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動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時錄製三首歌曲並上傳到網路社群平台Myspace9上,立刻興起網路上廣大迴響,

尤其裡頭第一首歌《Hometown Glory》 更引起倫敦唱片公司 XL 關注及讚賞,

而Adele 在 18 歲那年即開始與 XL 簽約合作,並展開她的歌唱生涯(Beaudoin,

2015)。而近期美國獨立樂團 XYLO 成軍不到一年,亦靠著音樂分享平台 Soundcloud、HYPE MACHINE,以及社群網站的推波助瀾下打響名號,單曲

《America》在 YouTube 平台上已高達 2 百萬點閱。XYLO 樂團成員更提到:「我 們在車庫創作音樂把它上傳到網路,有好幾百萬人聽過我們的歌,這太簡單了只 要按下按鈕就能跟世界分享我的音樂」(TVBS,2016)。

對比早期數位音樂格式尚未建立完整且網際網路不夠成熟的背景下,資源稀 少的音樂創作者需要花費相當大的努力和時間才來創造錄製和發行機會,除了加 倍辛苦外,機緣運氣也主導著是否被唱片公司賞識的可能性。然而,現今數位音 樂靠著網路無遠弗屆傳播的力量下,除了改變消費音樂行為以外,獨立音樂底下 的新興歌手或樂團透過線上崛起的速度相對早期年代也快速許多,並可以無障礙 地觸及到更寬廣的市場,這無疑對音樂市場帶來新一波的商機,也帶給年輕一代 的音樂人嶄新的未來。

第二節 研究動機

從上一節背景描述可以了解音樂數位化在網路洪流下完全改變音樂市場。楊 晨欣(2016)指出,全球音樂市場市調機構 IFPI 最新 2015 年報告顯示,數位音 樂的收益成長了10.2%,而實體音樂銷售則下跌 4.5%,以市場比例來看,數位 音樂的收益在2015 年首次超過實體音樂銷售的收益,顯現音樂產業的市場急劇 變化。

音樂消費模式從購買實體專輯轉變為線上音樂收聽以及數位單曲或專輯下 載,廣大的網路平台變成消費音樂的載具,也因為網際網路的開放性讓更多獨立 歌手或是樂團從網路開始崛起,這現象與過去獨立歌手唱片發行機會渺茫相比,

網路世紀讓全世界各種形式的歌手可以更快被看見,也有愈來愈多資源稀少的歌 手或樂團開始因為網路發跡而走入主流市場。

9 Myspace 是一個社群網路服務網站,提供人際互動、使用者自定的朋友網路、個人檔案頁面、

部落格、群組、相片、音樂和視訊影片的分享與存放。

普級而大幅縮小。例如,OneRepublic11自2006 年起活躍於網路,超過千萬次的 驚人點擊率成為MySpace12平台上最受歡迎藝人之一,因而被製作人Timbaland 簽入旗下,首支暖身單曲《Apologize》混音版引起熱烈迴響,成功登上加拿大、

德國、瑞典等多國冠軍(KKBOX,2008)。這也顯示出獨立音樂與主流音樂的界 線因為網路而越漸模糊,明星產生不再單純依靠唱片公司大舉行銷,而是靠著在

10全球音樂電視台,也稱音樂電視網(Music Television,MTV)是一個原本專門播放音樂錄影帶,

尤其是搖滾樂的有線電視網。MTV 後來也播放觀眾對象鎖定在青少年和青年上的許多不同型態 的節目。

11 共和世代(英語:OneRepublic)是一支美國搖滾樂團, 於 2003 年成立。2006 年時,就在專 輯發行前,哥倫比亞唱片跟他們解約。樂團因此將音樂放上 Myspace 音樂網站轟動了網路世界,

也使得他們成為該網站非常受歡迎的未簽約團體,讓他們一時成為站上最出名的樂團。2007 年 由 Timbaland 製作的首張單曲《Apologize》,在告示牌排行榜 Top 5 停留了五周,並晉升至亞軍 的位置。在 2007 年底發行了首張專輯《勇敢夢》,在美國也已賣出金唱片的成績。

12 Myspace 是一個社群網路服務網站,提供人際互動、使用者自定的朋友網路、個人檔案頁面、

部落格、群組、照片、音樂和視訊影片的分享與存放。

以臺灣最具自我創作風格和原創音樂人才育成的音樂平台 StreetVoice13來說,

從2006 年成立至今已有 50 萬個會員,累積了數萬名音樂創作者以及 22 萬多首 歌曲,包括韋禮安、謝和弦、徐佳瑩等著名歌手,皆從StreetVoice 發跡(數位時 代,2015)。以上數字也顯示臺灣音樂供給上是豐富充裕的,然而為何臺灣音樂

13曾經擔任過魔岩唱片總經理的張培仁於 2006 年創立 StreetVoice 時,就以獨立音樂的育成中心 為定位,讓創作音樂人可以免費將音樂上傳到 StreetVoice 平台;並且積極教育市場貼近獨立創 作,希望讓具備多元特色的獨立音樂,可以從非主流變成主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市場依舊存在極大斷層,臺灣新興的原創歌手或樂團的數量如此龐大,但能成為 主流市場的明星卻佔據少數?此現象將是本研究首要探討目標之一。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為尚未進入主流音樂市場的音樂場景,特別是針對在資源 較薄弱的獨立歌手或是樂團,因此場域訂在臺灣「獨立音樂」市場。獨立音樂因 為沒有依附大眾主觀與唱片公司的包袱,小眾樂團跟獨立歌手都以相當自由的實 驗風格創作,也因此培養了多元的音樂類型並創造出受歡迎的樂團及歌手,例如:

伍佰、五月天、蘇打綠、陳綺貞等人,過去都是從獨立音樂市場走向主流世界,

但也因為在大眾的主流意識下,過去獨立音樂一直被當成非主流的小眾市場,相 對主流樂團或歌手有知名音樂公司安排協助,獨立歌手或獨立樂團所擁有的資源

(資金、行銷、錄製、人脈等)則相對缺乏。

前述提到於全球音樂網路開放性的趨勢下誕生出許多主流明星,不管是 OneRepublic 或是 Adele 的發跡過程都反映出網路平台儼然形成潛在的大眾市場。

然而,即使臺灣StreetVoice 線上平台已累積了數萬名音樂創作者以及 22 萬多首 歌曲,但臺灣音樂市場崛起速度卻不見得因為獨立音樂網路平台上的大量供給而 催生更多明星,也顯示網路力度不見得掌控整個明星培育的過程,因此需探討除 了網路影響因素以外,目前臺灣獨立音樂各環節還存在哪些缺口及問題,使得整 體力度無法推向主流市場。

為了瞭解獨立音樂各環節問題,過去針對臺灣獨立音樂產業相關缺口的研究,

主要是以獨立音樂為討論核心做各個產業結構面的探討,如:文化政策、Live House14、唱片廠牌公司、社群媒體等。以文化政策方向研究為例,楊璨羽(2008)

檢討我國現行的音樂文化政策,並以獨立音樂工作者的角度,了解其對於現行政 策的回應;其研究發現,政府仍然以傳統菁英音樂文化的思維來面對流行音樂文 化,顯示出政府對於音樂文化的意義以及音樂環境缺乏認識和思考、政府部門之 間步調不一、種種介入方式又過於草率,因此產生了許多政策上的矛盾。另外,

黃詩雯(2009)則嘗試在化創意產業的新政策視點下,探討臺灣獨立音樂在整體 流行音樂架構中所扮演的獨特角色,及現行文化政策介入的方式與發展走向,並 發現文化政策最合適的介入方向,應以塑造良好的音樂生成環境為要點。

14臺灣俗稱的 Live House 意指「有樂團現場演唱的小型表演場地」,容納觀眾自數十人到數百人不 等,提供樂園或是獨立歌手辦小型演唱會的場地並藉此練習發聲。到了 90 年代初,獨立樂團演 出場所幾乎都圍繞在學區台大或師大附近,並高唱著自己創作的歌曲,藉由現場演唱大量創造地 下音樂的現身,近來大多稱為「音樂藝文展演空間」。(徐楓惠,200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在於針對Live House 方向作探討的部分,楊銘宸(2009)探討國內 Live House 的空間場景、音樂展演與其參與族群文化的研究;其研究發現國內Live House 雖然提供了非主流音樂表演者們更多的表演舞台,其背後的藝人回流以及商業性 排名機制對於音樂展演場地和音樂整體生態仍有著負面影響,另一方面也彰顯了 國內Live House 文化尚不成氣候,以及非主流音樂和獨立音樂體系在如今社會 尚須深耕的困境。王玟沂(2013)則針對臺灣 Live House 品牌從創始緣由、經 營理念與策略之連結、經營策略與組織發展之關係進行探討,發現現有的環境不 足以讓Live House 靠自身經營而生存,對於營收僅在於自給自足,而環境對於 Live House 仍有許多錯誤印象,政府法規對於空間規範也不健全與適用。

在以唱片廠牌公司為主體的研究方面,曾裕恒(2008) 則將國內主流與獨 立音樂分別比較探討,以釐清國內唱片工業問題之所在;其研究發現,跨國唱片 公司以裁員、縮編因應市場的轉變,許多本土中小型的主流唱片公司應運而生紛 紛轉向大陸市場,獨立音樂透過網路社群的集結,蓄積龐大的力量,正逐漸解構 跨國唱片公司所建構的市場規則,但獨立音樂要在主流市場建立知名度,還是需 要精準的行銷策略,像是林暐哲音樂社旗下的樂團「蘇打綠」之所以成功的第一 步在於了解「蘇打綠」風格特性深受大學生青睞,因而鎖定學生為目標族群做一 系列樂團品牌行銷。陳奕璇(2011)的研究則在於瞭解臺灣獨立音樂廠牌和音樂 創作者在合作關係下的互動與特色,以及與廠牌合作帶給獨立音樂創作者的效益 與影響;研究發現創作者不能因此將與廠牌簽約視為發展的最佳途徑,忽視與廠 牌合作可能產生的潛在風險,當創作思維受廠牌及製作人影響時,樂團內部成員 間所面臨的平衡與協調可能更甚於與廠牌的溝通,這一切無法避免都關係到樂團 成員間的和睦,甚至是樂團存續。

最後在於探討社群媒體方向部分,陳之昊(2013)探究臺灣獨立音樂圈在網 路社群媒體介入後,獨立音樂圈的「想像共同體」型塑及認同過程;其研究發現

最後在於探討社群媒體方向部分,陳之昊(2013)探究臺灣獨立音樂圈在網 路社群媒體介入後,獨立音樂圈的「想像共同體」型塑及認同過程;其研究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