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獨立音樂之文化體系面向整理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研究發現

第七節 獨立音樂之文化體系面向整理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0

言是極為重要的中介橋梁之一,需在文化政策建立前先了解它給予了現今獨立音 樂發展的價值並思考如何保護。

第七節 獨立音樂之文化體系面向整理

此節將以上述獨立音樂文化體系所形成的缺口做總結和整理,透過本章的訪 談分析,從四大群組(決策者、創作者、中介者、群眾)的各個角度去搜尋相互 影響的過程中存在了何種困境,因而得到以下研究結果。

一、 決策者─創作者面向

政府對創作者補助造成兩面刃的結果,一方面從補助案例來看確實直接受惠 到資源較為貧乏的音樂人,但另一方面卻也擔憂補助將變成各音樂人爭相競爭的 目標,使得補助可能淪為企劃文案競賽而非讓音樂人更努力投入在音樂創作上,

建議政府在補助方面需先行評估音樂人的創作品質和本身市場,讓音樂人可以專 心投入在音樂本質上。

二、 創作者─中介者面向

網路媒介的「即時性」及「分享性」,讓獨立音樂的傳播門檻相對過去降低 許多。然而,這些提供初生創作者嘗試創作並上傳作品機會的平台,也因缺乏中 介者(如:廠牌、經紀公司)相關專業人士資源協助與守門協助,也因網路世代 下,許多音樂平台皆累積眾多原創作品,這也顯示雖然音樂作品隨著網路世代而 增加趨勢,但品質卻不見得提昇,網路世代雖然打破過去獨立音樂傳播的困境,

但是否能因而創造主流音樂仍有待商榷。

培育創作者的體制仍待成熟,業界對於創作的知識傳承多倚靠師徒制建立,

缺乏系統式的培訓,各大專院校出現流行音樂系所的速度相對國外學院來得緩慢,

業界與學界無法有效接軌,不管是建立起音樂培育的風氣抑或是真正創造出下一 波的明日之星都還未成熟。另外,雖然近幾年開始有大專院校成立了流行音樂相 關系所,但其入學機制仍侷限在術科評選,而設限了音樂相關人才的廣度。除了

創作培訓外,臺灣教育體制目前沒有開設幕後基礎工程相關系所,雙向(學生-‧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1

業界)缺乏完善的產學接軌機制,這中間需要有教育體系去支撐,讓學生能夠在 求學階段培養進入產業的能力。一旦有成熟的培訓體制,業界將更容易從學校中 發掘人才並給予更專業的技術,得以讓幕後執行人員更為專精和茁壯,並讓創作 者可以透過更有質感的舞台效果等來傳遞作品和提高表演品質。此外,創作者們 之間則缺乏人才媒合平台,目前如果要在獨立音樂產業中找尋樂團合作夥伴還是 須透過朋友網絡間的介紹,抑或經由其他方式方能接觸,想要在業界找業師教學 須不斷在圈子裏面探索,因此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成本在獨力協尋人才。

三、 中介者─群眾面向

主流媒體為了符合大眾閱讀習慣和商業宣傳,因此內容多半聚焦在娛樂演藝 的八卦傳言等,因而忽視了獨立音樂有豐富的音樂多元性,但卻遲遲無法獲得媒 體青睞,因此公共媒體須發揮自身的公共價值,從中扮演推動在地音樂的重要元 素。除了媒體推廣不足外,過去樂評的成長環境也隨著網路開放性,讓音樂作品 不用透過樂評推薦剖析,觀眾就得以先從網路平台試聽來做抉擇,樂評存在與否 對於音樂作品的鏈結性隨著音樂開放試聽而降低,導致沒有足夠市場可以支撐他 們寫作的環境。

過去Live House 被視為流行音樂的孵化器,眾多歌手都從中累積經驗,包 含陳昇、伍佰、五月天等,但Live House 相對於其他社會空間並非開放,參與 其中閱聽人必須更為主動性,對於沒去過Live House 聽表演的觀眾而言,可能 將其認定為不良場所而降低消費動機,Live House 現場因本身具有外斥現象,群 眾對其進入門檻相對來的高,使得Live House 生態遲遲無法建立起來。

不管是被大眾媒體所忽視,抑或是Live House 的外斥現象都一再顯示次文 化走向主流還是須經過社會長時間包容和習慣,透過群眾與次文化間不斷摩擦與 接納取得平衡;過程也需要有媒介來培養群眾對文化的認知,從小開始接受的國 民教育自然也就成為極為重要的關鍵因子之一,不單以菁英藝術教育,也需引導 學子們開始認識臺灣在地音樂文化,讓閱聽習慣可以更為多元。

四、 群眾─決策者面向

透過音樂場域的基礎建設是否能有效帶動臺灣音樂發展,一直都是文化政策 備受爭議的地方,除了相關硬體擴充外,需要有合適的軟體(人才、文化、群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2

等)才能創造互利關係。如果無法把音樂文化落實在群眾之中,媒體與教育在傳 播文化的速度還不夠成熟下,難保流行音樂中心會成為下一個蚊子館。

另外,政府不斷舉辦免費音樂活動也引起爭論,政府舉辦過多免費音樂活動 讓群眾無法建立消費音樂的習慣和動機,使得群眾對收費音樂表演產生抗拒現象,

進而擠壓Live House 營利。一旦 Live House 觀賞群眾下降,獨立樂團也難有生 存空間,另外更直接壓迫到收費音樂季的經濟來源,政府在文化政策上須思考如 何平衡創作者和群眾之間的文化市場,避免做到市場干涉效果。

五、 群眾─創作者面向 (文化市場)

獨立音樂接觸的管道和機會相較主流音樂而言稀少需多,因此群眾需要自主 探索蒐集,而非被動從媒體獲取音樂來源,也因此較高的閱聽門檻和所需花費的 時間成本就讓更多群眾無法主動認識獨立音樂,也因此許多獨立樂迷普遍都是從 好友或親友推薦而間接發掘此一文化,透過口碑行銷在獨立音樂宣傳中為重要傳 播管道之一。

除了口碑行銷外,隨著社群網站崛起,獨立音樂的創作者大多透過Facebook 等平台來作為主要經營獨立音樂圈的相關人脈,並從過去實體海報或酷卡宣傳方 式轉換成網路各種形式傳播,像是歌曲MV、專輯預告、演唱會前導、線上專輯 購買連結或是文字宣傳等,再透過樂迷圈分享訊息給周遭朋友來觸及外圍群眾,

進而加速能見度的擴張。透過線上互動加強與樂迷之間的鏈結,能夠引導樂迷參 與更多現場表演,這現象相較過去的大眾傳媒,互動性與能見度都因為線上社群 而大幅提高。

網路時代已經改變群眾的視聽環境,在網路資訊過於碎片化,因此較難以集 中宣傳資源在網路平台上,不像過去可以投遞在傳統主媒來達到擴散效果。企宣 模式的改變,也讓業界開始思考集中的重點,而校園巡迴演唱會為目前唯一可以 顯著發揮宣傳成效的管道之一,透過學生之間相互分享音樂並成群結伴來聽現場 表演的社交方式來擴散,進而擴大獨立音樂的樂迷圈。

臺灣獨立音樂廠牌也開始往國際市場布局,網路媒體和串流平台皆讓獨立音 樂人可以更快速地被各國家的樂迷發掘。雖然音樂作品可以擴及到整個世界,但 此開放性也讓在地獨立音樂市場相比過去變得更為競爭,在地樂迷開始經由網路

政府針對保護Live House 的方向卻引起業界反應,Live House 施政方向以培 育Live House 聆聽的生活型態,各個 Live House 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特色,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4

綜合以上,本研究整理出獨立音樂文化體系各個面向現況(見表6),透過 各群組彼此之間的互動模式來呈現目前獨立音樂場景樣貌,也顯示出多方鏈結下 所需要填補存的缺口,造成整個產業成長緩慢,而透過訪談與整理,可以了解主 要問題和建議都較集中在中介者對於創作者和群眾這三方關係,也證明中介者為 此系統能有效運作的關鍵齒輪之一,如何能串接創作者和群眾之間的市場,中介 者擔任了極大重要的腳色,然而中介者需要政府提供相對應的文化政策從中扶助,

像是廠牌補助、Live House 保護、公共媒體的推廣、教育體系的落實等都需憑藉 政府有力的資源方能茁壯中介者的力量,進而去串接起創作者和群眾之間的市場,

讓供需雙方得以穩定成長。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