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架構

根據 2.2.3 的論述結果,本文先修正表 二-3 語法工具書對「並」的解釋類別 表的內容,提出現代漢語「並」的四點語義義項假設:1.表兩件以上的事或物同 時發生進行、同等對待、全部概括或同時存在,為方亲討論,本文以「概括陳列」

稱之;2.表帄排或合在一貣,以「合併」表示;3. 否定某種看法,表示確實不是 這樣,以「反預設」稱之;4.連同、意思更進一層,則以「遞進」稱之。

本文假設「並」的字源義「兩人並立」衍生出順接和逆接的語法形式,「並」

歷經語法化後,動詞義減弱,削弱了「並」與字源義的連結,產生多義性的「並」。

但名詞「並」非本文研究重點,我們提出動詞「並」和副詞、連詞「並」符合抽 象說,假設動詞、副詞、連詞「並」實為同一核心義的不同面貌。根據「並」的 語法化探源,我們認為動詞、連詞和副詞的「並」,彼此之間具有關聯性。從最 原始的動詞義「兩人並立」到連詞「並」的「並列、同時」義,符合抽象說核心 義「聚列」義之延伸,至於副詞義則呈現出語義的兩種說法,一為連詞「並」表

「一齊、實在、相齊、皆兼」之義,和動詞的核心義有某種程度的關聯。我們認 為「並」在詞義演變過程中,核心義分化成不同意義,雖然主要為抽象核心義之 衍生,但是另一部份則因歧變(divergence)造成衍生義擴展,和原義漸行漸遠。

另根據 Nida(1975/1979:26)的語義類型模式(請參見表 二-1 Nida 的意義類型 分類,頁 22),我們將「並」的義項分派入語義類型,首先,「並」本義為「兩 人同立」,把最接近「兩人同立」的語義「同時概括、合併」歸入「並」的所指

88

emotive response to extralinguistic factors

「遞進」

emotive response to intralinguistic factors

「反預設」

透過表三-1「並」的詞義類型模式假設,可瞭解現代漢語「並」不同義項之 間的關聯,也和認知語義學的「體驗觀(the embodied view of meaning;the view of body-based meaning)」不謀而合,強調「身體經驗-空間體驗-互動」之間的 關係(王寅,2006:286-96),「並」從「兩人並立→合併→陳列→概括→(抽象化)

呈現觀點→反預設」也符合詞義演變的連續統概念。

89

90

析及語用分析,對本章之研究假設進行檢驗。透過不同來源的語料和研究方式來 揭示現代漢語「並」的語義、篇章及語用功能,再根據研究成果和教材檢視結果,

提出本文的教學建議。以下說明研究方法並介紹語料來源。

3.2. 研究方法

我們考量本文研究主題的語義、篇章及語用三層面,以不同來源的語料66進 行研究,以下分述本文三個層面的研究方法及依據。

(一) 語義及篇章層面─語料庫為本的分析

以語料庫為本的研究,不傴是量化,還是質化的研究67,因為語料庫語料可 用數據統計呈現語料類別的多寡及差異性,而其所呈現的語言資料,更可做為論 述探討的質性分析依據。

(二) 篇章層面─抽象邏輯語義概念之檢視

我們根據 2.4.1 的討論,以 Eggins(1994/2004)的「闡釋性」、「延展性」及

「強化性」架構為主軸,另以 Halliday 和 Hasan(1976)與彭宣維(1998)做為 本文篇章分類之內容參考,跳脫銜接手段的有形表層結構,進入抽象的無形語義 概念,請見圖 三-3 本文的篇章分析討論架構。

66 語料蒐集方式若以訪談、問卷等介入方式,易造成受試者(participant)意識到自己是被 研究的對象而產生較不自然的話語表現,難以觀察到真正的語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 但是人際互動的語用真實性(如:肢體語言、語調變化……),卻又是語料庫難以提供研究 的部份;再者,若以語料庫為單一語料來源時,實難以一窺語境對語言使用的影響。因此本 文採用不同語料來源進行分析。

67 該句摘自 Hunston(2002:2) 的―The corpus is stored in such a way that it can be analysed non-linearly, and both quantitatively and qualitatively.‖

91

圖 三-3 本文的篇章分析架構

(摘自 Eggins,1994/2004;另參考 Halliday 和 Hasan,1976;彭宣維,1998)

我們將以圖 三-3 的架構檢視「並」的篇章功能。 行語料蒐集,遠比傳統錄音更具有記錄非口語溝通(non-verbal communication)

行為的優勢。另輔以中研院帄衡語料庫中的會話語料補充本文語用層面的分析內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