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接觸自然

第二節 生命史研究

另外Noel Gough(1999)提出需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孩子擁有無限可能,

他們足以超越我們的過去,而非僅是重蹈上一代的經驗,他認為我們不該拒絕孩 子接近我們主觀認為重要的生命經驗,但同時我們也應小心開放我們的自傳而不 至於排斥下一代的。換句話說,不同的世代擁有相異的文化、社會經驗,學習過 去而創造屬於該世代的經驗,或許才是重要生命經驗研究最珍貴的貢獻。

第二節 生命史研究

Runyan(1982)指出:從傑出人物的生命經驗中加以學習,所能獲得的喜悅與 視野的擴展,世界上沒有幾件事情可與之相比擬;理解這些人的生命,可以幫助 我們想像生活在不同的社會及歷史情境下,生命的展現為何。

回應到第一章研究動機,研究者欲探究熱心投入環境教育實踐的國中教師--幸運草,在她過去的生命歷程中,歷經了哪些重要事件與轉折,而這些關鍵經驗,

為她帶來哪些轉變?這些轉變,又如何形成她的環境教育理念,實踐在學校與生 活場域?為了深入回答這些疑問,在回顧許多研究方法後,我選擇了生命史研 究,以下將說明生命史研究的意義、特色、以及生命史研究的限制。

一、生命史研究的興起與意義

生命史(life history)研究由二十世紀初開始發展,在最近逐漸開始大量 應用;因為近來社會科學研究趨勢,強調對主體(subjectivity)的重視,另外女 性主義興起,希望回到人類經驗的原點,使不同人的經驗、聲音能夠受到重視,

此也促進了生命史的發展(王麗雲,2000)。

Kokermohr(2001)認為,以生命史作為科學研究的方法,透過個人的敘說

(narrations),可以瞭解人們如何藉由意義的連結而建構他們的社會世界,同時 溝通原本分離的鉅觀(社會學)與微觀(心理學)研究領域。

生命史研究屬於傳記法(biographical method)領域中的一種研究方法。生 命史研究將個人如何看待自己、看待生活情境,以及事過境遷之後,對所處世界 所持的特定觀點加以呈現(Watson and Watson Franke, 引自Knowles, 1993)。因 此,生命史研究提供了人們談論自己,描述自己經驗的一種管道,所以,生命作 品是一種「人類經驗」的敘說,也就是人們試圖在宇宙和社會中,確立自己特徵 的一種經驗之表達(McCall & Wittner, 1990, p.46,引自顏惠雯,2002)。

Runyan指出,生命歷程的研究重視明確的時間及生態上的向度,關注經驗 順序的因果結構、人與情境在時間歷程中互動的過程,以及個人在社會、歷史的 世界中採取的行動等問題(丁興祥等譯,2002)。Giele 與Elder 認為生命史研 究是代表生命歷程研究中,對個人力量的重視所發展出來的研究取向,而除了重 視個人力量之外,生命史研究也具有生命歷程研究的其他特色,例如對整體、對 歷史、對脈絡因素、對個人適應策略的重視,它的特徵主要是以訪談或對話建構 生命,且將生命故事置於歷史脈絡之中(Goodson, 1992, 引自王麗雲,2000)。

在國內外眾多學者對生命史意義的研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還有一點:生命

史的研究表現或敘事不只在陳述一個人的過程,因為資料的呈現上,對應到的將 不僅是報導人對自己生命的觀點,同時也應照出研究者自己的生命歷程與經驗。

因此透過他人,為研究者自己尋找出口與定位,也是生命史研究的另一層意義與 價值(熊同鑫,2001)。同樣身為國中教師,也同樣願意關注於環境教育,探尋 幸運草的生命故事,不只提供其他有類似背景的教育工作者更寬廣的視野,對於 作為研究者的我而言,更是一解長久以來身處教育現場心生疑惑、不知所從的困 境,這是發生在研究者與合作對象之間的回饋,讓我在理性的學術研究中,還得 以體會感性的交流經驗。

二、生命史研究的實施

在實證主義興盛的年代,關於生命史、自傳或是口述歷史等傳記研究,實施 步驟與量化研究並無太大差別,也就是採用實證統計的方法來進行(梁福鎮,

1999)。但由於此種量化研究程序袪除研究對象的主體性,將其視為無生命的客 體,因此後進的研究增加了許多「詮釋取向」的本質。Denzin基於詮釋觀點的假 設,提出傳記研究的數個步驟,包括(引自潘慧玲主編,2004):

(一)研究者對研究對象生命的註解、生命歷程與經驗開始進行研究

這些階段可能包含:幼年階段、青春期、成年早期、老年期,依年代順序加 以紀錄,或者以研究對象的社會經歷,例如教育、婚姻、就業作為描述的主軸。

(二)研究者以訪談方式,蒐集具體的歷史脈絡之傳記資料 此一步驟重點在於蒐集研究對象的故事與經歷。

(三)將這些故事圍繞主題進行組織,用以陳述個體生命中的「頓悟事件」

「頓悟(epiphany)」通常具有重要的、再體驗的、明顯的特性,主要型態 有四種:(1)來自於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事件;(2)對某事物的長期關注;(3)與他人 短暫而不確定的關係;(4)經驗的再現。

(四)研究者仰賴研究對象對其生命故事的解讀,以探究故事中的多樣意義

Denzin(1989)認為,故事的意義最好是由經歷過事件的人們來賦予,並學 習使用解釋和批判的策略。因此當研究者在書寫時,應盡量走出自我固守的世 界,嘗試「穿著對方的鞋」,感受他的感受。

(五)研究者同時需找尋研究對象所處的結構

如團體中的社會互動、文化議題、意識形態及社會脈絡,以詮釋其生命故事 代表之意義。

三、生命史研究的優點

與其他研究法比較,根據周慧洵(2000)的整理,生命史研究具有下列優點:

(一)重視個人主體性

隨著後現代主義、後結構主義與批判理論發展,理性、客觀、中立不再是知 識成立的唯一標準,知識是相對的,每一個人對於身處的世界,都有一套自我的 主觀定義。因此Denzin(1989a)認為,若想要瞭解並解釋這些不同定義隨之而 來的行動,就必須徹底瞭解這些概念、經驗與反應所形成的主觀世界,而生命史 研究則提供一個很好的途徑。因此,生命史研究的第一個假設即是:人的行為應 當由人本身涉入的觀點研究並瞭解。

而個人主體性運用在教育方面,王麗雲(2000)強調,教育研究如果忽略了 個人,無法掌握身處其中個人的觀點與想法,瞭解個人面對外在環境與外部變遷 的應付策略,也就無法掌握社會實體,瞭解教育現況,進而從事有效的行動改進。

因此,理解教師生活與主體經驗的同時,也修正了由上而下所建構出來的理論,

產生相對於專家中心的教師中心專業知識,供我們瞭解學校教育的實踐意義何在

(卯靜儒,2003)。

(二)提供過程性資料

一般的社會學研究,只在兩點取得資料,再由這兩點所得資料推論兩點之間 的過程;但是生命史研究不然,它能夠說明事件發生的內部機制,而且理解這些 過程資料,也可以挑戰我們過去認為理所當然的假設,作為修正理論的基礎,或 是開闢有待研究的領域(王麗雲,2000)。

呼應上一節重要生命經驗研究回顧,忽略過程建構是該研究領域長久以來的 一項弱點,而生命史強調的過程性,正好可以補足這方面的不足。

(三)作為有效的溝通工具

生命歷程著作較其他社會科學著作的可讀性要高,所以閱讀觀眾範圍超越學 界,比起一般抽象理論,生命史的敘說能夠縮小社會不同部份的人的距離(Becker, 1970)。另外,Bertaux(1981)亦認為,要消除社會學研究傳統以來偏向哲學或量 化研究取向,以至於帶給大眾的疏離感,發展「言談(discourse)」的,也就是

「敘述」性的故事,就是解決途徑之一。

在這份研究中,我期待從探索幸運草的生命故事,解答研究者本身的問題,

並且傳達給其他同樣身處國中教育現場的夥伴;因此透過敘述性的故事為媒介,

在他人的行動作為中得到啟發,我想是最靠近讀者、最能引起共鳴的一種方式。

(四)個人記憶與社會記憶的銜接

生命史的研究雖然是以個人為探討對象,但是個人的經驗與記憶,卻是鑲嵌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之下,因為個人為社會的一份子,個人的記憶中相當份量是從 社會生活中獲得,因此這些個人經驗與看法並不只是他的想法與價值觀,而是在 一個特定環境中,與共同生活的別人一同分享的想法與價值觀,屬於集體的記憶 過程。所以,當個人在回憶過去時,他其實是根據社會記憶所給他的心理構圖談 論自己,進而透露出他所屬時空下特定團體的社會記憶(王麗雲,2000)。

(五)重視個體與其生存時代之歷史與社會環境的互動

對教育者而言,經由對個人的時空定位,瞭解過去歷史與社會脈絡因素的互 動關係後,我們才可能知道教育行動所面臨的限制和可能出路(王麗雲,2000)。

Antikainen(1996)認為,研究對象在述說生命故事時,其實是在社會脈絡中分析 自己,並在特定社會背景中重建自己,以符合社會的認同。

回應到我的研究,由於幸運草在就讀大學期間,正值民國70年代末期台灣政 府解嚴,民間環保運動逐漸興起的年代,而她也在大學畢業之初就加入了大自然 教育推廣協會,並參與荒野保護聯盟草創時期;而這些大環境背景帶給幸運草什 麼樣的影響?此也是本研究應該注意的面向之一。

四、生命史研究的限制與爭議

雖然生命史研究有許多契合本研究的優點,但是許多學者也從不同面向提出 生命史研究的缺失,而這些限制在研究進行的過程中,都值得我再三思考。

(一)資料解釋的有限性

(一)資料解釋的有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