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研究法指的是藉由一到兩個案例,來說明某個情況長成像什麼樣子,這個方法特 別適用在讀者對於一個方案的所知有限時。換言之,說明式個案研究法是為了要 讓讀者可以對原本所不熟悉的事物變得較為熟悉,並藉此提供解釋這個現象的共 通語言。此外,在擇定說明式個案研究法所需要的案例時,必須是這個現象中的 重要典型且能引起讀者興趣。對本文的案例而言,辯論百科迄今成立約略兩年 多,算是個極度新鮮的網站,而在維基平台上實踐審議民主理想,亦非公眾已熟 悉的現象。再加上,辯論百科迄今尚未有中文版,對華文讀者來說幾乎是不曾聽 聞的試驗,因此,若要對剛起步的平台試驗有所瞭解,則適宜採取說明式個案研 究法,藉由描述辯論百科,來讓公眾對這種平台的應用更為熟悉,並提供後續研 究一個共通的語言,來解釋這個新興的網路發展。

第二節、研究案例說明

在2006 年夏天時,當時的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研究生 Brooks Lindsay 和大學生 William Wnekowicz,為了瞭解「開放原始碼」(open source)的 相關科技(如Linux、Firefox 和 Wikipedia),是否能被應用在辯論或分析上,所 以根據三個假設提出了辯論百科的雛形。這三個假設分別是:一、我們可透過百 科全書的編排方式,將獨一無二的論證區分出來,並利用網頁來呈現他們;二、

藉由維基平台和「邏輯樹」結構,我們將能有效地將這些辯論組織起來;三、經 由某些規則上的設置,我們將能協助議題達成共識(Debatepedia:About, 2009, Nov 13)。就在這三個假設的支撐下,他們發展出擁有分割畫面(split-screen)(即將贊 成與反對意見並列的作法)、主要提問、子提問(即從主要提問發展出來的次要 提問)的所謂「邏輯樹」(logic tree)結構。

因這個嘗試獲致初步成功,所以到了2007 年 4 月時,創辦者讓辯論百科與 Debatemedia 公司合併,一方面可以將辯論百科中所採納的邏輯樹結構,延伸成 應 用 軟 體 或 服 務 並 進 行 銷 售 , 另 一 方 面 則 能 夠 繼 續 推 展 辯 論 百 科 (Debatepedia:About, 2009, Nov 13)。有趣的是,早在 1999 年 5 月時,一個關注「跨 文化理解」(cross cultural understanding)和全球性民主價值的國際辯論教育協會 (International Debate Education Association; IDEA),也開始進行類似試驗,他們試 圖建立一個名為 Debatabase 的辯論資料庫,以收集各種公共議題的正反意見,

他們當初所採取的結構如下圖三所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三:辯論資料庫的網頁結構圖4

很明顯的,這個將論證(arguments)正(pros)/反(cons)方意見並列的方式,是 承襲自辯論比賽中正反雙方所採取的對立模式,更與辯論百科中所謂「邏輯樹」

架構不謀而合。因此,幾乎就在 Debatemedia 公司開創的同時,Debatemedia 公 司也開始與國際辯論教育協會進行會面,雙方一拍即合,並決定共同在國際辯論 教育協會的基礎下推展辯論百科。最後,辯論百科網站正式於 2007 年 10 月 12 日時成立(Debatepedia:Media Kit, 2008, July 31),並持續運作至今。接著,我將就 目前的辯論百科網站結構進行簡要說明,以便為後續分析提供基本的脈絡。

首先,辯論百科為了符合上述三個假設的要求,所以在網站的整體架構上,

採用與維基百科一樣的MediaWiki(Special:Version, 2008, July 31)。因此,當使用 者造訪辯論百科時,會發現辯論百科在頁面安排上,與維基百科有極高的相似        

4 Aboriginals, Treatment of(2009, Dec 22). In Debatabase. Retrieved December 22, 2009, from http://www.idebate.org/debatabase/topic_print.php?topicID=20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度,如下圖四所示:

圖四:辯論百科網頁的整體架構圖5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辯論百科中的所有頁面,都會被區分為三個主要區塊(如 上圖所示的三個區塊),最上方區塊呈現的是辯論百科網站的 LOGO,在這個區 塊之下,頁面又被分隔為左右兩個主要區塊,左邊細長的區塊包含搜尋列、導覽 列,以及一些告示或相關資訊;右側區塊是辯論百科用以呈現各種內容的主要區 塊,佔據了整個頁面的多數面積。正因為辯論百科亦採取維基百科所用的 MediaWiki,所以除了網站整個頁面與維基百科有高度相似外,在操作上也與維 基百科如出一轍,當使用者點選網站中超連結以試圖連結到不同頁面時,整個頁 面的上方和左側區塊並不會改變,主要的內容更動都會出現在右側的區塊中。換 言之,上方、左側和右側三個區塊的組合,構成了辯論百科每一個頁面的基礎,

但實際上的頁面更動都發生在右側區塊上。

此外,辯論百科亦承襲維基百科的作法,讓每個辯論主題都只有一個頁面,

       

5 Debate:_Direct_democracy(2009, Dec 22). In Debatabase. Retrieved December 22, 2009, from http://wiki.idebate.org/en/index.php/Debate:_Direct_democrac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也就是說,不管辯論主題的內容有多長,所有有關這個辯論主題的內容,都只會 被呈現在一個(且是唯一一個)頁面上。當然,這個頁面也是由上述的上方、左 側和右側三個區塊所組成,如下圖五所示:

圖五:辯論百科的主要區塊圖 辯論百科LOGO

文章 討論 編輯 歷史 辯論主題

搜 尋 列 及 導 覽 列

目錄、內容及相關資料

如上圖所示,每個辯論主題的內容,都會被呈現在整個頁面的右側區塊中,

而這個右側區塊的長度,也會隨著內容多寡而變長或縮短,並進而決定了整個頁 面的長度。這意味著,右側區塊構成了辯論百科中的主要內容來源。為免繁瑣,

本文之後的討論將忽視上方及左側的固定區塊,並將右側區塊視為是辯論百科的 內容頁,而不是整個頁面的其中一個區塊,除特別說明外,下述討論也將僅針對 被獨立出來的右側區塊作分析,如下圖六所示:

圖六:辯論百科的右側區塊圖 文章 討論 編輯 歷史

辯論主題

目錄、內容及相關資料

一如維基百科,在這個頁面中,頁面的相關功能是經由「標籤」來進行操控,

主要包含文章(article)、討論(discussion)、編輯(edit)和歷史(history)四種標籤。「文 章」標籤對應的是辯論主題的主要頁面,所有的辯論成果都會在呈現在這個(而 且是唯一一個)頁面上,而「討論」、「編輯」和「歷史」標籤則是對「文章」這 個頁面進行「討論」、「編輯」和「歷史回顧」的附屬「功能鍵」。換言之,當使 用者在網站中點擊某個辯論主題──比方說動物試驗──的連結時,他們便會進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這個辯論主題的「文章」頁面中,而這一頁就被稱之為是動物試驗這個辯論主題 的「主要辯論頁面」。若使用者想就這個主題進行討論,則點選「討論」標籤,

進入這個主題的「討論頁面」,這是在「文章」頁面之外進行討的空間;若使用 者想編輯這個主題,則點選「編輯」標籤後,便會進入「編輯頁面」,這就是將

「文章」頁面以可被編輯的形式呈現;若使用者想回顧過去所有的編輯過程記 錄,則點選「歷史」標籤,就會進入記錄動物試驗編寫過程的「歷史頁面」。簡 言之,一個辯論主題即由主要的「文章」頁面,以及附屬於文章頁面的「討論」、

「編輯」和「歷史」三種頁面所組成,而當我們在陳述辯論主題的主要辯論頁面 時,所指的其實就是辯論主題的「文章」頁面。

事實上,辯論百科並非只有上述的辯論主題頁面,辯論百科尚有另外兩種類 型的頁面,分別為處理辯論理論及論點(Debate Theory and Argument)的頁面,以 及與俱樂部(club)或組織有關的頁面。前者處理的是與辯論相關的理論,以及其 他能提供更充分論證,但無法被納入辯論主題頁面中的相關資料;後者處理的則 是辯論社群的相關資料,與辯論主題本身較無直接關聯。在這三種類型的頁面 中,辯論百科之所以宣稱,它能夠讓公眾更瞭解公共議題,並作出更好的決定的 原因在於,辯論百科針對主要辯論頁面的結構,提出一種極有創意的內容呈現機 制,亦即將主要辯論頁面以贊成/反對意見並列的形式來呈現。根據辯論百科的 定義,這個頁面意指:

辯論百科將維基技術應用到辯論的贊成與反對立場的呈現上,允許使用 者不只同時閱讀辯論的兩邊立場,而且也可以加入辯論本身,以便能像 他們在任何維基上所做的一樣去編輯內容。(Debatepedia:Help Desk, 2009, Nov 11)

辯論百科將此結構稱作「特殊的正反方立場的邏輯樹結構」(a unique pro/con

“logical tree” structure),這個機制是由辯論百科(Debatemedia Inc)與 QuadOne Software 共同發展出來,它會在參與者創建主題時,自動在頁面中產生邏輯樹的 結構(Debatepedia:Debate_Pages, 2009, Nov 14),如下圖七所示:

圖七:辯論百科頁面的邏輯樹架構圖 文章 討論 編輯 歷史

辯論主題

目錄

子提問一 正方觀點

這是正方觀點的主要論點。這是正方 觀點的論點說明…。

反方觀點

這是反方觀點的主要論點。這是反方 觀點的論點說明…。

子提問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正方觀點

這是正方觀點的主要論點。這是正方 觀點的論點說明…。

反方觀點

這是反方觀點的主要論點。這是反方 觀點的論點說明…。

相關資料

若以實際例子來看,它的呈現方式便如下圖八所示:

圖八:辯論百科實際頁面的邏輯樹架構圖6

       

6 Debate:_Direct_democracy(2009, Dec 22). In Debatabase. Retrieved December 22, 2009, from http://wiki.idebate.org/en/index.php/Debate:_Direct_democrac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這種結構意味著辯論百科的呈現形式,與傳統在網路上所見的頁面呈現方式 有明顯差別,它採取一種更前衛的機制設置方式,讓正反雙方的意見必須在同一 個頁面中相遇,也就是讓討論公共議題的人(不管參與者自己所持的觀點是贊成 或反對),都必須得要同時面對同一議題的對立觀點,亦即與自己觀點全然相反 的觀點正面相遇。辯論百科自己也宣稱,它將經由邏輯樹的結構,來建構每個議 題的各種不同觀點,以便讓公眾可以有機會進行審議:

它以一種簡單的正/反「邏輯樹」架構,協助你建構出你所關心的辯論 中的各種論點和學術證據,以便於讓你可以徹底地(fully;原文斜體)進 行審議、採取立場、行動,以及為自己辯護。(Debatepedia:Mission, 2009, Nov 14)

本文以為,正是因為這個創意發想,讓辯論百科在設置機制上,與其他民主

本文以為,正是因為這個創意發想,讓辯論百科在設置機制上,與其他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