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5. 語用分析

2.5.5. 副詞「並」的情態義

Chu(1998:102-7/2006:82-85)認為:不可移位的單音節副詞,很多是用來表 達情態,而且常形成一個個的組(set),這些組的成員通常在某些方面極為相似 而在其他方面卻迥然不同。他並指出「並、倒、也」表示命題的內容與預期相反

78

56(on the contrary),但是在表達義務(deontic)上的情態意義卻不同,也就是說 話者對該事件或情景的態度不同。Chu 認為「並」是表示客觀的陳述,如例(165)、

(166):

(165) 到紐約去,坐飛機並/倒/也不貴。 (例(165)引自 Chu, 1991, 1998/2006:82)

(166) 為了看那晚佛大跟田大的籃球賽,我把晚飯也耽誤了。其實,那場比賽並/*倒/?也不 值得不吃飯。 (例(165)引自 Chu,1991:69, 1998/2006:82)

在例(165)中,Chu 指出「離開語境,這句話可能是客觀的陳述,也可能是主觀意 見,也可能是符合說話者看法的情景」。在例(166)中,只能出現「並」,Chu 指出,

「從義務情態(deontic modality)來看,『並』不同於『倒、也』57,情態上不能 彼此替代,非常依賴小句中命題的內容」。「並」是客觀陳述,是客觀觀察得出「假 設與事實相反(objective observation that are contrary to some assumptions)」。例句 (166)中,「

其實

」一詞的出現,請見王江(2005)、Wang 等人(2010)的討論(參 見 2.4.1.2 及 2.5.1)。Chu 認為「並、倒、也」的認識情態(epistemic modality)

都表示「與假設相反」,但義務情態,亦即說話人的態度,則不同。

另外,根據張誼生(2000a)對現代漢語副詞的分類,「並」可歸入評注性

(evaluative)情態副詞。張誼生(2000b:43)也指出因為「韻律節奏的限制,凡 是單音節的語氣副詞一般都只能位於句中」。關於張的論點,我們認為過於絕對,

因為忽略了在口語中,單音節詞常出現於句首的情形,如「並沒有」、「再坐一會 兒」。

文獻中只見到溫鎖林(2010)從語用角度比較「並、可、又、才」後,認為 它們具有相同的申辯語義和反預設的語用背景,提出「申辯口氣」,並認為「並」

是相當於認識情態(epistemic modality)的,溫鎖林以「預設 X(他聰明),並存 非 X(他不聰明)」來解釋否定命題是語義的否定,無主觀情感融入,而否定預

56 原文為: ‗the contents of the proposition is contrary to expectation.‘(Chu, 1998:102)

57 「倒」是合意的事件或情景,認為「假設與事實相反」,但是該事實是合意的;「也」表示 主觀的意見,以主觀意見表達「假設與事實相反」,含有「恕我持不同意見」的意義。Chu

[屈承熹](1998/2006:83-85)

79

設是語用的否定,「並」類副詞是藉由強化激活話語預設,進而否定此預設後,

以表達說話者的主觀態度,表現申辯口氣。溫鎖林認為「並」不是加強否定語氣 的,是否定預設,偏重於述實的,如例句(167):

(167) 甲:你一定去了。乙:我並不願意去。(表意願)/我並不願意去!是他們硬拉我去的。

(表事實)/我並沒去。(表事實) (例句(167)引自溫鎖林,2010)

但是,語氣(mood)和情態(modality)在西方語言學有清楚的界定,語氣 和動詞的變化形式(to form distinct conjugation)有密切關聯,常見的有陳述、條 件、祈使和假設語氣(Saeed,1997/2009:142),而情態多和情態動詞(modals)

及副詞有關。本文考慮「並」的虛化來自實詞,非假借義(趙誠,2006),以及 漢語缺乏形態變化特徵等因素,因此,本文不同意以「語氣副詞」來為「並」命 名,以下我們將把後接逆接形式的「並」視為情態副詞討論之。

謝佳玲(2002)提出漢語情態詞的語意58特質和類型,謝佳玲(2006a:47)

更進一步以語料庫分析漢語情態動詞與情態副詞的語義分類。依觀點或態度的類 型分為認知情態(epistemic modality)、義務情態(deontic modality)、動力情態

(dynamic modality)與評價情態(evaluative modality)四種59,各可從兩個層面 界定次類,一是觀點或態度的本質,認知類含判斷與證據;義務類含指令與保證;

動力類含潛力與意願;評價類含預料與心願。二是從觀點或態度的來源來為情態 界定次類。謝佳玲(2006a)指出其漢語情態詞的分類不傴可區分情態詞表達說 話者對句子命題內容抱持的觀點或態度(opinion and attitude),還能概括可能性

(possibility)與必要性(necessity)的概念,換言之,也就是關注人類思維中的

58 謝佳玲(2002)的「語意」,即是本文的「語義」,指 ‗semantics: the study of word meaning‘。

另有學者認為「語義」著重於詞語的「功能」探究;而「語意」用以表示詞語「形式」之探 討。本文不予區分,統一以「語義」稱之。

59 謝佳玲(2006a:47)對四種情態的定義如下:1.認知:對於一個命題是否為真的判斷 (如―可 能‖) 或證據 (如―聽說‖)。2.義務:是否要讓一個事件成真的指令 (如―必頇‖) 或保證 (如

―包準‖)。3.動力:是否要讓一個事件成真的潛力 (如―能夠‖) 或意願 (如―願意‖)。4.評價:

對一個已知為真的命題的預料 (如―難怪‖) 或心願 (如―幸虧‖)。

80

「實然(realis60)」或「非實然(irrealis61)」的觀念如何以情態的方式呈現,我 們同意謝的架構較二分的「認識情態」和「義務情態」更能完整涵蓋人類認知範 疇。謝佳玲(2006b)更指出評價情態詞在華語中是以副詞形式出現,而且是「反 映說話者的好惡或意向」,從可能性或必要性概念來看,評價情態會讓原本真實 世界的陳述轉為可能世界的評價,所以謝佳玲提出「可能世界」的概念比「可能 性或必要性」的概念更能掌握評價情態的特徵。本文認為謝佳玲所提出的「可能 世界」的概念,適合針對語用預設進行分析,因此本文將從謝佳玲的評價情態架 構來分析漢語情態副詞「並」,請見圖二-4。

圖二-4 漢語評價情態詞的語義界定架構

(資料來源:謝佳玲,2006a: 59)

另外,我們考量「並」具有反預期義,可呈現說話者內在想法和對事實的看法,

因此將從評價情態下的預料系統和心願系統的劃分,以語料來驗證「並」的情態 歸屬,因為「評價類涵蓋所有與已知事實(known fact)相關的情態意義,而已 知事實指說話者認為是事實的命題內容(謝佳玲,2006b)」,我們也同意謝佳玲 指出評價情態只是反映說話者的喜好或厭惡等意向,不從可能性或必要性來分析,

而從「可能世界」分析的觀點,可從預設與情態的互動來解決文獻上對「並」的 語 氣 說 及 否 定 說 之 爭 議 , 因 此 我 們 針 對 「 並 」 在 評 價 情 態 下 能 否 從 預 料

(presupposition)和心願(wish)系統之「符合」與「背離」之對立用法來探究

60 Realis moods are a category of grammatical moods which indicate that something is actually the case (or actually not the case); in other words, the state of which is known. The most common realis mood is the indicative mood, or declarative mood.

61 Irrealis moods are the main set of grammatical moods that indicate that a certain situation or action is not known to have happened as the speaker is talking.

評價情態

預料系統

符合用法 背離用法

心願系統

符合用法 背離用法

81

「並」的情態。

「預料系統是將命題情境與自身預料互相對比後提出的評價,符合預料者如[+來

源]的「難怪」 、 「果然」與[-來源]的,如「料到」等;背離預料者如[+來源]

的「反而」 、 「竟然」與[-來源]的「未料」等。心願系統則是將命題情境與個人

心願對比後提出的評價,與語意來源的好惡或意向有關,符合心願者如[+來源]

的「幸虧」 、 「難得」 、 「總算」與[-來源]的「慶幸」等;背離心願者如[+來源]

的「可惜」 、 「無奈」 、 「偏偏」與[-來源]的「遺憾」等」 。 (引自謝佳玲,2006b)

關於「並」的情態,請見 4.4.3 的討論;而以語氣類型檢視「並」所出現的語境,

請見 4.4.2 的討論。綜上所述,我們分層檢視文獻對「並」的語義、篇章、語用 層面的探究,發現「並」的歷時演變雖有脈絡可循,但是現代漢語「並」的核心 語義看法分歧,句法分析有所缺漏、篇章及語用分析雖已逐漸萌芽,但尚有諸多 面向未究明。接著,我們略探華語教學相關理論,為本文教學應用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