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台北對國家統一的目標與立場

第四節 當前我國政府對兩岸整合模式的主張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2

平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可見北京當局雖不認同馬英九提出「德國模式」的主張,

但也沒有強烈的回應與反對,可見北京當局確實有做到對於政治事務採取「擱置 爭議」的作法。

第四節 當前我國政府對兩岸整合模式的主張

壹、臺北對兩岸關係定位為「一國兩區」

馬英九對於兩岸的定位提出「一國兩區」的說法,一國指的是中華民國,而 兩區指的是中華民國下的臺灣地區與中華民國下大陸地區。這樣的論述來自於對 於中華民國憲法所賦予的定位,馬英九多次提出這是憲法架構下的現狀,也彰顯 中華民國主體性。

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在 2012 年 3 月 26 日與中共總書記胡錦濤見面時,首 度對現行兩岸關係給予明確定位為「一國兩區」。吳伯雄說:「臺灣現行推動兩岸 關係的依據是『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這是以『一國兩區』概念做為法理的基礎,

處理兩岸事務的部門是大陸委員會,而非外交部,這就足以說明兩岸並非國與國 的關係,而是特殊關係」。175會後陸委會副主委劉德勳也再度澄清說:「一個中華 民國,兩個地區」中的『一個中華民國』,就是政府大陸政策一貫的立場。…『兩 個地區』是中華民國憲法授權「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兩岸條例)

所規定的『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臺灣地區的定義就是「臺、澎、金、馬 及政府統治權所及之其他地區」,而大陸地區則是「臺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 土」。176「一國兩區」的說法無非是馬英九希望藉由吳胡會傳達給北京,而吳伯 雄拋出「一國兩區」的說詞有可能有助於未來的政治談判,原因在於雙方都認同

「兩岸同屬一中」的這一個原則,有了「一中原則」的共識,雙方就有更進一步 的互信;而馬英九透過吳胡會的接觸,將「一國兩區」的說法提供給大陸參考,

就如同「九二共識」的精神,雙方可求同存異。177

早在 2001 年,時任國民黨主席連戰對於提出「邦聯制」的闡述說,「邦聯制」

是在基於現狀、不改變現狀的基礎上,促進兩岸彼此的合作,往「合」方向推動 的長程目標,但不是唯一的方向與方式。他也強調,我們不能接受中共所提的「一 國兩制」。178對於這樣的構想是不是有陳水扁「兩國論」的影子,他解釋:「兩國

175〈吳榮譽主席與胡總書記會面新聞稿〉,《國民黨網站》,2012 年 3 月 26 日,

<http://www.kmt.org.tw/hc.aspx?id=32&aid=6934 >。

176 陸委會新聞稿,〈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劉副主任委員德勳今(25)日表示〉,《陸委會網站》,

2012 年 3 月 25 日,< 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101751&ctNode=5649&mp=1>。

177 劉曉霞,〈邵宗海:一國兩區為解決政治難題鋪路〉,《旺報》,2012 年 3 月 26 日,版 C5。

178 田世昊,〈連戰:一國兩制 我們不能接受〉,《自由電子新聞網》,2001 年 7 月 14 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3

論並沒有談到『一個中國』、也沒有統一的目標,沒有『國統綱領』的精神,也 沒有九二共識,而邦聯都具備這些基本精神,邦聯制是在國統綱領的架構下,包 含『九二共識』、『一中各表』。」連戰進一步說明,「邦聯制」基本上是作為一個 過渡期,是以「九二共識」作為基礎, 以邦聯為階段性,追求一個民主、均富、

統一的國家,而「兩國論」並沒有統一的目標。179因此連戰提出的「邦聯制」主 要仍是依循著《國統綱領》的內涵進一步去充實兩岸施行「邦聯制」的條件,並 依照「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的兩岸關係定位,逐步朝向統一的方向前進。

馬英九在出席「中國大陸發展模式的內政與全球視野」國際學術研討會時亦 公開表示,兩岸目前交流的模式有別於「港澳模式」或「西藏模式」,而是獨特 的「兩岸模式」。而兩岸模式的核心內涵為則仍是他「憲法一中」的大陸政策,

在中華民國憲法的架構下,維持兩岸「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同時在「九 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基礎上持續推動兩岸和平發展。180

貳、臺灣學界對兩岸關係定位之主張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所長張五嶽 2012 年 3 月 23 日接受中評社專訪時表 示,馬英九授權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在北京吳胡會上提出「一國兩區」的表述,

是在既有基礎上奠定深化兩岸政治互信的良好氛圍。這是無可避免要對不可迴避 的兩岸政治議題的定位問題做出表述,來求同存異,求基本原則的大同,存若干 事項的差異,agree to disagree(同意歧見),才能做到擱置爭議,來深化互信,以 及深化兩會經貿、社會與文化交流的協商,又能避免臺灣內部在野黨因為過度疑 慮而對總體氛圍有負面的過度解讀,兩岸關係比互不否認更往前一步。181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楊開煌表示,「一國兩區」當然與「憲法」規定 不一樣,「憲法」沒規定一個國家有兩個區,「憲法」能延伸出來的是一個國家、

一個「中央政府」、還有特別地方就是蒙藏,延伸法理概念就是「一國、一府、

一特區」。「一國兩區」是以鄧小平式的平等觀來處理兩岸之間的問題,這個平等 觀處理了制度、政黨定位,沒有處理政府定位,所以一方透過民主實現政黨輪替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1/new/jul/14/today-p2.htm#home>。

179 〈臺國民黨政綱放棄「邦聯」〉,《BBC 中文網》,2001 年 7 月 25 日,

<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1450000/newsid_1457200/1457244.stm>。

180〈總統接見「中國大陸發展模式的內政與全球視野」國際學術研討會與會外賓〉,《總統府網 站》,2011 年 11 月 3 日,

<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31&itemid=25751&rmid=514&sd=2011/11/03&

ed=2011/11/03>。

181 王宗銘、倪鴻祥,〈張五岳:馬表述一國兩區 深化兩岸互信〉,《中國評論新聞網站》,

2012 年 3 月 23 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0/5/0/7/102050721.html?coluid=93&kindid=8530&docid

=10205072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4

執政時,就無法再適用。182楊開煌表示,德國人的智慧就是相互承認,但「國統 綱領」講的是互不承認、互不否認;所以必需在這中間找才是中國人的智慧,若 要抄德國的想法,大陸也不會承認。

前陸委會副主委趙建民表示,「一國兩區」對事實承認有幫助,因為這是「憲 法」的基礎,是「憲法」增修條文第 11 條所寫的「一國兩區」的概念,也是兩 岸人民關係條例明訂的,所以法律層次沒問題,但政治實際上,對方現在不承認

「中華民國」。「一國兩區」已經約略接近德國 40 年前提出的「最高治權」,就是 承認事實統治,法律主權的問題各自表述。183

在邦聯的架構下,「一中」的形式出現,它可以稱之為中國或中國邦聯。兩 岸暫時共同分享中國主權,化敵為友,簽訂停戰或和平協定,建立軍事互信機制,

並建構臺海和平區。一旦兩岸全面和解,以合作代替對抗,共同攜手加速經濟建 設,必將為全體中國人創造雙贏的成果。184

參、臺灣民眾對兩岸關係的走向態度

臺灣民眾對於兩岸關係的整合其方向與態度都不太相同,加上受到臺灣藍綠 政黨的影響,因此對於兩岸關係的走向有呈現分歧的情況,對於國家認同和統獨 立場兩者之間都有存有相當複雜的因素,過去民間與官方針對臺灣民眾對於兩岸 的整合立場都有進行相關的民意調查。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自 1992 年到 2012 年的調查來看,可以看出臺灣民眾對於自己是臺灣人、自己是中國人或兩者都是 的比例趨漸分散,特別是從 2008 年開始,認同自己是臺灣人的比例從 44.7%至 2012 年 6 月為止升到了 53.7%,上升 7%;而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則是從 4.0%

更下降至 3.1%。185雖然國家認同 (National identity),是個廣泛的概念,是一個國 家的公民對自己歸屬哪個國家的認知以及對這個國家的構成,如政治、文化、族 群等要素的評價和情感。因此臺灣人民的認同調查雖無法直接解釋對於兩岸整合 態度的看法,但這樣的趨勢似乎也代表著臺灣民眾在兩岸開放交流合作後,兩岸 人民之間沒有更為靠近,反而對於中國的認同趨漸分離。這也讓一些學者懷疑,

在臺灣蘊育出的中華文化比中國大陸更為深厚,但在國家認同上卻不認同自己是

182 倪鴻祥,〈臺北論壇激辯「一國兩區」〉,《中國評論新聞網站》,2012 年 3 月 25 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0/5/2/4/102052402.html?coluid=93&kindid=2910&docid

=102052402>。

183 倪鴻祥,〈臺北論壇激辯「一國兩區」〉,2012 年 3 月 25 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0/5/2/4/102052402.html?coluid=93&kindid=2910&docid

=102052402>。

184 周育仁,〈邦聯符合兩岸人民利益〉,《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站》,2001 年 7 月 6 日,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CL/090/CL-P-090-019.htm>。

185 資料來源: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重要政治態度分佈趨勢圖,

<http://esc.nccu.edu.tw/modules/tinyd2/content/TaiwanChineseID.htm>。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5

中國人,張亞中教授在 2012 年 12 月 10 日臺北會談會議中亦指出:「雖然兩岸的 交流越來越密切,可是兩岸之間的認同,按任何一個民意調查的比例,彼此間的 認同已經是背對背的奔跑,這樣子下去,我們很擔心下一代會變成什麼樣子」。 陳明通教授指出,過去有七、八成民眾支持中國認同,現在也是大幅減少,即使 馬英九執政後,民眾對臺灣的認同仍不斷上升。186

圖一、臺灣民眾統獨力場趨勢分析。(資料來源: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186 〈臺北會談 兩岸談認同〉,《中央廣播電臺網站》,2012 年 12 月 10 日,

<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39402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6

圖二、台灣民眾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布。(資料來源: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 究中心)

另一方面,從統獨的立場來看,自 2008 年開始到 2012 年 6 月為止,臺灣人 民贊成「永遠維持現狀」的比例上升了 7.9%,相較陳水扁時期,雖力主反對開 放與中國大陸的交流,但執政八年「永遠維持現狀」的比例也只上升了 2.3%;

而贊成臺灣「偏向獨立」的比例,陳水扁時期上升了 4.4%,2008 年為 16%,馬 英九執政四年後,其贊成比例雖下降 0.7%,變成 15.3%,但仍比陳水扁時期高。

187因此馬英九時期的積極推行大陸政策下,臺灣民眾對於兩岸走向統一或獨立的 立場也並沒有明顯的好轉。

若是從贊不贊成「一國兩制」進行調查,臺灣民眾絕大多數是拒絕北京所提

若是從贊不贊成「一國兩制」進行調查,臺灣民眾絕大多數是拒絕北京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