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台北對國家統一的目標與立場

第二節 各時期政府對中共「一國兩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6

九強調說,並非這個問題不該談,只是時機未到,談了也是白談。153馬英九上任 後多次提及現階段的兩岸情勢與條件都不足夠談統一,因此不會在其任內跟中共 討論有關兩岸統一的問題。在建國百年的慶祝典禮上,馬英九也再次重申要秉持 國父孫中山先生的理想,建立一個「自由、民主、均富」的中國。154

2012 年 7 月 26 日馬英九在接見第八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訪問團成員時,再 度重申 1992 年 8 月 1 日李登輝執政時期通過的「關於『一個中國』的涵意」,這 一文件賦予了日後「九二共識」的重要基礎,馬英九解釋:「涵義其實即蘊含『一 中各表』之意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是雙方所賦予的意義不同,這也 是之後兩岸關係能有效推動的重要基礎」。155

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曾經說過「統一的路會走的很長」,相較馬英九,兩人 都具有共同的觀點,對於未來兩岸統一的事宜,均認為尚須要時間來培養雙方的 默契與氣氛,而現階段兩岸對防獨的看法具有相當程度的重疊,這是比急統更要 去推動的事情。156

第二節 各時期政府對中共「一國兩制」的反應

壹、李登輝執政時期

台灣學者邵宗海提出,1994 年「臺海兩岸關係說明書」中對「一國兩制」, 堅決不接受的主張。說明書裡有非常明確的表達:「中華民國對兩岸目前暫時分 裂分冶的認定,與中共「一國兩制」的說法有著絕對不同的內涵。我們認為傳統 概念的中國,現已分裂成兩個政治實體,即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大陸地區,以及 實行民主自由體制的臺灣地區。依照中共的說法,其所搞的『一國』是指『中華 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管轄下的臺灣,則只是中共統治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 雖可在中共的同意下享受有限的『高度自治』,但不能違背中共的『憲法』與『中 共中央政府』的旨意」。157

153 馬英九接受「亞洲周刊」的訪問時所透露的看法。童清峰,〈專訪﹕中國國民黨主席、臺北 市長馬英九-臺灣民主要廉政提升〉,《亞洲週刊》,19 卷 51 期,2005 年 12 月 18 日。

154 全文請見〈總統出席中華民國中樞暨各界慶祝 100 年國慶典禮〉,《總統府網站》,2011 年 10 月 10 日,<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31&itemid=25515&rmid=514>。

155 〈總統接見參加「第 8 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我方代表團〉,《總統府網站》,2012 年 3 月 22 日,

<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31&itemid=27794&rmid=514&sd=2012/07/26&

ed=2012/07/26 >。

156 邵宗海,《新形勢下的兩岸政治關係》(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11 年)。

157 黃昆輝,《臺海兩岸關係說明書》(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4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7

陸委會曾對北京「一國兩制」不適用於臺灣,而發出申明,臺灣不是香港,

不同之處有四。1、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香港原是英國殖民地。2、

我們在國際上有自主的外交,國防上有自衛的能力,香港都沒有。3、我們是民 主國家,國家前途由人民決定,香港人民無法決定自身的前途。歷年民調顯示,

約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臺灣人民,及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港人認為「一國兩制」不適 用臺灣(如表七、八)。4、我們和大陸統一沒有時間表,而香港主權移轉在歷史裏 已決定。中華民國政府認為:(一)「一國良制」優於「一國兩制」。臺灣、香港、

澳門和大陸統一的「良制」是民主、自由和均富。我們尤其希望「良制」早日在 大陸實現。(二)「一國兩制」可能適用於「九七」後的香港,但不適用於兩岸之 統一。臺灣與大陸是對等的政治實體,分別統治互不隸屬的兩個地區。(三)「一 國兩制」是一矛盾性、過渡性、壓制性之設計,其目的是把臺灣併吞在一黨專政 之大陸當局之下。「一國兩制」不能確保臺灣能永遠享有目前自由、民主、均富 的生活。實行「一國兩制」,臺灣民主自由將倒退三十年。(四)中華民國堅持未 來中國應統一在民主的制度下。只有統一在民主的制度下才能確保兩岸雙方達成 的協議被嚴格遵守。也只有統一在民主的制度下,大陸、臺灣、香港與澳門的聯 合力量才不會對亞洲的安全與和平造成威脅。(五)我們所關心的不只是統一的 形式。我們更重視統一的內涵:民主、自由、均富。這是我們努力的目標。158

等到李登輝在 1999 年 7 月提出「特殊兩國論」後,更可確定對「一國兩制」

主張的全面排斥。而對於北京的「一國兩制」模式不被臺灣人所接受,李登輝認 為關鍵在於「制度」的不同。他說:「從制度上的統合,逐步推演到政治上的統 合,才是最自然、也是最符合中國人福祉的選擇。現在,中華民國可說是華人社 會中首先實現民主化的國家,我們正努力在中國邁向現代化的過程中,扮演更積 極的角色。因此,我們也希望中共當局能早日進行民主改革,為民主統一創造更 有利條件,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我們要維持現狀,在現狀的基礎上與中共維持 和平的情況」。159

貳、陳水扁執政時期

2001 年 5 月 10 日亞洲華爾街日報一項專訪中,就特別強調「平等」是兩岸 對談最重要的原則。根據他的看法,「平等就是平等,不應有某人是中央」而另 一人是地方:一位是主人,他人是傭人」。1602001 年陳水扁接見美「中」關係全國 委員會會長何立強(John L. Holden)也提出民調數據反對堅決「一國兩制」。他 提到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的民意調查顯示,有超過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台灣民眾無法

158 陸委會,〈我們對一國兩制之看法〉,《陸委會網站》,1998 年 7 月 23 日,

<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45564&CtNode=6075&mp=1>。

159 陸委會,〈我們對一國兩制之看法〉,

<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45564&CtNode=6075&mp=1>。

160 〈陳水扁:平等是兩岸對談最重要原則〉,《大紀元網站》,2001 年 5 月 10 日,

<http://www.epochtimes.com/b5/1/5/10/n86943.htm>。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8

接受所謂的「一國兩制」,因為「一國兩制」的結果只剩下一個「中華人民共和 國」,意思就是中華民國被消滅了,台灣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方政府。1612002 年 8 月 3 日陳水扁提出的「一邊一國」,主張不也就是這樣「企圖」的呈現?比 起國民黨主政時代的「一國兩體」或「一國兩區」,甚至「特殊國與國關係」的

「對等」要求,顯有更強烈的超越。

2007 年 7 月 3 日,陳水扁撰文以「北京的一個中國-兩岸關係的掣肘」為題,

投書美國華盛頓時報 (Washington Times),針對香港主權移轉中國十週年及一國 兩製錶達看法並反對「一國兩制」。陳水扁說「一國兩制」的「兩制」是假的,「一 國」才是真的;「兩制」沒有任何的意義,只是為了包裝「一國」才存在。十年 過去了,但相同的文字遊戲繼續上演,只是這次的場景換到了臺灣,「一國兩制」

的「香港模式」變成了「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162 參、馬英九執政時期

早期再對照 1991 年 7 月 23 日馬英九在參加全球中國學聯臺灣之旅研習營「大 陸政策」,專題演講時的表示:「中國統一的前提是大陸先民主化」。2005 年 8 月 5 日接受中國時報專訪時,馬英九再提說「六四不翻案,統一不能談」。因對他 來說,「六四」,不是個案,而是整個中國大陸是否能轉換民主的指標。那更可確 定他偏愛的統一之後的中國,應建立在「一國一制」的體制下,而絕對不是「一 國兩制」。

在擔任臺北市市長時期的馬英九,在《原鄉精神》一書中曾多次表達對於北 京「一國兩制」的批判。他說:「中共所主張的『一國兩制』已不合時宜,落於 形勢之後。中共應解放思想,走出苦大仇深式的民族主義號召,讓臺灣和大陸共 同創造穩定統合的兩岸關係」。163在提到兩岸關係問題的本質時,馬英九認為與 中國大陸的歧見是民主的問題,「堅決反對不符合中國人民民主和平前景的『一 國兩制』主張」。164對於香港直選特首的提案被中共否決,馬英九更是批評:「原 先就反對臺灣人民意願的一國兩制,更失去了最後的一點說服力」。165

161 〈總統接見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會長何立強〉,《總統府網站》,2001 年 6 月 18 日,

<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31&itemid=2768&rmid=514&sd=2001/06/18&e d=2001/06/18>。

162 〈美國「華盛頓時報」(Washington Times)以「北京的一個中國-兩岸關係的掣肘」為題刊出 總統投書〉,《總統府網站》,2007 年 7 月 3 日,

<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31&itemid=12795&rmid=514&sd=2007/07/01&

ed=2007/07/10>。

163 馬英九,《原鄉精神》(臺北:天下遠見文化出版社,2007 年),頁 126。

164 馬英九,《原鄉精神》,頁 156。

165 馬英九,《原鄉精神》,頁 19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9

臺灣師範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范世平認為:「如果連地理上緊鄰大陸而經濟 上依賴大陸的港人,對「中國人」的認同感都不斷創下新低,認為自己是香港人 而不是中國人;當港人在遊行中開始高舉過去英國殖民地的旗幟時,都讓臺灣人 有一種熟悉的感覺。因為臺灣在對中國人的認同問題上,也曾出現爭議與衝突。

這也是北京當前希望透過兩岸文化交流,簽署兩岸文化交流協定,達到「撥亂反 正」效果的原因;而臺灣人對於日本殖民時代的特殊情愫,對日本的友善態度,

也讓大陸人迄今難以接受,甚至多所批判」。「一國兩制」實施迄今,港人對北京 的信任感,不增反減;自我防禦心態則不減反增。如果連港人都如此,北京實在 沒理由期待臺灣人,會在短期內,因若干的惠臺讓利,就根本改變對中共信任不 足的問題,臺灣「自我防禦」心態,也會在很長的一段時間繼續存在。166

第三節 各時期政府對兩岸整合的主張

壹、李登輝執政時期

李登輝時期對兩岸整合的主張是依循《國統綱領》的進程,分階段逐步達成 國家的統一。針對北京所提出的「一國兩制」的回應。其主張是在一個國家的基 礎上,尋求良好制度之意,而良好制度,簡單來說,就是民主制度,講求人民主 權、民主政府體制、多數決定原則、人權之保護等普世價值。制度是否良好,其 實是可以有一套較為公平之衡量標準,例如民主政府,是否達成對於人民之自 由、公正、福利、秩序、安全等目標,是否對於人權有一定之最低程度之保障,

政府之執政者是否有固定之任期及服從多數決精神,即是(一)民意政治;(二)

政府之執政者是否有固定之任期及服從多數決精神,即是(一)民意政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