」字之關聯,剖析「雷」字的內涵意義,再進 一步深入文字的深層與外延意義,從文獻與文物中找出與「雷」相關的文字、名 稱等,通過歸納與演繹,以及互相參證的方法發掘它們的指涉與連結關係,根據 這些原始意義使我們了解「雷」所具有的意象。. 第一節 聲、光、水:雷、電、雨所構成的自然現象和崇拜 一、. 聲:雷的自然律動. 雷首先使人聯想到是那聲聲的巨響,隨之而來的可能便是滋潤大地的雨水, 這樣的資訊皆體現於現今「雷」的文字表象中,《說文解字》云: 靁,霠昜(陰陽)薄動,生物者也,从雨,畾象回轉形。𩇓,籀文, 間有回,回,靁聲也。𩂩,古文靁,𤴐,古文靁。1 雷字從「雨」表示和雨水相關應是無疑,而下文「田」字之考釋在歷代的學者討 論中則主要分為兩說,一說釋為「回回雷聲」之象,如《說文解字》所言,另一 說則釋為「土田」,以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為代表,他解「雷」曰:. (. )古文從四田,中. 引作. 象回轉形,按田猶地也,在地中轉也。汗簡. ,籀文又加雨頭, 《說文》靁間有回,回靁聲也。按八字當. 在古文下,靁間當作田間,小篆實從籀文省作三田,非回轉形也。 今隸作雷,又省,雷者,天地間昜气也,地中之昜為地面侌揜,則 破地而為雷,其烈者為辟歷。2 朱駿聲以雷為天地間的陽氣,並破地而出,因此以「田」來代表地,反對《說文 解字》將「田」字釋為回回雷聲之象,然大多學者如:段玉裁、桂馥、王筠、毛 際盛、孔廣居等都是支持《說文解字》將「田」解為回轉形,以表示雷聲回轉不. 1 2.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頁 577。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北京:中華書局,1984 年) ,頁 598。 24.

(30) 絕之貌,舉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為例,其說言: 陰陽迫動,即謂靁也,迫動下文所謂回轉也,所以回生萬物者也。 許書有 無畾,凡積三則為眾,眾則盛,盛則必回轉,二月陽盛靁 發聲,故以畾象其回轉之形,非三田也。韻書有畾字,訓田間,誤 矣。凡許書字有畾聲者皆當云靁省聲也。魯回切。十五部。凡古器 多以回為靁。3 指出雷是「回聲萬物者也」,著重於聲音的意象,若再參照上古時期的青銅器來 看,其上所刻繪的雷紋亦是「回轉」之象(圖 2-1) ;在中國金石學的研究中,亦 有雲雷文的考辨,如沈夢溪《夢溪筆談》: 禮書言罍,畫雲罍之象,然莫知雷作何狀。今祭器中畫雷有作鬼神 伐鼔之象,此甚不經。予嘗得一古銅罍,環其腹,皆有畫,正如人 間屋梁所畫曲水。細觀之,乃是雲雷,相間爲飾,如 者古雲字 也,象雲氣之形;如◎者,雷字也,古文 爲雷,象回旋之聲。 其銅罍之飾,皆一 一◎相間,乃所謂雲雷之象也。4 言及古文雷是象回旋之聲,自此便可知雷字中的「田」若視為「土田」則無法還 原「雷」之本義,所以應將「田」視為雷聲回轉之象形文。. 【圖 2-1】:鈎連雷紋 除此之外,更有學者直指此「回」文是象鼓之形,如王筠《說文解字句讀》:. 案. 如世所畫靁鼓形,四面旋繞,故曰象回轉形也, 《地官‧鼓人》,. 鄭注:「靁鼓,八面鼓也。」案靁動八方,故以八面象之,作字則 不相宜,故四之,以四正概四隅也。作. 者,變邪為正也,作畾.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頁 577。 ﹝宋﹞沈括: 《夢溪筆談‧器用》 ,卷 19(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 年) ,頁 327。 25 3 4.

(31) 者,省之也。諸部從畾者,皆當從畾省。5 又《太平御覽》云: 「抱朴子曰:雷,天之鼓也」6, 《河圖緯》 : 「雷,天地之鼓」 7 都直言雷為天鼓,而「雷」和「鼓」不僅是聲音的連結,更和萬物生命的萌發 有關,在《說文解字》中解「鼓」言:「郭也。春分之音,萬物郭皮甲而出,故 謂之鼓。从壴,從屮,又屮象傘飾,又象其手擊之也。」8和「雷」字之「陰陽 薄動,靁雨生物者也」相互呼應,即天之所以震動、鼓動,便是為了蟄蟲啟戶, 使百果甲坼萌芽,此一思維亦影響人們對於雷神的想像,如王充《論衡‧雷虛》: 圖畫之工,圖雷之狀,纍纍如連鼓之形。又圖一人,若力士之容, 謂之雷公,使之左手引連鼓,右手推椎,若擊之狀。其意以為,雷 聲隆隆者,連鼓相扣擊之意也。9 形容雷聲的來源是雷公持椎擊鼓所發出來的聲音,由此可見「雷」字具有「聲」 的意涵。 另外,在大自然的現象中,雷電兩者往往一同出現,因此在「雷」字的演變 中亦可觀察到雷電之緊密關係。首先,在甲骨文中「雷」作 (合集 3946 正)、 (合集 13406) ,金文作. (盠駒尊) 、 (雷甗)等,在這些字例中皆可見. 之形,為「申」之初文,以兩條曲線形表示電光,王筠《繫傳校錄》謂:「古電 字祇作申,借用既久,乃加雨別之。」10道出了由「申」到「電」的演變過程, 原初以曲屈. 來象閃電,至籀文時代因追求筆畫勻稱、字體工整,曲折之形的閃. 電始改為 ,爾後秦始皇統一文字,創制了筆畫、結構較簡易的小篆,使得文字 的象形意味消弱,更加符號化,此時「申」成了 ,已和今字極為相似,但因「申」 字早在殷代便借為地支之名,人們多不能明「申」之原意,所以在周代時始加「雨」 旁作. ,小篆則作為. ,自此「申」、「電」分歧,由「電」來表示閃電的自然. 現象,然在《說文解字》中解電為「霠昜(陰陽)激燿也,從雨從申」11仍保留. ﹝清﹞王筠: 《說文解字句讀》 (北京:中華書局,1998 年) ,頁 453。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 ,卷 13(北京:中華書局,1960 年) ,頁 4。 7 ﹝清﹞王奭輯:《河圖緯》(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 年) ,頁 2。 8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頁 208。 9 ﹝漢﹞王充: 《論衡》 ,頁 100。 10 ﹝清﹞王筠: 《說文解字句讀》 ,頁 454。 11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頁 577。 26 5 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Grisso, 1999)研究指出精神健康與 吸毒或酗酒行為出現的機會成正比;比正 常青少年多出4倍診斷為 操行失常 (conduct disorder),多出10倍有 藥物濫用

電機工程學系暨研究所( EE ) 光電工程學研究所(GIPO) 電信工程學研究所(GICE) 電子工程學研究所(GIEE) 資訊工程學系暨研究所(CS IE )

認為它注重對四大師的研究而忽視支援這些大師布教活動的庶民之信仰的研 究。[13]

1900年, Bachelier以數學方法分析巴黎股票交易的價格變化,自

根據研究背景與動機的說明,本研究主要是探討 Facebook

本研究將針對 TFT-LCD 產業研發單位主管與研發人員進行 探討,並就主管於研發人員對職能重視程度作差異性分析。因此

本研究採用的方法是將階層式與非階層式集群法結合。第一步先運用

近年來國內外許多學者也紛紛投入 RFID 安全性的研究,2003 年首先由 Weis 等 學者提出了 RFID 認證協定之論文,開啟了 RF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