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資料蒐集

質性研究的現場工作,不像其他研究取向一樣有標準的蒐集和分析資料的技 術,學習現場工作的唯一方式,就是實際的去做(黃瑞琴,1991)。以下將針對研 究者如何進入研究場域、如何進行資料蒐集提出說明。

一、進入研究場域

第一次拜訪幸運草之前,曾經與她有過兩次電話聯繫,當時我的態度是多方 尋求管道,並不限定特定對象,也尚未確定研究問題。雖然面對這種突如其來的 探訪要求,也不知道這個研究生「到底想看什麼」,幸運草的態度卻很開放,她 說:「很歡迎到我們學校來看看(札961224)!」或許是因為她服務的學校在綜 合活動領域剛得到教育部教學卓越獎肯定,也或許是幸運草對自己教學專業的信 心,我們的第一次接觸,她談了許多社區服務學習、自己學校文化的特色,以及 她與社區文史團體合作的情形。當時她便邀請我一同參加每週四早上的綜合活動 領域會議,甚至同意我「只要事前告知,隨時都可以進她的班觀摩上課」。對一 個初次試探研究場域的研究生而言,這樣的機會簡直可遇而不可求,也讓我放下

了心中忐忑不安的大石。

此後,我常利用課餘時間,不定期拜訪幸運草老師。一開始的接觸對於生手 而言,還是有相當不安與疑慮,不過在讀到黃瑞琴(1991)所提與研究對象關係 的一段話後,這樣的感覺逐漸消散:

質的研究者本身即是蒐集資料的主要工具,這個工具帶著他自己的意念、思 想、和情感,進入也是一個充滿意念、思想和情感的社會情境蒐集資料,因此研 究者在研究現場,有時就像是一段學習為人處事的人生過程,研究者需要學習如 何與現場的人們溝通意念和情感,以建立彼此之間和諧的關係。

因此我把這個研究看作是「結交朋友」的歷程,試著與對方交流取經;而最 初的尷尬期過去後,雙方的關係逐漸回歸到自然、輕鬆的狀態。通常我到學校,

會先進班參與課堂上課,在她課堂結束後的休息時間,隨意閒聊生活瑣事、課堂 上課情形。這樣非結構式訪談,讓我慢慢瞭解她的生活世界、經驗以及各種想法,

並且逐漸建立溫暖信任的關係。

此外,幸運草對於她在環境教育領域豐富的教學經驗,始終非常樂於分享(某 些時候,當她在指導自己的實習老師時,在旁觀察的我,也覺得自己跟著累積許 多寶貴經驗),我秉持著「質的研究基本上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心態,以學習者 的態度面對一切。

二、資料的蒐集

Patton 提出質的研究三種資料蒐集方式:深度(in-depth)、開放式訪談

(open-ended interview),直接觀察(direct observation)及書面文件(吳芝儀、

李奉儒譯,1995)。本研究基本上運用此三種方式收集資料,略述如下:

(一)訪談

詢問是尋找進入另一個人世界的入口……,訪談的目的允許我們進入到其他 人的觀照之中。

Patton(1990,吳芝儀等譯,1995)

Patton(1990)認為,訪談是一種介入的過程,除了協助研究者蒐集資料外,

受訪者也在揭露其想法、感受、知識和經驗的同時,經歷一個導向性的、反省深 思的歷程,同樣的,透過問答與敘說的歷程,受訪者與訪談者的先前理解

(pre-understanding)得到溝通與反省,然後建構出彼此都能理解的資料,因此,

訪談是雙方共同建構意義的過程。

依據Patton(1990,吳芝儀等譯,1995)訪談依標準化的不同,分成三種類型:

非正式的會話訪談(the conversational interview)、一般性訪談導引法(the general interview guide approach),以及標準化開放式訪談(standardized open-ended interview)。從正式進入田野後約兩個月時間,我與幸運草的對話以非正式會話 訪談為主,內容圍繞在學校場域的所見所聞,主要是幸運草主動提起。她會告訴 我一些她在學校實踐環境教育的作法、在環保組織的行動經驗,我則視當下她所 敘說的內容提出一些問題。幸運草是一個很會說故事的人,擁有豐富的生活經 驗,也對許多細節相當留心,我注意到她對一些重要的事件,除了有著深刻的描 述,而且在臨時、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她仍可以相當程度完整的呈現事件來龍去 脈,甚至說出前因後果、以及對她日後的影響(札961206)。後來我有一次與同 樣熟識幸運草的鯨魚(荒野的專職人員,至環教所修課學生)聊天時,特別提到 這一點。鯨魚當時說道:「幸運草是一個反省能力很強的人,她很能面對自己,

她本身就是一個經驗學習的實踐者(札970302)。」

我深刻感受到非正式會話訪談的力量,在最開放的情境中,彈性也是最大 的。身處田野的時間裡,雖然事前不知道即將發生些什麼,或是要詢問的要點為

何,但是每一次都累積了更多的了解與認識,也常常出現意想不到的發現,即使 後來我開始擬定正式訪談大綱,這樣的對話方式仍交錯出現,持續豐富我對研究 對象更全面性的瞭解。

此外,我也利用一些機會,隨機與幸運草周遭的朋友、同事、以及學生進行 非正式訪談,前者是詢問他們對幸運草的觀察,或是一起經歷過的事情,後者則 為了瞭解學生對於課堂中環境教育相關課程安排的想法與回饋。

在一般性訪談導引方面,黃瑞琴(1991)指出,訪談問題有描述的(descriptive)

與結構的(structural)問題,前者在研究初期用來辨認研究對象的生活層面,列舉 出他們生活中重要的事件、經驗、地方和人們,有助於確定研究的範圍和方向,

同時描述的問題也可以幫助研究者注意到特定經驗,而刺激引發較特定的結構性 或對照性問題;接著產生更多描述性的問題,然後再一次產生特定細節的問題。

來回於描述與特定問題之間,研究者最終可以得到一個清楚的概念架構。

我依據研究需求、文獻閱讀,以及與指導老師討論之後擬定而成訪談大綱(如 附件),訪談重點為幸運草過去曾有哪些經歷,使她產生環境意識與付出行動?

而這些過程為何?訪談之後再依據資料,或是相關文獻,繼續找出下一次訪談的 重點,進入下一個結構訪談的階段,以精練與擴展這些經驗內涵。

(二)參與觀察

從觀察者的參與程度來看,Raymond Gold(1969:30-39)將觀察角色分為 四種(引自鈕文英,2007):

1. 完全參與者(complete participant):在實地觀察時,其身份一如其他人,他的 觀察者並不知道他的真實身份,更不知道他是研究者。他可以在任何地方和 他們互動,非常自然和成功地扮演或學習扮演他們每天的角色。

2. 參與者就是觀察者(participant-as-observer):此種方式較能符合研究倫 理,即研究者仍完全參與,唯需向研究團體表明身份。

3. 觀察者就是參與者(observer-as- participant):角色為觀察對象所知悉,但研 敬啟究者並不積極參與觀察對象活動。

4. 完全觀察者(complete observer):研究者既不參與觀察對象活動,角色亦不被 是互相增強的質的技術,是瞭解基本上以人為導向(people-oriented)的質的 研究性質之橋樑(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23)。

參與觀察歷時約半年,按照觀察的內容,主要分成兩部份:

2. 生活方面

永續發展教學模組資料夾 包含相關教學資料、教案、新聞簡報、

相關參考資料。

荒野六期解說員訓練資料 課程內容、相關簡報、資料蒐集、學習 單

幸運草的網路部落格 媒體

永續課程教學分享 光碟兩張 四、資料紀錄

(一)訪談

正式的訪談導引皆以錄音筆全程記錄,而非正式會話訪談方面,為了避免自 己太專心紀錄,可能降低與對方互動的能力,而且也擔心干擾彼此的交談,因此 較少在當下做紀錄,而是訓練自己的記憶力,靠事後回憶謄寫下來。

(二)參與觀察

教室、戶外教學觀察與演講基本上都以錄音筆全程錄音,佐以現場紀錄;而 隨機發生的辦公室、下課時間互動,事後我會將看到的事件、現象、我個人的想 法、反省,紀錄在田野筆記中;Taylor 與 Bogdam(1984,引自黃瑞琴,1991) 提 供幾個有用的技巧,也讓我在記憶現場細節時有所助益:

1.注意:在現場專心的觀看和聆聽。

2.集中焦點:若現場有許多活動正在進行, 一個有效的技巧是集中焦點於某一 特定的人、互動,以後再重組這些發生過的事。

3.注意每次交談中最先和最後說的話:交談通常跟隨一定順序,特定問題會產生 特定反應,如果可以記住一個交談是如何開始,經常就能追蹤下一個交談。

4.研究者在自己心中回溯談話時的情景:將其視覺化,有助於記憶。

5.做完現場紀錄後,再撿拾遺漏資料:在某次觀察後幾天,或是下一次觀察後,

可能會憶起之前遺漏之紀錄,可再加以補充。

(三)研究札記

每次在結束拜訪後,對於該次所見所聞,以及刺激研究進行的某些靈感、紀 錄,皆一點一滴彙集成研究札記。除此之外,進入研究場域後,我對於訪談、觀 察的檢討、與協同教師的關係發展、閱讀文獻後的心得、啟發,也都紀錄在其中,

因此,研究札記忠實的呈現我的研究歷程,以及對研究想法的轉折,在進行結果 分析時,成為重要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