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教育學刊,29,197-219。

邱琡雯(2005)。性別與移動:日本與台灣的亞洲新娘。臺北:巨流。

周芳怡(2005)。生命歷程中的生活素養學習一- 埔里外籍配偶之敘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

柯菊華、陳麗幀(2008)。國中補校新移民學生學習困境初探,網路社會學通 訊,75,2008 年 12 月 15 日。

102

胡夢鯨、吳宗雄、蕭佳純(2003)。學習型補校的組織學習、發展策略與問題 解決成效關係之研究。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1,35-62。

施建彬(2003)。由中國文化脈絡談台灣外籍新娘現象與跨文化通婚適應問 題。研究與動態,8 ,141-151。

唐淑芬、黃沛文(2007)。新住民子女教育困境與因應策略。研習資訊,24(6),

139-148。

夏曉鵑(2005)。解開面對新移民的焦慮。學生輔導,97,6-27。

徐文濤(2005)。臺北縣國小補校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莫蔾藜、賴佩玲(2005)。台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社 區發展季刊,105,55-65。

許雅惠(2009)。魚與熊掌:新移民婦女的社會資本分析。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 刊,13(2),1-54。

許瑞顯(2012)。補校開學盛況。新北市教育電子報 2012-04-27。取自 http://epaper.ntpc.edu.tw/。

康尚德、郭瀚蔚、胡育雯、張楓慈、李信翰(2013)。社會支持、跨文化適應與海 外實習滿意度之研究。德霖學報,26。

張芳全(2004)。誰來關心外籍配偶與新臺灣之子。中央日報,第 9 版。

張芳全、王平坤(2012)。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的文化資本、閱讀動機 與閱讀行為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6),55 -89。

張芳全、王瀚(2014)。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子女的家庭社經地位、家庭文化資 本與家庭氣氛之縱貫性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0(3),57-94。

張春興(1989)。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淑猜(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習本國國語文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103

文)。嘉義大學,嘉義縣。

張素貞、吳雪華(2014)。南投縣桐林國小辦理「新移民多元文化暨親子共學」

教育活動歷程之研究。103年度新移民子女教育方式研討會,69-90。台中市 政府教育局。

張舒涵(2010)。新子家庭作業外配媽媽看不懂。台灣立報,2011年10月9日,

取自: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99193。

張舒涵(2012)。學歷認證阻礙,新移民求學艱辛。嘉義縣外籍配偶家庭服務 中心,2012年4月17日,取自:

http://www.ccfss.org.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73 莊曉霞、劉弘毅(2012)。「知道,其實是不懂的意思」:談新移民社會工作 與語言。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3,121-144 。

陳怡華(2001)。國小學生家庭環境、閱讀動機與國語科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建甫(2003)。邁向多元族裔社會的教育願景與情節分析:外籍新娘與其下一 代所面臨的同化迷失。教育研究月刊,110,135-140。

陳清花(2004)。澎湖縣新移民女性子女學校學習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陳燕禎(2008)。臺灣新移民的文化認同、社會適應與社會網絡。國家與社會,

(4),43-99。

黃光雄 (主譯) (2001)。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質性教育研 究 ( 原作者:Robert C. Bogdan, Sarl Knopp Biklen)。

黃柔理、陳易芬(2014)。一位越南籍母親在台灣的子女教養經驗探究。103年度 新移民子女教育方式研討會,69-90。台中市政府教育局。

黃森泉、張雯燕(2003)。外籍新娘婚姻適應與子女教養問題之探討。社會科教育 研究,8,135-169。

104

黃毅志(1996)。臺灣地區民眾地位取得之因果機制—共變結構分析。東吳社會學 報,5,213-248 。

黃毅志(2002)。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 臺灣地區不公平的社會階 層體系之延續(二版)。臺北市:巨流。

葉淑慧(2004)。東南亞女性外籍配偶生活適應與補校學習-以竹北市中正 國小補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

楊深坑(2008)。社會公義、差異政治與教育機會均等新視野。當代教育研究季刊,

16-4,1-37。

楊曉雯(1996)。高中生閱讀行為研究:以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學生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潘慧玲(2004)。質性研究典範對從事教育研究的啟示。教育研究月刊,118,

16-21。

蔡榮貴、周立勳、楊淑朱(2004)。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教育部專 案委託之研究報告,未出版。

蕭昭瑾(2005)。高高屏地區國中補校教師知覺補校困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蕭國倉(2014)。新移民子女教育問題探析。103年度新移民子女教育方式研討會。

台中市政府教育局,112-147。

鍾鳳嬌、王國川(2004)。外籍配偶子女的語文、心智能力發展與學習狀況調查 研究。教育學刊,23,231-258。

顏秀芳(2007)。兒童樂觀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彰化縣高年級學童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鐘重發( 2004 )。家庭教育介入外籍新娘子女學前發展的模式與策略。臺中 師院幼兒教育年刊,15,190-205。

105