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2008 年 5 月 20 日國民黨重新取得執政後,五年多來兩岸關係的改善與發展 獲得相當大的進展。兩岸海基會與海協會在「九二共識」1的基礎上恢復制度化 的協商,也已達成十六項經濟協議。達成「九二共識」的政治互信基礎,代表雙 方對於「一個中國」目標有了雖模糊但同方向的共識,這對未來兩岸走向國家的 統一具有正面的助益,在這樣和平發展的契機下,重新探討兩岸對未來國家統一 後的國家結構與制度安排有其重大的意義。

我國與中共對國家統一的主張受限於兩岸政治定位的癥結問題,至今尚未獲 得解決,雙方過去雖已規劃完整的統一藍圖,但統一前的前提條件與統一後的制 度規範均不被對方所接受。關於國家主權與領土的重疊問題,各自堅持。中共長 期堅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唯一合法政府,即「一個中國原則」,兩岸統 一後將臺灣看做為一個地方特區政府,並以「一國兩制」的方式統治之;而我國 則堅持中華民國主權完整及獨立的地位,視中國大陸為一個「對等的政治實體」, 以過去「國統綱領」規範下的遠程目標為統一前提,兩岸應在「自由、民主」的 條件下得完成國家統一。未來若仍是兩岸各自堅持原則,這對進行政治整合的起 步會是一個障礙,更無法論及統一後的制度設計了。

兩岸長期的爭執在於對政治定位的歧異。1979 年以後中共對臺政策上,原 則確立但策略已依其當時兩岸政治情勢而有所調整,並與時俱進。1979 年《告 臺灣同胞書》的發表提出可用「和平方式」改善兩岸之間的政治歧異,1981 年 葉劍英發表九條意見,也創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想法。「一個國家,

兩種制度」是解決統一後的中國,並規劃了完整的內容以備解決未來統一臺灣後 的外交、政治、經濟與社會等問題,並經過鄧小平、江澤民到現在第四代中共領 導人胡錦濤,均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對臺政策的基本原則,同時也是 最高的指導原則。後 1995 年的「江八點」及 2002 年「中共十六大」胡錦濤的發

1 2008 年 5 月 20 日馬英九總統在就職演說中提出:「一九九二年,兩岸曾經達成「一中各表」

的共識,隨後並完成多次協商,促成兩岸關係順利的發展。…我們今後將繼續在『九二共識』

的基礎上,儘早恢復協商」。總統就職演說全文見〈中華民國第 12 任總統馬英九先生就職演 說〉,《總統府網站》,2008 年 5 月 20 日,

<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31&itemid=13752&rmid=514&sd=2008/05/20&

ed=2008/05/2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展的態勢,將經濟上「兩岸特色」的核心價值「比較利益原則」以及文化上「中 華文化」放入兩岸政治整合的之中,寄以提出一個具有「兩岸特色」的整合模式 -「中華邦聯」。「中華邦聯」的實質內涵將含括部分的「一國兩制」精神,這將 不是由北京為主導,「一國」不再指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制」不是「中央對地 方」的從屬關係,而是兼具「一國兩制」的精神及「主權共用」的原則,以「對 等」的「中央對中央」的權力關係來取代「一國兩制」,含括「中華邦聯」的國 家結構設計亦可維護中華民國的主權地位,以及與中國大陸互為「對等」的地位。

故「具有兩岸特色的中華邦聯」將是基於兩岸現階段經貿文教的交流互動為基 礎,在一個國家內部的框架下,以對等的權力關係進行兩岸的政治整合。

本研究目的有以下幾項:

一、檢視一國兩制、聯邦制、邦聯制的國家結構模式對兩岸政治整合的適用性。

二、重新探討兩岸過去、現在及未來對國家統一的立場與主張。

三、提出一個兩岸政治整合可能的發展模式-具有「兩岸特色」的中華邦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